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種種,對於身居一國之尊的皇帝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盡管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檢點,但總體來說,他對為政艱難的理解是深刻的,可謂一個“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勤快皇帝。
國家如此,企業何嚐不是這樣呢?美國波音公司就具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波音公司在對新員工進行入職教育的時候,每次都要播放波音公司倒閉的假想新聞,其目的是喚醒員工的危機意識。
曾經,波音公司產量大幅下降,為走出經營低穀,波音公司決定“以毒攻毒”,危機麵前,自曝慘狀,以刺激員工,獲取員工支持,達到複興的目的。為此,波音公司自己攝製了一部虛擬的電視新聞片:在一個天色灰暗的日子,眾多工人垂頭喪氣地拖著沉重的腳步,魚貫而出,離開了工作多年的飛機製造廠。廠房上麵掛著一塊“廠房出售”的牌子。擴音器中傳來:“今天是波音時代的終結,波音公司關閉了最後的一個車間……”畫麵反複播放。
這則企業倒閉的電視新聞使員工們強烈地意識到市場競爭殘酷無情,市場經濟的大潮隨時都會吞噬掉企業,隻有不斷進取、創新、拚搏,企業才能在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虛幻的模擬倒閉就會成為企業無法避免的事實。
波音公司總部告誡雇員們:如果本公司不進行徹底的變革,結局就是如此。正如波音公司總裁菲利普·康迪特所說的:“我們的根本目的是確保10年後還能在電話簿上查到本公司。”真可謂“假做真時真亦假,真做假時假亦真”,這一計策實施後,波音公司很快就從“改革中嚐到了甜頭”。員工們由於充滿危機感而努力工作,節約公司每一分錢,充分利用每一分鍾,從而使波音公司的飛機製造變得迅速而有效益。僅此一項,當年波音公司就削減庫存費用達1億美元,經營成本也降低了20%~30%。
波音公司推行這個策略,使人人都有真正的危機感,真切感到“末日即將來臨”,警鍾長鳴,以此激發員工的憂患意識和不懈奮鬥的精神,促進企業更上一層樓。
由此說來,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應該努力使每個員工都具有危機感,能意識到飯碗和烏紗帽都是捧在手上而不是鎖在保險櫃裏,然後通過管理把這種危機感所產生的壓力轉化成生產力,從而激發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殘酷競爭的時代,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立於不敗之地,居安思危,“杞人憂天”才是高明之舉。隻有多一分危機意識,多做些危機管理和應對工作,我們才能多一分安全保障。
不知足,長盛不衰
狼也許是最有野性的動物,很少聽說有人把狼作為寵物的,因為狼是很難被馴服的,它的血液中流淌的是萬古不屈的靈魂,是對欲望和自由永無休止的追求。狼的野性就是突飛猛進,先聲奪人;狼的野性就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狼的野性就是永不知足的拚搏。
事物總在不斷更新,社會也在不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努力,事業日益燦爛輝煌,所謂的“知足之心”就會受到波動。因為人不知足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上進。不知足會激發一個人的鬥誌,讓人不斷奮鬥。太容易滿足隻會讓人安於現狀而不思發奮。所以說,不知足才更符合一個社會的發展,要進步就一定要學會不知足。我們來看看傑克·韋爾奇的故事。
在世界級的500個大富翁中,傑克·韋爾奇是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他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薩蘭姆市,22歲時獲得馬薩諸塞州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25歲時又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之後便加入通用電氣公司塑膠事業部,11年後成為通用電氣化學與冶金事業部總經理,9年後韋爾奇成為通用電氣公司曆史上最年輕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後來,很多人麵對傑克·韋爾奇取得的成績感到震驚,他們都說他是數一數二的老人,而傑克·韋爾奇則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老頭。他的獨一無二其實和他的管理思想有關,不僅自己目標明確、堅持不懈,還要求員工也這麼做。
要做到執著不懈就需要一定的信念,而這個信念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目標。比如傑克·韋爾奇在管理方麵就一直堅信,公司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要有自己最基本的企業文化。他在加州放棄了對許多高科技企業的收購,原因就是為了保持自身的文化,他不希望通用電氣在網絡公司的狂潮中迷失自我。他堅持在個人風格和待遇的麵前,企業文化一定要做出一定的讓步,不然就很容易被破壞了。在實際的競爭中,還要和競爭對手在全球進行較量,這樣的道路也隻有一條可以走。
傑克·韋爾奇對員工說:要記住自己的事情,不要去辦一個餐廳,那樣的事情是食品公司做的;也不要開一個影印店,那種事情就讓印刷公司去做吧。傑克·韋爾奇一定要員工明白,他們的真正價值在什麼地方,在這個屬於他們的地方努力發揮自己的能力,往往就能產生很大的附加價值,這樣傑克·韋爾奇就擁有了最豐富的資源和最優秀的員工。
當公司做到傑克·韋爾奇這個程度,也該知足了吧?傑克·韋爾奇可不這麼認為,他一直為自己和公司製造出很多危機,比如市場在進步,社會也在進步,如果公司不能緊跟時代潮流,那就是退步,不改變這種狀況,終將倒閉。正是因為這種想法,傑克·韋爾奇有時會和自己競爭,他一向主張要做就做到數一數二,要不就關門了事。在這個問題上,傑克·韋爾奇也一直在考慮,他應該用怎樣的管理思維模式實現把公司做到數一數二的願望。
