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誌存高遠”的人總覺得自己價值不凡、能力超群,在人生的規劃中總給自己設定在一個形式上的“高位”上。如果沒有得到想象中的重視,就覺得他人蔑視了自己。於是便開始躁動,進而失望,感歎大材小用,從此無心工作。
豈不知大事是由許多小事連成的,任何一個鴻篇巨作也必定是由一個個詞彙組成的。那些一心隻想著做大事的人常常眼高手低,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可是,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對於大事最終又怎麼能不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呢?
所以,就像老輩們所教育的那樣:隻有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工作,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那些取得了較大成就的人,並不是因為一開始便居於高位,也不是他們有一步登天的本領,而是他們懂得隻有通過踏踏實實的行動從基層幹起,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才能經受住成功路上的種種考驗,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中央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可謂已是功成名就,但在她剛剛工作的時候也並非一帆風順。
大學畢業後,王小丫被分到一家經濟類報社當記者,但是領導卻安排她在辦公室裏抄寫信封。每天千篇一律的活兒,似乎大材小用,但是她還是一絲不苟地工作。
3個月後,領導發現她工作非常認真,信封抄寫得又快又好,破例提名讓她擔任文摘版、理論版的編輯。
有了這段經曆,王小丫更加勤奮、踏實地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終於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著名電視主持人。
猶太巨商大多是從最底層的工作開始做起的,有的做過賣報童,有的做過小商販,還有的做過電焊工。但是他們的一大共性是,不管做什麼都能耐心地將本職工作做好,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古訓早已讓我們耳熟能詳。無獨有偶,《塔木德》上有句名言也揭示了“低層”的重要性:“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終究隻能讓自己局限於舊有的捆綁中不得前進;隻有認識到眼下工作的重要性,體會到基層的充實,才會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李剛從名牌大學畢業後,就直接來到一家出版社工作,剛開始他被安排的職位是秘書,每天做些芝麻大的小事,零碎而煩瑣。
起初,他還能安心於本職工作,甚至在工作之餘也表現得異常勤快,打掃辦公室、給主編端茶倒水,這些活兒李剛都主動去做。可是大半年過去了,社裏還沒有讓他做編輯的意思,他不禁開始懷疑這份工作的意義了。他想,自己有這麼高的學識,難道隻配做這些七零八落、毫無意義的瑣事?於是他開始在私下裏跟朋友抱怨:遲早有一天我會離開的,等到合同期滿,我就走人。從那以後,他在工作中明顯浮躁了很多,工作中表現得非常不認真。
一次,李剛偶然碰到了同學梅梅,她也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可現在已是一名策劃編輯,很受器重。當李剛又開始抱怨時,梅梅對他說:“剛開始我也是做秘書工作,和你一樣,我當然也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編輯,但我知道這需要眼下一步一步地努力。所以我覺得你目前最主要的是把這份工作做好,總有一天你會受到重用的。
李剛聽從了梅梅的勸告,工作比原來踏實了很多,浮躁的心態也一掃而光,漸漸地發現自己一直感覺很渺小的工作原來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知不覺中自己也進步了不少。沒過多久,他就開始正式接觸了文字編輯的工作。
不要輕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也應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去完成。通往成功的道路向來都是呈螺旋或階梯式前進的,隻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改變的步子才走得穩,成果才站得住。
做得越多,離成功越近
由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觀察研究得出的著名原理“多一盎司定律”,如今已被眾多企業奉為行事準則。
它的具體解釋是:盎司是英美製重量單位,一盎司隻相當於1/16磅。對此,坦普爾頓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一盎司”。但其結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實質內容方麵,卻經常有天壤之別。
我們一般認為,忠實可靠、盡職盡責地完成分配的任務就可以了,一個抱有“我必須為別人做什麼”這樣想法的員工已經算得上是合格了。但實際上,若不甘於以往平淡無奇、得過且過的成績的話,就應該再做一些除了本職工作以外的額外事情。轉變一種態度,時常想想“我還能為別人做些什麼”,不僅能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還能在此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能力,進而得到改變與提升。
