第十章 忍一時風平浪靜,莫讓委屈化為怨恨(1 / 3)

第十章 忍一時風平浪靜,莫讓委屈化為怨恨

世界越複雜,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就越多。很多情況下,發生矛盾的雙方都不是受益方,都會感到委屈,因為委屈,所以會心懷怨恨。心懷怨恨不是好事,它會催生悲劇的發生。想要讓矛盾得到很好的解決,就要學會原諒、淡忘、道歉和忍讓。忍一時風平浪靜,主動去道歉能夠化幹戈為玉帛。

人生沒有彩排,不要因為憤怒而耽誤了前途

當兩個人發生口角時,最忌諱的就是因衝動而大打出手。在爭吵中,不管受了什麼委屈,都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冷靜能使人頭腦清醒。

如果忘記了冷靜,任大腦被衝動控製就很有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一位心理學家說:“憤怒是魔鬼!”如果不能控製住憤怒情緒,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僅會危害他人,更會傷害自己。在法國西南小城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

在法國西南小城塔布市,有一名警察叫阿蘭·馬爾蒂。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去買香煙。剛到店門口時,就被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攔住了,流浪漢伸出手來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聳聳肩膀,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點點頭,放他進去,認為他買了煙後一定會給自己一支。

不一會兒,馬爾蒂出來了,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埃裏克纏著他要煙抽,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就吵了起來。

架越吵越凶,兩個人都有些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為了威嚇對方,馬爾蒂掏出警官證和手銬,說道:“再不老實,我就給你點兒顏色看看。”

然而,埃裏克一點兒都不害怕,嚷嚷道:“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馬爾蒂氣急了,和埃裏克扭打起來。周圍的人見狀,趕緊將兩人分開,還勸說兩人不要因為一支香煙而大動肝火。

埃裏克被人拉開後,罵罵咧咧地朝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混蛋警察,有本事來抓我呀!”

這個時候,被罵急了眼的馬爾蒂完全失去了理智,他憤怒地拔出槍,朝埃裏克連開4槍,醉酒的埃裏克很快倒在了血泊中。

最後,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判決馬爾蒂服刑30年。

不過是一支香煙,卻導致一人死,一人被囚禁,憤怒是多麼可怕啊!如果兩個人都能克製自己的情緒,各讓一步,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然而,有人天生就愛發怒,動不動就會為一些小事而憤怒。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以及前途著想,就要改改自己的脾氣,做任何事情前都要想想後果,並且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這樣,矛盾和衝突就會少很多。如果不改自己的脾氣,就等於是自己堵自己的路。

“二戰”時期,被稱為“鐵血將軍”的巴頓就是一個愛動怒的人,他的上級兼好友艾森豪威爾將軍曾經說,如果巴頓繼續不分青紅皂白地憤怒下去,就會親手將自己的前程葬送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頓去戰後醫院探望傷員時,發現一名士兵蹲在牆角,全身沒有一點兒受傷的痕跡,巴頓便問他為什麼住院,士兵回答因為他的精神實在受不了了。醫生見狀,趕忙過來解釋說,此士兵患的是“急躁型中度精神病”,已經住院好多次了。

巴頓聽完勃然大怒,他決不允許一個身上沒有傷痕的士兵住在醫院裏,於是痛罵了那個士兵一頓,罵到氣頭上時,他還動手打了士兵的臉。

過了幾天,巴頓又一次來醫院探望傷員,這一次他又發現一名沒有受傷的士兵在住院,他衝著士兵大怒道:“你得的是什麼病?”

士兵哆哆嗦嗦地回答說:“我得的是精神病,隻能聽到炮彈飛過,卻聽不到它的爆炸聲。”

巴頓氣得大吼道:“你們都是膽小鬼,我們軍隊絕對不允許你們這樣的膽小鬼藏在這裏,你們的行為是我們整個軍隊的恥辱,已經嚴重損壞了我們的榮譽。你趕快回去參加戰鬥,不然就會被槍斃。”

可憐的士兵被巴頓打了一掌耳光後,灰溜溜地返回了軍隊。後來,這件事傳到了艾森豪威爾將軍的耳中,他捶胸頓足地說道:“看來巴頓的政治生涯已經到達頂峰了。”

在巴頓眼中,隻有肉體上的受傷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受傷,他才不理會士兵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在發現士兵身上沒有傷卻留在醫院後,他便怒火中燒,甚至動手打人,這讓他完全失去一個指揮官該有的風度,雖然他的威嚴比以前更勝,但是卻讓人難以接近和信賴。

巴頓將軍在軍事上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隻可惜他性格暴烈、粗魯,連美國陸軍特級上將潘興元帥都稱他是“美軍中的土匪”。易怒的性格雖然沒有葬送他的前程,但也讓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響。

人生沒有演習、沒有彩排,如果因為憤怒而耽誤了自己的前程,那將是十分遺憾的。所以,千萬不要讓憤怒支配自己的思想,也不要在親手毀了一切後才開始懊悔。縱使事情讓你覺得委屈或不可思議,你也要多忍一忍,有時候,忍下一口氣,就等於換回了一個世界。

不想兩敗俱傷,就得學會忍讓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很有道理,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遇到矛盾時,大多數人都隻會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總覺得對方是錯的,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或許對方真的有錯,或許你真的受了委屈,但是在生活中,我們誰也不是全才,就算犯錯也不是有意的。對於別人無心所犯的錯誤,為什麼一定要揪著不放呢?

