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少說多做,別讓青春在抱怨中蹉跎(2 / 3)

聯想的創始人今天的董事長柳傳誌曾說:“撒上一層新土,夯實,再撒上一層新土。當確認腳下是堅實的黃土地之後,撒腿就跑。”柳傳誌還說:“沒錢賺的事不能幹;有錢賺但是投不起錢的事不能幹;有錢賺也投得起錢但是沒有可靠的人去做,這樣的事也不能幹。”他知道做事不能夠胡幹蠻幹,要講究方法,所以才使得聯想在抓住了競爭對手實力下滑的時機一躍而起,進而成為電子產業中的佼佼者。

無獨有偶,李嘉誠也是一個善於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高手。這種行事的風格在他打工的時候開始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李嘉誠的父親是一名老師,他希望李嘉誠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但是,父親的突然離世打碎了他的夢,十幾歲的李嘉誠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放棄了學業,依靠著打工維持生計。

他在茶樓裏做過跑堂的夥計,後來又到一家公司做業務員。做業務員要跑銷路,因為李嘉誠曾經在茶樓裏每天跑來跑去,早就練就了一副好腳板,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將產品推銷出去。在做業務員的過程中,他非常重視分析與總結。做了一段時間的業務員後,老板也發現了他的一個行事特點:跑的地方並不比別人多,但成交的概率卻很大。

原來,李嘉誠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將香港分為幾片,並對各片的人員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哪些地方潛在客戶多,然後有目的地去跑。這樣一來,他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就比別人多了。

看看這些成功的人,他們從不抱怨客觀條件差,也不是一味地蠻幹,他們知道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認真和執著的態度,還要有具體的行動,而在行動時更需講求方法。有句話說“幹活兒不如想點子”,這就是說,實幹並不是傻幹和蠻幹,巧幹也不是亂幹和胡幹,否則隻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所以,別抱怨問題很難解決,別抱怨自己付出了卻沒有回報,有些事情並非努力就可以做好。隻有找對了方法,才能夠掃除成功路上的一係列障礙,直至到達終點。

不怕失敗,用堅持迎接成功

抱怨的情緒會侵蝕人的積極性和戰鬥力,讓人止步不前。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即便遇到了困難或遭受了失敗,也不要抱怨,要勇敢地走下去,用堅定的行動獲得最終的勝利。

成功的路上總是布滿了荊棘,有人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邁出第一步,有人因為中途累了而拒絕再往前走,這兩種人注定與成功無緣。因為前者是空想家,從不付諸行動;而後者則是不懂得堅持。

卡耐基告誡人們:一張地圖,不論它是多麼詳細,比例尺多麼精確,也無法帶它的主人在地麵上移動一寸;一本羊皮紙的法典,不論它有多麼公正,也絕不能夠預防罪行。隻有行動,才是通往成功的路。不要因為害怕而將行動一拖再拖,就算行動不能夠立即給自己帶來收獲,但是做而失敗也好過坐以待斃;就算財富並不是行動所摘下的那個果實,但是沒有行動的話任何果實都會在樹上爛掉。

如果你有理想,那就要行動。雖然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的障礙,但是不要抱怨命運沒有垂青自己,要努力堅持,繼續追求,這樣才能夠一點點地靠近成功。

史泰龍的家庭環境很不好,父親好賭,母親酗酒。每一次父親賭輸了,總是打他和母親;母親喝多了也會拿他來發泄。從那時開始,他就下定決心要走出一條和父母完全不同的道路,混出個樣子來。

史泰龍想當演員,因為這個職業不需要學曆,也不需要本錢,如果成功了就是名利雙收。但是,他沒有做演員的“天賦”,長相不出眾,沒有任何的專業知識,更缺乏經驗。不過,他沒有抱怨這些客觀事實,他在心裏認定這是他唯一一個出頭的機會,並無數次地提醒自己,成功之前,一定不能夠放棄。為了這個理想,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和製片人……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他四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現實是殘酷的,史泰龍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拒之門外,可這些依然沒有打敗他,他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一次學習。一轉眼,兩年過去了,史泰龍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他被人拒絕了1000多次。錢花光了,無奈之下他隻得做些粗重的活兒維持生計。

史泰龍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吃了那麼多次閉門羹之後,他決定采用“迂回戰術”。他先寫劇本,等到劇本被導演看中後,再要求當演員。一年之後,劇本出來了,他帶著劇本去遍訪導演。盡管有人覺得他的劇本不錯,但還是不樂意選他做男主角。他再次遭到了拒絕。麵對這樣的現實,他沒有抱怨,而是暗示自己:“沒關係,下一次我一定可以成功。”

在他遭受了1300多次拒絕之後,終於一個曾經拒絕過他20幾次的導演被他感動了。他說:“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欣賞你這種精神。我給你一個機會,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我們先拍一集,讓你擔任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不好的話,那你就打消這個念頭吧!”

沒想到,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記錄。自此之後,史泰龍也成了國際知名的影星。

被人拒絕了1000多次,這樣的打擊對於一個常人而言是無法接受的。有些人會抱怨,有些人會幹脆放棄,甚至一蹶不振,但是,史泰龍的意誌、恒心和持久力令人震撼。他是一個行動家,從來都是主動地接受失敗和挑戰,主動地改變事情的發展趨勢。

成功不會從天而降,失敗是獲取成功之前的小插曲,如果不能夠接受它,那就永遠聽不到那首輝煌的勝利之歌。一旦心裏確定了目標,你就該勇往直前,這是行動的第一步。如果在行動中遭遇了一次失敗,或是遇到了什麼困難,也別急著怨天尤人,這樣的話你將無法集中精力對夢想全力以赴。

