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逆境中抱怨,就等於遺棄幸運(2 / 3)

在工作中,劣勢與優勢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鍵是你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隻有那些勇於開拓思路、積極尋找方法、謀得有利於發展的資源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在英國麥克斯亞州的法庭上,一位中年婦女聲淚俱下地向法官控訴,她聲稱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要求離婚。為了說明自己的委屈,她指責自己的丈夫無論晝夜都要到運動場上與“第三者”見麵。法官詢問她所說的“第三者”是誰,這時候,婦女給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第三者,就是足球!”

開庭審理此案的法官還是頭一次遇到這樣的事,他不知如何是好,隻是勸慰這位中年婦女:“足球不是人,你要告的話,也隻能起訴生產足球的廠家。”誰知,這位中年婦女還真的向法院控告了一年可生產20萬隻足球的足球廠。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家足球場沒有覺得那位婦女是無理取鬧,他們在接到法院的傳票後,爽快地出庭,並主動提出賠償這位中年婦女10萬英鎊的費用。那位婦女得到了賠償後,喜出望外。

案子雖然結束了,可多數人還是不理解:那家足球廠瘋了嗎?

當然不是。眾所周知,英國人酷愛足球,因此這場因為足球而引發的官司自然也就在英國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各個新聞媒體都紛紛出動,做出大量的報道。廠長的秘書想出了一個主意,利用這次糟糕的事件大做文章,沒有花費一分錢的廣告費,就讓足球廠出了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這位太太與她的丈夫鬧離婚,正說明我們生產的足球魅力之大,並且她的控詞為我廠做了一次絕妙的廣告。”後來,這家足球廠的產品銷量直線上升,成為同行中的“領頭羊”。

一份莫名其妙的控訴,一場不大不小的危機,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感到頭痛。不過,既然事情擺在眼前,埋怨對方無理取鬧也沒用,問題遲早要解決。處於劣勢的足球廠積極地麵對,並想辦法讓劣勢變成了優勢,借此宣揚了自己的名聲。而這件事的成功,最主要的功勞還要歸結於那位秘書。可想而知,有了這樣一位得力的助手在身邊,廠長又怎能不器重他呢?

優秀的員工永遠都會在危機中找尋可以利用的商機,在劣勢中尋找轉機,改變現狀。其實,隻要思路靈活一點,方法得當一些,遇到的麻煩也可能成為推銷自己和企業的機會。每個人都能夠成功,有時就是差一點點火候,把握住了時機,你就走到了別人的前麵。

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優秀的員工從來不會給自己任何推托失敗的借口,他們會去努力地完成任務,會在事先做好計劃,會在工作中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全力以赴地排除困難,不言放棄。

很多人在經曆兩次失敗,或是遭遇批評和質疑的時候,總是會找各種借口告訴別人,他們害怕承擔錯誤,擔心被人嘲笑,或是想得到暫時的解脫。比如,一項工作任務搞砸了,他們不會承認是自己的錯,而是說領導決策出了問題;得罪了客戶,或是一筆訂單沒有拿到,他們不會說自己努力不夠,或是溝通不暢,而是說客戶太苛刻;爭取了半天沒有升職,他們不會覺得自己還有所欠缺,而是說領導偏心或是同事走了“後門”……可以說,借口是一個掩飾弱點、推卸責任的工具,很多人總是將精力置於抱怨和尋找借口之上,試圖用它們來得到他人的原諒。殊不知,借口是一劑鴉片,讓你一次又一次地去品嚐它,逐漸侵蝕你的心智,讓你遇到困難就退縮,遇到了挫敗就抱怨,最終一事無成。

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風順,即便沒有大的失敗,也會有小的挫折。麵對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他未來的路,有些人不在意,將失敗視為兵家常事;有的人則始終為失敗找借口,告訴自己和別人:他的失敗不是自己的錯,而是因為別人扯了自己的後退,沒有人幫忙,運氣差,等等。總之,他們會找出一連串的理由來證明:失敗不是我的錯!可事實上,想要避免失敗,或者說想要不重蹈覆轍,就該從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成功需要自己把握。

有個年輕人,在職場打拚了多年,可依然是毫無收獲。為此,他感到命運不公,終日發牢騷。一天,他鼓起勇氣敲開了一位富翁的門,希望自己能夠從那位白手起家的富翁那裏得到一些關於成功的秘訣。

富翁看到他的來到,問:“你一定是想知道我是如何白手起家的。”

年輕人很是驚訝,說道:“您怎麼知道的?”

