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士終於變質了,這可以說是到了民國時代才顯著。從清朝末年開設學校,教員和學生漸漸加多,他們漸漸各自形成一個集團;其中有不少的人參加革新運動或革命運動,而大多數也傾向於這兩種運動。這已是氣重於節了。等到民國成立,理論上人民是主人,事實上是軍閥爭權。這時代的教員和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人身份,遊離了統治的軍閥;他們是在野,可是由於軍閥政治的腐敗,卻漸漸地獲得了一種領導的地位。他們雖然還不能和民眾打成一片,但是已經在漸漸地接近民眾。五四運動劃出了一個新時代。自由主義建築在自由職業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教員是自由職業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補的官。學生也可以選擇多元的職業,不是隻有做官一路。他們於是從統治階級中獨立,不再是“士”或所謂的“讀書人”,而變成了“知識分子”,集體的就是,“知識階級”。殘餘的“士”或“讀書人”自然也還有,不過隻是些殘餘罷了。這種變質是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的一段,而中國的知識階級在這過程中也會盡了並且還在想盡他們的任務,跟這時代世界上別處的知識階級一樣,也分享著他們一般的命運。若用氣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知識分子或這個知識階級開頭是氣重於節,到了現在卻又似乎是節重於氣了。
知識階級開頭憑著集團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種種傳統,那時候是敢作敢為一股氣。可是這個集團並不大,在中國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且與民眾打成一片又不容易,於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來的壓力,就抵擋不住。而一方麵廣大的民眾抬頭要飯吃,他們也沒法滿足這些饑餓的民眾。他們於是失去了領導地位,逗留在這夾縫中間,漸漸感覺著不自由。鬧了個“四大金剛懸空八隻腳”。他們於是隻能保守著自己,這也算是節吧;也想緩緩地落下地去,可是氣不足,得等著瞧。可是這裏的是偏於中年一代。青年代的知識分子卻不如此,他們無視傳統的“氣節”,特別是那種消極的“節”。替代的是“正義感”,接著“正義感”的是“行動”,其實“正義感”是合並了“氣”和“節”,“行動”還是“氣”。這是他們的新的做人尺度。等到這個尺度成為標準,知識階級大概還是要變質的吧?
經典解讀
朱自清的這篇《論氣節》,不是簡單的道德談論或情感抒發,而是以知識考古的方法,從“氣節”的本義與曆史演變,談論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及其變異。但實際上,這篇演講看似知識考古,卻是在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現狀,並對知識分子重新成為社會變革推動力充滿期待。語言樸素生動,既充滿知識趣味,又切中現實肯綮,非常適合當時在場的聽眾——那些青年學生們。故這篇演講,朱自清4月9日在清華大學紀念西南聯大新詩社成立三周年晚會上發表後,11日晚應《通俗學識》之邀再次演講。而朱自清演講的動人之處,不在慷慨激昂的“浩然之氣”,而在其內外一致的人格魅力。要知道,演講者的人格魅力和演說辭本身的魅力結合在一起,才是那種最能夠激蕩人心的演講。
名句賞析
“知識階級開頭憑著集團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種種傳統,那時候是敢作敢為一股氣。可是這個集團並不大,在中國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且與民眾打成一片又不容易,於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來的壓力,就抵擋不住。而一方麵廣大的民眾抬頭要飯吃,他們也沒法滿足這些饑餓的民眾。他們於是失去了領導地位,逗留在這夾縫中間,漸漸感覺著不自由。鬧了‘四大金剛懸空八隻腳’。他們於是隻能保守著自己,這也算是節吧;也想緩緩地落下地去,可是氣不足,得等著瞧。可是這裏的是偏於中年一代。青年代的知識分子卻不如此,他們無視傳統的‘氣節’。特別是那種消極的‘節’。替代的是‘正義感’,接著‘正義感’的是‘行動’,其實‘正義感’是合並了‘氣’和‘節’,‘行動’還是‘氣’。這是他們的新的做人尺度。等到這個尺度成為標準,知識階級大概還是要變質的吧?”
