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抱怨不如努力,期待別人不如依靠自己(1 / 3)

第八章 抱怨不如努力,期待別人不如依靠自己

成功不是追求得來的,而是被改變後的自己主動吸引而來的。

——美國成功哲學演說家金·洛恩

聲聲“鬱悶”換不來升職加薪的機會,也無法改變不理想的現狀。成功從來不會選擇“抱怨”,隻會青睞“努力”。人生是短暫的,不要在終日的抱怨中浪費時間,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別讓自己的思維停留在自己的“不幸”上麵,要努力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有抱怨,也要試著將抱怨化為努力,不要等到如夢初醒的那一天,才後悔當初抱怨太多!一定要記住:你有選擇的權利,也有選擇的力量。你選擇了快樂和幸福,你的潛意識就會接受,並使你成為這樣的人。

是真的不公平,還是你不夠努力?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改變心態,努力工作。隻有不抱怨的人,才能夠在工作中有所收獲;隻有不抱怨的職場,才是令人向往的職場。

抱怨聲從未在生活和工作中消失過:剛畢業的時候,有人會抱怨就業難;找到了工作,有人會抱怨薪水低;跳槽之後,又開始抱怨公司沒有良好的發展平台,總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地為企業工作,卻得不到提升的機會……總之,不管什麼時候,走到哪裏,抱怨始終如影隨形,好像抱怨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就能夠改變客觀現實。其實不然。

讀過《致加西亞的信》這本書的人,一定還對故事中的主人公羅文記憶猶新。書中講到,羅文接受了一個任務——給加西亞將軍送信,可是誰也不知道加西亞將軍在什麼地方,誰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聯係上將軍、怎樣才能到達。麵對這樣的難題,羅文沒有絲毫抱怨,而是不講條件地努力執行任務,不顧一切把信送達目的地。至於羅文在徒步三周、曆盡艱險、走過危機四伏的國家,把信送到加西亞的過程中是否抱怨過,我們不得而知,書中也沒敘述。但我們有理由確信:就算羅文真的有過抱怨,但最終他也一定是把抱怨化為了努力,因為隻有努力才是確保完成任務的唯一途徑。

對於任何一個員工來說,對於自己所處的職位及現狀抱怨不已,沒有任何意義。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沒有升職,我沒有加薪,我得不到重用”的問題上,而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為什麼沒有升職,我為什麼沒有加薪,我為什麼得不到重用”上,這樣才能夠看到自己的缺點,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當你不再為了自己的現狀一味地抱怨,而是在為心中的目標做準備和努力的時候,你的職場之路就會越來越平坦。

奧尼斯剛剛進入戴爾公司的時候,不過是一名普通的業務員。後來,他經過不斷地努力,被提升為市場部經理。再後來,他又從市場部經理一躍成為市場總監。這條成功之路是他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奧尼斯成為公司的市場部經理之後,很快就對自己的工作找到了一個正確的定位:做個優秀的市場部經理,協助市場總監完成營銷戰略任務,努力提高自己的營銷策劃能力、品牌策劃能力、產品策劃能力、對市場消費態勢潛在性的分析能力。不僅如此,奧尼斯隨後又開始認真研究大多數公司對市場部經理的更高要求,並以此作為標準,促使自己進一步學習,提升工作能力。

他先從掌握各項營銷政策入手,之後又不斷強化自己的執行力。在認識到自己的應變能力不足、缺乏市場銷售過程的錘煉和市場銷售體驗後,他又開始慢慢地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就這樣,通過幾年的認真學習和實踐鍛煉,奧尼斯終於如願以償地成了公司的市場總監,為戴爾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奧尼斯在職場中的成長事例告訴我們:工作的每一步台階都需要相應的能力匹配,想讓老板提升你,那就要讓自己的能力升職,給老板一個提升你的理由。

一場關於管理方麵的培訓結束後,某家公司的銷售總監找到培訓老師。這位總監很年輕,看起來一副很能幹的樣子。他告訴培訓老師,自己在進入現在的企業之前,在一家知名的公司擔任銷售經理,是一家獵頭公司將他“獵”到了現在的這家公司,他的職位與薪水都比過去提高很多。照理說,他應當挺滿足,可他卻一天比一天壓抑,因為現在的這家公司發展時間不長,在戰略思路、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公司各方麵受老板主觀意誌的影響十分嚴重。有時候,老板的想法變了,整個鏈條就會發生改變。他覺得自己不適應,有時甚至和老板唱反調,弄得他和老板之間很是尷尬。他想到了辭職。