抱怨是消極的東西,一旦這種情緒出現在腦海裏,它便會一點點地侵蝕你的積極性和戰鬥力,讓你止步不前。所以,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就算失敗了,也要勇敢麵對,走過這些坎坷,用堅定的行動獲得成功。

改變現狀最快的方法就是“動起來”

放棄舒適的固有生活,做出一種人生的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行動。想要改變現狀,最快的辦法就是付諸行動,隻要勇敢地動起來,就沒有什麼不可以。

當自身的處境與理想相差甚遠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願意坐以待斃,就這樣荒廢了自己的一生。每逢這時,他們的內心總會燃起渴望的欲火:“我要過上富足的生活”、“我要找一份更有發展的工作”……這些念頭反複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有了這個想要改變的夢想,就證明他已經確定了目標,可是想要真實地改變生活,隻有目標絕對不夠,因為通往成功的路是“走”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

深秋時節,一連下了好幾天雨。有個年輕人在院子裏被雨淋得濕透了,但他似乎沒有察覺到這些,他隻是懷著一腔怒氣仰天大喊:“老天爺!我恨你!你已經連續下了幾天的雨了,你沒看見我的屋頂漏了、糧食發黴了、柴火濕了、衣服也沒得換了嗎?你讓我怎麼活下去啊?我詛咒你……”年輕人怒罵了很久,但心中的怨氣仍然未消。不過,老天並沒有什麼反應,雨還是不停地下。

這時候,有位智者路過年輕人的家,看到眼前這一切,便對他說:“你濕淋淋地站在雨中咒罵老天,過兩天,下雨的龍王會被你氣死,再也不下雨了!”

年輕人氣呼呼地說:“它才不會生氣呢!它根本就聽不見我罵他,就算我罵了也沒什麼關係。”

“你明知道罵老天沒有用,為何還在這裏做蠢事呢?”

“……”年輕人啞口無言。

智者說:“你與其在這裏浪費氣力怨天尤人,不如撐起一把傘去把屋頂修好,到鄰居家借一些柴,把糧食和衣服烘幹!”

對於身處逆境的人來說,智者的話猶如“醒世恒言”。與其抱怨命運,咒罵老天,不如省下精力用在改變困境的行動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隻有坐以待斃的結局,唯有傻瓜才會等待著天上掉餡餅。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我們生活在行動中,而不是生活在歲月裏。”要改變生活境遇,首先就要行動起來,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貝蒂和露絲是兩個出身完全不同的美國女孩,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做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貝蒂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父親是芝加哥有名的外科醫生,母親則是一所名牌大學的教授。她的家庭給她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一直以來,貝蒂都覺得自己有做主持人的天賦,每次與陌生人相處時,她總能憑借著自身的親和力很快地與對方交談起來。而且,貝蒂知道如何從他人口中掏出心裏話。貝蒂常說:“隻要有人願意給我一次上電視主持節目的機會,我相信自己肯定能成功。”

然而,她隻是這樣想,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做。她每天都在等待著奇跡的出現,希望自己一夜成功。這種期待的結果,自然是失望。沒有人會願意讓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更沒有一個節目主管會跑到外麵去搜尋“天才”,他們從來都是等著別人去找他們。

露絲出生在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人際關係,但她最後卻實現了做主持人的夢想。露絲從小就知道,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成功就必須努力爭取。露絲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學的舞台藝術係上夜校。畢業之後,她便開始謀職,這條路是很辛苦的。露絲幾乎跑遍了芝加哥的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卻屢遭拒絕,因為她沒有經驗。

不過,露絲不是個甘願認輸的人,她繼續走出去為自己尋找機會。一連幾個月,露絲總是關注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終於有一天,她看到北達科他州的一家很小的電視台在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播音員。

露絲是南方人,並不喜歡北方。可是,她無比渴望得到一份與電視有關的職位,不管是幹什麼。於是,她抓住了這個機會,動身去了北達科他州。露絲在那裏工作了兩年,最後又在洛杉磯的一家電視台找到了工作。五年之後,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空想,動嘴發牢騷,抱怨沒有好的機會,這些誰都能夠做到。可是,想得再好,說得再好,不去行動,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永遠都有機遇在前方等著我們,但它們總是躲藏在一些角落裏,我們必須耐心、積極地去尋找,而不是守株待兔。

不管是改變生活,還是獲得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行動。如果你有智慧,那就拿出智慧;如果缺少智慧,那就流汗。總之,無論是運用大腦,還是運用體力,必須要讓自己“動起來”。

否則的話,成功對你來說,永遠都隻是海市蜃樓。

有行動,更要有計劃

有計劃的行動是獲取成功的要件,但這個計劃必須切實可行,不能遙不可及,超越自己的能力範圍。大的目標確定後,還要具體量化,不要妄想自己能夠在一天裏建造一座羅馬城。

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聲:“我工作已經很努力了,可我得到了什麼呢?”“我試著做出了改變,但結局還是一樣……”努力付出卻未得到回報,有行動卻沒有結果,這的確會令人感到沮喪。可是,行動為何會失敗或徒勞呢?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在計劃上出了問題呢?

誌存高遠,心有夢想,這是一種昂揚、激奮的狀態。但是,如果隻是在內心給自己確定一個模糊的計劃,希望在實際行動中進行調整或更改,那麼即便計劃和目標再怎麼宏偉,也難以成功。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人習慣籠統地表達自己未來的計劃,如:“我以後想在醫院工作。”也有的人會將自己的計劃製訂得非常具體:“我以後要專攻治療癌症的藥物。”前者的計劃屬於廣泛的,盡管有多種可能性,但它無法使人確定自己所要做的是什麼。“在醫院裏工作”,可以是醫生、護士、藥劑師,這些職業都可以,但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方向,也就難以朝著那個目標一步步地有效前進。所以說,我們要有行動,但在行動之前還必須有具體的事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