氣節從本質上來說是內在的,其中的感性成分要遠遠重過理性。可是朱自清卻偏偏用最理性的甚至是毫無感情的方式來談論氣節這種感性的東西。而最終的結果就像上麵那段全篇中最具代表性文字一樣,有如冰冷的刀鋒,其中蘊涵的是最動人心魄的美感和力量。
7.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中國決不會淪亡
背景資料
孫中山(1866-1925),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辛醜條約》簽訂之後,清政府正式淪為了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華民族則進入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年代,這是黎明前的黑暗。1905年7月,孫中山從歐洲來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團體,革命留學生和愛國華僑的熱烈歡迎。鑒於當時反清團體力量分散的情況,孫中山以及黃興決定將興中會與華興會、光複會等團體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同年7月末,在同盟會籌備會議上,孫中山被選為會議主席,會議把他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革命宗旨。孫中山成為東京留學生心目中的“中國英雄”和“四萬萬人之代表”。之後的8月13日,孫中山出席了東京留學生在富士見樓舉行的歡迎大會,在會上他發表了這篇《中國決不會淪亡》,以此來表明同盟會的政治主張,並且激勵那些反帝愛國人士團結起來,共同推翻清政府,反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奴役和壓迫。
講話實錄
兄弟此次東來,蒙諸君如此熱心歡迎,兄弟實感佩莫名。竊恐無以副諸君歡迎之盛意,然不得不獻兄弟見聞所及,與諸君商定救國之方針,當亦諸君所樂聞者。兄弟由西至東,中間至米國(即美國,下同)聖路易斯觀博覽會,此會為新球開辟以來的一大會。後又由米至英、至德、至法,乃至日本。離東二年,論時不久,見東方一切事皆大變局,兄弟料不到如此,又料不到今日與諸君相會於此。近來我中國人的思想議論,都是大聲疾呼,怕中國淪為非、澳。前兩年還沒有這等的風潮,從此看來,我們中國不是亡國了。這都由我國民文明的進步日進一日,民族的思想日長一日,所以有這樣的影響。從此看來,我們中國一定沒有淪亡的道理。今日試就我遊曆過各國的情形,與諸君言之。
日本與中國不同者有二件:第一件是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輸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故皆具有獨立尚武的精神,以成此拯救四千五百萬人於水火中之大功。我中國人則反抱其素養的實力,以赴媚異種,故中國的文明遂至落於日本之後。第二件如日本衣、食、住的文明乃由中國輸入者,我中國已改從滿製,則是我中國的文明已失之日本了。後來又有種種的文明由西洋輸入。是中國文明的開化雖先於日本,究竟無大裨益於我同胞。
渡太平洋而東至米國,見米國之人物皆新。論米人不過由四百年前哥倫布開辟以來,世人漸知有米國;而於今的文明,即歐洲列強亦不能及。去年聖路易斯的博覽會為世界最盛之會,蓋自法人手中將聖路易斯買來之後,特以此會為紀念。米國從前乃一片洪荒之土,於今四十餘州的盛況,皆非中國所能及。兄弟又由米至英、至法、至德,見各洲從前極文明者,如羅馬、埃及、希臘、雅典等皆敗,極野蠻者如條頓民族等皆興。中國的文明已有數千年,西人不過數百年,中國人又不能由過代之文明變而為近世的文明;所以人皆說中國最守舊,其積弱的緣由也在於此。殊不知不然。不過我們中國現在的人物皆無用,將來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難轉弱為強,易舊為新。蓋兄弟自至西方則見新物,至東方則見舊物,我們中國若能漸漸發明,則一切舊物又何難均變為新物?如英國倫敦,先無電車而用馬車,百年後方用自行車而仍不用電車。日本去年尚無電車,至今而始盛。中國不過誤於從前不變,若如現在的一切思想議論,其進步又何可思議!又皆說中國為幼稚時代,殊不知不然。中國蓋實當老邁時代。中國從前之不變,因人皆不知改革之幸福,以為我中國的文明極盛,如斯已足,他何所求。於今因遊學誌士見各國種種的文明,漸覺得自己的太舊了,故改革的風潮日烈,思想日高,文明的進步日速。如此看來,將來我中國的國力能淩駕全球,也是不可預料的。所以各誌士知道我們中國不得了,人家要瓜分中國,日日言救中國。倘若是中國人如此能將一切野蠻的法製改變起來,比米國還要強幾分的。何以見之?米國無此好基礎。雖西歐英、法、德、意皆不能及。我們試與諸君就各國與中國比較而言之:
日本不過我中國四川一省之大,至今一躍而為頭等強國;
米國土地雖有清國版圖之大,而人口不過八千萬,於今米人極強,即歐人亦畏之;
英國不過區區海上三島,其餘都是星散的屬地;
德、法、意諸國雖稱強於歐西,土地人口均不如我中國;
俄現被挫於日本,土地雖大於我,人口終不如我。
一則是中國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們生在中國,實為幸福。各國賢豪皆羨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得。我們生在中國,正是英雄用武之時。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讓異族兒據我上遊,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義,建一頭等民主大共和國,以執全球的牛耳,實為可歎!
