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與風險投資人談判的過程中,切忌出現對抗情緒。要知道,在談判的時候,雙方都會爭取將己方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就比較容易出現對抗情緒。但是,畢竟是我們在推銷自己,以便得到人家的資助,所以如果我們的態度過於強硬,話中帶著對抗的意味,拚命和對方爭辯,就會引起投資方的反感,對方一念之差,也許我們的融資計劃也會就此泡湯了。
與此同時,在與投資方打交道的時候,步步為營也是一個好方法。當你希望融資的時候,恨不得讓對方明天就把錢打到你的賬上,這樣的心態隻會給談判造成妨礙。雙方打交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爭取和妥協的過程,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讓步。如果你在與投資方打交道的過程中口若懸河據理力爭,卻反而會給對方造成你這個人空談、霸道、不務實、難以合作的印象。任何一個投資者,都不會願意將資金交給這樣一個人的。
總而言之,風投對於我們這種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說,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反而是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發展、成長起來的助力。隻要能夠恰當地利用風險資本,為企業融籌資金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遠離危險的融資誤區
開公司,當老板,自然是投入的錢越多,經營的規模越大,越有可能賺到更多的錢。於是,很多老板陷入了融資誤區,開始進行盲目融資,四處籌集資金,拚命想要擴大自己的企業規模。但是,融資說白了就是借錢,既然錢是借的,那就必然有還錢的那一天,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給企業帶來重大危機,甚至是災難。就好比吹氣球,在氣球的彈性範圍之內,當然是往氣球中吹入更多的空氣,氣球就脹得越大,但氣球卻也不可能無限脹大,如果無限度盲目地向氣球裏麵吹氣的話,氣球終究是會被吹爆的。
房地產大亨多納德·楚木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1984年,楚木投資數百萬美元在亞特蘭大建起了一座豪華的賭城。1985年,楚木買下了紐約城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普蘭茲賓館。1986年,楚木建造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楚木大廈。1987年,楚木又在紐約建起了一座超豪華的摩天大樓,準備在兩年之後,把它賣給石油大亨和電影明星們。
表麵看來,楚木的事業可以說是做得風生水起,他的房地產公司業務繁忙,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是,明眼人卻可以看出,楚木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多錢,他用來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今年蓋賭城,明年買賓館的錢都是通過融資的渠道獲得的。而且,當楚木需要集資建一個賭場或購買一家賓館時,他甚至不想通過出售公司的一部分股票而使公司擁有更多的流動資金,因為他怕這樣做會使自己失去對公司的絕對掌控。不過,就因為他享有較高的聲譽,銀行也願意貸給他大量的資金。所以,在他表麵的飛黃騰達之下,他的公司卻是負債累累。
到了1989年,楚木終於把氣球給吹爆了。這一年,公司經營收入滑坡,楚木無力償還貸款,那些在不久之前還跟他稱兄道弟的銀行毫不客氣地接管了他的多處有價值的房產。隨著公司財政的進一步惡化,銀行又迫使楚木廉價轉讓了他的航空公司、楚木專線和一些賭場。這一係列變故之後,公司的經營規模瞬間倒退至1984年之前的水平,而且,因為在融籌資方麵的拙劣表現,楚木本人也被無情地踢出了公司董事會。
楚木的行為就是最典型的盲目融資。其實,像楚木這樣的人,他們之所以會陷入融資的誤區之中無法自拔,其實是因為他們過分地迷信了資本,也就是金錢對於企業發展的作用。
誠然,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如果資金不足,企業患了貧血症,當然是不可能健康快速地發展的。但是如果盲目融資導致資金過剩,那麼企業就會陷入“氣血兩旺”的境地,過分地擴張也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管理和債務方麵的壓力,這其中的危險性,也是企業的破壞力,往往比資金匱乏更大。所謂“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000年,納斯達克高科技熱潮席卷國內,博士生趙浩和他的同學們深受鼓舞,紛紛萌發了自己創業的想法。電子信息技術、互聯網和光通信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平時有空聚在一起,閑聊的話題也總是圍繞創業展開,內心憧憬著自己何時也能締造比爾·蓋茨和微軟那樣的輝煌。
當時,一家國內的風險投資公司通過導師聯係上了趙浩,準備資助他成立自己的高科技公司。那家風險投資公司答應為趙浩注資1500萬元,雙方甚至已經草簽了協議。但可惜的是資金最後沒有到位,趙浩的創業大計也就此泡湯了。不過,對於這件事,趙浩本人更多的是感到慶幸。在事後經過冷靜分析後,趙浩覺得,當時納斯達克的高科技泡沫已經很明顯了,先是互聯網泡沫在2001年破滅,接下來就是光通信泡沫破滅,而且光通信行業在後來的5年內一直走下坡路。如果趙浩當時在泡沫最大的時候拿了風險投資公司的這1500萬元,公司開起來之後再碰上隨後的全行業不景氣,那麼他的壓力就太大了。
創業失敗之後,趙浩進入了世界500強的美國康寧公司。在那裏,他真正了解了整個高科技行業的前景,並且對全球高科技行業的市場行情有了自己的了解。到了2005年,趙浩看到了光纖行業的巨大市場前景,於是跳出了康寧公司,開始自己創業,並且成功把握住了光纖行業的“抄底”機會,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公司。
借著這股光纖的東風,趙浩的公司發展勢頭相當迅猛,憑借著公司的拳頭產品“智能電纜”,他的公司甚至成了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的主要供貨商之一。這驗證了趙浩在選擇創業時機上的準確。
在趙浩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期間,很多風險投資商都在主動聯係趙浩,希望能夠出資入股。但是,趙浩卻始終不為所動,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至今沒有拿過風險投資商一分錢,公司成立後的每次增資隻不過一兩百萬。與如今不少高科技創業企業動輒向風險投資商們融資上千萬相比,趙浩對“送錢上門”說“不”看起來著實有些另類。
對此,趙浩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現在確實有不少公司創業時想方設法找風險投資商投資,反正花的錢不是自己的,自己花起來也不感覺心疼。但其實,風險投資商要比我們精明得多,他們既然投了錢當然就會提要求。所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盲目向風險投資商融資其實意義不大。我的原則是:向風險投資商融資必須建立在公司健康平穩成長的基礎上,隻有當公司在其他各項發展要素上都準備充分隻等資金到位時,向風險投資商融資才是最容易也是最有效果的。”
與不少陷入融資誤區的公司老板對風險投資趨之若鶩不同,趙浩把自己的創業之路和成功之路規劃得井井有條,他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也知道該如何壯大自己的企業,更知道何時才是融資的最佳時機。
對比一下楚木和趙浩截然不同的經營理念,我們就會知道,誰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而誰又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的反麵榜樣。總而言之,融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的公司發展壯大,同時也是一個甜蜜的陷阱。要想做一個成功的老板,我們就一定得守住自己的理智,遠離危險的融資誤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