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沒有糟糕的未來,隻有糟糕的心態(3 / 3)

如穿衣一樣,生活中,我們也不能總是隨著別人的目光而變來變去。所謂“眾口難調”,大千世界,每個人的喜好都不盡相同。將自己的生活放置在別人的標準和目光中,相對於短暫的人生而言,該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和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滿足來自於別人目光折射回來的色彩基調:當世人投以羨慕的眼光時,我們便因感到自己是幸福的而倍加滿足。可是,當我們把“別人的目光”作為終極目標時,就會陷入物欲設下的圈套。如同童話裏的紅舞鞋,漂亮、妖豔而充滿誘惑,一旦穿上它便再也無法脫下。我們瘋狂地轉動舞步,一刻不停,盡管內心充滿疲憊和厭倦,但臉上依然還要掛著幸福的微笑。當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終於以一個優美的姿勢為人生畫上句號時,才發覺這一路的風光和掌聲帶來的竟然隻是說不出的空虛和疲憊。

我們提倡行動,但不是為了去迎合他人,而是為了描繪自己命運的畫布。別人的目光縱有千千萬,也比不上對自我心靈的誠實。包括父母在內,沒有任何人可以成為自己人生舞台的設計師,而這本身也就涵蓋了我們對自身的改變。

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堅持到底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不僅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演講僅僅持續了20秒鍾,而他隻說了兩句重複的話:“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丘吉爾一生十分推崇堅持不懈的精神,他認為人生如同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鬆比賽,大多數人一齊起跑,而最終能跑到終點的人實在是沒有什麼秘訣可言。如果真有的話,也無外乎兩點:第一就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第二點就是,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看第一個秘訣: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知道,成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需要不斷付出艱辛的努力。但隻要堅持到底,必能采摘到勝利的果實。

的確,平凡還是卓越,這是一個問題;而問題的糾結點就在於能不能挺住這一會兒,再堅持一下。可是往往堅持的姿態並不怎麼好看,它常常讓我們顯得卑躬屈膝。這就需要我們從原有的氣宇軒昂和慷慨陳詞中進行改變,以一副艱難的身姿踽踽獨行,維持著自己的不屈形象。

歌德曾說:“隻有兩條路可以通往遠大的目標:力量與堅韌。力量隻屬於少數得天獨厚的人;但是苦修的堅韌卻艱澀而持續,能為最微小的我們所用,且很少不能達成它的目標。”曆史如大浪淘沙,自將磨洗:是堅持,讓劉禹錫曆經了“23年棄置身”的悲苦後,終修煉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是堅持,讓蘇子瞻身陷“烏台詩案”而堅持寫出“老夫聊發少年狂”;是堅持,讓柳永全然不顧衣帶漸寬而流下了千古佳話。曹雪芹舉家食粥卻堅持寫下了不朽的《紅樓夢》;歐陽修年幼喪父而篤學成材;匡衡家境貧寒而堅持鑿壁借光,終成大學。聖賢們用親身經曆向我們訴說了一個真理:堅持,意味著對自身固有屬性的改變,也往往從中得到了曆練和提升。

是的,能堅持下來是件極不容易的事,但也是達到終極目標最有力的支撐。魯迅先生就非常讚賞雖然是最後一個但仍然要堅持跑到終點的人。這樣的人在賽程中自然不會被榮譽的光輝所籠罩,但往往卻是最能鼓舞我們這些追求卓越的人。其實,如果能以這樣的競技狀態來應對日常所有平淡無奇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

魯迅先生正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意誌體現了他“民族脊梁”的價值。隻要目標一經確定,對於任何事情,他總要徹底地弄清楚並完成它不可。所以他說:“每作一文,不寫完就不放手,倘若一天弄不完,則必須做到沒有力氣了才可以放下,但躺著也還要想到。”

魯迅先生從1912年5月25日開始寫日記,每年一冊,一直到逝世為止,一共寫下了25冊日記,共約l50萬字。

在25年的漫長歲月中,魯迅先生先後遷居北平、上海、廣州、廈門等地,並多次出走逃難,過著潛伏、隱匿的生活,但他卻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寫日記。即使有時因生病或意外的事情被迫中斷了,過後也要續補。

可以想象,能夠25年如一日地堅持寫下洋洋灑灑150萬字的日記,是需要怎樣堅韌不拔的意誌力!

