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頭狼野心——緊盯目標,死咬不放(2 / 3)

盡管我們並不能像那些天才科學家那樣,為人類的發展作出非凡貢獻,但是“饑餓感”同樣適用於我們。“饑餓感”對於我們來說也很重要,可以說它是快樂的源頭。沒有了“饑餓感”,人便容易滿足現狀,回憶過去,眼光永遠不會看前方。每天早晨起床,推開窗戶,大喊一聲“努力奮鬥,我們好餓”。雖然有人覺得這樣很怪異,但其實這是給自己提醒,要保持適當的“饑餓感”。香港《快報》的記者曾慧燕就是這樣一個人。

曾慧燕是一個溫文爾雅、秀麗端莊的姑娘,在當年香港報業工會舉辦的“年度最佳記者比賽”中,她一人獨得三項“最佳記者”的金牌。這位連中三元的姑娘,年僅27歲。曾慧燕曾是廣東省吳川縣城的一個“待業青年”,從“待業青年”到“最佳記者”之間的道路,應該說是漫長的,而她隻用了4年就走過來了。

當年,移居香港的母親一直孑然一身,盼望與女兒團聚,於是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一年後,曾慧燕來到母親身邊。

她白天打工,晚上自修英語,並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向報紙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對她鼓舞很大。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刊上。

在香港居住兩年後,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曾慧燕將自己的履曆和發表過的文章寄給《中報》,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後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項工作,我可以掌握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而曾慧燕卻選擇了校對。

在做校對的同時,《中報》為曾慧燕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這個機會磨煉了曾慧燕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想,為她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經《中報》老板推薦,她轉入《香港日報》做了正式記者。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由《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但是曾慧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IBM郭士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長期的成功隻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有實現的可能。不要去回首我們過往的成功,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饑餓及足夠的靈活。”曾慧燕的奮鬥史正是這段話的真實寫照。因為曾慧燕深深地懂得,如果在事業的追求上滿足了,就會目光短淺,就會裹足不前,就會目空一切,結果隻能是一事無成。而隻有不滿足,保持饑餓感,才能高瞻遠矚,謙虛好學,勇往直前,激勵自己更上一層樓。

因此,我們工作的時候保持適當的饑餓感,就可以更快地超越自己;戀愛的時候保持適當的饑餓感,就能給對方或者給自己一份驚喜;生活更要保持適當的饑餓感,才不會對生活感到乏味,失去生活的樂趣。

我總是保持饑餓感,然後想方設法、運用智慧來改變境遇,熱衷於開拓進取、奮勇向前。因為,饑餓感會激發我的鬥誌,有了饑餓感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上進,太容易滿足隻會讓我甘於現狀,萎靡沉淪。

頭狼的目標隻有獵物

在草原上,頭狼是最有耐心和毅力去等待機會的野獸。它每抓住一次獵物,必將它狠狠地榨幹,這也正是頭狼的恐怖之處。它可以為了一次成功的捕獲,一連幾天頂著炎炎的烈日或刺骨的寒風,不吃任何東西,靜靜地等待著機會的出現。即使第一次不成功,它們還會有第二次、第三

次……因為在頭狼的眼睛裏隻有獵物,獵物是頭狼永遠不變的目標。

頭狼為了捕捉獵物,達到目標,能夠忍耐嚴寒酷暑,不屈不撓。同樣地,一個人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他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沒有目標。一個人若想成功,首先要明確自己最渴望的是什麼。當我們確立了人生的目標以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舍得花費力氣,甚至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這恰恰是人生的樂趣所在。

誠然,很多人也有過自己的目標,甚至有過機會,有過行動,但最終沒能堅持到底,究其原因,還是沒有遠大的目標,即使別人幫他樹立了遠大的目標,他們自己也不會去拚命爭取。恰恰相反,很多成功的大企業家、大富豪卻都有自己的遠大目標,都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於是,成功也與這些人走得越來越近,拉克希米·米塔爾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拉克希米·米塔爾是印度的鋼鐵大王,是一個有遠大目標並且對目標執著不懈的人,他的成功是他通過17年的時間努力換來的。

拉克希米·米塔爾把自己的公司準確地形容為“真正全球性的鋼鐵企業”,他將公司總部設立在倫敦。這個資產高達120億美元的鋼鐵帝國幅員遼闊,從哈薩克斯坦的前國營鋼鐵廠,經過歐洲和非洲,一直延伸到美國,是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商,僅次於盧森堡的阿塞洛公司。在2007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拉克希米·米塔爾排在42位,淨資產為82億美元。