“因為在你之前,已經有很多自以為一無所有的人來找過我。他們來的時候貧困潦倒,而且滿腹牢騷。可他們走的時候,卻都成了富翁。你也擁有無比豐厚的財富,所以你不該抱怨。”

年輕人又問:“我的財富?在哪裏?”

富翁說:“是你的一雙眼睛。我願意用100萬買你的一隻眼睛。”

“不,這不行,我不能夠沒有眼睛。”年輕人驚慌地拒絕了。

“好吧,把你的一雙手給我,我可以用200萬作為補償。”

“不,我也不能沒有雙手!”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知道了吧,你擁有豐厚的財富,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年輕人聽後,恍然大悟。

故事中的年輕人是現實中不少人的縮影,他們抱怨命運,抱怨自己擁有的太少,沒有良好的客觀條件,也沒有人幫,所以才導致他們一無所成。實際上,機會就在他們身邊,隻不過他們忽略了這些,隻顧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怨天尤人了。於是,在他們抱怨的時候,一些甘於付出的人便抓住了機會。

有一對出身貧寒的兄弟,平日裏靠拾廢品為生。

一天,兄弟兩人依然像從前那樣,沿著一條熟悉的街道去撿廢品。不過,這條偌大的道路,並沒有什麼大件的物品,有的也隻是一些零散的小鐵釘。

弟弟看到小鐵釘,不屑一顧,說:“幾個小鐵釘能值多少錢啊?”他一臉的喪氣,不願意撿拾。哥哥卻不嫌棄,他彎下腰一個個地拾了起來。走到了街尾,他差不多撿到了滿滿一口袋的鐵釘。兩個人繼續往前走,兄弟倆幾乎同時發現了一家新開的收購店,店門口掛著一個大牌子,上麵寫道:高價回收一寸長的舊鐵釘。

哥哥拿著一口袋的鐵釘換回了一大把的鈔票,弟弟看在眼裏卻也無可奈何。店主問弟弟:“在來的路上,難道你一個鐵釘都沒看到嗎?”

弟弟沮喪地說:“我看到了。可是那小鐵釘很不起眼,我沒想到一路上會有那麼多,更沒想到它們也能夠換來這麼多錢。等到我想要去撿的時候,鐵釘都被哥哥撿光了。”

看到這裏,你也一定明白了。很多失敗並不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而是因為自己的主觀原因導致的。當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困境的時候,不要找借口,更不要抱怨,一定要努力地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路走一路收獲,最終排除萬難,取得成功。

美國成功學家格蘭特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有自己係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機會!”永遠不要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因為再美妙的借口也於事無補!與其這樣,不如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工作中,仔細地琢磨下一步該如何去做。麵對失敗,如果想清楚接下來要怎麼做了,那麼也就不必再給失敗找借口了。

記住一句話:成功的人永遠在尋找方法,失敗的人永遠在尋找借口,當你不再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的時候,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不確定的迷茫中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走到人生的岔路口時,不要抱怨看不清前方的路,更不要自暴自棄。迷茫未必不是件好事,其中既有不確定性,也有多種的可能性,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決定。

人生路上,事與願違的事情總是不斷發生。很多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完成自己所定的目標,因此就會產生無助、迷茫和失望。如果很長時間都無法排解這樣的情緒,就會變得愛抱怨,抱怨自己看不清方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失去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希望。其實,迷茫是因為不確定,如果在迷茫中始終給自己一份希望,那麼目標就會漸漸變得清晰,引領著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從前,有一老一小兩個盲人,他們相依為命,依靠彈琴賣藝維持生活。