所以西人知中國不能利用此土地也,於是占旅順、占大連、占九龍等處,謂中國人怕他。殊不知我們自己能立誌恢複,他還是要怕我的。即現在中國與米國禁約的風潮起,不獨米國人心惶恐,歐西各國亦莫不震驚。此不過我國民小舉動耳,各國則震動若是,倘有什麼大舉動,則各國還了得嗎?
所以現在中國要由我們四萬萬國民興起。今天我們是最先興起一日,從今後要用盡我們的力量,提起這件改革的事情來。我們放下精神說要中國興,中國斷斷乎沒有不興的道理。即如日本,當維新時代,誌士很少,國民尚未大醒,他們人人擔當國家義務,所以不到三十年,能把他的國家弄到為全球六大強國之一。若是我們人人擔當國家義務,將中國強起來,雖地球上六個強國,我們比他還要大一倍。所以我們萬不可存一點退誌。日本維新須經營三十餘年,我們中國不過二十年就可以。蓋日本維新的時候,各國的文物,他們國人一點都不知道;我們中國此時,人家的好處人人皆知道,我們可以擇而用之。他們不過是天然的進步,我們這方才是人力的進步。
又有說中國此時的政治幼稚、思想幼稚、學術幼稚,不能猝學極等文明。殊不知又不然。他們不過見中國此時器物皆舊,蓋此等功夫,如歐洲著名各大家用數十餘年之功發明一機器,而後世學者不過學數年即能造作,不能謂其躐等也。
又有說歐米共和的政治,我們中國此時尚不能合用的。蓋由野蠻而專製,由專製而立憲,由立憲而共和,這是天然的順序,不可躁進的;我們中國的改革最宜於君主立憲,萬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說大謬。我們中國的前途如修鐵路,然此時若修鐵路,還是用最初發明的汽車,還是用近日改良最便利之汽車,此雖婦孺亦明其利鈍。所以君主立憲之不合用於中國,不待智者而後決。
又有說中國人民的程度,此時還不能共和。殊不知又不然。我們人民的程度比各國還要高些。兄弟由日本過太平洋到米國,路經檀香山,此地百年前不過一野蠻地方,有一英人至此,土人還要食他,後來與外人交通,由野蠻一躍而為共和。我們中國人的程度豈反比不上檀香山的土民嗎?後至米國的南七省,此地因養黑奴,北米人心不服,勢頗騷然,因而交戰五六年,南敗北勝,放黑奴二百萬為自由民。我們中國人的程度又反不如米國的黑奴嗎?我們清夜自思,不把我們中國造起一個二十世紀頭等的共和國來,是將自己連檀香山的土民、南米的黑奴都看做不如了,這豈是我們同誌諸君所期望的嗎?
所以我們絕不能說我們同胞不能共和,如說不能,是不知世界的進步,不知世界的真文明,不知享這共和幸福的蠢動物了。
若使我們中國人人已能知此,大家已擔承這個責任起來,我們這一份人還稍可以安樂。若今日之中國,我們是萬不能安樂的,是一定要勞苦代我四萬萬同胞求這共和幸福的。
若創造這立憲共和二等的政體,不是在別的緣故上分判,總在誌士的經營。百姓無所知,要在誌士的提倡;誌士的思想高,則百姓的程度高。所以我們為誌士的,總要擇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來救我們中國,最優等的人格來待我們四萬萬同胞。
若單說立憲,此時全國的大權都落在人家手裏,我們要立憲,也是要從人家手裏奪來。與其能奪來成立憲國,又何必不奪來成共和國呢?