傑克·韋爾奇告訴自己和員工,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處於零起點。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不管你取得了怎樣的成績終究會過去,而現在是最關鍵的,隻有將現在化為起點,才能不斷取得成績,堅持下去,終將有大的收獲。很多時候,傑克·韋爾奇覺得當一個公司真正發展起來的時候,規模其實就是這個公司的阻力,並不是什麼動力,這時,會產生這樣的情況,那就是規模太大了,溝通起來就困難了,企業裏麵的領導層級多了,有時就顯得不是很規範了,活力往往會在這個時候就消失了。
傑克·韋爾奇開始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員工聽,員工也會在聽後給他一些意見和想法。在傑克·韋爾奇的公司裏,是一個非官僚主義的組織機構,而這個機構又是適應市場需求的,這樣的機構對於傑克·韋爾奇本人還有整個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成功的道路上,傑克·韋爾奇一直堅定地相信,任何時候都要不怕困難,不能知足,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如果企業一味守舊,不懂得注入新鮮血液,企業將始終如一潭死水,員工之間也不會存在競爭。要在員工內部形成一種競爭的氣氛,從企業的經營實踐來看,實施“四個強化”,有利於促進員工進取意識的形成。
一是強化企業改革力度。企業管理重在創新,創新是對既存製度的突破、變革和完善,必然會受到舊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阻礙,這就要求企業管理人員衝破思想禁錮,大膽改革創新,順勢而動,在管理上不斷創新,以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二是強化考核機製的建立。考核是人事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寓管理於服務”的呼聲日益強烈的今天,以考核的手段約束員工的行為,在企業建設中越來越明顯地凸顯出了重要地位;在確立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觀念的同時,我們也越來越清醒地看到在新時期創新考核思路、完善考核辦法的重要意義。也正因為如此,企業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考核機製,對員工實行動態管理,以德、能、勤、績、廉為基礎,考核企業幹部職工工作業績,並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對員工收入實施差異化管理。
同時,人力資源管理機構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改革中不斷完善,從能力建設和激勵機製入手,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崗位分門別類,確定不同的考核重點,製定不同的考核指標體係,思考和探索適合企業發展的考核製度。
當然,在對企業員工的考核中,除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約束外,充分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和作用,通過年度述職、專項審計、職工代表民主測評等多種形式,實現企業管理的創新、科學、民主、高效也尤為重要。
三是強化創新意識的形成。“走一步算一步”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隻會導致企業組織戰鬥力下降,凝聚力不斷鬆懈。一個敢於大膽創新、不畏風險、敢於改變遊戲規則的企業領導人,往往能帶動企業員工自上而下,每個毛孔充滿著創新,並通過自身主體創新確定性來對付明天的不確定性。為此,企業員工創新意識的形成應成為企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四是強化學習型企業的形成。學習可以為企業帶來利益和機會,為企業員工增添競爭力。而“學習型組織”的企業將更加受到關注。知識經濟條件下,學習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命的源泉。企業隻有作為一個不斷學習的組織,才能夠善於創造、尋求及轉換知識,同時能根據新的知識與領悟而調整行為。知識的積累隻有靠學習,創新的起點在於學習,環境的適應依賴學習,應變的能力來自學習,這就需要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文化氛圍,使企業不再是一個終身雇用的組織,而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組織”。
在事業的追求上,知足,就會目光短淺;知足,就會裹足不前;知足,就會目空一切;知足,就會一事無成;知足,能使勤奮者變得懶惰,使有才者變得愚昧,它能消磨人的意誌,它能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憂愁。相反,隻有不知足,才能高瞻遠矚,謙虛好學,勇往直前,才能使智者變得知識淵博,使愚笨者變得聰明,才能激勵人更上一層樓,奮勇登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窮的快樂。
成功的源泉在於奮鬥、在於創造、在於探索。從根本上來說,就在於不知足。隻有不知足,才能勇於奮鬥,才能改革創新;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與時俱進;隻有與時俱進,才能無愧於自己、無愧於時代。
頭狼法則之二十 超越自我的精神
成功就是不斷超越