意誌的堅毅,需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因為站得越高的人,看得越遠,其心胸越開闊、氣度越恢弘、視野越寬廣、鬥誌越昂揚,其實現人生成功的動力也就越強大。所以,一個具有堅毅品質的人,將無往而不勝。

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即使一匹腿力並不強健的劣馬,若它能堅持不懈地拉車,照樣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無論遠近或險阻,即使是踽踽獨行,也從未停止過努力向前,也就是堅持不懈。

或許我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目標,即使踏上第一千步的時候,仍然有可能遭到失敗。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後麵,除非拐了彎,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還有多遠。再前進一步,如果沒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實上,每次進步一點點並不太難,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堅持不懈,終於孕育出絕美的珍珠;鐵劍忍受了烈火的赤煉,堅持不懈,終於煉就成鋒利的寶劍。在堅持中,必有掙紮與決裂,必有忍耐與克服;改變了自己,也就讓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從平凡到卓越的升華。

讓積極的思維帶著心態一起轉彎

一次,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家中被盜了。消息傳出後,親朋好友紛紛前來安慰他。

但羅斯福似乎並沒有把問題想得那麼嚴重,他反而勸慰親朋說:“對於我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第一,他隻偷去我的財產,而沒有要我的生命;第二,他偷去的隻是我的部分財產,而不是全部;第三,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有時,我們的心境更像是一麵哈哈鏡,投入的影像經過心門的起承轉合後被我們人為地改變了。想來,這也是為何麵對同樣的景象,有人悲哀有人喜悅、有人咒罵有人感恩的原因。如果我們也能像羅斯福那樣轉變一個角度,凡事多往好處想,那麼沉重的悲劇也有可能完全轉化為輕鬆的喜劇。

我們經常受思維慣性的支配,總覺得改變自身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但若能學會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那麼許多令人震驚的景象將會依次出現。從而比較容易地改變心態,將觀念扭轉到有利的方向。

人活一世,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煩惱。樂觀者在麵對煩惱時,總在心中做一個更壞的假設來和事實對比,因而他們總是能看到更好的一麵;而悲觀者總是覺得今不如昔,所以煩惱就會很多。

與其愁苦自怨,倒不如換一個角度,凡事多往好處想,心情自然也就會跟著轉變。凡事多往好處想,就其本質來說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抱有這樣心態的人往往都能把握住命運的主動權,堅信自己的力量,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堅信明天會更好。

如此,雖然從事實上來講,也許不能改變客觀事物本身,但卻可以引導我們轉換視角,改善個人的精神狀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不幸,不但可以將不幸造成的損失或帶來的不良後果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影響事物發展的方向,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

有一個人雖然一向健康良好,但也曾在2005年出現過一次“身體危機”。一天晚上,他一如既往地工作至很晚,突然感到胸口不適,呼吸困難。幸虧搶救及時,做了心髒支架手術才得以康複。

就在他情緒十分低落之時,接到了表哥的電話,出乎他意外的是,表哥的第一句話便是:“祝賀你!”

他頓覺莫名其妙,隨即感到有些怨憤。他心想,我這麼倒黴,還有什麼好祝賀的?

沒想到表哥接著說:“我之所以祝賀你,第一是因為你這個病沒有發生在出差途中,可以及時地到醫院就醫;第二,梗塞的隻是很小的一段血管,不是重要部位;第三,這件事正好給你一個警告:要注意身體了!”

聽完表哥的這段解釋,他豁然開朗。從此,他格外注意勞逸結合,飲食平衡;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幾年以來,身體狀況一直很好。沒想到,“倒黴事”卻變成了“好事”。

哈佛大學的詹姆斯教授指出,細如發絲的想法常常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無論是好的想法還是壞的想法,總能在大腦中留下它的痕跡。每個反複出現的想法總是試圖強化一種思維習慣。所以如果我們的腦子裏充滿了不懷好意的消極念頭,那麼良好的性情也就無從談起了。

另一方麵,不要妄想可以直接鏟除一個缺點或一種消極的心態,而應該努力培育與陰影所對立的陽光。堅持積極的,其他相反的思維和心態自然就會逐漸消亡。

要相信,我們很容易成為自己心目中所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不斷地努力和追求那些更美好、更尊貴、更崇高的事物,那我們自然也會不斷取得進步。心中的抱負總會在人生過程中得到展現,然而這種抱負是取決於我們的認知水平的。所以,要想有所改變,就應該從是否有利於成功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應盲從世俗對是非好壞的評價。

凡事多往好處想,心中便是一片朗朗晴空。所謂境由心生,思維方式的差別,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有時候會大不一樣。而且,一旦養成了“往好處想”的思考習慣,便會逐漸形成一種暗示與想象的力量,從而調節身體、改變心態,行為的轉換自然也就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