又有人說,中國此時改革事事取法於人,自己無一點獨立的學說,是事先不能培養起國民獨立的性格來,後來還望國民有獨立的資格嗎?此說誠然。但是此時異族政府禁端百出,又從何處發行這獨立的學說?又從何處培養起國民獨立的性格?蓋一變則全國人心動搖,動搖則進化自速,不過十數年後,這“獨立”兩字自然印入國民的腦中。所以中國此時的改革,雖事事取法於人,將來他們各國定要在中國來取法的。如米國之文明僅百年耳,先皆由英國取法去的,於今為世界共和的祖國;倘是仍舊不變,於今能享這地球上最優的幸福不能呢?若我們今日改革的思想不敢法乎上,則不過徒救一時,是萬不能永久太平的。蓋這一變更是不容易的。
我們中國先是誤於說我中國四千年來的文明很好,不肯改革,於今也都曉得不能用,定要取法於人。若此時不取法他現世最文明的,還取法他那文明過渡時代以前的嗎?我們決不要隨天演的變更,定要為人事的變更,其進步方速。兄弟願諸君救中國,要從高尚的下手,萬莫取法乎中,以貽我四萬萬同胞子子孫孫的後禍。
經典解讀
孫中山的革命生涯絕對稱得上是艱苦卓絕,可歌可泣。1894年上書李鴻章被拒,1895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被逐,1896年流亡倫敦時曾被清朝特務拘捕。但無論怎樣的艱難困苦,都不曾讓這位堅定的革命者放棄自己的信念。
因此,在中國社會正處在極度黑暗當中的時候,當無數人都認為中國已經沒救了的的時候,孫中山站了出來,發表了這篇綱領性的演講。在《中國決不會淪亡》中,孫中山嚴厲抨擊了改良派的庸俗進化論觀點,以雄偉的氣魄向與會者描繪了中國的光明前途。
這篇演講使許多當地華僑了解了革命與保皇的區別,喚醒了不少受康有為、梁啟超鼓動而誤入保皇會的人,使他們重拾革命派立場。這場演講有力地宣揚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取得了思想上、政治上的領導權。孫中山的演講,引謬論進行批駁,援先例進行輔助,並用邏輯推理,層層深入,論證了實行共和的合理性與可行性。語言剴切,論證有力,是一篇令人振奮的勵誌演說。
名句賞析
“近來我中國人的思想議論,都是大聲疾呼,怕中國淪為非、澳。前兩年還沒有這等的風潮,從此看來,我們中國不是亡國了。這都由我國民文明的進步日進一日,民族的思想日長一日,所以有這樣的影響。從此看來,我們中國一定沒有淪亡的道理。今日試就我遊曆過各國的情形,與諸君言之。”
在這些進步人士們看來,之前一次次戰爭,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都是對中國的巨大打擊,但中華民族的底蘊畢竟深厚,中國的人民雖窮,卻還不是奴隸,清政府雖然腐敗,但畢竟還是獨立的政府。但是,《辛醜條約》改變了這一切,巍巍中華,恐怕真的要亡國了。但是在演講中,孫中山一上來就說出了這番話,而且是以非常冷靜甚至平淡的口氣說出的——我們中國一定沒有淪亡的道理。這不僅體現了孫中山作為革命領袖的恢弘和氣度,更用自己的言行令革命黨人有了主心骨,讓他們知道,中國,還沒到窮途末路的地步,革命,也仍有成功的希望!