米塔爾出生在印度拉賈斯坦邦西部的沙漠地區,直到20世紀60年代,他所在的村莊才有照明。後來他一家人搬到加爾各答,他在加爾各答最著名的聖賽維爾大學學習會計學和商學。米塔爾每天上午6點半到9點半上課,剩下的時間到父親開的一家小鋼鐵廠幫忙,這樣,等到他以優異成績畢業的時候,21歲的他已經是一位熟練的管理員了,他開始全職為家族企業工作。當時,這家小鋼鐵廠一年的鋼鐵產量僅僅為兩萬噸。

其實,拉克希米·米塔爾的野心從很早的時候就流露出來了,在沒有成功之前,他就樹立了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管理最好的鋼鐵公司的目標,並且堅持不懈,不讓任何東西阻擋他的步伐。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拉克希米·米塔爾每年都駕駛私人飛機飛行五六十萬公裏,在世界各地視察,尋找並購機會。而這個機會終於被他找到了,他和家人搬到印度尼西亞居住,在這裏建立了印度之外的第一家海外鋼鐵企業。他建立龐大的鋼鐵帝國的成功秘訣是買下奄奄一息的國營鋼鐵廠,然後迅速轉型,用先進的管理和設備令它起死回生。當時,組織龐大的達布羅瓦·古爾尼恰鋼鐵廠冷冷清清地坐落在波蘭卡托維茲市,很多同行都認為這裏隻是一堆被腐蝕的無用金屬,拉克希米·米塔爾卻看到了發光的金子。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這位印度鋼鐵大亨就從波蘭人和捷克人手裏,撿來了5家將被遺棄的鋼鐵廠,搭起了東歐的“侏羅紀公園”。

此後,米塔爾進軍墨西哥,花2.2億美元買下了墨西哥政府10年前花費20億美元建造的、虧損了幾年的第三大鋼鐵廠Sicartsa。在米塔爾的經營下,不到5年,Sicartsa就成為集團皇冠上的明珠,產量占了集團總產量的63%。當拉克希米·米塔爾宣布以4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際鋼鐵集團時,人們方才如夢初醒,在收購方案宣布當日,米塔爾旗下的上市公司伊斯派特國際股價上揚了27%。

之後不到半年時間裏,伊斯派特國際完成了與米塔爾的私人控股公司LNM的合並,組成米塔爾鋼鐵集團。此時,拉克希米·米塔爾贏得了競爭對手的褒揚。總部在盧森堡的阿塞洛公司,此前一直占據著全球鋼鐵行業的頭把交椅,在知道米塔爾收購美國國際鋼鐵集團後,阿塞洛CEO蓋伊·多勒馬上發來了祝賀郵件,他極有雅量地稱:米塔爾已經取代他,成為全球新的鋼鐵大王了。

正是米塔爾的雄心和執著成就了他的偉業。

對於自己的成功,拉克希米·米塔爾總結道:“對於我來說,最大的幸運就是能給自己正確地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標,並鎖定目標,永不放棄。無論我們現在做什麼,奮鬥目標的確立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告訴自己一些明確而強有力的理由或目標,這樣,施行起來就會更主動更輕鬆一些。

既然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確立了自己奮鬥的目標,給了自己奮鬥的理由。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為自己製定一係列的人生發展目標呢?以下幾點是必須牢記的準則。

1.認識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潮流,特別是要認清社會在未來有哪些潛在的需求。為此,我們可以閱讀一下有關的書籍和報刊上的文章,向有經驗的人和專業人士進行請教。

2.確認個人的才能表現方麵,做到揚長避短。我們可以通過回顧自己以往所做的比較成功的事例,征詢一下了解我們的人的意見,嚐試著做些不同的事情,或者進行一下有關職業能力的心理測試。

3.把興趣愛好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興趣是人成才的最好的老師,一定要去做我們最喜歡的、最願意做的事。為此,我們應該充分想一想自己以往和現在最為憧憬的事。

4.充分認識環境、利用環境、發掘環境,審視“地利”與“人和”,注意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限製條件。

5.目標必須屬於我們自己。自己的目標一定要由自己來設定。我們本身將成為目標的原動力。

6.目標必須切合實際。所謂切合實際,即指具有達成的可能。但是,目標必須切合實際這句話並不意味目標應是低下的或是容易達成的。事實上,不能夠輕易達成的目標,對目標追求者才具有真正的挑戰性。這就是說,目標本身必須具有相當的難度,以及具有被達成的可能。

