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告別“空想家”,做個“行動者”(1 / 3)

第三章 告別“空想家”,做個“行動者”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這個世界總是以一個人的行動來確定他的價值,除非我們付諸行動,否則一切都將毫無意義。

要“做”求成功,而並非“坐”等機會。雖一字之差,卻謬之千裏。雄心是成功的起跑線,決心則是起跑時的槍聲。而最終是否能撞到終點線,獲得成功的錦標,全在於我們是否立即行動並全力到底。心動的你,從即刻開始行動起來吧!

未雨綢繆,做好接餡餅的打算

有個年輕的女孩從小就想當演員,每天總是對著鏡子從各個角度端詳自己的模樣,幻想著有一天,大街小巷的廣告上都是自己的照片、大大小小的雜誌封麵上都有自己的倩影。隻是,除了照鏡子,她似乎沒有為此做過任何努力。

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某電影廠招聘演員。初試並不難,隻要求應試者用普通話朗誦一首小詩,再按導演的意圖表演一個小品。可就是這樣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都很簡單的事情,女孩卻不知該從何入手,因而流露出驚慌失措的表情以及幼稚可笑的表演動作。結果可想而知,還沒到兩分鍾,她自己就敗下陣來。

俗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若平時不注意培養自身各方麵的能力,有朝一日真要上場時,恐怕就一籌莫展了。凡事多一份準備,就多一份保障,因為未雨綢繆才能使受到的損害減至最低。人生的經營是多方麵的,不管是工作、學習、交友、理財、娛樂等,須做全麵的管理,不要目光短淺地把焦點放在某個單一的問題上。觀察人生的眼光,必須用遠距離、寬視野、長時間的曆史學家的角度。

生活中能抓住機遇並且成功的人並不是很多,但終生沒有遇到機遇的人又的確很少。現實中,我們常會聽到現在落魄的“好漢”提起自己當年的“勇猛”:若非不得已放棄了如此絕好的機會,恐怕早就功成名就了。其實,機會常有,能夠把握、駕馭的人卻不常有。機會對於主動準備者就是成功的火種,對被動等待者可能就是災難。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可能為有心人帶來機遇,也可能砸昏碌碌無為的行人。

人生的儲藏和準備就像是銀行的存款,如果前期不肯把錢存進去,後期就不能從銀行提取;隻有我們願意在生命中放進行動上的準備,才有可能從中取出事業上的成功。

在剛剛過完自己29歲生日的時候,張驥就被美國第七大計算機廠商美光(Micron)看中,出任美光公司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中國區總經理。這即使在年輕人居多的計算機行業裏也是令人稱奇的事。

而在此之前,張驥不過隻是該公司駐北京辦事處的一名普通員工,而且當時美光公司正準備撤銷在中國的這家辦事處。張驥的上司聽說此事後不久就辭去職務,另謀高就,而就在要抉擇何去何從的關口,張驥憑借自己以往優秀的表現給公司老總留下的深刻印象,1999年11月,他被派往公司總部去開會。

隻身一人提著筆記本電腦,對與會人員、會議內容一無所知的張驥就這樣上了飛機。途中他一直仔細研究美光近兩年的年度報告,10多個小時之後,當飛機抵達機場的時候,他已經做出了美光公司在中國兩年的發展計劃。

這份計劃的完成,與張驥平時養成的喜歡積累心得體會的習慣是分不開的。他總認為,即使做同樣的事情,也要比別人從中多收獲一點,對於做過的事情總要留下一些記錄。

會前5分鍾,張驥被要求當著美光公司所有海外分公司總經理和美光公司總裁的麵發言。而這次“突然襲擊”的結果是,他改變了年收入60億美元的總公司的決策,也給自己帶來了新的機會。

公司決定不僅不撤回北京這個辦事處,而且還要加強在中國的發展,並對張驥委以重任。能夠在關鍵時刻取得勝利,讓他更加堅信一點:機會從來都隻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如果沒有平時充分的積累,張驥又怎麼可能在飛機旅途中利用並不長的時間做出一份科學的發展計劃,並且說服總公司收回撤銷北京辦事處的成命,使自己升任首席代表呢?在有些人的眼裏,別人的成功隻是一種偶然或是一份運氣,他們也總在奢望這樣的好運能從天而降,落到自己的頭上。但殊不知,對自己生命投入的資本太少,在能力、教育、思想、才能、智力、體力、訓練等方麵所下的功夫太淺,又怎麼能接得住掉下來的這個“餡餅”呢?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想取得好成績,平常就要付出辛勤的努力。不懂得未雨綢繆的人談論機遇,實在是件無奈而又奢侈的事,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把握機遇和利用機遇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隻有在平時做充足的知識準備、必要的技能積累,當與機遇正麵相遇時,才會抓得住、立得穩。正如哈佛校訓所說:“時刻準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成功了。”

