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少說多做,別讓青春在抱怨中蹉跎(1 / 3)

第四章 少說多做,別讓青春在抱怨中蹉跎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人們總埋怨時間過得太快,來不及實現理想,但卻很少去反思:是不是自己一直在遲疑、等待之中荒廢了時間?等待永遠是美好的最大敵人,如果隻讓理想在夢中開花,而不去把握今天,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那麼最終留下的可能就隻有蹉跎和悔恨了。別總抱怨歲月不留情,上天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鍾,不多也不少。我們生活在行動中,而不是生活在歲月裏。要改變生活境遇,首先就要止住抱怨,行動起來,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歲月經不起一再蹉跎

不要埋怨時間過得太快,讓你來不及實現理想。真正懂得珍惜時間,規劃自己人生的人,總是自己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而不是讓時間來決定他應該做什麼事。

歲月匆匆,人生苦短。記不清多少人曾經抱怨過,時間流逝得太快,理想還沒有來得及實現,卻已經錯過了最美好的花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容顏憔悴了,記憶力衰退了,回首時才悔恨自己在遲疑中送走了青春和激情,還有那麼多事情沒有做,還有那麼多感受不曾體會。

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時間,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也是時間。如今,很多年輕人習慣了悠閑散漫的生活,他們覺得自己年輕,時間多的是,就算心裏有一些想法和計劃,也總是懶得實施,總想著還有明天。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自己的事業沒有任何長進,自己的生活平庸無為沒有絲毫改變,才意識到時間不等人。這時候,他們又會抱怨:“唉,時間太可怕了!”

揮霍光陰,是一件既可悲又可惜的事。歲月經受不起太久的等待,青春經受不起一再的蹉跎。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想做的事情,那麼第一時間就去做,不要遲疑,不要等待。

她是某大學藝術團裏的歌劇演員。在一次校際演講比賽中,她說出了自己心中深藏已久的美麗的夢想:畢業後,先去歐洲旅行一年,然後去紐約百老彙發展。

隨後,她的心理學老師問了她幾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今天去百老彙,和畢業後去百老彙有什麼區別?”她仔細想了想,的確沒什麼兩樣,大學生活並不能夠幫助她爭取到去百老彙工作的機會。於是,她告訴老師:“下個學期我就去百老彙闖蕩。”

老師緊接著又問:“你今天去和下學期去,有什麼不一樣嗎?”她心情有些激動,說:“那好,給我一周時間來準備,我很快就出發。”

“有什麼需要準備的,日用品在百老彙也可以買到,你一周之後去和現在去,有什麼區別嗎?”老師步步緊逼。

這時候,她留下了眼淚,說:“好!我明天就出發!”

第二天,她乘坐飛機去了紐約百老彙。

當時,百老彙的製片人正在醞釀一部經典劇目,各國的藝術家們都紛紛去應征主角。依照步驟,應當是選擇十個左右的候選人,然後讓他們按照劇本的要求演繹一段主角的對白。也就是說,想要成為主角,必須經過百裏挑一的角逐。

得知這一消息後,她費了很大的力氣從一位化妝師手裏拿到了將要排練的劇本。之後,她便將自己關在房間裏,悄悄地排練。到了麵試的那一天,她在台上真摯地道出了劇目的對白,製片人看著眼前這個表演生動的女孩,驚呆了。她是第48個出場的,當時後麵還有不少人等待麵試。這時,製片人卻通知工作人員說麵試結束了,她就是該劇的主角!

結果可想而知,她剛剛到達紐約就進入了百老彙,站到了舞台的巔峰。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要想不荒廢歲月,幹出一番事業,就要克服拖拉,珍惜今天。等待永遠是美好的最大敵人,如果隻讓理想在夢中開花,而不去把握今天,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那麼最終留下的可能就隻有蹉跎和悔恨了。

別總抱怨歲月不留情,上天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鍾,不多也不少。你總埋怨時間過得太快,讓你來不及實現理想,有沒有想過是你一直在遲疑、等待,荒廢了時間呢?真正懂得珍惜時間、規劃自己人生的人,總是自己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而不是讓時間來決定他應該做什麼事。

在鍾表王國瑞士有一座溫特圖爾鍾表博物館,博物館裏的一些古鍾上,都刻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跟得上時間的步伐,你就不會默默無聞。”這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深深地印刻在那些成功者的心裏。

1904年,年輕的愛因斯坦正潛心於研究,可這時他的兒子出生了。不過,愛因斯坦沒有放棄自己手裏的事情,也沒有抱怨瑣碎的生活影響了自己的事業。

在家裏,他經常左手抱著兒子,右手做著運算。走在街上,他也是一麵推著嬰兒車,一麵思考著他的研究課題。每晚,等到妻兒睡熟了,他就到屋外點燈撰寫論文。

天道酬勤,愛因斯坦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論文,引領了物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

從愛因斯坦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成功者從來都不希望坐在那裏等待,他們總是積極地投入到行動之中,抓住時間的尾巴,為了理想而努力拚搏。雖然道路中會經曆風雨,但他們不會抱怨,他們用堅持、用行動成就自己的明天。

空想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如果隻是空想,而不下決心去做,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要想實現理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定主意、專心致誌地去做。

克雷洛夫曾經說過:“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其實,現實與理想之間那湍急的河流就是抱怨,它總是發出各種嘈雜之音,幹擾人的行動,阻礙人們前進的腳步,讓理想墜入深淵。

有個落魄的中年人,隔三差五就去教堂禱告,他的禱告詞基本上沒有變過,總是那一句:“上帝,請看在我多年來虔誠的份兒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

一天,他又出現在教堂裏,樣子鬱鬱寡歡。他跪在地上祈禱:“上帝啊!為什麼不讓我中彩票呢?求求您讓我中一次吧,我會更加謙卑地服侍您!”

