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凱化妝品公司成立之後,玫琳凱·艾施便開始了奮鬥的曆程。每個成功者都需要一種魄力,玫琳凱·艾施也是如此。她對自己的創業保持了極大的熱忱,勇於參加一些公眾活動,用自己的基金來做一些福利事業,寫書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經驗,玫琳凱·艾施認為自己有很大的潛力,不僅要自己發揮出來,還要讓全世界的女性都發揮出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玫琳凱·艾施女士的創業之路使我們明白,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天賦低劣不如別人,而被消極的意識所束縛。要知道,人生的價值在於永不服輸,體現在“敢想敢幹、敢作敢為”的堅定信念中。當然,這種信念不單單指的是對不合理的社會製度的反抗,還包括嚐試其他人、其他企業不敢做的事。玫琳凱·艾施如此,約翰·格洛爾也是如此。
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化學碩士約翰·格洛爾在從事教學工作時,曾有公司請他推薦一些化學專才。據此,他做了一些調查,發現市場上出租行業十分興旺,有出租工廠的,有出租晚宴或舞會服裝的,有出租名畫的,有出租警衛的,幾乎無所不包。於是他想,出租人才的業務尚未發現,如果能辦一家這樣的出租公司,那些需要推薦專才的公司就可以得到滿足,而且自己也可以從中賺錢。
格洛爾決定成立一家人才出租公司,名為“研究支援公司”。他在洛杉磯租了一間辦公室,然後在報刊上登出了一則廣告,廣告詞是這樣寫的:“本公司征求和出租各種專業人才,服務時間長短均可,條件優厚,歡迎惠顧。”
廣告刊登之後,很多在大學教書或在研究所工作的專家,以及那些失業等待工作的專業人才,看到這則廣告後紛紛到“研究支援公司”來應聘,有工作的人願意在業餘時間做些“出租”兼職工作,沒有工作的失業者則希望做長期的“出租”工作。格洛爾把這些應征者的信息登記下來,並告訴他們等待聘請通知。那些需要專業人才的企業看見這則廣告後,也踴躍前來租用專業人員,格洛爾則從中進行恰當的調配和安排,使雙方各取所需。這項業務很快就發展了起來。
約翰·格洛爾對於“出租人才”業務的判斷準確、運作起來極具魄力,使得“研究支援公司”迅速發展。漸漸地,他已經招攬了2.5萬名各類人才,他們中有化學專家、生態專家、電器專家、環保專家等。這些專業人員既實現了施展才華的抱負,又增加了收入。當然,格洛爾也迅速致富了。
想我之所想,是一種自信;做我之所做,是一種魄力。一個人要想成為有價值的人才,關鍵取決於他對自己的鍛煉。一塊質地粗糙的鐵塊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會變得純淨而有韌性,成為非常有價值的可用之才,而一個由肉體、思想和精神力量結合在一起的人,同樣經過千錘百煉之後,他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應當發現自己的價值,並且把自己這塊材料加工成器,勇敢地接受生活中各種痛苦的考驗和逆境的打磨。終有一天,這些痛苦的體驗會變成成功的酬謝。
我具有感染狼群的強烈自信和非凡魄力,我永遠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對自己深信不疑,並將想法付諸行動,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失敗並不能使我氣餒,因為我始終信奉“想我之所想,做我之所做”的成功法則。
自我意識,決定未來命運
在動物界,狼並不是上帝的寵兒,它們是不冬眠的動物,所以很少像其他動物那樣貯藏食物。因此,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裏,它們就必須在頭狼的帶領下四處尋找食物。對於頭狼乃至整個狼群來說,這是最大的考驗。
草原上的狼群,一到冬季,就會由於惡劣的自然條件而被淘汰一部分,但這種淘汰在無形中卻優化了狼群。經過惡劣環境的考驗生存下來的狼群有著比原來更頑強和堅忍的生命力。
在狼群中,我們又一次發現了人類需要學習的精神——自強心態。狼並不是上帝所寵愛的動物,它們沒有獵豹的速度、獅子的凶悍、犀牛的體魄。與自然界的某些生物相比,狼的確不是強者,甚至有時候處於弱者的地位,但是狼從來不以弱者自居,尤其是頭狼,它們堅信即使自己不是上帝的寵兒也要生存下去。正是頭狼的這種心態決定了整個狼群的行動,無論麵對怎樣的敵人,它們絕不會不戰自敗,而是自強不息,戰鬥到底。
同樣,人的命運是由誰來決定的?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個確定性的答案——自己的思想。隻要我們想,我們就有可能得到;如果不想,就根本不會得到。腦子裏總想著黑暗、沮喪、失敗、絕望,那隻會使人變得越來越消沉,以致一事無成,即使做了很多努力,也於事無補。如此說來,有些人成就不大,並不在於智力不夠,而在於沒有克服自己思想上的弱點和謬見。隻有不斷向自己挑戰,認真對待自己的心理障礙,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卡爾什麼事情都發愁。他之所以發愁是因為他怕永遠沒辦法賺足夠的錢結婚,因為他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他覺得自己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因為他很擔憂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辭去工作後,卡爾內心越來越緊張,像一台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用卡爾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精神崩潰的情況,甚至嚴重到沒辦法和我的家人交談。我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就會使我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無緣無故地哭起來。我每天都痛苦不堪,覺得我被所有的人拋棄了,甚至上帝也拋棄了我。”
