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就是自己的神,出身無法決定你的命運(1 / 3)

第二章 你就是自己的神,出身無法決定你的命運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隻有成功者會這樣承認。

——厄爾·南丁格爾

失敗的人永遠都不會承認失敗是自己造成的,他們隻會通過抱怨推卸責任,認為是命運的捉弄,抱怨人生,抱怨工作,抱怨老板,抱怨同事。這種抱怨的習慣也讓他們相信了,是別人讓自己變得“倒黴”,自己無力改變現狀,隻能發兩句牢騷撫慰一下自己。事實上,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出現別人所沒有經曆過的各種困難,誰也不是生活的寵兒,隻不過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不一樣罷了。別人手中的牌也並非都是好牌,過於自卑、絕望和抱怨的人最終隻會被生活淘汰。記住: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導演,生活的劇本由自己演繹,你想要的一切也都要依靠自己來創造。

在人生的牌局上,你就是上帝

出身是無法選擇的,不要抱怨命運不公平,也不要埋怨環境沒有給自己提供機會。抱怨無用,成事在人,在人生的牌局中,唯一的上帝就是自己。

“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我沒有遇到貴人在需要的時候拉我一把;我之所以不能夠像別人一樣受到他人的重視,是因為我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

埋怨命運的不公,埋怨自己沒有好的機遇,埋怨父母沒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好的平台……抱怨成了一些人發泄對生活和工作不滿的方式,成了他們沒有取得成就、平庸無奇的借口。然而,出身和家庭是無法改變的,這就如同上帝發給你的一副牌,你無法選擇,也無法預知裏麵的內容是什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上帝發了牌給你,你就是這副牌的主人,出牌的人是你自己!

不管上帝給予你的牌是“好”還是“壞”,它都不足以決定你的未來。如果有夢想,就要去追尋,不要過於在意眼前的得失,要把目光放得長遠,有自己的信念和方向。人生的軌跡不能用他人的標尺來衡量,也不能試圖重蹈他人的腳步,你才是自己的主人,隻有放棄抱怨,大膽地往前走,努力地改變不滿的現狀,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他畢業於一所名牌高校的經管專業,通過親戚的介紹進入到一個令人眼紅的政府機關工作,他的工作很愜意,也很輕鬆。在別人眼裏,他真是個“好命”的人,用不著東奔西跑地找工作,每個月拿著不菲的薪酬。然而,他自己卻不是很滿意,這份工作看似不錯,但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毫無關係,這讓他有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他想要辭職外出闖天下,但又舍不得眼前這份舒適的工作,畢竟靠自己去打拚也是件“冒險”的事,一不留神就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猶豫不定之時,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一位長者,長者沒有直接給他什麼意見,隻是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個樵夫上山砍柴時發現了一隻怪鳥,那隻怪鳥與剛出生的小雞差不多大,還不會飛。於是,樵夫便將這隻怪鳥帶回家給女兒玩。過了幾天,女兒和怪鳥玩夠了,便將它扔進了雞群中,讓母雞養育。

慢慢地,怪鳥長大了。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它是一隻鷹。雖然那隻鷹和雞相處得很融洽,但是當鷹出於本能飛上天空再向地麵俯衝時,雞群會產生恐慌和騷亂。漸漸地,人們產生了不滿,隻要家裏丟了雞,便懷疑是那隻鷹幹的“壞事”——因為鷹就是鷹,生來就要吃雞。後來,大家強烈要求:要麼就殺了那隻鷹,要麼就將它放生。

樵夫一家對鷹有了感情,不忍心殺害,決定將其放生。但他們沒想到,每次把鷹帶到很遠的地方放生,過不了幾天它就會飛回來;即便是打它、驅趕它,也無濟於事。看到樵夫一家人很為難,村裏的一位老人說:“讓我來處理這件事吧,我保證它永遠不會再回來。”

老人將鷹帶到了一個最陡峭的懸崖邊,狠狠地把鷹向深澗扔去。起初,那隻鷹如石頭一般墜去,但是快要到澗底的時候它卻張開了雙翅,開始慢慢地滑翔,最後拍了拍翅膀,飛向了天空。它越飛越自由,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漸漸地,鷹變成了一個小黑點,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自此以後,它再也沒有回來。

