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康明是挺聰明的。對別人來說有點難度的事,他都能做好;在談論一些事情的時候,他會提及到一些人們所忽略的問題,往往這些問題卻對事情的成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可惜的是,太聰明的人在很多的時候會犯一個同樣的毛病,就是因為自己太過於聰明,所以難以腳踏實地去做事,總是希望能夠尋找到一條用不著費多大力氣就能獲得成功的捷徑。
康明就是這樣,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難以全心全意地投入,老是在琢磨著怎樣才能快速、便捷地獲得成功。在這段時間內,他確確實實地發現了一些可以實現自己這一目的的途徑,可惜的是,在嚐試著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那些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於是,他在不停地尋找著,在肯定之後接著否定,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習慣。直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還在為了生存而奔波。
在奔跑中迷失,在不斷地尋找中卻不知道自己尋找的是什麼。這就是現實中許許多多的像上麵敘述的康明一樣有著一定的能力,而且很聰明的人卻難以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原因所在。
是不是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更容易獲得成功呢?我們的心裏大抵上會有類似的想法,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背景中,這一想法便變得更為強烈。
因為,在今天,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做得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當我們心中有了這種念頭後,便難以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應該做的事,總是帶著一份僥幸之心,以為在尋找到好的方法和策略之後,就用不著做過多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與此同時,我們的目標也是不確定的,就像一隻航行在海麵的船並沒有明確的方向,而是等待著風的來臨,它雖然在航行,但是風往哪兒去它就飄向哪個方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人生如此,又怎麼能不迷失方向,又怎麼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都在不停地努力著,強烈地渴望著獲得成功。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適當地讓自己慢下來,不能守住自我,自始至終地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就會很容易在奔跑中迷失方向。
◎ 千萬不要太依賴“天賦” ◎
一個好的狙擊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優秀的射擊技術隻是所有狙擊技巧中最後也是最基礎的一點,紀律及細心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要想將工作做好,就必須去做,準確地判斷和執著地將工作做徹底的精神比天賦顯得更為重要。在這個世界上,那些靠天賦取得的成績,同樣可以通過勤奮而獲得;而僅靠勤勞取得的成就,單憑天才就很難得到。
英國畫家雷諾茲對天才曾經進行過這樣的闡釋:“天才除了全身心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工作非常努力以外,與常人別無兩樣。”羅斯金則說:“當聽到年輕人對天才羨慕不已,推崇至極時,我常會問他這個問題:‘天才勤奮工作嗎?’我關注的是這兩個詞的差別:‘應付差事’與‘勤奮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凡是誤解“天才”含義的人,往往都不會把取得成功的秘訣歸結為勤奮工作。
一個十分愚蠢的想法是,勤奮工作與出色的能力是矛盾的,有這樣想法的人還有不少。人們還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似乎有著超常天賦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勤奮刻苦的,這種思想也影響了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有些年輕人以為,生來就是天才的人能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於是,他們誤以為,隻要自己擁有了高智商,成就大業指日可待。他們認為,天才不需要刻苦學習,或者是一暴十寒,在不經意中,就取得了巨大成績;或者是為了生活所迫,偶爾拿起筆橫豎一番,隻要生活境況有一點點改變,就又重新花天酒地起來,什麼事情都不幹,或者就是那些作息毫無規律,時而到處漂泊,時而在火爐邊異想天開的人。他們甚至認為,天才生來就對規則和體製懷有抵觸情緒,反對束縛,要求“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對糾纏細節、辛勤勞動不屑一顧。在這些幼稚的人看來,要想取得成功,易如反掌。
寫出一篇表現出很高構思技巧的文章,畫了一幅即興而作的圖畫,作了一次臨場發揮的精彩演說,或是經商過程中偶爾的出色表現,都會受到人們的稱讚和表揚,隻要不再犯什麼大錯,過不了多久,就會在人們的“以訛傳訛”之中,把自己推向頂點。抱有這種思想的人,期望在某一個特殊時刻一夜成名,聞名遐邇;但他們從來就對勤奮工作不屑一顧,也沒有對工作堅持不懈的信念,不會將工作做徹底,更不理解長年累月的辛勤勞作能夠創造出奇跡。