後來,卡爾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自己有所幫助。他上了火車之後,父親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了佛羅裏達之後再打開。卡爾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好是旅遊的旺季,因為旅館裏訂不到房間,他就在一家汽車旅館裏租了一個房間。他想找一份差事,可是沒有成功。所以,他把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
但是,卡爾在佛羅裏達時比在家時更難過。因此,他拆開那封信,想看看父親寫的是什麼。父親在信上寫道:“兒子,你現在離家很遠,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同,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麻煩的根源——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還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了這點以後,就回家來吧,因為那樣你的病就好了。”父親的信使卡爾非常生氣,他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那天晚上,卡爾經過一個正在舉行禮拜的教堂,他就進去聽了一場講道。講題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略地”。
卡爾坐在神的殿堂裏,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卡爾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考,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他自己的思想。
第二天清早,卡爾就收拾行李回家去了。一個星期以後,他又回去幹以前的工作。四個月以後,他結婚了。後來卡爾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生了五個子女,生活比以前更充實、更美滿。卡爾相信自己現在能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了。
可見,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取決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人與人之間本來隻有很小的差異,但這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當然決定了是成功、幸福,還是平庸、不幸,而原本很小的差異就是凡事所采取的心理暗示不同。所以說,兩種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對於這一點,伊麗莎白·康妮的故事也是很好的例證。
有一天,伊麗莎白·康妮接到國防部的電報,說她的侄子在戰場上失蹤了。康妮頓時心跳加速,寢食難安。過了不久,她接到了侄子的陣亡通知書。此時,她的心情無比悲傷。
在這件事發生以前,康妮一直覺得命運對自己很好。然而,現在卻來了這樣一份電報,她的整個世界被粉碎了,她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了。她開始忽視自己的工作、忽視朋友,她拋開了生活的一切,對這個世界既冷淡又怨恨。
“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子會死?為什麼這麼一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為什麼他會死在戰場上?” 康妮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家鄉,把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就在她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她已經忘了的信,是一封她的侄子生前寄來的信,當時,他的母親剛剛去世。侄子在信上說:“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平靜度過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堅強起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你教給我的美麗的真理。不論我在哪裏生活,不論我們分離得多麼遙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的教導,你教我要微笑麵對生活,要像一個男子漢,要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康妮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侄子就在自己的身邊,正在同自己說話。他好像在對自己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堅持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的下麵,繼續生活下去。”
