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要抱怨老板,公司就是你的船(1 / 3)

第七章 不要抱怨老板,公司就是你的船

從希望中得到快樂,在苦難中保持堅韌

——美國總統 肯尼迪

工作中,不必和老板針鋒相對,更無須抱怨老板的種種不是。老板也有很多無奈和苦衷,他們身上的擔子更重,隻要找到與老板之間應該保持的特定的距離,試著真誠地去理解老板的良苦用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老板和工作,你會發現老板其實很友好,你的工作也很輕鬆快樂。也不要抱怨公司給予自己的太少,你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公司的付出,你應該對公司心存感激,因為是公司成就了你。

不要把問題留給老板

優秀的員工要像老板一樣看待自己的企業,看待自己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樹立危機意識和任務意識,讓問題止於自己的行動並解決問題,而不應當把問題留給老板去解決。

1999年,曾經是美國零售商界的龍頭老大的凱瑪特開始顯露出走下坡路的跡象,一個關於凱瑪特的故事也開始廣泛流傳。

在1990年的凱瑪特總結會上,一位高級經理認為自己犯了一個錯誤,並向坐在他身邊的上司請示該如何更正。這位上司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便又向上級請示。而上司的上司又轉過身來,向他的上司請示。就這樣,一個很小的問題,一直推到總經理帕金那裏。

帕金後來回憶說:“真是太可笑了,竟然沒有人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寧願將問題一直推到最高領導那裏。”

2002年1月22日,凱瑪特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凱瑪特的破產有很多管理和運作上的問題,但是與公司內部流行的“把問題留給老板”的辦事作風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把問題留給老板”,這個問題在職場中很常見:員工努力地去執行任務,自認為完成得很“出色”,但最後卻還是將一大堆的問題留給了公司和老板。這樣一來,這個員工自然就無法得到老板的賞識和重用。於是,“努力”工作的員工便會心生抱怨,認定老板太苛刻,自己拚命地去做卻還是得不到認可。久而久之,員工就開始怠慢工作,而老板也對員工愈發不滿,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是老板真的苛刻嗎?事實並非如此。問題就出在“做什麼”和“做到什麼”之間。在工作中,很多人隻看到了一份工作的權限與職責要求,卻不知道自己擔任的崗位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和作用;他們隻懂得統計自己的工作量,卻不知道老板和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員工在接受工作任務的時候會麵臨很多要求,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達到公司想要的結果。老板安排了一個工作,實際上是想要你提供這個工作的結果。但是,很多人卻陷入了一個心理陷阱:因為公司與員工之間並不是討價還價的交換,於是我們就認為公司與員工之間不是商業交換,而是“一家人”。隻要是自己盡力了,那就是業績,至於是否達到公司想要的結果,那不是自己所關心的事。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是對任務負責,而不是對結果負責,這就是對自己工作價值認識的一個誤區。一旦老板對自己所做的工作結果表示不滿,員工就會抱怨:“要求太苛刻了,我已經盡力去做了,還要我怎麼樣?”他們沒有去想,既然拿了公司的工資,就應該提供相應的價值回報。隻有抱著這樣的心態去理解自己的工作,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完成自己的使命。

邁克·達普裏萊,美國肯塔基豐田裝配廠的管理者。他曾經將豐田生產方式描述為三個層次:技術、製度和哲學。他說:“很多工廠都裝了緊急拉繩,如果出現問題就可以拉動繩子讓裝配線停下來。這件事連一個5歲的孩子都能做到,但在豐田的工廠裏,我們卻給工人灌輸了另外的哲學:拉動這根繩子是一種恥辱,所以人人都仔細操作,不使生產線出現問題。是否拉動這根繩子,其實體現的是對待問題的態度。一個不把問題留給別人的人是不容許自己去拉動這樣的緊急拉繩的,相反,他們會使出自己所有的辦法,讓問題止於行動。”