培訓老師聽完總監的話之後,認為他可能是從大公司跳到小公司之後存在不適應的現象,於是告訴他不要輕易地決定辭職,還是盡量適應這種變化並積極想辦法幫助企業盡快成長起來,而且這也是提高自身的一種方法。

兩個月後,那位銷售總監打電話給培訓老師,說他在公司“忍耐”了這段時間之後,雖然發現公司有很多地方不夠健全,但卻是一直在進步的,而他也在努力協助老板做好一切事務,他決定繼續留下來施展自己的才華。

公司還是原來的公司,老板也還是原來的老板,那麼之前的問題出在哪兒呢?很簡單,就是他沒有靜下心去努力,而是隻顧著抱怨。人生要變換很多環境,工作也如此。如果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和職位,跳槽到小公司固然可行,但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問題。我們的價值就在於能否幫助小公司去解決問題,擺脫落後的現狀,企業需要你腳踏實地地工作,而非整天抱怨。

成功從來不會選擇“抱怨”,隻會青睞“努力”。人生是短暫的,我們不要在終日的抱怨中浪費時間,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如果有抱怨,也要試著將抱怨化為努力,不要等到如夢初醒的那一天,才後悔當初抱怨太多!

聲聲“鬱悶”換不來加薪

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進取。態度越積極,決心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也就越多,從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也就更為理想。

很多人對工作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很大原因就是他們對薪資不滿,內心滿是抱怨。這樣的態度會讓他們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越是抱怨,越是無心工作;越是無心工作,越是沒法改變現狀。抱怨的惡習,將他們卓越的才華和創造性的智慧悉數吞噬,使之根本無法獨立工作,成為沒有任何價值的員工。

要知道,抱怨永遠都不能讓一個人的薪水得到提升,不要總覺得別人獲得加薪升職都是“幸運”,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公平和不公平,隻有努力和不努力。當你在開口抱怨薪水微薄之前,認真地問問自己:你為工作付出了多少?很多時候,並不是老板不重用你,不給你加薪,而是你的能力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如果你將埋怨不公的想法轉變為“抱怨工資低,不如自我增值”的信念,那樣你就可以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1961年,韋爾奇在通用電氣公司工作一年了,他的年薪是10500美元。作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他發現自己的薪水與那些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沒什麼兩樣,這令他感到沮喪。韋爾奇將這種情緒帶到了工作中,結果就是:他對工作越來越沒興趣,一天比一天萎靡。終於有一天,韋爾奇認為自己不能夠再這樣下去了,他意識到自己以後的路還很長,整天抱怨薪水低,隻會浪費通用這個大舞台。

於是,韋爾奇決定徹底改變自己。這時候,他發現了一個機會:一個經理因為成績突出得到了提升,到總部擔任戰略策劃的負責人,他的職務暫時無人接替。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實在太有誘惑力了。

“為什麼不試試呢?”韋爾奇動了心,並主動找到領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領導非常吃驚,他說:“傑克,你在開玩笑嗎?你根本不熟悉市場,這一點對於新產品是至關重要的。”

韋爾奇不肯接受否定的回答,他談到了自己的資曆、看市場的眼光,以及對待人和工作的態度,他連續說了一個多小時,試圖說服領導相信他。

終於,領導明白了韋爾奇的決心,也明白他是渴望用這份工作來證明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他對韋爾奇說:“你是我認識的下屬中,第一個向我要職位的人,我會記住你的。”

接下來的一周裏,韋爾奇不停地給領導打電話,說明他的確適合這一職位。領導被韋爾奇的精神打動了,最終提升他為塑料部門主管聚合物產品生產的經理。

1968年6月初,韋爾奇進入通用電氣公司的第八年,他被提升為主管塑料業務部的總經理。當時的韋爾奇53歲,是這家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經理。到了1981年,他憑借自己對公司的卓越貢獻,坐到了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上,成為通用電氣公司這個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想要改變不理想的現狀,讓自己獲得加薪的機會,你就必須認真地對待工作,明確自己應該為公司做什麼。聲聲“鬱悶”是永遠換不來加薪的。況且,對於職場中的人來說,尤其是年輕人,很多東西都比薪水更為重要;如果你總是抱怨薪水少,繼而草率地對待工作,那就無異於毀掉了工作給予你的其他更多的回報。

