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當我們覺得有些事該做卻做不來,這時就會產生自己無能的感覺。

處理無能情緒的解決辦法是:

1.簡單地問自己:碰上某種情況而覺得自己無能,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恰當?我到底真是無能,還是應該改變這種想法?也許我們所認為的有能力,就是到迪斯科舞廳跳起比邁克爾·傑克遜還要好的舞步,如果我們真是如此,那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我們還真是如所想的無能,那麼就趕快去找些比先前更好的處理事情的方法。

2.當我們覺得自己無能時,要有改進的勇氣,提醒自己並非“完美”,隻要我們能時時記取,持續且不斷地改進,並且確實去實踐,那麼很快便會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3.找一位可以效法、學習的對象。他必須是我們覺得自己無能的那個範疇裏成功的人,好好問他該怎麼做,隻要有任何一點點的進步,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並非如所想的那麼無能,從而我們也會發現學習的樂趣。事實上,隻要我們有心去學習,可以做任何事的能力就蘊藏在你身上。

九、心力交瘁

當我們有心力交瘁的感覺的時候,心裏就會覺得痛苦、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時那些事對我們來說已失去了積極的意義,生活盡被那些我們無法控製的人、事、物所影響。自己似乎毫無改變的能力,最後這個問題就越來越大,直到我們承受不了為止。這時我們就得好好檢討一下,到底是什麼對我們最重要。我們之所以會心力交瘁,是因為想一下子就處理很多事情,想在一夜之間就來個改頭換麵。在各種情緒中,沒有哪個比心力交瘁更傷害一個人了。

解決心力交瘁的辦法是,我們必須立刻決定如何重新控製自己的生活:

1.下定決心,從我們目前正在處理的各種事情中挑出自認為最重要的。

2.隨之把這些自認為對我們最重要的事寫在紙上,按照它們的重要順序排列,這可以讓我們覺得諸事都在掌控之下。

3.接下來好好審視你紙條上列的第一項,想想該怎麼做,隨之拿出行動直到把它做好為止。一旦我們把第一件事情完成後,就會做得更起勁,因為這時我們會覺得又重新有了控製能力,自然心力交瘁及沮喪的感覺也會因而消失。在此情形下腦子就能夠順暢地運作,源源不斷地想出更多解決事情的辦法。

4.日後當我們想消除這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就盡量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能控製的事情上,從其中找出對我們的積極意義。

十、孤獨感

這種情緒使人有種與其他人疏離、隔絕的感覺,不知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我相信每個人在其人生中都必然有過。當我們有了這種感覺,就意味著我們得多多跟人接觸了,特別是在心靈上要與人契合,否則即便有再多的朋友,仍可能會產生孤獨感。

解決孤獨感的辦法是:

1.首先要有這個認知,我們的生活不可能獨立於人群之外,必須盡可能融於大眾,隨即拿出行動去跟人們接觸、結交,相信在我們周圍有不少關心我們的人。

2.確認自己需要與別人有什麼樣的接觸。我們需要的是愛情,還是友情?抑或隻是找個朋友隨便談談,大家笑一笑?我們一定要確定自己真正需要的,如果這些仍不管用,那麼第三種方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情緒狀態。

3.孤獨也不是一件壞事,它提醒我們這件事:“我希望能有朋友,好讓我能去關心他們,隻是現在要決定的是,到底跟他們要建立何種關係,然後趕快拿出行動。”

4.到此就是立即行動,跨出我們的腳,伸出我們的手,去跟想結交的人接觸。

綜上所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過不管是什麼樣的情形,別忘了要盡可能使自己周圍充滿是快樂的人而非痛苦的人。有些人雖然什麼都不缺,可是經常有痛苦的情緒,或者他周圍都是些痛苦的人,那麼他就不能算是成功的人。

一個高情商的人應是一個能成熟地調控自己情緒情感的人。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取得成功,我有必要控製自己的情緒情感,理智地、客觀地處理問題。但是,控製並不等於壓抑,積極的情感可以激勵我進取上進,加強我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合作。