侄子的信給了康妮莫大的鼓舞,她覺得人生又充滿了希望,她又回去工作了。她不再對別人冷淡無禮。她一再對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
康妮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白天她寫信給前方的士兵;晚上,她參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她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變化。她說:“我不再為已經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快樂,就像我的侄子要我做到的那樣。”
伊麗莎白·康妮學到了我們所有人遲早都要學會做的事情。很顯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斷出現各種情況,它們不是導致一種悲觀、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正如著名作家愛默生說的那樣:“一個人心理健全的標準,就是到處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也就是說,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者不快樂,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
綜上所述,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我意識決定的,這句話的含義就包括了思想。未來取決於我們的態度,這是不變的,即使我們不是上帝的寵兒。隻要是我們內心所想的,無論貧窮或者富有,成功或失敗都將成為事實。我們一定要記住:能否成功的關鍵僅僅在於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麵,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麵。
一個人自認為能達到的高度與他可以達到的高度,其間差距是非常細微的。不過我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堅信自己可以做到,我才能做到。不論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必須抱著“我能”的念頭。這份信念讓人鬥誌昂揚,實現許多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目標。
頭狼法則之二 用信念激發狼性
做頭狼靠的是勇氣,不是運氣
由於頭狼的身份比較特殊,所以它受到的挑戰比狼族其他成員要多得多。但是,頭狼在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時,是絕對不會害怕和膽怯的。因為它知道,一隻真正的頭狼是不會采取逃跑戰術的,而是會勇敢地戰鬥下去。
唯有戰鬥才有生的希望,而逃跑則意味著死亡。隻有為勇氣而生的頭狼,沒有為運氣而生的頭狼。頭狼的生活就是戰鬥,即使倒下,也是在戰場上。
在頭狼眼裏,從來沒有失敗。頭狼最讓人敬佩的地方不單單在於永不言敗的精神,還在於它那屢敗屢戰、越戰越勇,最後得到勝利的勇氣。在草原上,一隻頭狼即使什麼都沒有了,但至少還有勇氣,有了勇氣,就擁有了一切,勇氣就是它最大的財富。
從頭狼的世界來反觀人類,勇氣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源泉。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金錢,失去的也隻是一點點;失去了工作,也許就失去了許多;但如果失去了勇氣,那麼他就什麼都沒有了。成功者不比普通者更有運氣,隻是有比普通者更能延續最後5分鍾的勇氣。對於這一點,新東方學校的創始人俞敏洪深有體會。
作為新東方學校的創始人,俞敏洪的人生格言是:“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後來這句話成了新東方的校訓。據說,俞敏洪的資產已經達到數千萬元,而他現在的學生數每年達5萬人,總數大大超過了20萬人。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北京的著名高校,也有人千裏迢迢從複旦大學、南京大學到新東方學校聽課,而這些學生中又有不少人後來成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有一位在北大工作多年的朋友說,在中關村他最佩服俞敏洪,因為俞敏洪是在不依賴任何機構的情況下白手起家的,俞敏洪是中關村的英雄之一。俞敏洪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敢作敢為、越戰越勇的勇氣。
俞敏洪是江蘇省江陰市人,出身於農民家庭。他初中畢業後在家裏種地,像一般農民一樣。但俞敏洪與眾不同的是,他每天晚上都在油燈下複習功課,因為他有一個夢想,他想考上江陰師範學院。後來,江陰縣辦了一個外語補習班,俞敏洪擠了進去,這是他第一次學習外語。但是俞敏洪的成績特別出色。3年後,俞敏洪做出了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報考北京大學。在當時,北京大學在江蘇招生的名額有限,談何容易?但俞敏洪連考三年,終於夢想成真。俞敏洪通過連續3年的枯燥生活,看同樣的書、做同樣的練習、忍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
