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饑餓”就是保持對成功的渴望。欲望是人最原始的動力,體現為旺盛的生命力,在情緒上表現為激情。饑餓關係生死,將帶來不顧一切的探尋。科技的發展史最能體現這一點了。
假如英國醫生弗蘭克在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繼續從事醫學方麵的研究的話,她還會與成功失之交臂嗎?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電燈時試用了大量燈絲,如果他放棄了研究,滿足於暫時的發明的話,還會有今天的光輝明亮嗎?
“饑餓感”表現了一個人品質的高尚,如果人類在生活中不能做到不斷進取,社會就不能發展得如此之快。正是源於有了“饑餓感”,才有了更大的動力和求知欲望,因為有了“饑餓感”,人類才會不斷地探索,科技的發展史上才會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超於常人的天才。
盡管我們並不能像那些天才科學家那樣,為人類的發展做出非凡貢獻,但是“饑餓感”同樣適用於我們。饑餓感對於我們來說也很重要,可以說它是快樂的源頭,沒有了饑餓感,人便容易滿足現狀,回憶過去,眼光永遠不會看前方。每天早晨起床,推開窗戶,大喊一聲“努力奮鬥,我們好餓”。雖然有人覺得這樣很奇怪,但其實是給自己提醒,要保持適當的饑餓感。香港《快報》的記者曾慧燕就是這樣一個人。
曾慧燕是一個溫文爾雅、秀麗端莊的姑娘,在當年香港報業工會舉辦的“年度最佳記者比賽”中,她一人獨得三項“最佳記者”的金牌。這位連中三元的姑娘,年僅27歲。曾慧燕曾是廣東省吳川縣城的一個“待業青年”,從“待業青年”到“最佳記者”之間的道路,應該說是漫長的,而她隻用了四年。
曾慧燕經曆坎坷,在“文化大革命”中,她的父親遭受不公正待遇,母親移居香港。改革開放後,一直孑然一身的母親,盼望與女兒團聚,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一年後,曾慧燕來到母親身邊。
她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語,並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向報社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對她鼓舞很大。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刊上。
在香港居住兩年後,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她將自己的經曆和發表過的文章寄給《中報》,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後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項工作,我可以掌握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而曾慧燕卻選擇了校對。
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曾慧燕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這個機會磨煉了曾慧燕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想,為她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經《中報》老板推薦,她轉入《香港日報》做了正式記者。之後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由《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但是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在香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IBM郭士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長期的成功隻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有實現的可能。不要去回首我們過往的成功,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饑餓及足夠的靈活。”曾慧燕的奮鬥史正是這段話的真實寫照。因為曾慧燕深深的懂得,如果在事業的追求上知足了,就會目光短淺,就會裹足不前,就會目空一切,結果隻能是一事無成。而隻有不知足,保持饑餓,才能高瞻遠矚,謙虛好學,勇往直前,激勵自己更上一層樓。
因此,我們工作的時候保持適當的饑餓感,就可以更快地超越自己;戀愛的時候保持適當的饑餓感,就能給對方或者給自己一份驚喜;生活更要保持適當的饑餓感,才不會對生活感到乏味,失去生活的樂趣。
我總是保持饑餓感,然後想方設法、運用心思來改變境遇,熱衷於開拓進取、奮勇向前。因為,饑餓感會激發我的鬥誌,有了饑餓感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上進,太容易滿足隻會讓我甘於現狀,萎靡沉淪。
◎ 用積極的心態麵對困境 ◎
在特種兵訓練中,除了苦練體能、戰術、射擊等基本功外,還要采取必要手段,對其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
在人生的道路上,順境和逆境總是交替出現。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身處困境時,要像特種兵一樣用積極的心態麵對,把不如意的事看成是對自己的磨煉,讓自己在這難得的機遇裏快速地成長起來。倘若這樣,你就可以在關心一些很嚴重的問題的同時,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像羅維爾·湯馬斯一樣。
羅維爾·湯馬斯曾主演一部關於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在倫敦取得巨大成功之後,他又很成功地周遊了好幾個國家。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影片。