邁克·達普裏萊強調的是:不把問題留給別人,這是他對所有員工的要求。隻有這樣,才能夠讓所有人用盡全力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埋怨他人。事實上,那些真正優秀的員工也從不會無緣無故地勞煩他人,更不會將問題留給任何人,他們會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投向公司和個人的整體業績,而非個人報酬或升職加薪。他們不僅會從老板的角度看問題,甚至還會從客戶、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想問題,其目的隻有一個:更好地解決問題。

把業績留給老板的員工經常會自省:“我究竟做到了什麼?”這能夠促使他們提高工作責任感,充分發掘自己具備但還沒有被充分利用的潛力。相反,那些隻顧抱怨、習慣將問題留給老板的員工,隻知道任務完成了就能交差了,這樣的心態導致他們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還可能把事情搞砸。

所以,當老板給你安排了一項任務的時候,不要抱著“做完就好”的心態,要盡力做到完美,就算不夠完美,至少不要留下諸多問題讓老板去解決。隻有這樣,你才能夠得到老板的賞識,也才能夠讓你的事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試著和老板換位思考

作為員工,任何時候切莫首先強調個人的索取,而應更多地替老板著想,對所在的企業前途和命運給予充分關注。隻要員工與老板形成合力,再大的矛盾也可迎刃而解,再大的困境也能化險為夷。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到一個詞語——換位思考,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對方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如果我們一直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別人,或者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問題,忽略他人的感受,那就無法與人交心,讓對方感到高興和滿意。這個道理很簡單,生活中有不少故事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聖誕節那天,一位母親帶著4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響起了悅耳的聖誕讚歌,櫥窗裏裝飾著彩燈,那些盛裝打扮的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母親看著眼前的景象非常高興,她心想:“孩子看到這些該多麼興奮啊!”

可是,走了一會兒,孩子便緊緊地拽著母親的一角,嗚嗚地哭了起來。母親連忙安慰孩子:“寶貝,怎麼了?你看聖誕精靈多漂亮啊,你要是再哭他們就不會來找你了。”

孩子委屈地說:“媽媽,我的鞋帶開了……”

母親連忙蹲下身子給孩子係鞋帶,她無意中抬起頭來,突然發現眼前沒有絢麗的彩燈,也沒有迷人的櫥窗和各種各樣的聖誕禮物……那些東西都太高了,4歲的孩子根本看不到。在他眼裏,有的隻是一雙雙粗大的腳和婦人低低的裙擺,在那裏相互摩擦……母親突然覺得很可悲,她還是第一次從4歲兒子目光的高度眺望這個世界,她連忙將兒子抱了起來。

自那以後,這位母親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千萬不要將自己腦海中的意識強加給別人,或是用自己的想法主觀臆斷地評價別人。

其實,不隻是母親對待孩子要換位思考,在職場中我們也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和老板。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老板無情,總是覺得我們做了更多的事情,卻給予我們很少。可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想: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難道不是來自於老板嗎?我們在為老板工作的同時,他們也在為我們工作。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安排我們各種各樣的任務,也是為了企業的發展,如果企業沒有發展,任何一個員工恐怕都會失業。所以,在工作中多給老板一些理解和支持,才能夠將工作做得更好。要理解老板,最好的辦法顯然就是站在老板的立場上去思考,這對於營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小環境都是非常有利的。

周曉連續三年都被評為優秀員工,薪資也從原來的2500元提升到6000元,這一切都是他努力的結果。

從進入公司的第一天開始,周曉就努力去了解公司和公司裏的人,包括公司的規章製度、產品特征、市場實力,以及企業文化;還有周圍的同事、老板都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脾氣秉性,做事風格,性格特點。

有時候,老板經常給他安排一些棘手的任務,或是讓他到各地出差,而這些工作內容中有很多都不是他的分內事。那段日子他總是起早貪黑地忙工作。朋友勸他別那麼拚命,可他卻一句怨言也沒有,他告訴朋友:“我知道這件事情比較棘手,老板心裏比較著急,他讓我做就是信任我。”