俞敏洪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英語係任教,後來開始在民辦學校兼課。他在一家民辦學校中創建了外語培訓部,而且名聲漸起。後來,他辭去了北京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務。他的積蓄在不斷增加,而追隨他聽課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一年冬天,俞敏洪站在北京圖書館門口的垃圾桶前對數千名熱情的學員進行演講,那次演講使俞敏洪下定了決心:“我是一個年輕人,我要有自己的事業,我要去辦自己的學校。”然後俞敏洪開始了新東方的創業過程,這是他在自己的生命中第二次做出重大的抉擇。
同俞敏洪的想法一樣,誰也不想一生碌碌無為,人人夢想成功、富貴,可是隻有少數人與成功、財富結緣。我們常抱怨自己沒有遇到好機會、生不逢時,然而機會一旦降臨,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去把握呢?如果你沒有膽識,那麼就注定是一個平庸的人;如果你有勇氣,就會成為下一個俞敏洪。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創業何其艱難,俞敏洪的積蓄有限,成立學校需要辦手續、租教室、購置設備、貼廣告、疏通各種關係,等等。俞敏洪當時一年十幾次和妻子為重新尋找一個住處而奔波。正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俞敏洪在一個四麵透風的教室裏迎來了第一批學員,隻有13個人。
招生的人數與俞敏洪的期望相差很遠,他處在困境之中了。一般的人到這個時候就很容易退縮了,但俞敏洪沒有。那個四麵透風的教室晚上還經常停電,俞敏洪發給每個學員兩支蠟燭,燈滅了,就點蠟燭,教室裏燭光搖曳。俞敏洪笑著說:“你們看,這樣的困難我們根本不怕,隻要我們有勇氣麵對,以後還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們絕望呢?”正是這份勇氣成為俞敏洪的精神支柱和新東方的精神。
幾年後,俞敏洪回憶道:“新東方創辦的整個過程是從一點點希望做起,最後不斷擴大的過程。新東方最初隻有10平方米的辦公室,但是現在新東方有幾萬平方米的教室和辦公樓。它的發展過程是充滿艱辛的。記得那一年冬天新東方成立的時候,我自己拎著糨糊桶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裏去貼廣告,把糨糊刷在柱子上,廣告還沒貼上去,糨糊就變成了冰……我最喜歡的是教書,但是假如我隻教書而不去做別的,新東方也不會有今天。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你不斷努力去做的結果,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你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克服的,隻要你勇於去克服它!”
是的,翻閱那些卓越人士的成功履曆,我們會發現,正是勇氣助他們敲開了成功的大門。他們的成功並不在於取得了多大成就,而在於他們具有屢敗屢戰、敢於堅持的勇氣。相反,一個人如果缺少了勇氣,哪怕有再多的知識、再強健的體魄,也無濟於事。
有人認為勇氣是天生的,其實不然,勇氣大部分靠的是後天的鍛煉和培養。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他們天生就會打仗嗎?他們也是經過後天的戰爭鍛煉和戰爭培養,才成為軍事將領的。那些成功的人,即使失敗了100次,也會再第101次發起衝擊,隻要有一口氣,他們就會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勇於奮鬥者,破產隻是一時;而不去奮鬥者,則必將一生貧窮。隻要你沒有失去勇氣,敢於拚搏,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很多時候,成功的門都是虛掩著的。猶豫代表著膽怯,意味著害怕失敗,而喪失勇氣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唯一可能成功的理由。在短暫的一生中,我必須帶著勇氣去敲響成功的大門,依靠勇氣堅持到底,即使是死,都不能放棄。
屈居次席與默默無聞毫無區別
狼群中最高層的狼叫阿爾法,最底層的叫做奧米伽。奧米伽通常是一隻公狼,而且在狼群中塊頭最小。奧米伽有時候會遭到狼族其他成員的虐待和排擠,特別是在進食的時候,它往往排在最後。
但是,在熬過重重難關,證明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之後,奧米伽就會離開原來的狼群。如果它加入新的族群,就會給這個族群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果它成為新族群的領袖,那麼奧米伽必然是一個能夠堅忍對敵、屢戰屢勝的領袖。
奧米伽狼有敢於挑戰第一的心態,在成為頭狼之前,它必須以高於普通狼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否則自己永遠都是一隻弱狼。隻有敢於挑戰第一的勇氣和心態,才能爭奪頭狼的地位,並且從中表現出自己的野性和勇氣。
同理,在人類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這種敢於挑戰第一的精神,就是進取心。這是一個人不斷進取的標誌。進取心不允許我們懈怠,它召喚我們向更高層次的目標去努力進取。不想做得更好,就會做得更差。我們不妨從下麵這位教授的課堂上學習一些東西。
一位教授在課堂上,經常會漫不經心地向學生們提問一些問題。
有一次,教授問道:“世界第一高峰是什麼峰?”如此小兒科的問題學生們當然不屑一答,他們僅用最低的分貝回應道:“珠穆朗瑪峰。”
教授緊接著追問:“那麼,世界第二高峰呢?”