無論在什麼領域,你都會發現一些傑出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名聲、榮譽和地位,都是用長年的辛勤勞動以及自我犧牲換來的。曆經一次次試驗的失敗,遭受了無數次挫折的打擊,體驗過恐懼、悲傷、失望,終於苦盡甘來。那些偉大的詩人、演說家、政治家、曆史學家,以及許多才能出眾的精英分子,都是在艱苦的努力中錘煉出來的。他們比其他人更優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們比一般人更努力、更勤奮。
天才出於勤奮。當然,並不是說,如果缺乏天賦,或者沒有一定的基礎,僅僅靠勤奮本身就能夠創造出天才。另一方麵,這裏強調的並不是隻有具備天賦和很高能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即使一個不是很聰明的人,隻要他認真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技巧,付出艱辛的勞動,照樣能夠取得成功。
一位智者說:“一個智商不是很高的人,隻要踏踏實實,堅持不懈,也要比出爾反爾、淺嚐輒止的天才人物更值得尊敬與讚揚。”約瑟夫·庫克說:“機智靈活又熱心執著的平凡人,比天才更易出成績,易取得更多的成績。”天賦如果不和敏捷的判斷力、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辛勤的工作聯係起來,對於個人和社會就毫無意義。有些人的確天賦很高,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勤能補拙。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天資聰慧但尚欠勤奮的人,隻靠想象,期待奇跡會出現,而不是付出勞動去爭取,最終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在學校裏,那些自以為非常聰明的學生,常常譏笑智力不及他們的同學。盡管同學提高很慢,但確有提高,而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卻聰明反被聰明誤,成績持續下降。若幹年以後,他們沒有了當年的自負,對自己的生活很失望。這些人被生活拋棄的原因就是不想付出汗水。他們對勤奮和專注不以為然,諷刺別人的呆板、迂腐,卻想得到顯要的位置、輕鬆的工作和豐厚的報酬。他們鄙視辛勞的汗水,回避令人頭疼的生活,更不想承擔責任,這些“聰明者”實際上是最大的“失敗者”。
隻要你願意,你可以崇拜那些英雄,也能夠用敬畏的目光仰望著人們心目中的偶像,欽佩他們取得的豐功偉績。但是,你不能忘記:並不是一顆多愁善感的心加上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你成為托爾斯泰。正是勤奮寫作和鍥而不舍的創作成就了托爾斯泰。他的天才隻是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正如托爾斯泰所說:“人們渴求的不應是天賦,而是堅強的意誌。準確一點地說,是人們不應整天隻想著獲得成功的助力,而要時刻保持勤奮勞作的毅力。”
你千萬不要依靠自己的天賦。如果你確實擁有出眾的才華,勤奮會讓你在工作和事業中如虎添翼;如果說你智力平庸,能力一般,那麼勤奮能夠彌補全部的不足;如果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勤奮會讓你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成功。沒有勤奮,你這一生極有可能碌碌無為。
◎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
特殊的戰鬥任務,要求特種部隊的士兵必須具備超強的生存能力和戰鬥能力,然而要想成為一名有“軍中精英”之稱的特種兵絕非易事。特種兵,由於執行的任務各異,在日常訓練上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科目的設置都體現了“嚴酷性”。
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是:“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跑是不行的,肯定會摔跟頭。”要想建成高樓大廈,必須夯實地基,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隻有打好基礎,才能有好的成績。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畫家達·芬奇就是最好的證明。
達·芬奇所畫的《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被視為世界瑰寶。達·芬奇之所以能在繪畫上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的刻苦練習基本功是分不開的。
達·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上,他的父親是當時城鎮中的畫吏。在父親的熏陶下,達·芬奇從小就喜歡繪畫。14歲那年,他到了佛羅倫薩,拜著名的藝術家弗羅基俄為老師,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
弗羅基俄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有一次,他拿著一個雞蛋對達·芬奇說:“孩子,學繪畫要打好基礎,你今天就從畫這個雞蛋開始吧!”從這以後,達·芬奇就照著老師的要求開始畫起雞蛋來。第二天,達·芬奇帶著期待的心情等老師給上新的一課。可是沒有想到,這一天老師還是拿著一個雞蛋走到他身邊,還是讓他畫雞蛋。第三天、第四天過去了,老師還是讓他畫蛋。達·芬奇也不再去問老師了,而是一心一意地畫起雞蛋來。
