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省是麵明鏡,能“反射”自身優缺點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無盡的潛能,也有諸多的缺點,隻有時刻反省自我、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糾正自己的不足,時時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認識、掌握和控製自己
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就教導我們說“認識你自己”。後來,古希臘人將這句箴言刻在了帕爾索山的一塊石碑上,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可見,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了,要不然,孔子也不會說:“人苦於不自知。”
的確如此,人的很多迷惑和苦難都是不自知的結果。世俗和盲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人無力認識、掌握和控製自己。也正因為此,蘇格拉底才警醒我們要“認識你自己”。
的確如此,我們將自己欺騙得有多慘,就將被這個世界騙得有多慘;我們將自己了解得有多深,就能夠將這個世界把握得有多真。所謂的“人貴在自知之明”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作為人,我們隻有充分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樹立自己的個性,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強大。為了更好地說明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一天早晨,一隻山羊在柵欄外徘徊,它很想吃柵欄內的白菜,可是進不去。這時,它看見了自己的影子,因為太陽是斜照的,所以影子變得很長,它便對自己說:“我如此高大,一定能吃到樹上的果子,不吃這白菜又有什麼關係呢?”
於是,它奔向很遠處的一片果園,可還沒到達果園,就已是正午了,此時太陽正照在山羊頭上,山羊的影子變成了很小的一團。
“唉,我這樣矮小,是吃不到樹上的果子的,還是回去吃白菜吧。”它對自己說。
因此,它又決定往回奔跑。當它跑到柵欄外時,太陽已經偏西了,它的影子又重新變得很長。
“我幹嘛回來呢?”山羊很驚訝,“憑我這麼高大的個子,吃樹上的果子是一點兒也不費勁的呀!”
山羊又返了回去,就這樣來來回回,直到黑夜來臨,山羊仍然餓著肚子。
事例中的山羊正是因為不了解自己,所以最終它隻能餓肚子。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呢?
首先就是要學會自省,也就是說要善於自我觀察,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一旁,像陌生人一樣來評估自己。隻有善於自我觀察才能更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而隻有更好地了解自己最終才能通過自我反省一步步控製自己、征服自己、戰勝自己,從而駕馭自己的人生,樹立自己的個性。接著,要盡可能客觀地進行自我檢查,評估自己的能力並認清自己的缺點。
其次,就是保持積極的自我對話。據說,當有人問古希臘大學問家安提司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什麼呢?”他回答說:“同自己談話的能力。”
同自己對話,其實就是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的一個過程。
最後,要多請教他人,多和別人溝通。世界在每個人眼中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區別,隻因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我們的背景與經曆總是會受到各種限製,即使盡力地敞開自己,也難免會有看不到的死角。這就好比一個方向的探照燈無論怎麼來回掃射,總會留下光線的死角,好在我們還可以向他人請教,既可以請求別人談談對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向別人谘詢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不同的視角帶來不同的洞見,多多請教別人,總會發現一些尚未被我們碰觸過的智慧死角。當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全麵的認識之後,了解了自己的個性的時候,我們就能樹立自己的個性。
所謂的個性,是基於對自己的全麵理解,將自己最大化地發掘出來,激活優勢,弱化劣勢,就像哲學家總是通過自身反省來了解世界一樣,一個人隻有了解了自己,才有能力了解這個世界,也就能夠對任何事物抱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做出順勢而為、最為合適的反饋,贏得最大的效果。
有的人能夠主動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發現性格和能力上的優勢與劣勢,然後尋找能夠發揮自己優勢的機會,並將劣勢化為努力的動力。
另外有一些人,對他們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最不了解的人就是自己,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就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沾沾自喜,往往在向前衝的時候撞到牆壁。而當發現自己的缺點,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即使有幸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甚至有些人終其一生從未分析過自己所擁有的籌碼,隨波逐流地生活,任憑命運的河流將自己隨意帶領。
於是,了解自己的人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避免了自己的劣勢;不了解自己的人,忽略了自己的優勢,加重了自己的劣勢。前者向外界展現的是自己的優勢,後者向他人呈現的是自己的劣勢,以優擊劣,結果不言而喻。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個人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優點,更要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如果不能清楚地認知自己的優缺點,從而尋找出最適合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很難成功的。
當然,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珍視自己,並且真正地尊重自己。當一個人對自己有了足夠的認識並誠懇地珍重自己時,便能產生個性,然後才能通過個性發揮專長貢獻社會。