這下,學生們傻眼了,有人爭辯道:“書上好像沒有講過!”
教授不置一詞,再問:“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不料,這次沒有人敢回答了。並不是忘記了,而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個問題,痛苦的是大家都不知道第二個人是誰。
於是,教授又提了幾組類似的問題。這位教授的行為使同學們感到十分奇怪,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差不多沒有人知道。
最後,教授轉過了身,飛快地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屈居次席與默默無聞毫無區別。學生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教授是在鼓勵他的學生要永爭第一!
確實如此,沒有“第一”的思想,又怎能進入“一流”呢?隻有挑戰“第一”,才能發掘出個人最大的潛能,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精益求精,永不滿足地向著光輝的頂點前行。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一定要有進取心,有挑戰第一、永爭第一的精神,如此才會不斷進步,達到事業的高峰。
在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裏,有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理念: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坐在別人前麵,而不能落於人後。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瑪格麗特在她父親的教育下,從來不敢說“我不能”、“太難了”之類的話。
也許這樣的要求對於一個小姑娘來講可能太苛刻了,但後來的事情證明父親是正確的。正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殘酷”教育,瑪格麗特才培養了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或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永遠坐在第一排”的信念。
上大學時,學校要求學5年的拉丁文課程,而瑪格麗特卻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在一年內就全部學完了。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名列前茅。瑪格麗特不僅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她在體育、音樂以及學校的其他活動方麵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的佼佼者。當年的校長評價她說:“她無疑是我們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出色。”
正因為如此,44年以後,瑪格麗特成為世界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界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敢於進取,勇於向第一挑戰,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人們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這種人生態度始於一份渴望。當一個人渴望實現夢想時,心中便有一股力量,推動他去獲得、去進取、去追求,進取心便自然而生了。世界上像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這樣的大有人在,中國的“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就是其中一位。
李陽在讀大學時,英語成績一塌糊塗,聽力和口語都非常差。有一次,李陽被老師叫起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他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就是說不出來。於是他對老師說:“我可以寫在紙上給你看嗎?”同學們哄堂大笑。英語課上說中文是對老師很不禮貌的行為。老師生氣地說:“這麼簡單的句子都說不出來,你還是大學生嗎?”接著,老師轉過身去對同學們說,“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習口語的話,就會像李陽這樣。”
“就會像李陽這樣”,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李陽的心。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非要把口語練好、超過其他人不可。
李陽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每天早晨堅持到學校後麵的小山上去練習口語。練習的時候,不是說,而是大聲地喊出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嘴裏含著石子。李陽認為,口語不好,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膽子小,不敢說;二是發音不準,說出來別人也聽不清楚。喊英語,能練膽子;含石子,能練發音。就這樣,李陽堅持不懈地練他的口語,風雨無阻,即使別人叫他瘋子,他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