◎ 困境之中選擇奮起 ◎

特種兵就是要練過硬的本領,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一種永不退縮的勁頭,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有一個永不放棄的念頭。

人生總有曲折磨難,這就是人生的現實。在這些人生的轉折點上,應該如何去看待,進而如何去應付,就全看你自己了。當然,你也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把它當成是時運不濟、危機、災難,而不去尋找更可靠的道路再嚐試一次,並作為自己失敗的借口。同樣,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挑戰”,堅強而冷靜地麵對。

有許多年輕人,在遇到障礙的時候,會對所追求的職業心灰意冷、喪失動力。於是他們退縮下來,說命運是殘酷的,逐漸地變成了膽小的人,這實在是很遺憾的。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我們人生中的偶發事件,而是我們如何麵對這些事件,並創造各種不同的人生,絕不能因為對命運的錯誤認識而阻礙自己的前途。當你麵臨困境時,就是你向命運挑戰的時候,要有拒絕失敗的勇氣。當然,打消念頭,退縮放棄是很容易的,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這些人恐怕不是你所希望成為的。拒絕失敗的人,在一個地方吃了閉門羹,會去敲另外一扇門,一次又一次地不斷敲門,直到被接受為止。

或許你要說,你已經受了太多的苦,再承受下去會支撐不住;你已經失敗很多次,所以再試也是徒勞無益的;你已經跌倒過太多次,再站立起來也是無用的。可是,對於意誌永不屈服的人來說,絕對沒有什麼失敗。不管失敗多少次,時間怎樣晚,勝利仍然是會到來的。有些人雖然已喪失了他們所有的一切,然而他們還不算是失敗,因為他們仍然有著不可屈服的意誌和永不頹喪的精神。雖然災禍和失望頻頻降臨,然而他總能超越和克服它們,並且從來不會失去信心。在暴風雨猛烈的襲擊中,心靈脆弱的人束手無策,而意誌堅強的人的自信精神卻依然存在;偉人可以克服外界的一切幹擾,使之不為害於己。

很多富豪,盡管出身貧寒或學曆較低,但都白手起家創大業,贏得了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名譽。他們創業時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還有過大起大落,但幾經沉浮,最後他們成功了。困境不會長久,強者必然勝利。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隻要立誌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成就生命的輝煌。

在一次丘吉爾組織的聚會上,眾多風雲人物在高談闊論,其中包括著名的汽車大亨約翰·艾頓。艾頓向大家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曆:出生在一個偏遠小山村,父母早逝,是姐姐幫人洗衣服、幹家務,辛苦掙錢養活他。姐姐出嫁後,姐夫將他掃地出門,他隻好厚著臉皮到舅舅家,舅媽對他相當刻薄,規定每天隻能吃一頓飯,還得收拾馬廄、刷馬、剪草坪。剛參加工作時,他沒錢租房子,有兩年多時間都是躲在郊外一處廢舊的倉庫裏睡覺……

約翰·艾頓的回憶讓現場所有人肅然起敬。丘吉爾驚訝地問:“以前你怎麼從來不講這些?”

艾頓回答:“正在受苦或正在擺脫苦難的人是沒有權利訴苦的。”這位曾經在生活中失意、痛苦、掙紮了很久,通過不懈奮鬥終於成為了成績卓著的汽車商,他接著又說:“年輕人的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最終戰勝了苦難並遠離苦難。隻有在這時,苦難才是你值得自豪的人生財富;別人聽著你的苦難時,才覺得你意誌堅強,對你由衷敬重。如果你還在苦難之中或沒有擺脫苦難的糾纏,你最好什麼都不要說。你一說,在別人聽來,無異於請求廉價的憐憫甚至乞討。如果你還說你正在享受苦難,並從中鍛煉了品質、學會了堅韌,別人隻會覺得你是在自欺欺人。”

艾頓的一席話,使丘吉爾大為折服,當天晚上立即將他曾經奉為座右銘的“熱愛苦難吧,苦難是財富”的人生信條修改為:“苦難和挫折,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它們時,它們就是你的財富;可當它們戰勝了你時,它們就是你的屈辱。”