8.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學做一個人
背景資料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知行,徽州歙縣(安徽省)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愛國者。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之所以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知而後行),改為“行知”(行而後知),是為了表明埋頭苦幹、從實踐中摸索平民教育經驗的決心。陶行知的一生,國家多難,民不聊生,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中國的平民教育鞠躬盡瘁。這篇演講,是陶行知1925年應邀在南開中學發表的。
講話實錄
我要講的題目是:《學做一個人》。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別做一個不完全的人。中國雖然有四萬萬人,試問有幾個是整個的人?諸君,試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
《抱樸子》上有幾句話:“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為下。”
但是何種人不算是整個的人呢?依我看來,約有五種:
(一)殘廢的——他的身體有了欠缺,他當然不能算是整個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獨立的,他的生活隻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為他人當作工具用的——這種人的性命,為他人所支配,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買賣的——被販賣人口者所販賣的人,就是豬仔;或是受金錢的賄賂,賣身的議員,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數事的——人的一分精神,隻能專做一件事業,一個人兼了十幾個差使,精神難以兼顧,他的事業即難以成功。結果是隻拿錢不做事。
我希望諸君至少要做一個人;至多也隻做一個人,一個整個的人。
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我們可以在物質的環境裏站個穩固。諸君,要做一個80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別做一個18歲的老翁。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要有獨立的職業,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報酬。
我覺得中學生有一個大問題,即是“擇業問題”,我以為擇業時要根據個人的才幹和興趣。做事要有快樂,所以我們要根據個人的興趣來擇業。但是我們若要做事成功,我們必要有那樣的才幹。
我曾作了一首白話詩,論人要有獨立的職業: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自己幹。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
現在我們當講“學”和“做”二個字,要一麵學,一麵做。“學”和“做”要連起來。英語Learn by doing,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用學理來指導生活,同時再以生活來印證學理。
將來諸君有的升學,有的就業,但是為學的方法全要研究。學農的人要有科學的腦筋和農夫的手;學工的人,也要有科學的腦筋和工人的手。這樣他才可以學得好。
我希望到會的個人,是四萬萬人中的一個人。諸君還要時常想:
中國有幾個整個的人?
我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
經典解讀
蔡元培和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兩位教育家。其中蔡元培以致力於大學教育功績卓著,而陶行知則致力於發展平民教育,功垂千秋。“學做一個人”,看似簡單,不成問題,實際是一個人安身立命首要解決、而社會上很多人並沒有做到的問題。在陶先生莊諧並存的五種“非人”中,後四種,諷刺了現實中各種各樣程度不同的人格有缺陷的人,第五種最尖刻,諷刺的是利欲熏心的官僚。而他指出的做人三要素,則是誠心實意的對於學生的期待,也是做一個真正人的基礎。作為一位身體力行的教育家,陶行知這篇演講,言簡意賅,富於深意,語言平實,卻暗藏鋒芒,充分體現出陶行知正直、獨立的人格,其對於青年人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著實令人感動。
名句賞析
“將來諸君有的升學,有的就業,但是為學的方法全要研究。學農的人要有科學的腦筋和農夫的手;學工的人,也要有科學的腦筋和工人的手。這樣他才可以學得好。我希望到會的個人,是四萬萬人中的一個人。”
什麼是教育家?教育家首先必須要是一個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的仁厚長者,而陶行知先生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陶先生的講話中沒有大話也沒有口號,有的隻是對孩子們春風化雨的教導,像父親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們的浸潤。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以從這段話中,看出陶行知先生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陶先生希望他們每一個人,日後都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9.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背景資料
