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個月後,他收到了500多萬日元。
原來,一位好心的編輯看了他的信後深受感動,這位編輯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便把他的信全文在報紙上刊登了。頓時,信件和彙款就像雪片似地郵來,一個月內就彙集了500多萬日元,已遠遠超過他學費所需的錢。他被這意外的驚喜感動不已,在考取了日本東京大學交完學費後,他把剩餘的錢捐給了和他一樣麵臨困境的學生。
大學畢業後不久,他就因成績優異、工作努力而被派到日本駐沈陽領事館負責處理日中文化經濟合作等事務。後來他又回到了日本,現在的他已是日本著名的伊藤株式會社的高級負責人了。而當年和他一起在那家木工廠做工的哥哥,現在依然還在那裏做椅背。做了半輩子椅背的哥哥自己從來沒在那椅背上靠一靠,現在他自己的背也已經像他做的椅背一樣彎了。
一般來講,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走運的人一般都是大膽的。幸運可能會使人產生勇氣,反過來勇氣也會幫助我們得到好運。廉·丹佛說:“冒險意味著充分地生活。一旦你明白它將帶給你多麼大的幸福和快樂,你就會願意開始這次旅行。”在冒險的過程中,我們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我們發出挑戰,然後不斷地獲得獎賞,從而不斷地提高我們自身的活力。
任何領域的領袖人物,之所以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正是由於他們勇於麵對風險之事。美國傳奇式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曾經一語道破:“英雄和懦夫都會有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當然,“大膽”不同於“魯莽”,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把一生的儲蓄孤注一擲,采取一項引人注目卻有可能失去所有的冒險行動,這就是魯莽輕率的舉動。而另外一種表現是,盡管由於要踏入一個未知世界而感到恐慌,但還是接受了一項令人興奮的新機會,這就是大膽。
冒險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古人雲:“六十算以上為多算,六十算以下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機立斷、敢於大膽地去行動。
李明是一家建築工程公司的老總,從外貌來看,幾乎完全和成功企業家聯係不起來。然而,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南方小夥子,憑著宏大的氣魄和長遠的眼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大贏的奇跡。
在公司資金極度短缺的情況下,李明毅然拍板買回各種型號的塔吊29台。這種大氣魄的投入,在全國同行業中也是少有的。而結果也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29台塔吊全部運轉,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年產值突破了1億元,利潤達到近3000萬,讓人驚歎不已。
但李明並沒有死守陣營,在成功盤活了一家公司後,又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一口氣組建了石膏板線廠、大理石製品廠等8家邊緣實體公司,以質優價廉的特點搶占了市場,一舉成為當地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建築企業。
正是這種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將眼光放得長、放得遠的冒險精神,才能在“大賭”後獲得“大贏”。
茫茫世界風雲變幻,漫漫人生沉浮不定,而未來的風景卻隱在迷霧中。向哪裏進發都會有坎坷的山路和泥濘的沼澤;雖然有深一腳淺一腳的危險,但這卻是在有限的人生道路上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那麼就不如從現在開始行動,冒險總比墨守成規更有機會。如果不想被淘汰,如果想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就必須不懼怕失敗,這樣才不至於毀滅進步,才有可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嶄新天地。
劍走偏鋒,側麵迂回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華東五省廣為流傳:
兩個青年一起開山。一個人把石塊砸成石子運到路邊,賣給建房的人;另一個人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這裏的石頭總是奇形怪狀,故而把石塊直接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不到3年,後者成了村裏第一個蓋瓦房的人。
又過了幾年,經營果園在村裏開始時興起來。他們那裏的梨不僅產量高,而且汁多肉脆,深受國內外客商的歡迎。就在大家紛紛投資樹種的時候,那個曾第一個蓋瓦房的人卻賣掉了果樹,開始種柳樹。因為他發現,來到這裏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隻愁買不到盛梨的筐。果然,他又成了第一個在城裏買房並做起服裝生意的人。
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豐田公司亞洲區代表山田信一來華考察,當他坐火車路過這個小山村聽到這個故事後,當即決定下火車尋找這個人。山田信一認定這是一個懂得在生意場上另辟蹊徑、側麵迂回的人,遂決定以百萬元年薪聘請他。