老板出差的時候,很多員工都開始偷懶,沒事在網上聊聊天,但周曉從來沒有這樣做,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他想:如果我是老板,肯定也希望當自己不在的時候,公司的員工還能勤奮努力、踏實工作,各自做好分內的事,時刻維護公司的利益。這樣的話,自己才能夠一心一意地處理外麵的事情。既然自己是老板時也希望員工這樣去做,那麼,回到目前自己的位置上的時候,就應該想到,自己該做什麼、該如何做。

就這樣,不管老板交代周曉什麼工作,不管老板在與不在,周曉都很努力。一年下來他的業績是公司裏最好的。他的勤奮沒有白付出,老板提升他為業務部經理,月薪也翻了兩倍多。

老板和所有的員工一樣,都在為了生活打拚,隻不過他們考慮的問題比一般員工要多,因為他處理的事情多,與他打交道的人多。員工與老板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雇用關係,更重要的是共同創造價值、共同分享經營成果的互惠共生關係。因此,老板與員工之間必須要建立一種互信的關係,即老板真誠地對待員工,有問題就推心置腹地講清楚;反過來,員工也應當體諒老板的艱辛和困難,主動地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待問題,積極地幫助老板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有句話說:“助己者天助之,助人者人助之。”作為員工,不管什麼時候,切莫強調個人的索取,而是應當多替老板想想,多關注一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隻要自覺地調整自己與老板的對立情緒,支持老板,時刻與老板站在同一戰線上,那麼再大的矛盾都能夠迎刃而解,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化險為夷。

多體諒一下你的老板

作為員工,不要總將老板放在敵對的立場上,試著多體諒一下老板的難處,這樣才能建立融洽的上下級關係,打造雙贏的局麵。

工作中,很多員工對老板不屑一顧,甚至還把老板置於對立的境地。一種情形可能是他們在公司裏擔任一些重要職務,或對公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拿到一個大的訂單,為公司挽回損失等等,於是就變得自以為是,總覺得:“如果沒有我,公司還不知道怎麼樣呢。”另一種情形可能是,員工處於事業的低穀期,比如因為個人問題遭受了老板的批評,沒有完成業務指標等等,內心滿是挫折感和委屈,於是老板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心存怨恨:“當老板有什麼了不起,把我放在那個位置上,我做得比你更好。”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隻能說明一點:這些員工缺乏正確的心態,隻顧自己的利益,看不到老板的努力和付出。實際上,老板並不容易,他們的工作性質和員工有很大的不同。他要考慮公司整體的發展戰略,還要對每一個重大的決策進行規劃,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可這卻是一家公司正常運行的關鍵。正因為很多員工不能夠理解這一點,所以在他們看來老板是很輕鬆的,每天喝喝咖啡,在辦公室裏坐著。再退一步說,就算你的老板真的很輕鬆,他現在的輕鬆也許是從前辛苦的結果,隻不過他付出努力的時候你沒有看到罷了。當一個公司的業務進入成熟穩定期,和那些在外奔波的業務員相比,老板自然是輕鬆的。但你不要覺得,任何一個人做了老板都會輕鬆。

小王以前在一家公司做營銷經理,他領導的團隊業績突出,為公司創造了很好的效益。可是,小王心裏卻始終有個疙瘩:每天,老板都坐在辦公室裏喝茶、打電話,而業務員們卻四處奔波。他心裏有點不平衡,於是就想自己創業。

經過了一番準備,小王終於有了自己的公司,可結果呢?他發現,不管是業務還是管理,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老板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我們不能夠否認,個人創業是一種可貴的職業精神。但是,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做老板是一件需要負責而又辛苦的事情。做員工時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給予老板多一點體諒,未來才有可能成為好老板。

實際上,我們不必和老板針鋒相對,也不必太過於小心謹慎,隻要找到與老板之間應該保持的特定的距離,試著去體諒老板的難處,為老板著想,那麼一切都能夠巧妙地解決。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那就從觀察老板的臉色開始吧!

人們常說,一個有涵養成大事的人要學會喜怒不形於色,可在現實中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少之又少。很多老板都已屆中年,他們外表看起來很榮耀,可實際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工作上的事暫且放在一邊,他們在家庭中也擔負著很重的責任。如果有一天他無意中流露出悲傷的話,那很可能是家裏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