在頭狼的生存世界中,為了爭奪生存領地,它會勇敢地發起進攻,即使對手比自己強大得多,也毫不畏懼。對於頭狼而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讓它感到恐懼與害怕,它不會將任何事情視作理所當然。相反,頭狼傾向於親身的冒險與體驗。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稟性和天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隻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勢,不斷地擺脫心靈的羈絆,你就不會湮沒在他人的光輝裏,而是讓自己的太陽更加燦爛奪目。一個人僅僅聰明是不夠的,還要不斷超越自我,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成功者。我們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位鋼琴係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穀底。已經3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不知道教授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整人。他勉強打起精神,開始彈奏。琴音蓋住了教室外麵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其有名的音樂大師。授課的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的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成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這麼叮囑學生。
學生練習了一個星期,第2周上課時正準備向教授彙報,沒想到教授又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上星期的課教授提都沒提。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3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更高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越來越感到不安、沮喪和氣餒。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3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了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彈奏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出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後,學生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了。”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人生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個地方,也不會停留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地超越。超越是升華、是突變、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階段。沒有這種超越,一個人就不可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沒有這種超越,人類就不可能從愚昧無知的遠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下麵故事中的愛麗絲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愛麗絲在19個月大時由於一場大病而變得又聾又啞。生理上的變化讓她變得急躁不安,簡直成了“小暴君”。
幸運的是她遇上了一位偉大光明的天使——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不幸的女性。她10歲時被送入孤兒院,14歲時雙眼得病幾乎失明,然而她學習了英語,並成為愛麗絲的家庭教師。
沙莉文女士對愛麗絲的每一次教導都十分困難,愛麗絲固執己見,通過又哭又喊來抵製教育。但沙莉文女士卻僅用一個月的時間便與她建立了溝通。
她成功的因素是自我成功與重塑命運——信心與愛心。
就是這樣:兩手相牽,兩心相連,沙莉文用愛心與信心撫平了愛麗絲心靈的創傷,喚醒了她沉睡的意識力量。聾啞的愛麗絲,以指尖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10歲多點時,她的名字就已傳遍全美,成為殘疾人的模範。
倘若說小愛麗絲沒有自卑感,那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公平的。
幸運的是沙莉文使她樹立起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實現了對自卑的超越。
愛麗絲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並獲得了超越常人的知識,順利地進入了哈佛大學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是世界上第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聾啞人,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愛麗絲不但學會了“說話”,而且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寫作和“鑒賞”音樂。她的觸覺很敏銳,甚至能夠把手放在對方嘴唇上來“讀出”對方在說什麼。倘若你和她握過手,幾年後當你們再見麵握手時,她會憑握手認出你,知道你是美麗的、強壯的、爽朗的、滑稽的或是滿腹牢騷的人。