一天,老盲人支撐不住了,病倒在床上,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將小盲人叫到床頭,緊緊地拉著他的手,吃力地說:“孩子,我這裏有個秘方,能夠讓你重新看到光明。它就藏在琴裏麵,但是你千萬記住,必須在彈斷第一千根琴弦的時候才能把它取出來。否則的話,你是無法看到光明的。”小盲人哭著答應了師傅的要求,老盲人微笑著離開了人間。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小盲人始終記住師傅臨終前說的那番話。他不停地彈琴,將每一根彈斷的琴弦收藏著。當他彈斷第一千根琴弦的時候,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弱不禁風的少年,而是成為一個經曆滄海的老者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雙手顫抖著打開了琴盒,取出了秘方。

可是,別人告訴他,秘方上麵什麼都沒有,隻是一張白紙。他微笑著流下了眼淚。其實,就在他取出秘方的那一瞬間,他突然明白了師傅的用心。盡管那是一張白紙,對於他卻是個無比珍貴的、別人無法竊取的“秘方”。他隻有從小到老彈斷一千根琴弦後,才能領悟這無字秘方的真諦。

其實,老盲人所說的“秘方”就是希望之光,是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摸索與煎熬時,點燃的一盞希望之燈。如果沒有它,小盲人或許早就已經被黑暗吞沒,或許早已在煎熬中倒下。正是因為有這麼一盞希望之燈的支撐,他才堅持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使他成為德藝雙馨的大藝術家。他渴望見到光明,並堅信黑暗並不可怕,隻要不言放棄,前麵就會是燦爛的生命之光。

現實中,很多人都感覺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易,在工作中有所突破太難,進而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中。他們不知道該往哪裏走,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困惑。麵對未來,盡管每天都能夠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陽,可心裏卻依然在不停地問:路在何方?不過,迷茫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隻要不抱怨,不自暴自棄,很快就會發現,迷茫中既有不確定性,也有多種的可能性,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決定。

“你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一隻誤入雞群的鷹而感到羞愧!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商人比做一個沒有責任心的文人更可貴!”至今想到這兩句話,他依然充滿感激。這是當年他的導師送給他的話,這些年他一直將其視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那一年,他剛剛大學畢業,對於自己的前途感到非常迷茫,他不知道如何選擇職業。他將自己心中的苦惱告訴了自己的導師,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做出一個抉擇。導師聽了他的話,沒有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隻是告訴他:如果一隻鷹始終和雞生活在一起,它就會忘了怎麼飛,甚至會為自己不是一隻雞而感到羞愧。所以,你沒必要因為自己是一隻誤入雞群的鷹而感到羞愧!

後來,他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和心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成為了一個有成就的商人。

迷茫、恐懼,這種感受和經曆誰都有過體會,但是迷茫不是放棄自我、甘於平庸的借口,更不是抱怨社會、抱怨他人的理由,如果隻是因為看不清楚眼前的路而自怨自艾,那麼你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一杯苦酒。生命需要我們自己去承擔,命運也需要我們自己去把握,失意、迷茫是成功途中的一段必經之路,隻有那些冷靜的人,才能夠早日找到人生的方向,早日走出困惑,獲得巨大的成就,創造生命的精彩!

困惑是思考的動力

當你能夠不再囿於困惑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時,當你能夠轉換思維重新開始時,你的命運也在悄悄改變,成功也就在你重新選擇生活的前方。

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旦陷入了困境中,我們就會感覺自己無路可走了,進而沉浸在一種困惑之中。事實上,陷入困境是人生中再正常不過的經曆,心中存在困惑也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氣餒。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人類的每一次困惑,都推動了科學和曆史的發展。當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也是因為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到,產生了困惑,才激發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深度思考與研究,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人生從來都沒有絕路,困境在前方,希望就在拐角。麵對困惑,隻要我們不抱怨,轉換思維,命運就可能因此而發生改變,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

皮爾出生在法國,他從小就喜歡跳舞,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可是,皮爾的家境很貧寒,父母無法拿出錢來供他去學習舞蹈。後來,皮爾被送到一家縫紉店當學徒工。父母這樣做也是有苦衷的,一方麵他們希望皮爾學一門手藝,日後可以謀生;另一方麵他們也想讓皮爾賺點零用錢,減輕家裏的負擔。對於這樣的安排,皮爾很傷心,也很無奈,就算心裏再怎麼不情願也隻能接受。

