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特種兵心理法則

能力強、素質高是對特種兵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特種兵的心理素質比身體素質更重要,正是這些要素構成了特種部隊的3個基本特征:英勇、堅韌和靈動性。

人生總有曲折磨難,這就是人生的現實。在這些人生的轉折點上,應該如何去看待,進而如何去應付,就全看你自己了。檢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麵臨困境的時候:看他失敗了以後是加倍的堅強還是就此心灰意冷。

◎ 從頭再來的強者心態 ◎

剛剛跑完400米障礙,士兵們一個個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的。不等他們把呼吸調整正常,教官就從口袋裏拿出了一把大米,並且在每個人麵前都撒了一把。將大米撒在水泥地上,散開,一顆一顆地撿,還得數,一上午就單純地撿大米。

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就充滿了失敗的可能。環境給我們提供了多種發展機遇,隻要敢於嚐試,勇於拚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此外,我們也應該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要不斷提高自己應付挫折與幹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在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從頭再來,那麼我們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隻有在失敗中,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本領。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號稱“中國最著名的失敗者”的史玉柱。

當年,巨人集團因財務狀況不良而陷入了破產的危機之中。在巨人大廈僅有一點希望的時候,史玉柱在安徽涇縣召開了“太平湖會議”,和20多名創業夥伴確定了運營腦白金項目的構思。隨後,他帶領剩餘人馬,開始在江陰調查,為啟動腦白金項目做最後的準備,江陰調查成為了巨人集團遭遇危機的一道分水嶺。

第二年,史玉柱從江陰開始啟動腦白金,繼而啟動了無錫、南京、常熟等市場。腦白金快速火遍全國,月銷售額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1億元,利潤達到4500萬元。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腦白金的銷售額超過了10億元。

在當年的《解放日報》第四版上,史玉柱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十年前,巨人創造過輝煌;四年前,巨人跌入低穀;新世紀,巨人又重新站了起來。”

巨人集團和史玉柱,造就了眾多的商界傳奇,經曆過輝煌,也遭遇過慘敗,繼而又東山再起。在這成功與失敗的起起伏伏中,我們看到了史玉柱那顆永遠不甘失敗、從頭再來的強者心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沉寂、氣餒、無所作為。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一個名叫約翰·丹尼爾的黑人青年,他在底特律的貧民區裏長大。他的童年缺乏愛撫和指導,跟別的壞孩子學會了逃學、破壞財物和吸毒。他剛滿12歲就因為搶劫一家商店被逮捕了;15歲時因為企圖撬開辦公室裏的保險箱再次被捕;後來,又因為參與對一家酒吧的武裝打劫,被作為成年犯第三次送入監獄。

一天,監獄裏一個年老的無期徒刑犯看到他在打棒球,就對他說:“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機會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棄!”

他反複思考老囚犯的這番話,做出了決定。雖然他還在監獄裏,但他突然意識到他具有一個囚犯能擁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夠選擇出獄之後幹什麼;他能夠選擇不再成為惡棍;他能夠選擇重新做人,當一個棒球手。

五年後,成了全美明星賽中底特律老虎隊的隊員。底特律棒球隊當時的領隊馬丁在友誼比賽時訪問過監獄,由於他的努力使約翰·丹尼爾假釋出獄。

不到一年,約翰·丹尼爾就成了棒球隊的主力隊員。

這個青年人盡管曾陷入生活的最底層,盡管曾是被關進監獄的囚犯,然而,他認識到了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它存在於自由選擇的絕對權利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權利。

約翰·丹尼爾也可以推脫說:“現在我在監獄裏,我無法選擇,我能選擇什麼呢?”但他說的是:“我能夠做出決定。”所以,他成功了。

心理學家認為:麵對挫折和失敗的體驗,能使人對風險應付自如,一旦發現自己能挺過來,那麼以後對失敗的恐懼就更少了。要是人們犯了錯誤沒有受到嚴厲的指責,他們就會覺得嚐試失敗的行為是一種輕鬆的體驗,從而更多地去嚐試。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下次遇到問題時,都會比較從容自若地對付,而再下次,就更加從容了。

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很令人失望的,但這也能使我們接受教訓和經驗,問題是我們如何對待不成功的嚐試,要學會利用它們。如果把失敗棄之不顧,不加反省就意誌消沉,那麼即使開始下一項工作也不會收到好效果。隻有在失敗中,才能更好地找到我們所要學習的東西。直麵失敗、從頭再來,這是我們成長和成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有了親人、朋友的支持,我可以走出失敗的陰影,恢複信心,從頭再來;因為肩上有了責任、眾人有了期盼,我可以愈挫愈勇,屢敗屢戰;因為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我可以重整旗鼓,大幹一場。