聽了這個故事之後,他若有所悟。幾天之後,他辭去了公職,外出打拚,終有所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如果每天總是顧慮太多,擔心失去,最後反倒會失去更多。隻有切斷了那些外部的所有可能影響自己的東西,才會發現,原來命運沉浮的主宰者,就是自己。人生的風雨、坎坷,都要依靠自己去體味,別人無法成為你永遠的避風港和依靠。你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掌握前進的方向,讓這個目標像燈塔一樣指引著你向前,才能夠成功。

別在意自己的出身,別抱怨自己外部的環境,一個人要學會有主見,學會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你是雄鷹,那麼終會有展翅飛翔的那一天。前提是,你不要將別人看做自己的救世主,不要期待別人為自己創造條件。在人生的牌局中,上帝隻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

放棄抱怨,給自己一個“贏”的信念

手裏的牌是好是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贏。隻要內心渴望成功,並樹立了成功的信念,不抱怨生活,積極努力地改變自己,那麼人生的命運就可以改寫!

渴望成功,這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願望。但若問你:你有成功的信念嗎?恐怕一部分人會有所遲疑,甚至會說:“信念,聽起來有些飄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沒有成功信念的人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內心非常希望成功,非常希望變得富有,非常希望作出一番成就,證明自己,但嘴裏卻總是抱怨沒有機會,成功太難……最終,依舊是過著現在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隻是內心還留著一點“願望”。

信念和願望不一樣。願望是靜態的,隻是內心有份渴望,卻沒有付諸行動;信念是動態的,它會促使人產生動力——要獲得成功,要創造成功,努力堅持,用自己的言行去實踐這個理想,向成功邁進。如果僅有願望,卻不想通過什麼途徑實現願望,那就會產生抱怨;但有了信念就不同,不管自己的處境如何,都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終有一天可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他是一名泰國華僑,兒時被父親送回中國接受教育。

17歲那年,因為家境貧寒,他被迫輟學。返回曼穀後,他做過搬運工,做過小販,學過廚師,還為兩家木材公司做賬目,日子每天都在精打細算中度過,但他並沒有抱怨生活的不公,隻是努力,再努力。

4年之後,他從一家建築公司的秘書,晉升為部門經理。隨後,他和朋友合作,創辦了一家五金木材行,自任經理。一番艱苦的奮鬥之後,他攢了一些錢,又開了三家公司,致力木材、五金、藥物、罐頭食品和大米等的外銷業務。當時,泰國被日本占領,他的生意可想而知。他一邊抗日,一邊做生意,業務在他的打理下漸漸地好了起來。

1944年年底,他與其他10個泰國商人集資20萬美元創立了盤古銀行,當時隻有25名職員。銀行正式營業後,他常常與那些受盡了列強淩辱、被外國大銀行拒之門外的華裔小商人來往。雖然那些貧窮的小商人時常突如其來地闖進他的家,但仍然能夠受到他的禮遇。他說:“在亞洲開銀行是做生意,不是隻做金融業務。當我判斷一筆生意是否可做時,隻觀察這個顧客本人,觀察他的過去和他的家庭狀況。”

他最初負責銀行的出口貿易,與亞洲各地的華人商業集團建立了緊密的聯係,積累了大量的業務知識和經驗,拓展了盤穀銀行的出口業務。他出任盤穀銀行的總裁後,一直是該銀行的中流砥柱。

多年的艱苦奮鬥沒有白費,如今他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富翁之一、泰國的頭號大亨、泰國盤穀銀行的董事長,他就是陳弼臣。

陳弼臣沒有繼承祖業,也沒有飛來橫財,但他沒有抱怨這些先天條件,他隻是抱著成功的信念,苦苦尋覓,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片藍天。這是一部白手起家的創業史,也是他不聽任命運擺布、堅定成功信念的結果。

看過電影《風雨哈佛路》的人一定還記得,那個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她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吸毒,周圍的人也都是得過且過,仿佛環境注定了他們未來的人生路。她小小年紀經曆了人生的艱辛和辛酸,但她沒有絲毫的抱怨,也從不因為家庭和環境而放棄理想。最終,她憑借著自己的信念和努力,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大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電影源自生活,縱觀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們都懷著必定成功的信念,都是依靠著這種信念的力量,披荊斬棘,一路向前。他們從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渴望別人憐憫自己,甚至期待別人為自己搭建平台,信念告訴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都要咬咬牙挺過去,這是獲得成功之前必須要經曆的過程!

