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傍晚時分,衙役們回報說:“琅山李氏老人前來改文章。”歐陽修一聽,馬上出去迎接,寒暄一番之後,歐陽修就問老人:“老人家,您覺得我的文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呢?”老人說:“大人,不瞞您說,您的文章我聽人讀了,句句講的都是實情,但我覺得開頭稍嫌囉唆了一點。”於是,歐陽修從頭將文章背下來:“滁州四麵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剛說到這裏,老人打斷了他,說:“大人,毛病就是在這裏。”歐陽修頓然醒悟:“您的意思是不必點出這些山的名字?”老人笑了笑說:“正是。”歐陽修沉思了片刻,提筆將文章的開頭改成:“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老人滿意的點點頭說:“改得好!改得好!”這才有了後世流傳的《醉翁亭記》,歐陽修也因其做學問和為人處世寬厚的態度,為後人稱頌。

尊重他人的意見首先要正確評判他人的意見。別人對你提出的意見,大部分都隻是就事論事,不帶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遇到這種情況,總會覺得對方居心叵測,一旦他的所有判斷和做法都被別人否定了,就會與別人發生爭執,甚至“怒不可遏”地進行人身攻擊,這是多麼愚蠢的舉動。

因此,尊重別人的意見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一個真正有度量的人,是不會刻意掩飾自己缺點的,是會聽取別人意見的。

一個偉大的人是不會剛愎自用的,而是善於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隻有多聽聽他人的看法,才能夠集思廣益,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而沒有任何偏頗。

◎ 反對你的人或許正是真心待你的人 ◎

一個有涵養的人,在心誌寬廣時,就敬重天道,遵循常規;在心誌狹窄時,他就敬畏禮法,自守節操。自己能想通的,就會精明並且通達事理,觸類旁通;當自己思考不周全的時候,就老老實實地遵守法紀。

現實生活中,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許多人都不願聽到反對自己的意見,因為他覺得有人反對就是否定他的成績,就是在與他作對。其實,當我們靜下心來聽對方說出他們的意見時,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結果,我們拒絕和趕走了很多朋友,而對我們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往往是真心對待我們的人。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有人站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地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倘若有,就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更要善待這些反對自己的人。我們來看一個曆史上的故事。

三國時期,劉備聽說關羽戰死麥城,勃然大怒,發誓要為關羽報仇,於是率領大軍攻打東吳。麵對來勢洶洶的西蜀大軍,孫權聽取闞澤的意見,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三軍。

劉備就問陸遜是什麼人,手下的謀士馬良說是東吳的一名書生,年輕有為,偷襲荊州就是他用的計。劉備一聽,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報仇,馬良深知劉備的脾氣,勸道:“陸遜有周瑜之才,萬萬不可輕敵。”但是,劉備犯了與關羽同樣的錯誤,不聽勸告,嗤之以鼻地說:“朕用兵老矣,難道還不如一個黃毛小子嗎?”結果,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八百裏,令劉備吃了敗仗。

劉備不聽馬良的勸說,一意孤行,最終證明了劉備是錯的,而謀士馬良是正確的,這個反差就是在警告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要多聽聽不同意見,並能夠采納他人正確的意見或建議。

荀子說:“一個有涵養的人,在心誌寬廣時,就敬重天道,遵循常規;在心誌狹窄時,他就敬畏禮法,自守節操。自己能想通的,就會精明並且通達事理,觸類旁通;當自己思考不周全的時候,就老老實實地遵守法紀。當這樣的人被重用的時候,他能在處世中做到恭敬,不會輕舉妄動;如果不被重用的話,他們也能端莊自重。心情好的時候,就和顏悅色地做事;心情不好,也能冷靜。地位升高了,就用切合實際的言語來闡明事理;處在困境中,就用含蓄簡單的話語闡釋。”