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和追求的目標,失敗是人人都不願意遭遇而敬而遠之的。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經曆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無論成功或失敗,都不能過度地喜悅或悲傷。不可沉溺在成功之中,也不可淪陷在失敗的沼澤。

當一個人麵對困境的時候,一是要敢於正視它而不是消極地回避它,怨天尤人往往於事無補,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理智的人生態度。二是要客觀、冷靜地分析困境產生的原因,特別是要多找找自身主觀上的原因,從而找到戰勝挫折的出路和方法。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就離成功不遠,找到了克服挫折的方法就已經踏上了成功之路。三是要樹立戰勝挫折的信心並保持愈挫愈勇的頑強毅力。要想在挫折和逆境麵前成為強者,就要有壓倒一切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檢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麵臨困境的時候,看他失敗了以後是加倍的堅強還是就此心灰意冷。偉大、高貴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們堅韌的意誌,不管環境如何惡劣,自己的初衷與希望不會有絲毫的改變,並將最終克服阻力達到所企望的目的。

失望與快樂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果我在希望落空時,不能把它視為是一時的退卻或應該克服的考驗,反而當作是毫無道理的失敗,那麼我必將會被失敗所擊潰。隻有當我甘心承受失敗,並且失去再嚐試的意願時,才是真正的失敗。

◎ 時刻保持憂患意識 ◎

人的行為是受心理支配的,特種兵需要“挑戰常人挑戰不了的極限,創造常人創造不了的奇跡”。

有一個成語叫“杞人憂天”,它的意思是說人們不要為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憂愁。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把它與“庸人自擾”相提並論,難道“杞人憂天”真的就是“庸人自擾”嗎?“杞人憂天”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危機文化,就是企業家思想中的危機意識,以及如何規避和防範危機的文化戰略。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但凡是治績卓著、社會長治久安的執政者,無一不具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總是“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開創著名的“貞觀之治”,與他的憂患意識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經常對侍臣說:“治理國家和養病沒有區別:病人覺得身體有所好轉,但是還需要保養調理,否則會舊病複發,有喪命的危險;治理國家也是如此,天下稍為安定,更應小心慎重,否則必然失敗。現在天下安危,全在我一人身上,所以,我務必謹慎小心,該休息時也不敢休息。”

貞觀二年,京城大旱,蝗蟲滋生。太宗到禁苑視察莊稼,雙手捧起幾個蝗蟲祈禱道:“糧食是百姓的生命,你吃了糧食,卻坑害了百姓。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你如果有靈性,該吃我的心,不要傷害百姓。”說完,太宗就要吞下蝗蟲,左右的人急忙勸說:“吃下去怕要生病,不能吃。”太宗說:“我希望災禍轉移到我身上,還害怕什麼病?”他毫不猶豫地把蝗蟲吞吃了。李世民為求神靈賜福免災而吞食蝗蟲的行為是否科學,不必追究,但他體察民情、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是值得後人稱道的。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平定了高昌國,召見侍臣,在兩儀殿設宴招待。太宗對房玄齡說:“高昌的國君如果不失掉臣下的禮儀的話怎麼會走到滅亡的地步?我平定了這樣一個國家,心中更是感到危懼,隻有罷黜奸佞,選用賢良,力戒驕淫來謹慎守業,也許可以讓國家獲得安寧吧。”

魏征趁此良機,勸諫太宗說道:“自古以來的帝王在創業的時候,必定很謹慎,隨時警戒自己,善於采納下人的意見,聽從忠誠正直的建議。天下已安定,他們就恣意放縱欲望,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厭惡率直的勸諫。張子房是劉邦出謀劃策的大臣,當年劉邦做了皇帝,打算廢掉嫡子劉盈而立庶子劉如意為太子。子房說:‘今天的事,不是憑口舌可以爭辯的。’始終不敢再去開導漢高祖。何況陛下功業、德義的盛大,用漢高祖來相比,他是比不上的。陛下即位至今已有15年,如今又消滅了高昌,還時常將國家安危記掛在心,剛才又說想進用忠直賢良的人,大開直言規諫之路,這是天下人的幸運。”