所以,從這一刻開始,不要抱怨你的生活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工作不順心。靜下心來,為自己尋找一個方向,在內心堅定一個“贏”的信念,然後開始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堅持越過人生的重重阻礙,為改變自己的人生而努力!有了這樣的信念,你一定會贏得美好的明天!

把自暴自棄變成讚美

不如常人的出身,猶如手中拿到的一副壞牌,這是不可變更的事實。但是,究竟如何來玩這把牌,主動權卻在你手裏。與其抱怨,不如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事方法,盡全力得到最好的結果。

“哎呀,我不行,我的模樣不如某某,我也沒有某某的才幹,沒有某某的好人緣,我是這些人中最差的一個了,我……”生活中有些人總是這樣評價自己。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謙虛,實際上這是一種消極的評價,它會對一個人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一個消極看待自己的人,做事時總是放不開手腳,甚至畏首畏尾,無法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而且,這種消極的評價也會影響個人心情,讓人產生抱怨情緒,覺得事事不如人,就算有好的機會擺在眼前,他也不敢去抓,因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

承然,一個人的出身和所處環境會對他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這種先天存在的東西甚至根本無法改變。這就猶如手中拿到了一副壞牌,不可變更。但是,我們要記住:這把牌怎麼玩,在於你自己,如果真的改變不了這把牌,為什麼不換換出牌的方式呢?換句話說,與其自暴自棄,用自己的短處去比較他人的長處,為何不改變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行事方法,將“壞”變成“好”,繼而讓自己變得優秀、與眾不同呢?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每個人距離自己是最遠的。”這句話就是說,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最容易疏忽的也是自己。每個人都應當給自己一個積極的、正麵的評價,尤其是身處逆境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自暴自棄,那就隻能掉進自卑、失敗的深淵;但若把自暴自棄變成讚美,就會形成一種動力,讓自己變得自信。

有個小男孩很喜歡打棒球,生日時他得到了一副新的棒球棒。這份禮物讓他很興奮,他衝出屋子大聲地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接著,他把球高高地扔向天空,舉棒擊球,結果卻沒有打中。他並不氣餒,毫不猶豫地第二次拿起了球,挑戰似的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這一次的聲音比上一次更大,他打得也更加帶勁兒,可惜,還是沒有擊中,反倒使他自己跌了一跤,擦破了皮。男孩再一次站了起來,再次擊球,這回準頭更差,連球都丟了。他望了望球棒,說道:“嘿,你知道嗎?我可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

打棒球就如同生活和工作,若是一次擊球沒有成功,人們還有勇氣再嚐試;但若連續三次擊球都失敗了,多數人就可能心灰意冷,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自暴自棄,暗示自己:看來我真的不行。這時候,就該學學打棒球的男孩,就算沒成功,但在心裏還要把自己視為最好的棒球手。這是一種自我讚美,它會成為創造奇跡的動力。不要覺得這是空話,拿破侖就曾經依靠著這樣的方式戰勝了強敵。

當年,拿破侖在奧辛威茨麵臨著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敵人,這樣的戰鬥在常人看來,就是以卵擊石。但是,拿破侖卻沒有心灰意冷,也沒有怨天尤人,他對即將投入戰鬥的將士們說:“……我的兄弟們,請你們記住:我們法蘭西的戰士,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士,是永遠都不可戰勝的英雄!當你衝向敵人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高喊著:我是最優秀的戰士,我是不可戰勝的英雄!”在戰鬥中,法國將士高喊著口號:“我是最優秀的戰士,我是不可戰勝的英雄。”最後,他們以一當十,摧枯拉朽地打敗了敵人。

人都需要讚美,無論是在順境下還是在逆境時,如果長時間沒有人讚美,那就應該自我讚美,這樣才能夠保持一種激情和自信。否則的話,就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自己很差勁”的感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老板沒有給予你獎勵和讚賞,那也別給自己扣上“不行”的帽子,要告訴自己“我很棒”、“我是優秀的”,撫慰自己的心靈,自我激勵,讓自己保持工作動力和自信。一個人隻有時刻保持自信和快樂的感覺,才會使自己在不順心的生活中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隻有快樂、愉悅的心情,才能催動人的創造力和人生動力,遠離痛苦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