兩年過去了,老師還沒有提出新的課題。達·芬奇想:一個小小的雞蛋,一個簡單的橢圓,畫了兩年,總算可以了吧?他再也忍耐不下去了。一天,老師走過來,他站起來問道:“老師,你讓我畫這個雞蛋已經兩年了,什麼時候才算畫完呢?”老師看出了達·芬奇不耐煩的心情,便對他說:“你不要認為畫雞蛋很簡單,如果你這樣想那就錯了。要知道,在一千個雞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形狀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隻要變換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所以要想在紙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必須得下一番苦功不可。我讓你多畫蛋,是為了訓練你觀察形象的能力,使你能夠得心應手地表現事物。等到你的手眼一致了,那時你對任何事物的形象就都能應付自如了,這個基礎是必須要打好的。”達·芬奇聽了老師這番話後,又專心地畫起了雞蛋。
後來,達·芬奇的藝術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終於成為世界上偉大的藝術家。
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在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在基礎上下一番苦工夫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一個人一味地追求遠大目標,喪失了眼前可以成功的機會,就會成為高遠目標的犧牲品。許多年輕人不滿意現實的工作,羨慕那些功成名就者,不安心本職工作,總是想跳槽,這是何等的可笑?我們還是應該多向成功人士學習,腳踏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成功之路。
隻有打好基礎,才能有好的成績。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跑是不行的,肯定會摔跟頭。
◎ 沒有積澱,就不會有成功 ◎
特種兵的體能訓練內容很多,也十分殘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隻要他們堅持住了,他們就完成了由普通戰士到特種尖兵的轉換。經過千錘百煉的他們才能完成在平常人看來無法完成的任務!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這是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但這說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職場的因果法則。
你付出多少,相應的就能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即使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報酬,但那是暫時的,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這期間需要一個積澱的過程,沒有積澱,就一定不會有成功。
在職場中,最直接的回報是升職和加薪。其實,職場中,除了老板以外,回報也可能來自他人,可能來自你的同事、你的客戶,回報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可能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出現。
大學畢業沒幾個月,孫儷便進了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據說,企業每三年都會對新職員進行一次別開生麵的調配。不過,調配的名額極其有限,大概在2%這個微弱的概率間浮動。這個調配不是所謂的新職員調動、升職、加薪,而是帶薪跟隨公司要員,甚至總裁到國外學習理財和投資。所有吃住費用,由公司全部負責。
這幾乎是所有新職員的夢想。孫儷想,別說去國外學習投資和理財,對於毫無實踐經驗的職員來說,隻要能和公司要員秉燭夜談幾次,那也將是受益匪淺。第一,你在無形中與上層拉近了關係;第二,他們對人生和事業,必定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你可以從中迅速尋找到自己在公司的目前定位和今後該走的路。
說實話,對於三年後的職員調配,孫儷幾乎想都不曾想過。因為,此次所進的成員裏,就自己的學曆最低,大學本科。其他的,不是工商學碩士就是金融貿易的高材生。最重要的是,孫儷不但學曆低,在大學裏所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在公司幹的是文員,而公司調配到國外所學習的,多是投資理財或是管理專業的。
於是,其他人開始頻頻表現自己。他們的計劃或是項目隻要為公司贏取了小小的利益,他們便會大膽上前,要求加薪或者升職。他們都成功了。兩年半之後,新進的百位職員裏,獨剩孫儷和另外一位小夥子原地踏步。孫儷時常懊惱、沮喪,可想想,沒什麼可懊惱的,因為總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多少事。
三年如期而至。在全體會議上,從總裁口裏念出的調配人員的名字,幾乎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一個是孫儷,還有另外一個不論是薪金還是職位都仍在原地踏步的小夥子。
散會之前,總裁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為公司付出時,別想你做了多少。如果你真把公司當成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的家,你熱切地愛著這份工作的話,就不會時時計較自己的付出與回報是否平等。再者,你切實做了多少,所有人心裏都有杆秤為你稱著!”
機會總是喬裝成“問題”的樣子。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這就是你抓住了機會。但往往當顧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給你某個棘手的問題時,不要苦惱,這也許正是為你創造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創造了一個超越自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