在建立了“每天多做一點兒”的行動指南後,與四周那些尚未養成這種習慣的人相比,我們就已經具有了優勢。這種習慣在今後無論從事何種行業的情況下,都會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我們為之提供服務。卡洛·道尼斯的升遷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
卡洛·道尼斯最初為杜蘭特先生工作時,他的職務很低,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就已經成為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遷,秘密就在於“每天多做一點兒”。就像卡洛·道尼斯所說:
“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而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到很晚。因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裏。是的,的確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需要時為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親自來做。很快,他就發現我隨時在等待他的召喚,並且逐漸養成召喚我的習慣……”
杜蘭特先生之所以習慣了召喚道尼斯,是因為道尼斯自動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先生隨時可以看到他,並且提供誠心誠意的服務。這樣做並沒有獲得額外的報酬,但卻給道尼斯贏得了更多的機會,讓老板更加關注自己,最終獲得了提升。這裏的“一盎司忠誠”,就相當於“一磅智慧”。
的確,我們沒有義務去做自己職責範圍以外的事,但這也正是我們能否發生飛躍的關鍵所在。做得越多,以此鞭策自己快速前進的動力就越大,離成功的目標也就越近。率先、主動是一種極為珍貴的素養,它能讓我們變得更加敏捷、更加積極。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倉庫管理員,也可以在管理清單時發現一個與自己職責無關的未被發現的錯誤;哪怕是一名郵差,除了保證信件及時準確地到達,也還可以做一些並非是他所負責的事情。每一次多做的行動,就等於播下了一顆成功的種子。
另外,如果希望將自己的右臂鍛煉得更加強壯,唯一的途徑就是利用它來做更多的工作;相反,如果長期不使用我們的右臂而使之養尊處優,其結果隻能是使它變得虛弱甚至萎縮。身處困境中的拚搏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這是人生永恒不變的法則。如果多做一點兒分外的工作,那麼不僅能彰顯自己勤奮的美德,而且還能發展一種超凡的技巧與能力,使自己具有更強大的生存力量,從而擺脫困境。
獲得成功的秘密就在於不遺餘力地加上那“一盎司”。“多一盎司”的結果會使我們極盡所能地發揮自身的天賦。這微不足道的區別,會讓現在所做的工作與以往大不一樣。每天多做一點兒,初衷也許並非為了獲得報酬,但往往獲得得更多。
50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是一名富甲一方的商人了。而在回憶當初發家時所“意外”獲得的那份工作,商人仍然記憶猶新:
“50年前,我開始踏入社會謀生,在一家五金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年才掙75美元。有一天,一位顧客買了一大批貨物,以備結婚所用。
“我隻是五金店的銷售員,送貨並不是我的職責。然而,看著堆放了滿滿一車的貨物時,我發自內心地想幫那位顧客送回家。
“這車貨物讓騾子拉起來都有些吃力,而在途中還不小心陷進了一個不深不淺的泥潭裏,縱使我百般使勁也無法推動它。這時,一位善良的商人駕著馬車路過,用他的馬車拖起了我的獨輪貨物車,並且幫我將貨物送到顧客家裏。
“在向顧客交付貨物時,我仔細清點了貨物的數目,一直到很晚才推著空車艱難地返回商店。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高興,但老板卻並沒有因我的額外工作而表揚我。第二天,在路上遇到的那位商人將我叫去,稱讚了我努力而熱情的工作態度,尤其注意到我卸貨時清點貨物數目的細心和專注。因此,他願意為我提供一個年薪500美元的職位。我接受了這份工作,並且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盡職盡責完成工作的人,最多隻能算是稱職;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就有可能成為優秀的人。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就有可能獲得比他人更進一步成功的機會。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付出越多,離成功越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一時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但這也不應成為我們就此氣餒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多加一盎司”,改變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收獲就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