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是個勤奮上進的小夥子,雖然在與客戶溝通時總是發生問題,但他認真踏實的態度還是贏得了老板和同事的好評。而且,張楚還是個熱情憨厚的人,不管是不是自己分內的事,隻要同事需要幫忙,他都會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相比之下,尤晗在公司裏的人緣卻不太好。尤晗總覺得自己做業務員隻是暫時的,以後肯定要改行。所以,對待工作她向來都不太在意。業務員打電話聯係客戶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兒,可到了尤晗這裏卻成了“煎熬”。她總是抱怨客戶掛自己的電話,客戶說話太難聽,討厭和客戶溝通。每天早上來到公司,她總是免不了向同事抱怨一番:“真煩,不想打電話。”“今天還要去拜訪客戶,外麵這麼熱……”
起初,同事還安慰她一下,讓她堅持,說做業務本來就很辛苦。漸漸地,尤晗在抱怨的時候沒有人再理會她,甚至有時候那些心直口快的同事還會對她說:“如果你做不下去的話,還是趁早改行吧!你天天這麼念叨也沒用,誰也幫不了你。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言外之意就是,不願意幹就別幹,大家幹一樣的活,隻有你每天抱怨個不停。
尤晗的業績和工作態度,同事和經理都看在眼裏。試用期過後,經理認為尤晗不適合留在公司,沒有與她簽訂勞動合同。尤晗心有委屈,但經理卻說:“業務部的人向來都是靠努力和勤奮拿業績的,如果我讓你繼續留下,你的抱怨會讓他們無心工作。”
盡管我們反複強調不要抱怨,但很多人依然還在做著“垃圾箱”,而且是不由自主地發泄與工作有關或無關的牢騷,讓同事們厭煩得恨不得捂上耳朵。把尤晗當成你的前車之鑒吧,辦公室裏的“垃圾箱”,遲早會被“清除”掉。隻有像張楚那樣在辦公室裏散播出“陽光”和熱情的人,才能得到同事的喜愛和老板的賞識。
我們需要一個清靜的辦公環境,誰也不願意自己的辦公桌上方彌漫著令人窒息的空氣,讓工作場所烏煙瘴氣。毫不誇張地說,抱怨散發出的氣味真的比垃圾箱散發出的氣味還要難聞,為了你周圍的同事,也為了你自己,別再抱怨了!
別成了抱怨的“導火索”
當你成為“導火索”之後,的確會有很多愛抱怨的人找你訴苦,但這並不代表你的職場人脈有多好,因為你的周圍全部是愛抱怨的人,稍不留神,就會被拖下水。
有人對抱怨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抱怨就像一顆種子,如果不斷地給它澆水,它就會瘋長,不但長在自己的身上,也會攀援到周圍的人。這樣,就會由一個人的抱怨變成兩個人的抱怨,然後成倍地增加。西方某地區曾經上演過一場滑稽的表演,名為“抱怨比賽”,說的就是這回事。
演出一開始,舞台上出現了四個穿著體麵、表情嚴肅的紳士,他們一麵聊天,一麵品味著紅酒。還沒有進入正題,他們便開始用類似抱怨的方式互相較勁。
“幾年前,我要是能買得起一杯紅茶,那就很幸運了。”第一位紳士感慨道。他的話音未落,緊接著又有人說話了:“一杯紅茶?我那時候要是能夠喝一口別人的剩茶就不錯了。”然後,又有人說道:“我住的房子太破了,你們根本想象不出。”立刻,又有人毫不示弱地說:“好歹你還有個房子,我們家一直都住在走廊裏……”
抱怨聲越來越高了。“我做夢都想住走廊。過去,我們每到晚上都趁人不注意,鑽進垃圾箱裏。”“哎呀,我們家是在地上挖一個洞,上麵蓋一塊布來擋雨,這就是我們的房子……”
就這樣,抱怨無休止地進行著,而且越發顯得沒有邏輯,荒唐可笑,觀眾們全都報以笑聲。
盡管這是一場表演,但它卻取材於現實。在職場中,“抱怨比賽”每天都在上演,而且與舞台劇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多人都喜歡公司裏的茶水間,它不僅為現代職場人提供了一個休息片刻的空間,同時還具備一個特殊職能,那就是“抱怨天堂”。工作中的任何一個時間段,都可能會有三三兩兩的員工來到這裏,倒杯咖啡,互相傾倒苦水,氣氛很凝重,仿佛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如果你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在這種“茶水間文化”中,總是會有一個“意見領袖”,這樣的人開口時“一呼百應”,他們會將大家的抱怨都激發出來,成為抱怨的“導火索”。一旦別人聽到了他的抱怨,頓時心裏也會覺得煩躁,有些人可能會在心裏想:“真受不了,趕緊走。”也有些人就像是被打開了心門,說出自己的煩心事,試圖和對方進行“較量”,告訴他:你遇見的事算什麼呀?我比你倒黴多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職場中的“抱怨比賽”便開始了,所有人都爭相抱怨,訴說自己是何等不幸。
孫乾在某公司技術部擔任技術員已經三年了,這期間他工作非常努力,能力上也有很大提高,漸漸地成為了公司的技術骨幹。之前,領導答應年底要提升他為主管,工資也會相應提高,孫乾很高興,幹勁也比以前更足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就到年底了,可領導卻遲遲未提孫乾升職加薪的事。孫乾忍不住去問了領導,沒想到領導說,他的能力和工作表現是值得肯定的,也已經達到了做主管的要求。但是,公司有一條規定,不能越級提拔,因為孫乾現在還是助理級別,無法一下子提升為主管,還需要兩年的過渡時間。