一個沒有涵養的人卻不是這樣:在心誌寬廣的時候,他們時常表現出傲慢無禮;失意時,就不擇手段,奸詐傾軋;自己能想通的時候,就欺詐掠奪;想不通的時候,就落井下石,陷害別人。當這樣的人受到重用的時候,就會逢迎巴結,傲慢而沒有節製;不被重用的時候,就怨天尤人;心情好的時候,他們會輕浮飄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垂頭喪氣,膽小怕事;地位升高的時候,驕傲偏激、不可一世;處在困境中,則會自暴自棄。

一個有涵養的人,犯的錯誤肯定要比沒有涵養的人少,即便犯了錯,他們也會及時地改正。而且,他們常常會把這些曾經反對自己的人留在身邊。反過來,沒有涵養的人犯的錯不少,但他們不願承認,更談不上改正,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做朋友的。

朋友也好,同事也罷,別人給我們提意見或建議,我們要善於傾聽,因為有時候是“旁觀者清”,隻要是他人的正確意見或建議,我們都應該予以采納。我們必須牢記這一點:反對我們的人往往是真心對待我們的人。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有人站出來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地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倘若有,就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更要善待這些反對自己的人。

◎ 與人交往中保持適度的彈性 ◎

“彈性”策略在為人處世中的運用是十分有效的,隻有掌握了“彈性”的規則和技巧,我們才會在做人時輕鬆愉快,在與人交往中遊刃有餘。

眾所周知,鬆軟、富於彈性的東西可以避免或減輕物體之間的碰撞或擠壓,為人處世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做人能方能圓,具有一定的“彈性”,就可以增進與他人的感情,消除人們之間的誤會,還給自己留下了慎重考慮、再做選擇的餘地,從而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

1.與陌生人交往

生活中有許多人和陌生人打交道時總是“見麵熟”,使人大惑不解,其真誠程度往往大大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時過於冷淡,又容易使人產生誤會。所以,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應通過逐步的接觸,視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況來確定交往的深度和關係的疏密,最聰明的做法是讓你的交往帶有“彈性”,有伸縮自由的餘地,這樣既能把握住良機,又能慎重、自如地進行交往。

2.與有隔閡的人交往

人與人之間總是難免存在隔閡,一旦產生隔閡,人們在交往時必然存在一定的戒備心理。尤其是與人曾發生誤解又重新打交道的時候,隻要有一方在處理關係時有所不慎,就可能引起另一方的高度敏感,甚至可能使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因此,與有隔閡的人交往時,既要主動接近,又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既“察言觀色”,掌握對方心理,又不要過於敏感、胡猜亂疑。一切都應處理得從容不迫,富有“彈性”,留有餘地,隨著交往的增多,彼此重新認識並意識到過去的誤解或認識上的差異,那麼,雙方的隔閡或矛盾就會自然消除。

3.特定場合下的交往

在公關活動中,在商業、外交談判中的交往中更需要講究點“彈性”,這些特殊的交往如果不講究“彈性”策略,就會顯得操之過急或失之偏頗。一般來講,在公關活動中,公關的目的是為了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擴大知名度、贏得別人的信賴,從而更好地進行交往。在這種場合下,交往既應實事求是,又應維護自己的形象或所代表機構的聲譽,如果一味自大吹噓,不僅敗壞了自己的形象,公關也會化為泡影。反之,一味低三下四、卑躬屈膝,會讓人覺得你的公關形象猥瑣醜陋,甚至產生不屑與你交往的想法,所以公關活動有方法、技巧的講究,“彈性”公關就是其中之一。

4.特定情境下的交往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們不可把話說得太肯定、太絕對,而應該靈活多變、可上可下、可寬可窄、可進可退,這也需要在言語交際中帶上一定的“彈性”,這樣,才有利於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動權。

在交往中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別人希望聽到你對某件事的看法,而你一時沒有完全的把握,這時不妨用“也許、或許、可能、大概”等詞語來表述自己的看法。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詞語的寬泛性和模糊性使話語變得意思寬泛而模糊,這樣便使自己的態度帶上了“彈性”,為日後進一步交往留下了回旋餘地。