做學徒工的日子裏,皮爾心中非常苦悶,也充滿了困惑。他無數次地問自己:難道我日後都要做個學徒工了嗎?我的舞蹈夢想就這樣毀滅了嗎?如果真的要這樣痛苦和違心地生活一輩子,我還不如選擇早點離開這個世界。

皮爾想到了輕生,但在自殺之前,他卻想起了一個人——法國芭蕾音樂之父布德裏,這是他從小就崇拜的偶像。皮爾決定給布德裏寫一封信。在信的最後,他寫道:如果你不肯收我這個學生,那我就隻能為藝術投河自盡了。很快,皮爾就收到了布德裏的回信。信中,布德裏並沒提及收他做學生的事,而是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曆:

布德裏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但他和皮爾一樣,因為家境貧窮無法讀書,隻能跟著一個街頭藝人一同賣唱。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布德裏非常苦悶,非常困惑,可如果麵對困惑就此放棄,那麼將是一種極其不理智的行為……最後,他告訴皮爾:人生在世,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是有差距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在麵對困難的時候才會不斷地去思考,進而在理想與現實生活的角鬥中學會生存的法則。他還告訴皮爾,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那麼他是不配談藝術的……

看到布德裏在信中講述的內容,皮爾頓時醒悟了。他不再抱怨,不再苦悶,而是努力地學習縫紉技術。23歲那年,他便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時裝事業。很快,他又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裝品牌——皮爾·卡丹。

生活就是這樣,當困惑降臨的時候,我們才會冷靜地思考,分析自己麵臨的現狀,到底該如何選擇,如何走未來的路。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人說,要努力,要堅持。可事實上,有時一味地堅持並不是一件正確的事。

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1945年赴美留學。他深受“物理學的本質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科學理論”觀念的影響,立誌要寫出一篇實驗物理論文。

後來,在費米教授的安排下,他跟有“美國氫彈之父”之譽的泰勒博士做理論研究,並成為艾裏遜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可是,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裏,楊振寧卻被人當成了“笑料”,別人都說:“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

為此,楊振寧也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缺點,動手能力差!

在泰勒博士的關懷下,楊振寧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交鋒,終於放棄了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將自己的主攻方向調整到理論物理研究上,從而踏上了物理界一代傑出大師之路。

試想:如果當初楊振寧一條路走到底,恐怕他的名字至今還是一個寂寞無名的符號。所以,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對前途感到困惑的時候,不妨停下來認真思考一番,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的失敗。當自己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卻依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時,不妨換一種思考方式。當你能夠轉移思維重新開始的時候,你的命運也在悄悄地發生改變,成功就會在不遠處等待你。

接納痛苦,一樣可以收獲幸福

人生的旅途上總是歡樂與悲傷並存,順利與挫折交錯,順心和失意重疊。縱觀那些有作為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常常是先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逆境,幾經奮鬥,才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

生物學家說:飛蛾在由蛹變繭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堅韌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有一天,一個人碰巧看到樹上有一隻繭在蠕動,似乎有蛾要從裏麵破繭而出。他對此頗有興致,想見識一下破繭成蝶的過程。時間一點點地過去了,蛾在繭裏不停地掙紮,將繭扭來扭去,但卻一直都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他看得有些焦急,擔心那隻蛾無法破繭而出了。最後,他實在等不下去了,便用一把小剪刀,將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試圖幫助蛾擺脫束縛。這個辦法果然“靈驗”,蛾很快就從繭裏爬了出來,但是它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他等著蛾飛起來,可那隻蛾卻一直跌跌撞撞地爬著,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過了一會兒,蛾死了。

任何一種本領都需要經過艱苦的磨練,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試圖用投機取巧、安逸度日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都是愚蠢的想法,那隻飛不起來的飛蛾的經曆就證明了這一道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談論人生,但他們卻對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和曲折估計不足,總是天真地將人生之路看得過於平坦筆直。所以,當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的時候,便悲觀迷茫,怨天尤人。這些抱怨者麵對逆境都是悲觀的,他們認為逆境是生存的煉獄,是前途的深淵。可是,他們沒有認清楚一點:人生的旅途上總是歡樂與悲傷並存,順利與挫折交錯,順心和失意重疊。特別是那些有作為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常常是先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逆境,幾經奮鬥,才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