華羅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他在解析數論方麵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在多元複變數函數論方麵的卓越貢獻,更是影響到了世界數學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各項事業百廢待興。1956年初,中共中央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繁榮科學文化事業的“雙百”方針,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熱烈擁護。當時,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手創建中科院數學所,並住持製定全國科學發展規劃,心情十分激動。此後,華羅庚更是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人才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普及工作中,並且多次發表介紹治學經驗與體會的文章,以激勵並引導有誌於科學研究尤其是數學研究的年輕人。他的這篇演說,就產生於那個激情澎湃的時代。
講話實錄(節選)
必須認識攻打科學堡壘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應該像軍隊打仗,要拿下一個火力頑強的堡壘一樣,不僅依靠猛衝猛打,還要懂得戰略戰術。向科學進軍不但要求有大膽的想象力,永不滿足於現有的成就,而且要踏踏實實從眼前的細小的工作做起,付出長期的艱苦勞動。
聽說許多大學畢業的青年同誌正在訂計劃,要在若幹年內爭取考上副博士。但我要奉勸大家,不要認為考上副博士就萬事大吉了,也不要認為將來再努一把力考上個博士就不再需要搞研究了。不,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們一輩子的事業。我們的任務是建設共產主義的幸福社會,是要探索宇宙的一切奧秘,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而這個事業是永無止境的。若單靠幾個月或者兩三年,就歇手不幹,那是很難指望有什麼良好成績的;即或能作出一些成績,也絕不可能達到科學的高峰,即使偶有成功總是很有限、極微小的。解放前我們看見不少的科學工作者,他們一生的事業道路是:由大學畢業而留洋、由留洋而博士、由博士而教授,也許他們在大學時有過一顆爬上科學高峰的雄心,留洋時也曾經學到一點有用的知識,博士論文中也有過一點有價值或有創造性的工作,但一旦考上了博士當上了教授,也就適可而止了;把科學研究工作拋之九霄雲外,幾十年也拿不出一篇論文來了。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當然那主要是舊社會的罪惡環境造成的。今天我們的環境不同了,新中國為科學事業開辟了無限廣闊的道路。現在我們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大力從事科學活動。一是努力鑽研創造。一是我們的科學事業已成為整個社會主義事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就不應該再抱著拿科學當“敲門磚”的思想,而應該為自己樹立一個最高的標準和目標。刻苦堅持下去,為人民創造的東西越多、越精深越好。有些同誌之所以缺乏堅持性和頑強性,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中碰了釘子,走了彎路,於是就懷疑自己是否有研究科學的才能。其實,我可以告訴大家,許多有名的科學家和作家都是經過很多次失敗,走過很多彎路才成功的。大家平常看見一個作家寫出一本好小說,或者看見一個科學家發表幾篇有分量的論文,便都仰慕不已,很想自己能夠信手拈來,便成妙諦;一覺醒來,譽滿天下。其實,成功的論文和作品隻不過是作者們整個創作和研究中的極小部分,甚至這些作品在數量上還不及失敗的作品的十分之一。
大家看到的隻是他成功的作品,而失敗的作品是不會公開發表出來的。要知道,一個科學家在他攻克科學堡壘的長征中,失敗的次數和經驗,遠比成功的經驗要豐富、深刻得多。失敗雖然不是什麼令人快樂的事情,但也決不應該氣餒。在進行研究工作時,某個同誌的研究方向不正確,走了些岔路,白費了許多精力,這也是常有的事。但不要緊,你可以再調換一個正確的方向來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善於吸取失敗的教訓,總結已有的經驗,再繼續前進。
根據我自己的體會,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有些同誌也許覺得我在數學方麵有什麼天才,其實從我身上是找不到這種天才的痕跡的。我讀小學時,因為成績不好就沒有拿到畢業證書,隻能拿到一張修業證書。在初中一年級時,我的數學也是經過補考才及格的。但是說來奇怪,從初中二年級以後,就發生了一個根本轉變,這就是因為我認識到既然我的資質差些,就應該多用點時間來學習。別人隻學一小時,我就學兩小時,這樣我的數學成績就不斷得到提高。一直到現在我也貫徹這個原則:別人看一篇東西要三小時,我就花三個半小時,經過長時期的勞動積累,就多少可以看出成績來。並且在基本技巧爛熟之後,往往能夠一個鍾頭就看完一篇人家看十天半月也解不透的文章。所以,前一段時間的加倍努力,在後一段時間內卻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是的,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經典解讀
華羅庚這次演講的題目“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已經成為一句激勵幾代人的名言警句,這篇演講的經典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演講中,華羅庚從科學研究的規律入手,結合自己的經曆和在科研上的經驗,教育了那些在科研方麵存在錯誤思想的青年人。整個演講,緊扣主題,揭示了“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的道理,讓當時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夢醒,並時時刻刻激勵著他們不斷前進。
名句賞析
“走了些岔路,白費了許多精力,這也是常有的事。但不要緊,你可以再調換一個正確的方向來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善於吸取失敗的教訓,總結已有的經驗,再繼續前進。”
要善於總結教訓——這是所有科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華羅庚結合自身經驗娓娓道來,言辭雖不華麗,可話中說的,卻都是科學研究中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