7.目標的製定要以不斷能實現較小的目標而激發實現一個更大的目標,以及捕捉一些小機會而創造出更大的機會,以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為宗旨。因此,短期目標要具體、明確,容易達到,便於檢查;中期目標要有銜接性、係統性;長期目標要有激勵性,令人向往。

8.目標之間必須相互協調。同時追求多種目標時,我們必須事先化解存在於各個目標之間的衝突或矛盾,以免所獲得的各種成果相互抵消而徒勞無功。

總之,人生要想快樂,就必須做一件重要的決定,善用人生所給的一切。如果我們確實明白了自己努力的目標、當真奮力去做、尋找有效的方法,那麼人生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頭狼法則之四 有動力才有未來

該冒險時絕不膽怯

我若想成功,首先要明確自己最渴望的是什麼。隻有在找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後,我才有機會、有理由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智慧和潛力。否則,即使我有再強的能力也很難有所建樹。

天有不測風雲,幾年後,牛根生卻被伊利董事會免職。於是,不甘落寞的牛根生冒風險選擇了自主創業。在從伊利出來的第二年,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100萬元,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當時,他們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裏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總共隻有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剛剛成立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而且僅僅在內蒙古,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

弱小總是容易受人欺負,為了謀求快速壯大的機會,牛根生冒了更大的風險,借力資本運作高手。公司成立3年後,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三家國際機構入股蒙牛。但是打著“鋤強扶弱”口號的3家機構除了帶給蒙牛總計6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外,還給牛根生套上了枷鎖:未來3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贏利複合增長率低於50%,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層就要向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3家外資股東賠上7800萬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現金代價支付;如果管理層可以完成上述指標,3家外資股東會將7800萬股蒙牛股票贈與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團隊。

在強敵環伺的製奶行業裏每年獲得50%的每股贏利複合增長率,這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完全是沒有勝算的賭博。但是在強敵環伺的時候,隻有“快魚”才能生存,否則就隻能被“大魚”吃掉。牛根生毅然決然地同意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冒險一戰。

有了資金支持的蒙牛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競爭對手的槍林彈雨中,蒙牛集團迅速成長,短短3年間,蒙牛的銷售收入就從7.24億元躍升至72.138億元。“蒙牛速度”在中國企業界引人注目。當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對牛根生的頒獎詞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的速度,讓外資股東無話可說,按照協議,蒙牛乳業當年的淨利潤是以3億元為界限,而蒙牛公布的業績為3.19億元,超出了外資股東的期望值。

縱觀牛根生的這段創業經曆,冒險似乎與他如影隨形,牛根生就是一個自信滿滿的冒險者。當然,這並非說二者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帶著自信去冒險創業的人,或者說,本著為事業的宗旨去積極冒險的人,必定會取得更多的成功。可以說,牛根生正是憑借著自己的冒險精神奠定了他的乳業江山。像牛根生這樣的冒險家不僅存在於中國,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大有人在。

摩根從少年時就開始遊曆北美西北部和歐洲,並在德國求學。畢業後的摩根來到鄧肯商行任職。摩根特有的素質與生活的磨煉,使他在鄧肯商行幹得相當出色。

有一次,在摩根從巴黎到紐約的旅行途中,有一個陌生人去他的座艙中找他,問:“聽說,您的職業是商品批發,是嗎?”

“是的,有事嗎?”摩根覺察到對方有急事。

“啊,先生,我有事求你,我有一船咖啡急著處理。這些咖啡本是一個咖啡商的,現在他宣告破產,無法償付我的運費,這船咖啡就當做抵押給了我,可是我不懂這方麵的業務,您是否可以買下這船咖啡?很便宜,隻是別人價格的一半。”

“這事很著急嗎?”摩根盯著來人。

“是很急,否則這樣的咖啡不會這麼便宜。”說著,拜訪者就把樣品拿了出來。

“我買下了。”摩根瞥了一眼樣品回答道。

“摩根先生,你這年輕人,誰能保證這一船咖啡的質量都與樣品一樣呢?”見摩根輕率地買下這一船還沒有親眼見到質量的咖啡,他的同伴在一旁提醒道。

這位同伴提醒的不無道理,當時,經濟市場混亂,坑蒙拐騙的事情屢見不鮮。光在買賣咖啡方麵,鄧肯商行就數次遭暗算。

“我知道了,但這次是不會上當的,我們應該踐約,以免這批咖啡落入他人之手。”摩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力。摩根決心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放手一搏,他寫信給父親,請求父親助他一臂之力。在父親的默許下,摩根又買下了許多船咖啡。