總而言之,“彈性”策略在為人處世中的運用是十分有效的,隻要我們掌握了“彈性”的規則和技巧,我們才會在做人時輕鬆愉快,在與人交往中遊刃有餘。

如果我們為人處世時,能注意方式方法,就可以增進與他人的感情,消除人們之間的誤會,還給自己留下了慎重考慮、再做選擇的餘地,從而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

◎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

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我們才會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出對方的疏漏,如此才會知己知彼,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問題,這樣一來,傾聽別人的話時就會避免很多誤會,做人方能如魚得水。

如果你對自己說:“假使我處在他的情況下,我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反應?”那麼,你就會節省和避免不少時間和苦惱,還可以大大增加你在做人處世方麵的經驗。我們來看一個鮮明的例子。

某個犯人被單獨監禁,衛兵拿走了他的鞋帶和腰帶。這個不幸的人用左手提著褲子,在牢房裏走來走去。通過門上一個很小的窗口,他看到走廊裏的衛兵深深地吸一口煙,然後美滋滋地吐出來。這個囚犯也想要一支煙,所以,他客氣地敲了敲門。

衛兵慢慢地走過來,傲慢地說:“你想做什麼?”

犯人結結巴巴地回答:“對不起,請給我一支煙。”

衛兵認為囚犯是沒有跟他要煙的權利的,所以,他嘲弄地哼了一聲,轉身走開了。這個囚犯卻不這麼看待自己的處境,他認為自己有選擇權,他願意冒險檢驗一下自己的判斷,於是,他又敲了敲門,這一次他的態度是威嚴的。

那個衛兵吐出一口煙霧,很不高興地扭過頭,問道:“你又想要什麼?”

囚犯回答道:“對不起,請你在30秒之內把你的煙給我一支,否則,我就用頭去撞混凝土牆,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覺為止。如果典獄長把我從地板上弄起來,讓我醒過來,我發誓我說這是你幹的。當然,他們可能不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須出席每一次聽證會,你必須向每一個聽證委員證明你自己是無辜的;想一想你必須填寫一式三份的報告;想一想你將卷入的事件。所有這些都隻是因為你拒絕給我一支劣質的香煙。僅僅是一支煙,我保證不再給你添麻煩了。”

那麼,衛兵會塞給他一支煙嗎?當然給了,因為這個衛兵知道了事情的得失利弊。

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就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想得到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了,對方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在我們的視線中。也就是說,與人相處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去理解別人,進而接受別人的觀點。

有一位男士過去總是抱怨自己的太太在整修家裏的草地上花費太多時間,他的抱怨使太太大為不快,因此每次他這樣說的時候,和睦氣氛就被破壞無遺了。但是,在明白了站在對方立場上看問題的道理後,這位男士體會到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愚蠢了,他從來沒有想到太太整修草地時的樂趣,以及她渴望得到別人誇讚的內心想法。

一天吃完晚飯以後,太太要去除草,這位男士決定一起前往,太太顯然極為高興,兩個人一同辛勤地工作了一個小時,也愉快地談了一個小時的話。自那以後,他常常幫太太整理草地花圃,並且讚揚她。這樣做的結果是:兩個人都很快樂。

因此,如果我們不想造成尷尬和被動局麵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觀察,去思考,這樣就能拉近雙方的距離,化解雙方的矛盾。

記住:別人也許完全錯誤,但他們自己並不認為如此,因此,我們不要責備他們,而是試著去了解對方,查出背後隱藏的原因,使自己置身於他們的處境中,這時我們就會發現許多問題原來很容易解決。

◎ 掌握好交談的分寸和技巧 ◎

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口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口才的最高境界並不是專挑別人喜歡的去說、去奉承,而是運用口才的技巧去影響別人。

古人雲:“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首先是通過語言交流開始的。離開了語言,人們就失去了溝通的橋梁,信息交流也就喪失了基礎,出色的語言能力在交際中的威力和功效是非常強大的。

成功的人際交往離不開一副好口才,然而口才並不是簡單的“動嘴皮子”,它需要人們能夠在與人交往中有語言的突破,我們來看一個關於飯店服務員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