幾天之後,他再次來到教堂,重複著那一句祈禱詞。就這樣,他周而複始、不間斷地乞求著上帝讓他中彩票。

終於有一天,他跪在地上哭著說:“親愛的上帝,為什麼不可憐可憐我,答應我的祈求呢?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隻要一次,讓我解決眼前的困難,我願意為您終身奉獻……”

這時候,上帝的聲音從空中傳來:“我一直都在垂聽你的禱告,可是你總該買一張彩票,我才能讓你如願啊!”

這個故事實在令人發笑,但也值得深思。落魄的中年人是現實中許多人的縮影,他們也渴望著上天掉餡餅,終日沉浸在夢想中,期待著有一天夢想成真。但事實上,他們永遠都不可能實現夢想,因為沒有行動就是在做白日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會為了這個目標付諸行動。有些人總是沉浸在空想之中,偶爾耍耍嘴皮子,說出自己的胸襟大誌,卻沒有任何身體力行的實踐。他們總是抱怨時機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條件,冥思苦想謀劃著如何有所成就,殊不知,沒有行動就是在做白日夢。

有個人一直都想去歐洲旅行,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旅行計劃。他先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接著又研究地圖,定了飛機票,還製定了詳細的日程表。他標出自己要去參觀的國家及地點,甚至每個小時去哪裏都定得很清楚。

一位朋友聽說了他此次旅行的安排,便到他家裏做客,問:“法國怎麼樣?”

這個人回答:“我想,那裏應該還不錯,可是我沒去。”

“啊!你準備了那麼久,怎麼放棄了?出什麼事了?”朋友驚訝地問。

“我喜歡製訂旅行計劃,可我討厭坐飛機,受不了。所以,我一直待在家裏。”

想做成一件事,光有想法和計劃是不夠的,必須有一顆一定要做成事的心,還要配合確切的行動,堅持到底。隻有這樣,才能夠成功。缺乏決心和實際行動的夢想,會在時間的作用下慢慢萎縮,甚至衍生種種消極的思想,最終掩蓋理想,過著隨遇而安的平庸生活。這也是為何生活中成功者占少數的原因。夢想是成功的起跑線,決心是起跑時的槍聲,行動是跑步者全力以赴的奔馳,隻有堅持到最後一秒的人,才可以摘得成功的桂冠。

喬恩是某公司銷售部的一名執行委員,他曾經去過亞洲和歐洲的許多國家。

一天上午,喬恩給某市的推銷人員做了一次勵誌性的交流。當天晚上,一家推銷辦公用品的推銷員打電話給喬恩,他在電話裏激動地說:“我記住了你今天給我們講的自我發動警句——不要空談,想到就做!於是,我看了我的卡片記錄,分析了十幾筆賬。我準備提前兌現這些賬,之前對我來說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事。但我一直在心裏重複著那句‘想到就做’,並用積極地心態去訪問這些客戶,結果做成了一筆大買賣!非常感謝你!”

心動不如行動,邁出行動的第一步,成功的幾率就會提高。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的應該那麼做,可我沒有。”還有不少人總是說:“若是我當初……如今早已經……”可惜,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假設。一個好的創意胎死腹中,的確會讓人歎息不已,永遠無法忘懷。如果真的徹底施行,當然有可能帶來收獲。

可能你也懂得“想到就做”的道理,但是你可能沒有將這個原則用到自己的經曆中,所以你未能改變現狀。如果此刻的你擁有一個夢想,那就閉上嘴巴,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行動上,這樣你一定會早日成功!

抱怨的人往往是用錯了方法

別總抱怨問題難以解決,有些事情並非努力就可以做好。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用錯了方法呢?

生活中,有許多家長就喜歡對拚命讀書的孩子說:“你要再努力一點!”在工作中,銷售經理也總是對那些業務受挫的推銷員說:“從明天開始,再多打幾個電話,多跑幾個客戶。”這些建議聽起來是在鼓勵人,實際上卻有一個漏洞。曾有人問一位高爾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該多加練習?”高爾夫球高手答道:“不,如果沒有事先掌握住揮杆的要領,再多的練習也沒有用。”

做事情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但如果一直依照努力就能夠成功的說法來行事,就不免會遭遇挫折,抱怨命運不公,抱怨付出沒有回報。正確的、積極的工作態度固然可貴,但有時正確的方法比態度更重要。為工作設定目標必不可少,我們也總是會設計一套工作方案,並執著地依照這套方案行事,而完全忘記了根據形勢的變化要更換方案。實際上,隻要換個思路想一下,選擇合適的方法,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

肯·富奇過去一直在美國一家電話電報公司裏做業務員,如今他辭去了那份工作,改做顧問。有一段時間,因為對新行業不適應,他的工作狀態不是很好,十分散漫,經常出錯。為此,肯·富奇很痛苦,他希望自己能夠養成一個一直保持下去的好習慣。

這時候,有人給他提出一條建議:每天早上走下樓梯到樓下的辦公室時,打扮得就像去外麵的公司上班一樣。這樣做顯得非常專業,隨時準備好突然與客戶約會,讓自己時刻處於工作狀態中。肯·富奇嚐試之後發現,這的確是個不錯的工作方法。

工作中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每次遇到難題時,千萬不要硬著頭皮一味地蠻幹下去,多動動腦子,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那些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往往都是這樣:當別人都認為工作隻需要按部就班做下去的時候,他們則尋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效率,更好地解決問題。也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找方法的意識和能力,才使得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