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在上學時,聽從了父母的意見而學習文學。半個學期過後,老師在期終總結中這樣寫到:“該生學習用功,但做事過於拘泥和死板,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大的成就。”
奧托瓦拉赫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深受打擊,反而在後來的一堂化學課上突然發現,自己這樣的個性正好適合做需要一絲不苟精神的化學實驗。這次,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化學成績在同學中遙遙領先,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飛速進步、信息爆炸的時代,正確的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要想獲得滿意的成績或者取得人生的成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然後才能製定出可行的目標與方向。
打工女皇吳士宏曾說:“發揮長處,不克服短處!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都是與生俱來的,對於領導者來說,沒有必要去改造。”這看似偏頗的一句話卻證實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發揮其最為鋒利的特性,其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的體現。若想有所改變,不妨重新檢視自身的長處,懂得揚長避短,才能創造成功。
坦然麵對別人的誤解,做自己應做的事
在一次長途運輸中,喬安山看到大雪天的路上躺著一位被車撞傷的老人,肇事司機早已逃離了現場。他沒有絲毫猶豫,隻覺救人要緊,當即用自己駕駛的長途汽車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由於送來得及時,老人的生命得以保全。
然而,在家人的壓力下,老人違心地指認把自己撞傷的司機就是喬安山。這讓喬安山痛心、家人寒心,也因此差點遭到麻煩。
萬幸的是,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找到了撞傷老人的司機。老人的良心也受到譴責,拉著喬安山的手認了錯,正義最終得到伸張。
即使受到誤解甚至是成心的責難,喬安山助人為樂的精神也沒有絲毫動搖。在茫茫如野的行駛途中,遇到因妻子難產而攔車的啞巴,喬安山依然把產婦送到了醫院。
以上這些是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裏的劇情。身為雷鋒的戰友,轉業30多年的喬安山始終沒有忘記雷鋒和他助人為樂的精神。即使嚐盡了甜酸苦辣,也依然堅持學雷鋒做好事。
誤解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甚至是隔閡和爭吵都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對他人的誤解加以辯駁,就有可能與人發生更加激烈的爭執,甚至大打出手。這不僅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的好處,往往還增添了新的麻煩。
如果在誤解發生當時就加以辯駁,無疑會讓對方因感到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強加其上而招致非議。同時,對誤解的在意也會讓我們失去本應有的心情和態度,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效率。所以,既然誤解是惡意攻擊無法逃避的,那麼不如坦然麵對。堅持自己心中行事的原則,做理應去做的正確之事,不讓他人的誤解對我們造成任何不良的影響。真正成大事者,往往都是不忌小怨的人。
“一個不去注意鄰人說什麼、做什麼或想什麼的人,該能獲得多少時間呀!”而往往,我們總被這樣或那樣的因素所限製。而這種限製,很多情況下就是別人錯誤的“意見”或“建議”。人們之所以會抑製他們向往美好事物的權利和追求成功的能力,大都是通過接受他人的“建議”,通過他們怯懦的自我意識,通過恐懼的保守主義。
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是19世紀三個重大發現之一,這個偉大定律的完成得益於3位科學家,最早的一位是被稱為“瘋子”的德國醫生邁爾。
邁爾於1840年開始在漢堡獨立行醫,他對任何事情總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愛詢問個究竟,而且還一定要親自觀察、研究。
1840年2月22日,邁爾作為一名隨船醫生跟著一支船隊來到印度尼西亞。一日,船隊在加爾各達登陸,船員因水土不服都生起病來,於是邁爾依照老辦法給船員們放血治療。
在德國,醫治這種病時隻需在病人的靜脈血管上紮上一針,就會放出一股黑紅色的血來。可是在這裏,從靜脈裏流出的仍然是鮮紅色的血。
於是,邁爾開始思考:人的血液裏麵含有氧,所以是紅色的。氧在人體內燃燒產生熱量以維持人的體溫。這裏天氣炎熱,人要維持體溫不需要那麼多熱量,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氧,所以靜脈裏的血仍然是鮮紅的。
按照這樣的邏輯思維,他接著想:那麼,人身上的熱量到底是從哪裏來的?一顆最多500克的心髒,它的運動根本無法產生如此多的熱量,僅僅靠心髒的跳動來維持人的體溫顯然是說不通的。如果,體溫是靠全身血肉來維持的,那麼這將和人吃的食物有關。而不論吃肉吃菜,都一定是由植物而來。植物是靠太陽的光熱而生長的,那麼太陽的光熱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果太陽是一塊煤,那麼它能燃燒4600年,這當然不可能。也就是說,一定是別的原因,是我們未知的能量了。
由此,他大膽地推出,太陽中心約2750萬度。邁爾越想越多,最後歸結到一點:能量如何轉化(轉移)?
