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讓我們成為藝術品的就是自律自省中形成的良好的修養、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因此,我們要學會自我批評、自我反省,督促自己改正錯誤,並長久以往堅持不懈,這樣我們就能讓自己的人生在不斷“雕刻”中價值連城,為人們所尊重和景仰。
此外,自律自省還是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懈努力,在不斷的失敗中找出通向成功的道路,而自律自省就是幫助我們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我們隻要每天反思,尋找到自己每天所做的對與錯的言行,逐漸就能理清思路,走向成功。
因此,一個希望獲取成功的人從來不吝嗇自律自省。我們要想在學習上有所收獲,也必須學會自律自省,正如古人所說:“先學而後知不足。”這裏的“學”可以擴展為通過學習、反思來提高認識。我們平常所說的“吃一塹,長一智”也是指通過對自身失誤的分析、反思來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處世能力,使之達到新的高度,不斷接近成功。
在生活中,自律自省還能讓我們理解他人過失、發現他人的優點,從而學會寬容;自律自省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思考自己的得與失、善於惡、對與錯,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自覺糾正言行偏差,並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完成從自發到自覺、從外表到內心、從被動到主動的行為轉變,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跳出“廬山”,辨識自我
古詩雲:“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而說明認識自己的局限性。所以,認識自己首先要跳出“廬山”,以旁觀者的眼光分析、審視自己。功過是非,要不誇大、不縮小,應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克服不足,才能不斷地推動自己進步。
一般來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們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做“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麵重新觀看、審查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為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中外曆史上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曾進行深入、細致、全麵的自我分析,富蘭克林就是其中的代表。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在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成就,不僅發明過雙焦距透鏡,而且還參與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他的成功除了靠他的天才勤奮之外,從《富蘭克林自傳》中我們還了解到另一個秘訣:“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激勵。他依靠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13種道德標準,從而暗示自己、提醒自己、告誡自己、激勵自己,不斷地向成功人生努力,這對於我們現代人的成長可以說有著很積極的啟示。
富蘭克林所列舉的13種品德以及他給每種品德所注的箴言(自我暗示)如下:
(1)節製——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2)寡言——言必於人於己有益,避免無益的聊天。
(3)生活有序——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時。
(4)決心——當做必做,決心要做的事應堅持不懈。
(5)儉樸——用錢必須於人或於己有益,換言之即切戒浪費。
(6)勤勉——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些有用的事,舍棄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7)誠懇——不欺騙別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
(8)公正——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而又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9)適度,避免極端——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凡事都要把握分寸,不要極端行事。
(10)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潔。
(11)鎮靜——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驚慌失措。
(12)貞節——克製自己的欲望,珍惜自己的身體,不過度放縱自己。
(13)謙虛——仿效耶穌和蘇格拉底。
富蘭克林將上述13種品德寫在一個筆記本上,並製成一個小冊子,每日都要對著小冊子逐條反省自己的行為。
他在自己的自傳中提到了這種方法,他寫道:“我的目的是養成所有這些良好的習慣。我認為最好還是不要立刻全麵地去嚐試,以致分散注意力,最好還是在一個時期內集中精力掌握其中的一種美德。當我掌握了那種美德以後,接著就開始注意另外一種,這樣下去,直到我掌握了13種為止。因為先獲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養,所以我就按照這個主張把它們像上麵的次序排列起來。”
富蘭克林的經驗告訴我們,自省可以幫助一個人取得進步。而做一個自己的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顧影自憐的可笑又可悲的境地。
自省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嚴峻的,要做到真正認識自己、客觀而中肯地評價自己,常常比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別人要困難得多。能夠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
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對人最殘酷的事情。
自省不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來打擊自信心,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改進並完善自己。
別人並不能映照出你自己,隻有自己才是最明亮的鏡子。隻有進行自省才能最透徹地了解自己,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認知和評價。也隻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駕馭情緒,讓自己的人生道路少些坎坷,多些收獲。
反思是麵鏡子,要常拂拭鏡麵之灰
生活中,許多人麵對問題時總是會說“我不是故意的”、“這不是我的錯”、“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找借口、指責別人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反思自己卻比登天還難。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
大多數人就是因為缺乏自省習慣,不知道自己這些年以來的轉變,才會看不清楚自己的本質。而一個不知道自身變化的人就無法由過去的演變經驗來思考自己的未來,當然隻能過一天算一天。
反省,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和錯誤。一個自律的人應該經常檢查自己,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糾正錯誤、改正缺點,這是嚴於律己的表現,是不斷取得進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有錯誤或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視它,不去改正它。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一個人如果能隨時詰問自己過去的轉變,就可以找出以往看待事物的觀點是對還是錯。若是正確,往後當然可以繼續以此眼光去麵對這個世界;萬一是錯的,也可以加以修正,如此就可以幫助你以正確的觀點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過去的“迷”正好是今日“悟”的契機,因此經常反省、檢視自己,可以避免偏離正道。
鍾海在每個月的月底都會給自己放一天假,沏壺茶,靜靜地臥在沙發裏,他會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好好反省自己在這一個月所做的虧心事,通過這些虧心事,鍾海認識到了在自身性格中的不少消極因素,並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它們,從而使自己朝有利的方向發展。
正如成功多是由內因起作用一樣,失敗也多是由自己的缺點引起的。一個人必須懂得不斷反省和總結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才不會老是在原處打轉或再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人隻有通過“自省”,時時檢討自己,才可以走出失敗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對自己卻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都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然後去發現問題,然後不斷改正,直到6個月後才讀給公眾聽。
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也會在寫完小說後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後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國著名的學者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對於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孔子認為曾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所以特別注重傳授學業於他。
反省是心靈鏡鑒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它涵蓋了我們整個生命的全部內容,一個具備反省能力的人一定是具有自我否定精神、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人。
時刻反省自我,主動承擔責任
有責任感的人都能擔負自己的責任,他們時刻反省自我,一旦發現自己存在的缺點就立即改正,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犯錯的可能。
反省,是人類走向光明的起點;反省,是明白自己價值與意義的捷徑。
我們每一天都要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自我的言行是否正確,進行自我反省,這非常重要。抑製自己的邪惡之心,讓良心占領思想陣地。良心是“真我”,是利他之心,憐愛他人,願他人過得好;“自我”指的是利己之心,隻要自己好而不管別人。貪婪之心就屬於自我,抑製自我,讓真我之心活躍,就是反省。
哲學家蘇格拉底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自我反省,他還鼓勵自己的雅典朋友也這麼做。他甚至這樣要求自己:“未經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
一名出色的員工,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自省的一種表現。一個善於自省的人通常都會具有十足的人格魅力,因為他們總是能直麵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在現實社會裏,那些具有強烈責任感的人都會通過自省將自己做人做事的成敗歸結於個人行為。自省的人都是“對自己負責”的人,而對自己負責,反過來又驗證了他們自己的責任感。自省與承擔責任是相輔相成的,能夠自省的人就能夠擔負責任;同時,能擔負責任的人也會在責任中自我反省。
古人提倡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意思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對他人則要時常存有一顆寬厚的心。要多做自我批評,少推卸責任給別人。一些人的眼睛長在自己身上,而最常用的卻是丈量他人,因此他們往往無法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當然也無法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
可以說,自省是邁向不找借口推脫責任的第一步。你的工作不隻是對企業、對老板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的責任。工作是你自己的需要,你要通過工作來得到成長,無論是在技能還是薪酬方麵都是這樣。放棄自省其實就是放棄讓自己成長、放棄爭取成功和完美生活的機會,企業也許就會因此而蒙受損失,但受害最深的還是你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