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富豪總認為自己手下的人非常愚蠢,完全沒有可愛之處。無論手下做什麼事,稍有不如他的意,他就怒火中燒。
因為他性情暴躁,家中財產雖多,可是人口卻總是不旺。他自己也知道嗔怒不好,一心想改,就在一塊小木牌上寫上“戒嗔怒”3個字,掛在胸前警戒自己。一天晚上,他聽到家裏的仆人聚在一起議論:“我們的主人嗔心太大,不如隔壁劉先生仁愛慈和,所以時時都想離開他。”
“你們的膽子真大!”說完,他就拿下掛在胸前“戒嗔怒”的木牌打那個批評他的仆人,大怒道:“我現在已經很有修養了,把嗔心都已消除了,你們還要說我不如人!”
這個人自認為胸口掛上一個“戒嗔怒”的牌子就沒有了嗔心,但他還是不愛別人說他的過失、不愛聽別人比他好,更不覺得他人有可愛之處,所以嗔心還是沒有消除。
要想真正根治“嗔病”,隻需要記住兩個字:愛、忍。
人之所以會患嗔病,就是缺乏修養的功夫,一遇到不愛的逆境當前,一遇到什麼不順利的事情,就好像天地間的萬物都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厭的,恨不得一拳把世界粉碎。
其實人生中哪有那麼多的不順利?人需要懂得世間上一切都是平等的,別人有對你不好的地方,但是同樣他們也曾給過你不少的好處,你應該去“愛”每一個給過你好處的人,忍讓每一個曾經給你帶來過災難的人,隻要有了這種忍的修養,嗔的大病就不易生起了。其實,世間上一切不愛的事情、一切難以解決的問題,難道起嗔心就能解決嗎?肯定是不能的。嗔心隻會增加事態的嚴重性,所以,凡事都要仔細想想,不要無謂地嗔怒。就像佛說的那樣:“若以爭止爭,終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爭。”
爭氣的人生不生氣
哲學家說,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仔細想想,這句話真是人生的真理。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別人對自己犯下了錯誤。而生氣除了能讓自己不愉快,又能改變什麼呢?這難道不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嗎?我們與其為別人的錯誤而生氣,倒不如自己努力,給自己爭口氣實在。
道理很明白,但是很多人卻做不到,因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從別人身上找原因,為別人而生氣,卻很少將問題歸結於自己的不足,督促自己進步,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某位著名的大師說:生氣,生氣,現代人因為太容易生氣了,因此社會到處充滿了殺氣、火氣、怨氣、恨氣、怒氣,乃至穢氣、臭氣,真是到處烏煙瘴氣。雖然父母師長時常叫我們要爭氣,不要生氣,可是我們遇到挫折困苦的時候總是不能堅強忍耐,不懂得自我爭氣。
因此我們應該警醒,有和別人生氣的時間,真不如自己給自己爭口氣。
一位作家被邀請去一所大學做演講比賽的評委,參賽選手經過抽簽確定了演講的順序和主題之後,第一位選手表情很不滿地走上台去:“同學們,尊敬的評委們,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比賽!我領到這張紙以後,隻有幾分鍾時間做準備,在我之後的人有更充裕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不公平的!”
在眾人一片驚訝的表情中,他走下講台,衝出了大廳,這個學生的離開並沒有給比賽造成任何影響,比賽順利進行,有人在比賽中獲得了榮譽,有人則鍛煉了自己。
過了幾天之後,這位作家偶然遇到了那個生氣離開的男孩,就對他說:“你因為不公平而生氣、而離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隻要自己爭氣,那麼即便是不公平,你也能獲得成功?”
男孩聽了作家的話之後非常慚愧,但是他也從中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比較困難或者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當這些事情無可避免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生氣又有什麼用呢?隻有給自己爭氣才能擺脫困境、走向輝煌。
所謂爭氣,就是不因一時的失敗而泄氣,要能力圖上進;不因一時的挫折而喪氣,要能奮發圖強;不因一時的貧苦而壯士氣短,應該鼓舞精神、更加爭氣。當一個人受到挫折與委屈時,隻有自己努力爭氣,能以願心為動能,能夠化悲憤為力量,才有前途與未來。
有一個年輕人經常因得不到領導的賞識而生氣抱怨,一天,他去拜訪恩師,並向其道出了自己的煩惱。恩師聽後,就領著這個年輕人來到了海邊,他彎腰撿起一塊鵝卵石拋了出去,扔到了一堆鵝卵石裏,並問道:“你能把我剛才扔出去的鵝卵石撿回來嗎?”“我不能。”年輕人回答。“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恩師再問,並別有深意地望著年輕人,年輕人頓時恍然大悟:一味地生氣抱怨隻是徒勞,唯有爭氣、憑借實力迅速脫穎而出,才是明智的做法。
如果你隻是一塊平常無奇的鵝卵石,就沒有生氣與抱怨的權利,因為你自身還沒有被注意的閃光點。此時就需要爭氣,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最終成為一粒耀眼的珍珠。到那時,你說話才能理直氣壯、擲地有聲,最終得到別人的認可與尊重。
要爭氣,就得先要有誌氣,要立誌向上、立誌做人、立誌爭氣。立誌就是爭氣的原動力。要想自己不生氣,就必須要爭氣;你要想爭氣,就必須先要立誌。人有誌氣,又何患無成呢?