最終,摩根勝利了,在他買下這批咖啡後不久,巴西咖啡種植園遭到霜災,大幅度減產,咖啡價格上漲兩三倍,摩根大賺了一筆。不久之後,摩根在華爾街獨創了一家商行。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富豪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是從一個不經意的機會開始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擔心失敗,他們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好讓自己不去冒險,最後,他們一事無成,隻能羨慕地望著別人;有的人害怕困難,將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推給了別人,但當別人曆盡艱險得到掌聲和鮮花後,他們又後悔當初不該將機會拱手相讓;有的人害怕冒風險,因為他們總想躺在幸福的港灣裏,然而風平浪靜、安逸舒適的生活總會消磨掉人的鬥誌。畢竟,風險常常會是失敗的導火索,常常意味著放棄到手的一切,意味著要承擔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壓力。

然而,一個有誌成功的人必須有冒險精神,懼怕失敗,不冒風險,求穩怕亂,平平穩穩地過一輩子,雖然可靠,雖然平靜,但那隻是悲哀而無聊的一生。更令人痛惜的是,這樣的一生會葬送自己的潛能。與其造成這樣的悔恨和遺憾,不如勇敢地去闖蕩和探索;與其平庸地過一生,不如做一個敢於冒險的英雄。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區,我想超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能畫地自限,而要勇於冒險,因為我知道:風險就如一座險灘,渡過了這座險灘,就會風平浪靜,就會收獲勝利的喜悅。

隻有奔跑才能捕到獵物

在野外,一頭狼可以存活13年,但大部分隻有9年左右的壽命。然而,被人類飼養的狼,其壽命通常會超過15年。這就充分說明了狼在自然界中生存是極其艱辛的,並且處處充滿凶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這時,狼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不停地奔跑,隻有行動才能讓它們捕捉到獵物。尤其是在較為荒涼的棲息地,由於獵物少,頭狼必須跑很遠的路才能獵得食物。獵物一吃完,頭狼又開始奔跑起來,向下一個獵物追去。因為頭狼知道,隻有自己奔跑起來,才能捕獲到獵物。

現實中,能使我們為之奮鬥的是理想,而實現理想所必需的是行動。隻有行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所需要的是一份堅定不渝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下的堅定的行動,才能使我們一步步接近心中理想的殿堂。

許多人總是等到自己有了一種積極的感受再去付諸行動,這些人其實在本末倒置。殊不知,積極行動會帶來積極思維,而積極思維會產生積極的人生心態。心態是緊跟行動的,你的內心怎樣想,你就會采取怎樣的行動,也就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斯通在擔任美國國際銷售執行委員會委員的時候,曾作為該會的代表走訪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天,斯通給澳大利亞東南部墨爾本市的一些商業工作人員做了一次勵誌的談話。沒過幾天,斯通接到了一個電話,是一家出售金屬櫃的公司的經理打來的。這位經理很激動地說:“發生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你會同我現在一樣感到振奮的。”

“把這件事告訴我吧!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公司的目標是把今年的銷售額翻一番,但令人吃驚的是,我們竟然在48小時之內達到了目標。”

“你是怎樣達到這個目標的呢?”斯通問道,“你又是怎麼把你的收入翻一番的呢?”

這位經理回答道:“你在談話中講到你的一位推銷員在同一個街區兜售保險單失敗而又成功的故事。記得你說過,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做不到的。但是,我相信你的話,我也做了準備。我記住你給我們的自我激勵的警句:‘立刻行動!’我就去看我的卡片記錄,分析了10筆死賬。我準備提前兌現這些賬,這在先前可能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我重複了‘立即行動’這句話好幾次,並用積極的心態去訪問這些賬戶,結果順利地兌現了8筆死賬。發揚積極心態的力量所做出的事是很驚人的!”

雖然行動並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是絕無滿意的結果可言的。世界上的許多事,隻要想做,都能做成,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關鍵是看你是否有一顆主動行動的心,能不能自動自發地行動。機遇和成功之間並不是等號,要將機遇轉化為成功,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一位中國留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每當喝下午茶的時候,他都會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舉重若輕,但幽默風趣,他們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這個留學生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學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中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畢業那年,他把《成功並不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中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國內某汽車公司的總裁。

隻要我們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我們的時間和智慧,足夠我們圓滿地做完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動自發地行動起來。世界上沒有一個成功者是坐享其成的,生活中的“墨守成規、坐享其成”也必然沒有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