生活中的我們都會經曆很多種熱浪的衝擊。當一股股強大的熱浪迎麵襲來的時候,大多數人也許會像弗洛伊德所說“從眾是人類的本性”那樣,無論是言行還是觀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圍“大多數”的影響。但是,若想有所改變,獲得與以往不同的成功,就必須懂得保持冷靜的頭腦,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獨樹一幟,有勇氣、有智慧地跳出前人或是“眾人”的模式,走出一條新路。
要知道,人人都向往的事情對自己而言不一定就合適,不一定就要跟隨。同樣,別人都不關注的角落,也不一定就沒有“黃金”。
然而,另一方麵,有些人不敢選擇劍走偏鋒的原因是因為有著這樣一種心理:跟著別人走,就算不成功,也不會輸得太慘。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禁不住仔細推敲的:試想,別人的後麵又能給我們留下多少機會呢?所以說,隻有摒棄這種謹小慎微、拾人牙慧的思想,轉換為迂回獨辟的模式,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有一年,哈佛大學要在中國選拔一名學生,其留學期間的所有費用均由美國政府全額提供。消息一出,成千上萬的考生都來參加選拔考試,渴望自己成為那個幸運兒。
最終,通過考試選拔出了30名候選人進行進一步的麵試。當天,30名學生及其家長雲集在上海的一個大飯店裏等待麵試。當主考官勞倫斯·金出現在飯店大廳的一瞬間,數十名考生從各路紛紛上前,把勞倫斯·金包團團圍住。他們用熟練的英語向他問候,有的甚至還迫不及待地作起了自我介紹。
在這樣的局麵下,隻有一名學生和其他所有人不一樣,他沒有圍住主考官,而是注意到被冷落一旁的勞倫斯·金的夫人。於是,他向勞倫斯·金夫人的方向走去,主動和她打招呼。然後,這名學生並沒有作自我介紹,也沒有打聽麵試的內容,而是友善地詢問她對中國的印象如何。就在勞倫斯·金被圍得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時候,站在大廳一角的這兩個人卻談得非常投機。
這名學生在30名候選人中成績不是最優秀的,可結果是,他被勞倫斯·金選中了。
這個故事又一次驗證了另辟蹊徑更易於成功的道理。我們常常因通向成功的大門鎖得太緊而抱怨不已,卻從來沒有想過換一種方法。追求成功的人一定不要被從眾心理所俘獲,想來,除了竭盡全力清掃前行的路障之外,我們盡可以繞行、爬牆,甚至想辦法把鎖撬開——隻要不受沉屙思維的擺布。
我國古代的軍事聖書《孫子兵法》曾雲:“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曲中有直,直中有曲,這是辯證法的真諦。尤其在對抗和競爭之中,要結合個體的努力程度,更要結合環境的虛實、優劣而整體來看。正麵不通,繞道而行,以避免正麵衝突所帶來的玉石俱焚。從側麵去思考問題,也叫側向思維,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許多問題很難用直接求解的方法得出答案,這時就需要轉換方式,從側麵迂回地去解決。不要凡事都幻想著走直徑,在迂直問題上,角度的轉換往往能給我們帶來質的改變。
有一位青年,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計算機係留學深造。博士畢業後,他想在美國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可是,由於他的起點高、要求高,結果連續找了好幾家大公司都沒有錄用他。思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求職。
不久他就被一家大企業聘為程序錄入員。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但他仍幹得一絲不苟。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錄入員可比。這時他才亮出學士畢業證,於是老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對口的工作。
又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覺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他還是比別人做得都優秀,就約他詳談,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畢業證。
由於老板對他的水平已經有了全麵的認識,就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在碰到苦難強攻不下時,我們不要總在想著如何正麵、直接地克服障礙、解決問題,迂回的思維發展過程並不是呈筆直的直線式前進,而是讓思維過程適應某些問題及問題的某些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暫時離開直線軌道,轉入一個曲折蜿蜒、繞道前行的角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準目標,不管在他人看來是多麼的“偏離”軌道,也不管有多少人對此嗤之以鼻,隻要腳步堅實,最終的成功必將屬於我們。
隻知直來直去、不懂側麵迂回的人,往往都會碰得頭破血流;即使最終強取而得,也耗費了超出常規幾倍的資源。不要被“沉默的螺旋”所帶領著去踩別人的腳印,那樣永遠也不可能走出一條新路。我們不妨轉換一種思維方法,在充分認識當前局勢的基礎上分析對比、審時度勢。直走不通,繞道而行,最終在脫離困境的同時,也許就獲得了柳暗花明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