愛麗絲自始至終對生命充滿信心、充滿熱誠。她憑著堅強的信念,終於戰勝了自己,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愛麗絲就是通過不斷超越自己而成功的。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總覺得自己其貌不揚,或者地位低下、人微言輕,又或者覺得自己口才不好、人緣較差,從而懷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其實,這都是信心不足的體現,這種信心不足極大降低了人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隻有不斷超越,我們才能領先競爭對手,才能在競爭中贏得更大的勝利。要想在以後的日子裏,繼續保持領先的地位,需要我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超越,從而保持自己永遠不敗的地位。
超越幼稚,才能獲得成熟;超越虛偽,才能獲得真諦;超越苦難,才能獲得幸福。一次超越就是一次新生;一次超越就是一次開拓;一次超越等於一次創造。人生,正是在無數次超越中,臻於充實與完美。
不要為失敗找借口
對頭狼來說,一次失敗的捕獵行動,隻是單純地磨煉了它的技能及增添它對成功的渴望,頭狼並不會就此放棄,而是將其作為下一次的開始,它總結挫敗的原因,並從中吸取教訓。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匹卓越的“頭狼”。
在生活、工作中,“借口”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暫時逃避困難和責任,獲得些許心理慰藉。但是,借口的代價卻是無比高昂的,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一點也不比其他任何惡習少,它帶給我們的是消極頹廢,如果我們養成了找借口的習慣,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是積極地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的話,個人成功的機會可能就在無形之中被剝奪了,最終會一事無成。下麵是一位美國西點軍校學員的自述,讓我們從中來更好地了解這一點。
在西點,我作為新生學到的第一課,是來自一位高年級學員衝著我的大聲訓導。他告訴我,不管什麼時候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隻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報告長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
他曾問我:“你為什麼不把鞋擦亮?”我說:“哦,鞋髒了,我沒時間擦。”這樣的回答得到的隻能是一頓訓斥。因為軍官要的隻是結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辯解!
西點讓我明白這樣的道理:如果你不得不帶隊出征,那就別找什麼借口了,並在當晚給士兵的母親寫信。如果你不得不解雇公司的數千名員工,那也沒什麼借口,因為你本應預見到要發生的事,並提前尋找對策。
“沒有任何借口”,是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化的是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上去是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為了讓學員學會適應壓力,培養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這一準則讓每一個學員懂得:工作中是沒有任何借口的,失敗是沒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沒有任何借口。讓我們接著聽下去。
在我的前輩學員中,有很多人都是“沒有任何借口”這一理念最完美的執行者和詮釋者。偉大的羅文上校是這樣,如果不是秉持著“沒有任何借口”這一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把信送給加西亞將軍是不可想象的。偉大的巴頓將軍也是這樣。
當年,作為美國墨西哥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將軍副官的巴頓,也有過一次類似的送信的經曆。巴頓將軍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有一天,潘興將軍派我去給豪茲將軍送信。但我們所了解的關於豪茲將軍的情報隻是說他已經通過了普羅維登西區牧場。天黑前我趕到了牧場,碰到第7騎兵團的騾馬運輸隊。我要了兩名士兵和三匹馬,順著這個連隊的車轍前進。走了沒多遠,又碰到了第10騎兵團的一支偵察巡邏兵。他們告訴我們不要再往前走了,因為前麵的樹林裏到處都是維利斯塔人。我沒有聽,沿著峽穀繼續前進。途中遇到了費切特將軍(當時是少校)指揮的第7騎兵團和一支巡邏兵。他們勸我們不要往前走了,因為峽穀裏到處都是維利斯塔人。他們也不知道豪茲將軍在哪裏。但是我們繼續前進,最後終於找到了豪茲將軍。”
“沒有任何借口”,這看起來似乎很絕對、很不公平,但是人生並不是永遠公平的。西點就是要讓學員明白: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環境,都必須學會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學員在校時隻是年輕的軍校學生,但是日後肩負的卻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至整個國家的安全。在生死關頭,你還能到哪裏去找借口?哪怕最後找到了失敗的借口又能如何?“沒有任何借口”的訓練,讓西點學員養成了毫不畏懼的決心、堅強的毅力、完美的執行力以及在限定時間內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的信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