◎ 冷靜理智地克製自己 ◎

特種兵在平時的專業訓練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與戰場環境相一致的心理訓練,養成適應實戰需要的良好心態,培養並保持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誌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克服可能在戰鬥中出現的驚慌失措、恐懼動搖、信心喪失及消極保全等不良心態。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感情,它既淺薄又深厚,既純真又費解。它像一隻無形的手,不時地在左右著我們對各種事情的處理。但是,一個真正有理智的人是不會輕易地讓感情控製住自己的,他們處理事情的時候是絕對不會感情用事的,從而使自己能冷靜地進行思考。

然而,人總會被各種消極的情緒左右,進而失去思想和行為的方寸,生活混亂不堪。所以,要想有條不紊地生活下去,擺脫各種消極情緒的困擾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那麼,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消極情緒以及消除它們的方法。

一、不痛快

不痛快通常不是一種太強烈的情緒,不過它會困擾我們,造成好像什麼事都不遂人願的假象。不痛快的表現是:不耐煩、煩躁、不安、操心以及輕微的困窘,這一切都透露出事情有些不對勁。或許是我們認為事情處理起來有些麻煩,也或許是結果未如我們先前的預期。

處理這種不痛快情緒的辦法很簡單:

1.運用各種技巧來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

2.確定自己所想要的。

3.改變做法。稍微改變先前的做法,看看是否會使我們的情緒好些,或者是改變一下先前所設定的目標。

就像其他幾種不利情緒一樣,不痛快若是不去處理,它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二、害怕

害怕的範圍從最輕微的關切到強烈的擔心、焦慮、恐懼,其來源、所傳遞的訊息也很簡單。人之所以會害怕,是對可能發生的事在心理上沒有做好準備。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是勇敢地去麵對它,就是應設法去改變它。可悲的是很多人不是不敢承認自己害怕,就是任由害怕去折磨自己。這兩種心態根本就於事無補,而害怕也不會因此消失,事實上,我們無須對害怕屈服,也無須過度悲觀地害怕,當然更無須裝作它不存在。

處理這種害怕情緒的辦法是: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多大。為了給自己安慰,應該盡量“減小危險的計算結果”。怎樣才能“減小危險的計算結果”呢?有這樣一個例子可供借鑒。

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減小人們對戰爭的恐懼,擴大兵源,曾請心理學家巧妙進行了一次“減小危險的計算結果”的宣傳:“參軍打仗並不危險!如果是打傳統的常規戰爭的話,不用擔心你當了兵就會死。當了兵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留在後方,一個是送到前線。留在後方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送到前線又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受傷,一個是沒有受傷。沒有受傷不用擔心,受傷的話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輕傷,一個是重傷。輕傷不必擔心,重傷的話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能治好,一個是治不好的。能治好的不必擔心,治不好的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不死,一個是死……也好,因為你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所以,如果打的是傳統常規戰爭,照上麵的說法,死的機會比常人認為的1/2小得多,最多不到1/16,生還的機會好像還挺大的。這樣一算,減少了許多人的恐懼,征兵工作進展得相當順利。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妨借鑒這種方法,減小恐懼。在搞清楚發生可怕情況的可能性之後,就要做好心理準備,看看有什麼辦法來處理這一切。當我們做了一切能做的,如果還是內心忐忑不安,這時就得從根本著手:拿出我們應有的信心。

三、難過

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影響我們與他人感情最深的一種情緒就是難過了。人之所以會難過,是因為內心認為自己失去了什麼。當一個人心裏難過,往往也容易誤會別人,有時候我們倒是應該聽聽這些人內心的話。

難過的產生,是因為自己的期望落了空。例如,我們有時候期望某人信守所承諾的,結果他沒有;也有時候我們請別人代傳話,結果他沒把話帶到。碰到這種情形,就會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乃至於日後不再對他信任。這種期望落空的事情,往往就會使人產生難過的心情。

解決難過情緒的辦法有:

1.要好好想一想,到底自己是不是真有什麼損失。

2.好好想一想你當時的狀況,自問一下:“我真有什麼損失嗎?還是我太早下定論或下的定論太苛刻了?”

3.心平氣和地把你心中想說的話跟那位朋友談一談,這可以消除你的難過或不解,你可以這麼說:“那天發生的事我可能有些誤解,以為你並不關心,這讓我很難過,不知道你可否告訴我當時你是怎麼個想法?”隻要你能好好地跟對方溝通,澄清自己所疑惑的,那麼心中的難過很快便會消除。

四、生氣

生氣的範圍包括從輕微的不悅到憤怒、冒火、大發脾氣等等。生氣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人的私事,它會波及很多人,影響是很大的。曾經有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

某老板接到一個電話,說他兒子因打架鬥毆被派出所拘留了。該老板隻有這一個兒子,非常寵愛,可惜兒子從不肯給他爭些臉麵,進派出所已不是第一次了。某老板的心情因此變得很糟糕。

這時,銷售經理進來報告說:“前天的那筆生意沒有成交,因為那位客戶對我們的產品不大滿意……”某老板立即打斷銷售經理的話,斥責道:“你真是個笨蛋,到手的生意都黃了。你是不是覺得在經理的位置上已經坐得很安穩了,誰也搬不動你?”銷售經理怒衝衝地從老板的辦公室出來,心想:“我每天辛辛苦苦竭盡所能地工作,做成了多少生意,現在僅僅因為我丟掉了一筆生意就恐嚇要解雇我,豈有此理!”銷售經理嘴裏嘀咕個不停,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他把秘書叫進來說:“今天早上我給你的那五封信打好了沒有?”秘書回答說:“沒有,我……”銷售經理冒起火來,斥責說:“不要找任何借口,我要你趕快打好這些信件。如果你辦不到,我就交給別人。雖然你在這裏過了三年,並不表示你將終生受雇!”