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不值一文了,尤其是在他的債權人眼裏。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他的思想很積極而勇敢,沒有被挫折擊倒。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達到事業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他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堅強的,經過一番奮鬥他終於擺脫了困境。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失敗和挫折,有的人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喪失意誌和勇氣,因之退縮;有的人則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獲得經驗,並使之化為一種前進的動力。困難可以將人擊垮,也可以使人重新振作,問題是你如何養成積極的心態。抱怨是無濟於事的,不妨及時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重新審視自己,轉變觀念,改變思考和行為方式。麵對生活的困境,要積極地為自己創造無限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成才之路都是崎嶇坎坷且布滿荊棘的。雖然有成功的光環在前方召喚,但追求成功的過程卻是艱難的。但是,既然已經認定目標,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那麼就隻能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勇往直前,絲毫不能退縮、動搖。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一帆風順,都不想麵臨困境,然而良好的願望並不能代替現實,身處困境之中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或喜或憂,正所謂“得何足喜,失何足憂”。因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穀,但生命又是頑強的,往往當人們為之哀傷歎息時它又煥發出新的活力。所以,我們要一次又一次的在失敗中學會戰勝自己,戰勝脆弱,學會堅強地去麵對人生中的暴風雨。在困境中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你便成功了一半。當你踏上人生征途時,路就會在你腳下延伸,隻要你繼續在一望無邊的大海上揚帆,風便會從你的四麵八方吹來……
人世中不幸的事如同一把刀,它可以為我所用,也可以把我割傷,關鍵在於我握住的是“刀刃”還是“刀柄”。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不幸,並靠積極的心態所激發出來的睿智,緊握不幸的“刀柄”,不讓“刀刃”割傷自己,而是讓鋒利的“刀刃”成為我挑戰人生的有力武器。
◎ 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 ◎
正因為有了堅定的信仰,特種兵才能萌生出“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氣度”,才會爆發出“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的豪邁。
一個自我貶低的人,總是把自己看得很弱小,總是認為自己不過是活在世間的一條可憐蟲,總是認為自己絕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這樣的人不會給人們留下好印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怎麼樣,在別人看來他們也就是那樣,當他們和別人打交道時,對方就不可能尊重他們,因為人們通常不會尊重一個為自己設下牢籠的人。
有一位公司董事長,每次召開董事會時總是躡手躡腳地走進會議室,就好像他完全不能勝任董事長這個職位。他經常感到奇怪:在董事會中,自己說話沒有一點分量,自己在董事會其他成員眼中威信很低,甚至很少享受到起碼的尊重。然而,這位董事長沒有意識到,是他給自己全身貼滿了無能的標簽;是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的,是他自己首先缺乏自信和自尊的,如此種種,他如何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
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地位、重要性和社會角色的評價,都會在他的表情上顯現出來,都會從他的行為舉止、言談交往中顯現出來。如果他感覺自己非常平庸,就會表現得平庸無奇;如果他不尊重自己,就會將這種感覺寫在臉上;如果他自我感覺欠佳,對自己總有喋喋不休的意見,那麼,除了將遵照他不斷強調的這種認識而行動外,他還能希望什麼呢?還能期待什麼呢?
平庸的思想遠沒有高尚的思想所產生的力量強大,當一個人的思想形成了高尚的自我評價時,他身上所有的力量就會緊密地凝聚起來,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那麼,如何突破自我設限呢?下麵的四個條件是必不可少的。
1.勇氣
拿起“解剖刀”毫不客氣地割掉思想上的“毒瘤”,時常用“水龍頭”洗刷行為上的“斑點”,隻要對自己稍微有一點寬容之心,就無法走出自設的牢籠。
2.學識
隻有從理論上、本質上認識錯誤,才能抵製平常的誘惑,因此隻有在紮實的理論和學識基礎上,才能達到自我飛躍的目的。
3.冷靜
必須一個人以單獨的、冷靜的形式進行。比如,找一個能使你心胸開闊、心平氣和的地方,像海濱、幽穀、郊外,用一整天的時間不讀書、不交談、不聽廣播,讓大自然把你的積鬱洗淨,把煩惱帶走。
4.客觀