一位年輕的記者被安排采訪企業家鬆下幸之助,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並做了認真的準備。為此,他和鬆下先生談得非常愉快。

采訪結束後,鬆下先生親切地問年輕人:“小夥子,你每個月的薪水是多少?”

年輕人略帶羞澀地說:“薪水很少,每個月1萬日元。”

鬆下先生微笑著對他說:“很好!雖然你現在的薪水隻有1萬日元,可你所得到的遠遠不止這1萬日元。”

年輕人聽後,一臉的疑惑。

“小夥子,你要知道:今天你能夠爭取到采訪我的機會,就證明你在采訪方麵有一定的潛力,所以我相信你日後可以爭取到采訪其他名人的機會。如果你能夠多多積累這方麵的經驗,那麼日後就一定能有作為。這就像在銀行裏存錢一樣,你的才能也能夠在銀行裏生利息,將來它會連本帶利地一同還給你。”

鬆下先生的話給年輕人上了很好的一課。多年後,這個年輕人成為報社的社長。回想當初與鬆下先生的談話,他感慨地說:“對於年輕人來講,注重才能的積累,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加重要,因為它是每個人最重要的生存資本。”

的確如此,工作的意義遠遠不隻是薪水。隻有先提高能力,專注於自己做的事,你才能夠做出成績,等你完成這些工作後,你會發現加薪並不是一件難事,不需要你主動提出這個要求,領導也自會給你加。總而言之,放下抱怨,盡職盡責地去工作,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加薪就不是問題!

抱怨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房龍說:“當世界拋棄了你,而你又無法改變時,你才有權利抱怨。”在工作中不要一味地推責於別人,要試著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其實,別人的存在與做法一定有其合理性。抱怨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你自己改變了,一切都會不一樣。

“這明明是他的工作,他請假了就讓我代勞……”

“我看,經理就是看我不順眼……”

“那個客戶一直不同意我做的方案,煩死了……”

工作中,總會很多的“別人”令我們感到鬱悶,這種鬱悶可能是他們無法與你建立融洽的關係,也可能是他們不欣賞你,或是他們不喜歡你、不重視你,甚至是給你帶來了“麻煩”。於是,有人便終日將這些“別人”掛在嘴邊,說他們的種種不是。可是,抱怨了半天,“別人”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讓你的日子變得“好過”,最終受傷的還是你自己。

有個年輕的農夫,劃著小船給另一個村莊的人運送自家的果子。那一天,烈日當空,農夫被太陽曬得汗流浹背,苦不堪言。他用力地劃著小船,希望早一點把東西送過去,這樣就能在天黑之前趕回家了。

可是,劃著劃著,農夫發現前麵有一隻小船,正在沿河而下,朝著自己的船快速駛來。眼看著兩條船就要撞上了,可那條船卻絲毫沒有避讓的意思,那個架勢就好像故意要撞翻農夫的船一樣。

農夫有點生氣,他大聲地衝著對麵的船吼叫:“讓開,讓開,你這個白癡!再不讓開你就撞上我了!”農夫的吼叫不起任何作用,見此情形,他才手忙腳亂地試圖讓開水道。可惜,來不及了,那隻船重重地撞在了他的船上。農夫這下子被徹底激怒了,他厲聲斥責道:“你到底會不會駕船,這麼寬的河麵你不走,偏偏往我的船上撞。”正當農夫怒目審視對方的小船時,他傻了眼。

原來,那隻小船上一個人也沒有,聽他大呼小叫、厲聲斥罵的隻不過是一隻掙脫了繩索、順河漂流的空船。

河麵就如同職場,抱怨的人就如同那個農夫,當你在責難、怒吼的時候,你的聽眾或許就是一隻空船,而那些惹怒你的人,也絕對不會因為你的大吼大叫而改變他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