一個人想要有忍耐力,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到底渴望什麼,這是開發忍耐力最重要的鑰匙。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大海裏的一片樹葉,隨波逐流,永遠也達不到彼岸。
時刻保持冷靜,創造新的起點
受挫時要保持冷靜,在冷靜中鎮定反省;成功時更需冷靜,在冷靜中尋找新的起點,創造更大的輝煌。冷靜與思考孿生,它使人深邃、催人成熟;冷靜即力量,它使人充實、永葆青春。
一個人若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放任自己的負麵心理,便很難獲得成功。所以,在一切困難和坎坷麵前,你一定要做到心態上的自律,讓自己始終保持冷靜。
李強是某高校大四的一名學生。畢業前夕,看著同學們都紛紛參加各大招聘會開始找工作,自己還經常泡網吧,心裏十分著急。越是煩躁,就越理不清思路。有一天,李強問係輔導員自己該怎麼辦,張老師安慰他說:“李強,我很理解你現在的處境。你現在要做的首先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冷靜下來,了解自身狀況,才能發揮優勢;二要規劃求職意向,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工作。加油,你一定會成功的!”李強在張老師的鼓勵下認真冷靜地進行了思考,對自己進行了準確的定位。他發現自己對平麵設計特別敏感,總是有很多創新的好主意,而且自己對計算機又很精通,他決定找一份平麵設計師的工作。在對自己重新定位後,他準備了幾份設計作品以及求職簡曆,整日往返於各大招聘會中,最終求得了一份平麵設計助理的工作。李強心想,我才剛畢業,我有信心做得更好,升職是早晚的事。就這樣,在冷靜過後,李強終於快速地解決了自己的求職難題,開始了職業生涯的曆程。
其實,人也應該這樣,也需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隻有這樣,一生才能無所遺憾與牽掛,才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這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完善自己,實現人生的全部意義。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冷靜質疑是理想的筋骨,保持冷靜質疑的態度也是清醒的表現。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糊塗一生,雖然有時會說糊塗也是一種幸福,但更多的則是悲傷與苦澀。”
冷靜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太容易憤怒、太容易慌張,所以要想冷靜就要有強大的自律精神。古今中外,因為不冷靜而鑄成大錯的例子不勝枚舉,著名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就是因為不夠冷靜,當聽說自己的情人被他人糾纏時,衝動地去找他的情敵決鬥,結果白白斷送了年輕的性命,成為世界文學史上重大的損失;《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也是由於不夠冷靜,不能對當時的戰場情況作正確的分析,一味地蔑視敵人,結果兵敗走麥城,死於無名小卒的絆馬繩索之下;著名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也是因為看到自己的愛人死於毒藥之下而不夠冷靜,衝動地喝下了毒藥,結果,愛人醒來,他卻死去,空留悲切。
人類有一個有趣的特征,那就是越到需要緊迫作出決定的時候,思想越容易混亂,有的人的思維幹脆已經不作反應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驚呆了”、“急蒙了”、“驚慌失措”,等等。就是因為這種驚呆和急蒙,很多不幸就這樣發生了。這時,假如你能有冷靜的情緒、清醒的頭腦的話,很多危險都是可以杜絕和化險為夷的,就像偉大的軍師諸葛亮一樣,司馬懿率重兵於城前,他卻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上演一出“空城計”,令司馬懿狐疑不敢前行,最後退去,這是何等的冷靜和睿智。
因此,你要記住,越在危急的時候越需要冷靜。假如你的生活中出現了重大的變故,你一定要保持鎮靜,至少看上去是鎮靜的,因為驚慌是帶有傳染性的,你會把這種壞情緒傳染給你身邊的人,這樣,他們會更加驚慌,如此這般便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甚至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青蛙王國的國王要為女兒選婿,要求就是組織一場攀爬比賽,第一個爬到塔頂的青蛙就會得到貌美如花的青蛙公主。
因此,群蛙紛紛報名,場麵甚是熱鬧。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鐵塔,仰頭都看不到它的頂端,仿佛直插雲霄一樣,看一眼就讓人感覺頭暈目眩,比賽還沒開始,就有一些青蛙臨時退出了比賽。
比賽開始了,圍觀的群蛙紛紛議論著,它們認為爬塔的難度太高,不可能成功。
這座鐵塔的確很難爬,又抖又滑,一不小心就會喪命,再加上群蛙們不停地議論,所以,青蛙們一隻接一隻地開始泄氣退出了,僅有情緒高漲的幾隻還在往上爬。
群蛙繼續喊著太難了,不可能爬上塔頂的,會喪命,趕緊下來。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青蛙累壞了,退出了比賽。
最後,其他的所有青蛙都退出了比賽,僅有一隻卻還在越爬越高,一點兒沒有放棄的意思。終於,它成為唯一一隻到達塔頂的勝利者。
它哪來的那麼大的毅力爬完全程的呢?難道它不知道爬塔很危險嗎?難道它沒聽到塔下群蛙的議論嗎?
大家議論紛紛,勝利者卻置若罔聞。
這時大家才發現,這隻抱得美人歸的青蛙原來是個聾子。
故事中的聾子青蛙之所以能夠堅持到最後,就是因為它沒有被周圍的恐慌氣氛所影響,保持著冷靜的態度,這就說明,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所麵臨的處境並沒有那麼可怕,但是不冷靜的流言卻放大了恐懼,使我們總是生活在恐慌之中,由此可見冷靜是多麼可貴的品質。
那麼,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該如何保持冷靜、克服內心時常產生的煩惱情緒呢?下麵提供幾條比較實用的建議:
1.冷靜“防火牆”一——“想法滅火”
你會心生不滿,是因為你對身處的狀況做出了不利於自己的評價,例如:“他遲到那麼久,根本就是不在乎我!”或者會認為:“他是故意傷害我的感情!”這麼一想,你當然怒不可遏,心情立刻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