否定個性的人不會有進步,自己扼殺自己個性的人也不會有進步。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不斷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發揮自己的個性,應該朝著新的道路前進,而不是跟隨被踩爛的成功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說,樹立自己的個性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自省是一所道德法庭
人類的眼睛演化的結果是隻能朝外看,看得見別人身上的瑕疵,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斑點”。為了看見自己,人類發明了鏡子,但鏡子隻能照出人的外貌,卻照不見人的內心。要想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要利用一麵能照出內在自我的魔鏡——自省。
自省,顧名思義,即自我省悟、自我檢查、自我解剖,是指對一個人自身思想、情緒、動機與行為的檢查。通過經常地、冷靜地回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尋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是隻有人類才能辦到的事。
自省是一麵鏡子,可以照出自身的缺陷和毛病,自省的過程又是不斷改正錯誤、更新提高自我的過程,正所謂“一日三省吾身”。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麵“鏡子”,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有時,這麵“鏡子”是自己身邊的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使我們查漏補缺,獲得成長,但我們不能總是依賴別人幫助自己找缺點,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把自己以往的經驗通過閱讀、觀察生活中其他人的行為作為“鏡子”,經常對照自己,發現自身的不足,並使自己嚴格按照正確的道德規範去做事為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自省”。而在自律自省後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不致重新再犯同樣的錯誤,就需要我們慎言慎行。
春秋時期,宋國一度內政不修,引起動亂,當時的國君宋昭公落得眾叛親離,被迫出逃。
在路上,宋昭公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對車夫說:“我知道這次被迫出逃的原因了。”車夫問:“是什麼呢?”宋昭公說:“以前,無論我穿什麼衣裳,侍從都說我漂亮;無論我有什麼過失,大臣都說我英明。這樣,從內外兩方麵我都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從此,宋昭公改弦易轍,注重品德修養,不到兩年,美名傳回宋國,宋人又將他迎回國內,讓他重登王位。他死後,諡為“昭”,就含有稱讚他知過必改的意義。
上述故事充分說明了自省的作用,它能讓人不斷地進步。
自省是每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否則我們就隻能總是原地踏步,永遠不能進步。自省這麵明鏡可以幫助我們明是非、知善惡、辨美醜。
自省之後,我們就需要通過自律來幫助自己扭轉過去的錯誤。自律就是一個監督自己的道德法庭,當我們心中有了這個“法庭”之後,就能夠約束自己的惡念和不好的習慣,讓自己更優秀。
自省這個道德法庭的特殊之處就在於隻有一個人,自己充當了所有角色,既是起訴者又是被告人,既是審判官又是行刑者。當你發現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之後將之陳述於“公堂”之上,此刻的你就是一名起訴者,而被告的就是你的錯誤思想和言行。然而搖身一變,你又成了審判官,對照“立法”開始審判自己的思想言行。作為審判官,你應該公正無私,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惡的影響,不為快樂、幸福、欲望等情感影響,而是根據自己的“立法”,根據為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動的道德原則對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宣戰。當被告人受到自己內心的審判官的無情譴責從而自我調控,自覺選擇道德行為、糾正不良道德動機的時候,你就把握了自己、戰勝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實現了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蜀國的老百姓和士卒們得知丞相已死的消息後“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後主劉禪聞訊,大叫“天喪我也!”哭倒於龍床之上,皇太後聽說亦大哭不已,“多官無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楊儀等運送諸葛亮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20裏迎接,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
諸葛亮能如此受人愛戴,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善於自省自律,雖然身居高位,但是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早在街亭之戰失敗後,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
雖然失街亭的錯在馬謖,但是諸葛亮拭幹眼淚,又宣布一道命令:對力主良謀,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的副將王平加以褒獎,破格擢升為討寇將軍。善於自省的諸葛亮斬馬謖、提升王平之後,多次以用人不當為由,請求自貶三等,一品丞相降為三品右將軍,仍盡心竭力輔佐後主劉禪,欲圖中原,成就大業。
諸葛亮能夠給自己挑毛病,這證明他是一個懂得自省且非常自律的人。由此可見,自律自省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手段。從古到今,注重道德修養、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優雅的氣質一直是中華民族修身之道的精髓,做人之道在於明白、追求最高之德,光明正大、公正無私、廉潔奉公,而這些都是以自律自省作為起點和基礎的。不會自省就談不上修身;不會自律,也無從高尚與優雅。唯有自省和自律才會慎言慎行,它是我們每一個走向生活的人的行囊裏必不可少的寶物,是承載我們駛向幸福目標的航船。
一個經常自省的人常常會檢視自己的內心,問自己:“我今天有什麼收獲?”“我今天的行為都是應該的嗎?”“我要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經常這樣問,就好像把自己當做一件藝術品那樣去雕琢、去精心嗬護,這樣就能讓自己像藝術品一樣在別人眼裏價值連城,為人們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