這位秘書用力關上門,出來抱怨道:“真是煩透了,三年來,我一直盡力做好這份工作,經常超時加班,就因為我無法同時做兩件事,就恐嚇要辭退我,豈有此理!”她回家後仍在發怒。進了屋,看到8歲的孩子正躺著看電視,短褲上破了一個大洞,盛怒之下,她嚷道:“我告訴過你多少次,放學回家不要去瞎瘋,你就是不聽。現在你給我回到房裏去,晚飯也別吃了,以後三個星期不準看電視!”

這位老板的消極情緒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工作,也使下屬的情緒受到影響,最終使公司的各項工作無法正常落實。所以,一個人應該能夠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感與行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提醒自己,別人違反了我們的原則或規定很可能是他的無心之過,也許他不知道我們認為什麼重要。

2.警惕自己,就算是別人違反了我們的規定或原則,並不表示我們所定的規定或所持的原則就是“對”的,即使我們堅決這麼相信也罷。

3.提問自己這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就長遠來看,他這麼做是不是真對我有什麼幫助?”如果我們想消氣,不妨再這麼自問:“從這件事上我能學到些什麼?我該用什麼方法,把所持的規定或原則告訴那人,好讓他對我真有幫助,並且未來也不再觸犯?”

譬如說,如果我們生氣了,那就改變自己的認知——也許那人真不知道我們的規定或原則;或者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如何能更有效地讓他知道我的想法;或者改變我們的行為——鄭重地告訴他:“這可是隱私的事,對我極重要,你絕不能跟別人提起。”

五、挫折感

挫折感的產生有很多渠道,當我們覺得周圍好像被困住而走不出去,就算怎麼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的,這時我們就會產生受挫的情緒。當我們覺得有挫折感時,表示我們相信自己還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挫折感與失望有些不同,失望代表著我們想要得到某些東西但卻永遠得不到。可是挫折感卻有好的意思,它表示我們還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隻不過我們現在所采取的措施不管用,若是想要達到目標,我們就得改弦更張。

解決挫折感的辦法很簡單,隻要你:

1.多動動腦子,想出一些能使自己達到期望的新方法。

2.針對當時的情況加入一些新的資源,例如找個行家指點一番,請教他們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所希望的結果。

3.要以愉快的探究心情去學習,看到所學到的東西如何在今天以及未來幫助我們,如何減少我們在時間上及精神上的耗費,並使我們得到“尋獲”的快樂。

六、失望

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失望這種情緒,它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因為它會使我們的意誌一直“消沉”下去,永遠地失去所想追求的願望。當我們期望得到什麼卻未能如願,這時內心就會產生出失望的情緒。我們之所以會失望,是因為所期望的目標未能實現,所想要的東西未能得到。遇有這種情形你就得修改自己的期望,使之合乎當時的狀況,隨即拿出行動以實現這個目標。

解決失望情緒的具體辦法是:

1.從讓我們失望的這件事裏學習,看看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然後好好查找出對我們有幫助的做法。

2.重新設定目標,使我們更有興趣去追求,並且讓我們能夠很快得到進步。

3.想一想自己是否失望得早了些。當我們所期望的還未得到,很可能是我們正好處在得到之前的那一刻。如果我們所期望的目標不實際,那麼就免不了會失望,就好像今天去到田裏撒種,明天就要見到果實一樣。

4.最重要的是不要貿然地以為一切已沒指望,應該有耐心一點兒,在等待期間,我們可以好好檢討一下自己實際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試著擬出更有效的實現方法。

5.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就是建立起對未來的積極心態,而不要管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

七、懊悔

人生裏我們最想避開的情緒之一就是懊悔。懊悔的產生,乃是因為違背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原則,要想日後不再有這種情形,我們必須拿出立即的行動。

解決懊悔情緒的具體辦法是:

1.承認自己確實觸犯了所恪守的原則。

2.心裏牢記著,日後若再碰到類似情況,必依照所恪守的原則或規定行事,保證日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當我們能對此保證下定決心,那麼先前那個懊悔便會一掃而空,甚至於成為我們未來追求更高標準的動力。所以我們得好好地利用懊悔,切不可終日陷於其中,耗損寶貴的時間。

八、無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