揪著別人的錯誤不放並且斤斤計較是不明智的,很多時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導致兩敗俱傷的結局出現。有這樣一對好朋友,就是因為不知道忍讓才讓彼此的友誼暗淡收場。

兩個電影學院的學生畢業後,一個當了導演,另一個當了演員,兩個人在學校時就是好朋友,畢業後也多次合作過。

一次,某部電影的製片人找到他們,希望他們能加盟,兩個人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因為是大製作電影,導演的心弦每天都繃得很緊,生怕出現一點紕漏。

可能是因為對劇本的理解有誤,演員的狀態一點兒都不好,台詞記不住,神情也不對,這讓導演大為惱火,他不顧在場工作人員的目光,劈頭蓋臉地把演員訓斥了一頓,完全不顧老同學的情麵。演員被罵急了,開始反唇相譏,數落導演隻知道發火。就這樣,一連幾天,拍攝現場都彌漫著濃重的火藥味。

半個月過去後,演員的表現還是不盡如人意,有一個鏡頭,他竟然試鏡了30多次,這讓導演怒火中燒,不禁大罵演員:“你的演技真是越來越退步了,以這種演技,你怎麼做主演?跑龍套都未必有人要。”演員從沒被人這麼罵過,氣得臉色蒼白,身體都有些顫抖,他懶得再理會導演,甩袖離開了拍攝現場。

在製片人的勸說下,導演不情不願地去了演員的休息室,對老同學說:“你也知道我的脾氣,一生氣就愛亂說話……”

演員知道導演是來向自己道歉的,心就有些鬆動,但出於麵子,他還是把頭扭向一邊不看導演。導演見他那副高傲的樣子,把到嘴邊的話咽了下去,變成了:“你的演技確實有問題,希望你能積極聽我指導。”

故事的結局如何,不用說大家都猜得到,演員拒絕和導演和好,還對製片人說,這部電影,要是有導演就沒有他,有他就不能有導演,而導演因為一番衝突也無心再管電影的事。製片人不想耽誤電影的進度,便把導演和演員都換了。

明明是好朋友,明明可以一起打拚出更輝煌的事業,卻因為一點兒矛盾而弄得不歡而散,並影響到了事業,這是十分遺憾的事情。如果兩個人當時能忍讓一些,各退一步,事情就不會變得那麼糟糕。

生活中,誰也不是孤家寡人,隻要生活一天,就要與朋友、鄰居、同事等人打交道。和這些人相處久了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摩擦。這個時候,我們沒必要太過斤斤計較,讓他們一步又有何妨?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過?如果我們誠心對待身邊的人,遇事懂得忍讓,相信他們也會感受到其中的情分。

古代有個人叫陳囂,他有一個鄰居叫紀伯。一天夜裏,月黑風高,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裏側挪了挪。

天未亮的時候,陳囂就起床了,一走到院子就發現自己家的地盤小了,看著被鬆動過的籬笆的痕跡,陳囂一下子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妻子生氣地想要找紀伯理論,陳囂攔住她說,他不是想擴大地盤嗎?我們就滿足他,反正我們也不差這麼點兒地方。說完,他就動手把自己家的籬笆牆又往裏挪了一丈。

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院子又寬出了許多,明白是陳囂在讓他後,心中頓感慚愧。於是,他主動到陳家登門道歉,還把多侵占的地盤還給了陳家。

如果有些事情能忍讓,就沒必要太過計較,太過計較不見得會讓自己得到好處,而忍讓也不見得就會吃虧。就如上麵故事中的陳囂,他並沒有因為鄰居的過分舉動而心生怨恨,也沒有因為自己受了委屈就心情惆悵,而是大方地又多給了對方一點兒地盤,這一舉動最終給他帶來了好處。

明朝洪應明在他所著的《菜根譚》一書中說道:“路徑窄處,留一步予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意思是做人應多忍讓、為別人留有餘地,當自己擁有足夠多的東西時,不妨分一些給身邊之人。

在我國古代,除了上麵提到的陳囂的故事外,還有很多和忍讓有關的故事,忍讓並不是一件窩囊事,而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它能換來本來處於矛盾中的雙方重新和諧相處。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兩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擺平”吳家。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因此很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