假如一個人自己不常常反省或管理自己,就很容易把責任推給別人,犯下自以為是的錯誤。因此,一個人如果能經常反省,不責怪別人,一切都由自己承擔,那麼,所謂的牢籠也就不攻自破了。
自我評價過低的人,很少能做成一件事情,他的成就不會超過他的期望。如果一個人期望自己能成功,如果一個人要求幹一番事業,如果一個人對工作有更大的抱負,那麼,與自我貶低和對自己要求不高的人相比,他會更勝一籌。
平庸的思想遠沒有高尚的思想所產生的力量強大,當一個人的思想形成了高尚的自我評價時,他身上所有的力量就會緊密地凝聚起來,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
◎ 要學會享受孤獨 ◎
跑400米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算不上什麼,撿米粒也幾乎算不上有什麼技術含量,然而當400米跑和撿米粒看似粗糙地千百次相加後,產生的卻絕對是一個極具技術含量的結果。特種兵就是通過撿大米,撿石子,還有穿針,訓練自己的心理素質。
人的一生有很多時候注定是要與孤獨打交道的,能否享受孤獨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深度。愛耍小聰明的人,生性急躁,喜歡喧囂和熱鬧,一刻也離不開從他人眼中找尋自己賴以生存的保障,獨處會倍感寂寞,但自身環境卻又窄得令人窒息。而擁有智慧的人,能夠獨自承受個性滋潤,修身養性,享受寧靜和孤寂,並且在反省中看見自身的不足,以便使自己準備得更充分,再一次投入到步調緊湊的生活中去。
其實,孤獨是一片心靈的沃土,隨著這份孤寂的彌漫,人的心源會豁然開朗;孤獨又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藝術的燦爛癡迷,是在孤寂的氛圍裏飄飄欲仙。
有的人為了擺脫孤獨,想方設法去尋找安慰和刺激;有的人為了擺脫孤獨,去尋求充實和超脫。盡管他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但結局卻有天壤之別,前者因為孤獨而沉淪,後者因為孤獨而升華。
在非洲大地上,艱難跋涉了整整5天以後,勒格森僅僅前進了25英裏。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要想繼續完成後麵的2975英裏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勒格森清楚地知道回頭就是放棄,就是重新回到貧窮和無知。
有時他與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時候則是孤獨地步行。每到一個新的村莊他都非常小心,因為他不知道當地人是敵是友;有時他找到一份工作,暫時有棲身之處,但大多數夜晚卻是風餐露宿。他依靠野果和其他植物維持生命,艱苦的旅途生活使他變得又瘦又弱。
但是他就是不回家,而是翻開了他的兩本書,讀著那熟悉的語句,他又恢複了對自己的信心,繼續前行。從他開始這次冒險旅行已經過去15個月了,他走了近1000英裏,到達了烏幹達首都坎帕拉。這時,他的身體健壯起來,也有了更加明智的求生方法。他在坎帕拉待了6個月,幹點零活,並且一有時間就到圖書館,貪婪地閱讀各種書籍。
在圖書館裏他找到了一本圖文並茂的美國大學指南書,其中的一幅插圖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個看上去莊重而友好的學院,位於華盛頓佛農山區的斯卡吉特峽穀學院成為勒格森申請的第一個具體院校,這似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決定立即給學院的主任寫封信,述說自己的境況,並向學院申請希望得到獎學金。斯卡吉特的主任被這個年輕人的決心深深感動了,不僅接受了他的申請,還向他提供了獎學金和一份工作,其工資足夠用以支付他上學期間的食宿費用。
孤獨是一種沉靜的美,是一種自信的美。勒格森享受孤獨,孤獨使他在短暫的時間裏,創造出了人生的輝煌。世上能享受友誼溫馨的人很多,能享受孤獨的人卻很少。一個人花大量時間與人交往,或許會學到如何拾到海邊的貝殼,而學會享受孤獨卻會使一個人真正獲得大海的寶藏。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孤獨,就像勒格森這樣,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勒格森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了一大步,但更多的困難仍然阻擋著他的道路。要到美國去,勒格森必須有護照和簽證,但要得到護照他必須向美國政府提供確切的出生日期證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簽證,他還需要證明自己擁有往返美國的費用。
勒格森隻好再次拿起紙筆給他童年時起曾教過他的牧師寫求助信,結果牧師通過政府渠道幫助他很快拿到了護照。然而,勒格森還是缺少領取簽證所必須擁有的那筆航空費用。但他並不灰心,而是繼續向開羅前進,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某種途徑得到自己需要的這筆錢。正是他非常堅信這一點,他花了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買了一雙新鞋,使自己不至於光著腳走進學院的大門。
幾個月過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跡漸漸廣為人知。當他身無分文、筋疲力盡地到達喀士穆時,關於他的傳說已經在非洲大陸和華盛頓佛農山區廣為流傳。斯卡吉特峽穀學院的學生們在當地市民的幫助下,寄給了勒格森6000美元,用以支付他來美國的費用。
最後,經過兩年多的行程,勒格森終於來到了斯卡吉特峽穀學院,手持自己寶貴的兩本書,他驕傲地跨進了學院高聳的大門。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相反,它是一劑催人奮進的良藥,是一種值得享受的人生體驗。看看古今中外,哪位名人不是深宵青燈為伴,孤苦發憤成就自己。由此可見,孤獨是把握人生的自控器,一個人一旦學會享受孤獨,就能從容地駕馭自我,塑造自我,這就是智慧。
一個人花大量時間與人交往,或許會學到如何拾到海邊的貝殼,而學會享受孤獨卻會使一個人真正獲得大海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