他一回到漢堡就寫了一篇《論無機界的力》,並用自己的方法測得熱功當量為365千克米/千卡。他將論文投到《物理年鑒》,卻得不到發表,隻好發表在一本名不見經傳的醫學雜誌上。他到處演說:“你們看,太陽揮灑著光與熱,地球上的植物吸收了它們,並生出化學物質……”
可是即使物理學家們也無法相信他的話,很不尊敬地稱他為“瘋子”。而邁爾的家人也懷疑他瘋了,竟要請醫生來醫治他。他不僅在學術上不被人理解,而且又先後經曆了生活上的打擊:幼子夭折,弟弟也因革命活動受到牽連。在一連串的打擊下,邁爾於1849年從3樓跳下自殺,但是未遂,卻造成雙腿傷殘,從此成了跛子。
邁爾在追尋真理的路上不可謂不辛勤,不可謂不努力,然而卻倒在了他人的語言利器中,讓後世不禁為其扼腕。不管他人怎麼說,自己如何想才是最關鍵的。當我們聽到不同聲音之初,往往還會有所質疑。而當這種聲音愈發強烈的時候,就無法站穩腳跟,就沒有識別是真理還是謬誤的能力了?要想有所改變,就應該從坦然麵對誤解開始,下定決心做給那些有所非議的人看,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觀點是多麼站不住腳。
誠然,被人誤解是一件痛苦的事。然而,理解也好,誤解也罷,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是否要去感受痛苦,就全在自己了。虛繁世界,眾說紛紜,我們為人處事並不是因為要獲得他人的理解和讚許才去為之。隻要確立了心中的目標和信仰,不論他人怎麼說,也要毅然堅定地走下去。
謹慎而理智地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去走,既然是自己所選,就不要去管別人說三道四。同時,無論這條路多麼曲折崎嶇,無論路上有多少障礙,我們仍然要一直走下去。這樣才有可能紮紮實實地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來。
我們常因缺乏冒險精神而一事無成
當人們都在忙著播種時,隻有一個農夫整日無所事事。
有人便問:“你的麥子都種完了嗎?”
農夫搖搖頭,說:“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又有人問:“那你種棉花了?”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會吃了棉花。”
人們不禁追問道:“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兩手一攤,回答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一個不願冒任何風險、什麼都不敢做的人,就像這個農夫一樣,到頭來不會有任何收獲。回避苦難和悲傷,也就等於放棄了學習、改變、感受、成長、愛和生活。這無異於被自己的態度所捆綁,是喪失了自由的奴隸。
我們在麵對嚴峻的形勢時,大都習慣了小心翼翼。可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就不自覺地分散了注意力,不是考慮怎樣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而是費心琢磨怎樣才能把自己有可能受到的損失降到最低。而結果往往也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隻有主動出擊,勇敢地抓住機遇,才能使自己脫穎而出,獲得意料不到的成功。甚至可以說,有時候,當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成功時,勇氣往往會幫助我們成就許多事情。
一個日本遺孤隨母親和哥哥回到日本那年已經11歲了,一句日語也不會說。他先上了一年語言補習學校,然後又重新上學。l2歲時,個頭比同班同學高出一頭,卻讀一年級。日語說得結結巴巴,惹得同學們都看不起他、欺負他。
一時間,這個男孩子很孤獨,但也很倔強,他並不甘心就這樣被人恥笑,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基於這樣“知恥而後勇”的動力,他成為了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從小學一直保持到中學。高中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而被日本最著名的3所大學同時錄取。
但是他卻被100多萬日元的學費擋在了大學門外。年過半百的母親每天在工廠壓700條褲線,才能勉強維持他們的衣食住,哪兒有多餘的錢供他上大學?已經結婚的哥哥在一家生產椅子的木工廠做椅背,也隻能勉強維持生計。但若是從此告別校園,就意味著他要和母親、哥哥一樣壓一輩子褲線,做一輩子椅背。
眼看馬上就要開學了,仍然沒有好辦法。思前想後,他終於鼓起勇氣,拿出筆和紙,把自己的身世以及現在的困境如實地寫下來,寄給日本當地著名的《朝日新聞》,然後就到哥哥工作的那家木工廠打工。一天下來,他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而一天的薪水隻有兩千多日元,一個月不到10萬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