有夢就要立即去追尋

兩個男孩同樣是哈佛大學計算機係的高材生,同樣的勤奮好學。隻不過,一個謹慎保守,一個敢於追求。

大學二年級時,一個苦苦跟在導師後麵努力研習,一個毅然退學去開發在當時被視為隻有大學畢業4年後才有能力做出的32Bit財務軟件。

幾年後,一個成為了哈佛大學計算機係的碩士研究生,一個進入了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豪排行榜。後來,在碩士研究生拿到博士學位時,另一個男孩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富豪。

1995年,當取得博士學位的男孩認為自己已具備了研發32Bit財務軟件的學識時,另一個男孩已經開發出比其快1500倍的Eip財務軟件,並在那一年成為了世界首富。

後者就是比爾·蓋茨。

和比爾·蓋茨的這個同學一樣,很多人都認為,隻有事先有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後,才有能力去追逐夢想,並用這個理由拖住了追尋的腳步。而比爾·蓋茨則沒有按照常規的思維,即使在條件尚未全麵達到成熟的情況下,有了夢想立即去追,先開槍,後瞄準,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毅然追逐夢想,從而早早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即使沒有充分的準備,即使沒有學到足夠的知識,即使尚未擁有瞄準目標的技巧和能力,依然可以扣動扳機,開槍射擊!

世界創新史也證明了,先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再從事發明創造的人並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是在知識不多時就直接對準了目標,然後在創造的過程中再根據需要補充知識。假如比爾·蓋茨等自己從哈佛畢業後,學完了所有的知識再去創辦微軟,也許今日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

夢想經不起等待,尤其不能以實現另外一個條件為前提。當我們擁有夢想並且可以為之努力的時候,就要拿出勇氣和行動來,穿過歲月的迷霧,讓生命展現出別樣的色彩。夢想不在於有多遙遠,而在於我們是否為了它的實現而采取行動。

潛能激勵專家魏特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開發潛能時,沒有人會帶你去釣魚。

魏特利少年時便學會了自立自強。一次,朋友和他約好星期天的上午帶他去船上釣魚。這讓魏特利興奮不已——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雖然那時他甚至還沒有條件去靠近一艘真正的船。

“那個周六晚上,”魏特利回憶道,“我興奮地和衣上床,為了確保不會遲到,還穿著網球鞋。我在床上無法入眠,幻想著海中的石斑魚和梭魚在天花板上遊來遊去。清晨3點,我便備好魚具箱,另外帶著備用的魚鉤及魚線,將釣竿上的軸上好油,帶了兩份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4點整,我就準備出發了。釣竿、魚具箱、午餐及滿腔熱情,一切就緒後,我便坐在家門外的路邊苦苦等待,等著我的朋友出現。”

但朋友失約了。“那可能就是我一生中,學會要自立自強地追求夢想的關鍵時刻。”

魏特利並沒有因此對人性的真誠產生懷疑或自憐自悲,也沒有爬回床上生悶氣或懊惱不已。相反,他跑到附近的售貨攤上,花光了所有幫人除草所賺的錢,買了那艘上星期在那兒看過的單人橡膠救生艇。中午時分,將橡皮艇吹滿氣後頂在頭上,裏麵放著釣魚的用具來到海邊。他搖著槳滑入水中,假裝將啟動一艘豪華大遊輪駛向海洋。後來,他真的自己釣到了一些魚,並享受了三明治,用軍用水壺喝了些果汁。“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日子之一。那真是生命中的一大高潮。”

魏特利經常回憶那天的光景,沉思所學到的經驗:“隻要魚兒上鉤,世上便沒有任何值得煩心的事了。而那天下午,魚兒的確上鉤了!夢想並不是靠他人帶著去實現的。對我而言,那天去釣魚是最大的希望,於是我立即著手設定計劃,並使願望成真。”

夢想是人生的翅膀,插上了才能夠遠翔。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曆練和想法。如果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成熟才去行動,那麼我們也許就要永遠等下去了。正如新東方學校的董事長俞敏洪所說:“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線,但是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在轉彎處奔向大海。我們的生命有的時候像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會像泥沙一樣沉澱下去了,一旦你沉澱下去了,也許你不用再為了前進而努力了,但是你卻永遠也見不到陽光了。”

對於那些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尋求超越的人來說,想要在更廣闊的天空中自由搏擊,就需要更多的膽量和勇氣,在夢想產生的那一時刻就要有聲有色地去追逐。記得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個鼓勵做夢的年代,更是一個需要行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