這下子,孫乾徹底失望了,他覺得領導這樣做不公平。自己的能力並不比那些主管差,卻必須要論資排輩地等上兩年,而且領導之前已經答應了,突然間又變卦了。孫乾越想越不甘,他到休息間接了杯咖啡,坐了半天。這時候,部門的同事小陳恰好也來接水,孫乾忍不住把事情告訴了小陳。小陳聽後,一方麵安慰孫乾,另一方麵也想到了自己。他來公司都五年了,與自己同時進入公司的人都被提拔上去了,隻有他還是個技術員。於是,兩人的情緒都很低落。
回到辦公室裏,部門裏的其他同事看到他們表情不對,也紛紛來詢問。這一問不要緊,不少人跟著他們兩個一同說起了自己的“怨氣”:“我朋友在某某公司,也做技術員,和咱們的工作差不多,可人家的工資比咱們高一千多塊錢呢!”“你看某某某,年紀輕輕的,來到公司就坐上了總監的位子,再看看咱們。”幾個人越聊越生氣,最後孫乾出了一個主意:寫一封聯名信給公司的領導層。
當天下午,孫乾就在公司內部的論壇上發表了一個帖子,沒想到帖子剛發了兩個小時,就有100條回帖,紛紛講述自己的不滿。這種情況引起了公司領導層的重視,領導還特地召開會議,商議解決辦法。最後決定,因為此次事情影響重大,性質嚴重,要趕緊采取措施安撫員工情緒,還要趕緊找出那個發帖人。
紙裏包不住火。第二天,領導一臉不滿地質問孫乾帖子的事,孫乾承認了。領導生氣地說:“你為什麼挑起事端?”孫乾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大家的抱怨是因為公司管理有漏洞。也許公司的管理確實存在問題,但這不足以彌補孫乾給公司上下造成的影響。最後,他的升職和加薪計劃全部泡湯。一個月後,孫乾承受不住各方麵的壓力,辭職了。
吸取孫乾的教訓吧,別做同事抱怨的“導火索”,這不是什麼好事,這樣的“領導”當不得。當你成為“導火索”之後,的確會有很多愛抱怨的人找你訴苦,但這並不代表你的職場人脈有多好,因為你的周圍全部是愛抱怨的人,稍不留神,就會被拖下水。告訴自己,工作中沒有太多一帆風順的事,職場裏也沒有絕對的公平,上司們也不全是明察秋毫。所以,遇到了不公平的事,別隻顧抱怨,抱怨改變不了什麼,隻會對你的印象抹上黑黑的一筆。
同事之間,不要抱怨,更不要和別人比抱怨。如果你成了抱怨的“導火索”,讓抱怨在辦公室裏蔓延,那麼你的處境就很危險,不僅成功會遠離你,甚至你還可能成為失業大軍中的一員,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暗算同事並不精明
“他人的蠟燭滅了,你的也未必亮”。你拆同事的台時,老板對你也許是笑臉相迎的,但他的內心會反感你的行為。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標尺,會在潛意識中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你。
“我就是覺得他的能力不如我,心裏不服。”
“他一直看我不順眼,要是他升職了,我還有好日子過嗎?”
職場中競爭隨時都存在。為此,有些“落馬”的人就心生不滿,總是抱怨,甚至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從中作梗:看見對方要升職,就千方百計地阻撓;看見對方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和重用,就眼紅得不行,心生嫉妒,甚至想盡辦法拆台……這樣的人,在職場中比比皆是。
但是,事情的發展總是奇怪的。由於你見不得別人的好,所以一直在暗地裏搞怪,可是等到真正把他從“好位子”上拉下來或者從好項目中分離出來的時候,頂替他的人永遠都不是你。這是因為:你去做“拆台工作”的時候,盡管老板是笑臉相迎的,可是內心卻反感你的行為。要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標尺,會在潛意識中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你。
盧莎和王蕾同在一家地產公司做策劃,而且兩人的私交也不錯。
王蕾是個愛說愛笑、不拘小節、甚至有點八卦的女孩,辦公室裏就屬她的嗓門兒最大。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她總愛約盧莎一起去逛街、喝咖啡,每每這時她的話匣子便打開了,從家裏的小事到公司的決策,都是她的話題。她在心裏一直把盧莎當成自己人。然而,盧莎是個謹慎的人,她從來沒有在王蕾麵前說過任何親密的話,也很少對王蕾所說的事發表意見。有時候,被王蕾問急了,就隨便說幾句,敷衍了事。這樣的日子雖然沒什麼太大的樂趣,但還算和諧。
事實上,兩個人之間關係的好壞,隻有在遇到大事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好日子沒有持續太久,王蕾與盧莎之間便出了問題。原來,公司策劃部的主任臨時被調走,這一職位出現了空缺。老板原本很看好王蕾,認為她思維活躍,積極主動,而且在公司裏人緣也不錯,於是便推薦她擔任策劃主任。
盧莎得知這一消息後,心中有點不甘。雖然王蕾什麼事情都跟她說,但她並不認為王蕾的能力比自己強,可如今升職的是她卻不是自己。為此,盧莎特意找到老板理論,把王蕾平日裏說的那些“閑言碎語”一並抖落出來,有些事情原本沒什麼影響力,但經過盧莎的“加工”也變得有模有樣。老板聽了這些話後,直皺眉頭。盧莎看著老板的表情,以為機會成熟了,便力薦自己,說自己是多麼適合策劃部主任這個職位。老板聽過後,說自己會仔細斟酌,讓盧莎先回去。
幾天之後,公司宣布了策劃部主任的任命,果然不是王蕾,但也不是盧莎,而是一個實力遠不如她倆的人。對於這樣的結果,王蕾覺得沒什麼,但盧莎卻想不通。她再次走進老板的辦公室,詢問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