通過唐太宗的這些事,我們可以得知他居安思危、勤政治國的決心,他不僅這樣說,而且也確實有不少實際行動。

《貞觀政要》中記載:臣子們認為宮中炎熱潮濕,皇上休息和用膳的地方不合適,請求太宗在寬敞明亮的地方修建一座樓閣。但是,顧及修建樓閣需耗去十戶人家的資產,李世民製止了臣子們的建議,不吝惜身受寒暑,安心地居住在低下簡陋的地方。

正巧有幾年霜災歉收,普天之下饑荒嚴重,喪亂開始出現。李世民憐憫百姓,不斷地救濟撫恤,他自己也停止賞樂,撤除鍾磬,說話淒婉動容,麵龐消瘦了很多。其實,李世民平時心中就思勞憂慮,斷絕遊玩巡幸;每天清早設朝理事,聽取和接受群臣的意見毫不懈怠;散朝之後,又召見各大臣,共同探討議論治國的得失;每天傍晚,一定會叫才學淵博的人進宮,暢談古代典籍,寫文詠詩,到深夜還不顧疲勞,夜半還不安寢。

以上種種,對於處於一國之尊的皇帝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盡管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檢點,但總體來說,唐太宗對為政艱難的理解是深刻的,可謂是一個“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勤快皇帝。

國家如此,企業何嚐不是這樣呢?美國波音公司就具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波音公司在對新員工入職教育的時候,播放波音公司倒閉的假想新聞,其目的是喚醒員工的危機意識。

當時,波音公司產量大幅下降,為走出經營低穀,波音公司決定“以毒攻毒”,危機麵前,自曝慘狀,以刺激員工,獲取員工支持,達到複興的目的。為此,波音公司自己攝製了一部虛擬的電視新聞片:在一個天色灰暗的日子,眾多的工人們垂頭喪氣地拖著沉重的腳步,魚貫而出,離開了工作多年的飛機製造廠。廠房上麵掛著一塊“廠房出售”的牌子。擴音器傳來:“今天是波音時代的終結,波音公司關閉了最後的一個車間……”畫麵反複播放。

這則企業倒閉的電視新聞使員工們強烈地意識到市場競爭殘酷無情,市場經濟的大潮隨時都會吞噬掉企業,隻有不斷進取、創新、拚搏,企業才能在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虛幻的模擬倒閉就會成為企業無法避免的事實。

波音公司總部告誡雇員們:如果本公司不進行徹底的變革,末日就是如此。正如波音公司的總裁菲利普·康迪特所說:“我們的根本目的是要確保10年後還能在電話簿上查到本公司。”真可謂“假做真時真亦假,真做假時假亦真”,這一計策實施後,波音公司很快就從“改革中嚐到了甜頭”。員工們由於充滿危機感而努力工作,節約公司每一分錢,充分利用每一分鍾,從而使波音公司的飛機製造變得迅速而有效益。僅此一項,當年波音公司就削減庫存費用達1億美元,經營成本也降低了20%~30%。

波音公司推行這個策略,使人人都有真正的危機感,真切感到“末日即將來臨”,警鍾長鳴,以此激發員工的憂患意識和不懈奮鬥的精神,促進企業更上一層樓。

由此說來,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應該努力使每個員工都具有危機感,能意識到飯碗和烏紗帽都是捧在手上而不是鎖在保險櫃裏,然後通過管理把這種危機感所產生的壓力轉化成生產力,從而激發和提高企業競爭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這個競爭殘酷的時代,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任何人任何企業都不能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立於不敗之地,居安思危,“杞人憂天”才是高明之舉。隻有多一份危機意識,多做些危機管理和應對工作,我們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

◎ 始終保持“饑餓感” ◎

不問苦樂,不問得失,不計成敗,盡你的力量去戰鬥!

誠然,知足常樂固然有著一定道理,但卻很容易囿於保守,安於現狀,缺乏進取精神,最終隻好樂天安命,了此終生。相反,如果我們時常保持“饑餓感”,感到不知足的話,結果就會截然不同了。此時,“饑餓感”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不知足就是要擁有一顆積極創造,充滿激情,充滿好奇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