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改變形象,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自己(3 / 3)

化妝可以幫助人們增加自信心,營造良好的情緒;既自我愉悅,又取悅他人。化妝的目的是提升我們的自然美,同時淡化那些不足之處,最大程度地讓我們的容貌變得更加動人。化妝應該是輕描淡寫完成的一個奇跡,應該融入我們的頭發、皮膚和眼睛的顏色,展現出全方位的美麗。讓自己“濃妝淡抹總相宜”,能夠為我們的事業和生活增光添彩。

美國最傑出的10名女企業家之一埃絲黛·勞德,以其女性的敏銳及聰慧創造了埃絲黛·勞德化妝品係列,風靡美國及歐洲市場,她由此而登上了世界化妝女王的寶座。

她喜歡的名言是:世界上沒有醜陋的女人,隻有因不注意修飾而顯不出美麗的女人。作為社交界的名流,著名的溫莎公爵夫婦、摩納哥的格麗絲王妃,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夫婦、裏根夫婦以及英國查爾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都是她的親密朋友。

埃絲黛·勞德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潛在的美人,差別在於你是否能夠注意挖掘和表現出你潛在的獨特美。

一般來講,除特殊場合外,普通的生活妝和工作妝均以淡妝為宜。淡妝突出了人的天生麗質,做到揚長避短,自然而不露明顯地修飾痕跡。略施粉黛,淡淡幾筆,恰到好處。而不分場合的濃妝豔抹,往往讓人感到有失品位。

要想做到“濃妝淡抹總相宜”,不僅要根據場合,更要以自身的特點為出發點。臉型、五官的大小,都決定了與之相配的不同妝容。相比西方人來說,東方人的臉型比較平坦,立體感差,因而要十分注重立體打底手法的運用,充分利用陰影色、高光色、深淺不一的粉底等在臉部進行雕塑修飾,力求展現立體而生動的麵部形象。

陰影色是比基本底色深的粉底,打在臉部需要縮小或凹陷的部位,如腮部、麵頰等。陰影的暈染應柔和自然,看不出明顯界線,不同的臉型塗抹陰影的部位也不一樣。高光色是比基本底色淺的粉底,打在臉部需要突出或凸起的部位,如額部、T字形區、下巴等處。不同的臉型塗抹高光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下麵是一些著名設計師根據不同臉型給出的幾點建議:

1.圓形臉用陰影色塗於兩腮,胭脂緊緊銜接陰影色,斜向上方,過渡要自然。

2.由字臉(正三角臉型)的陰影色和圓形臉一樣,而亮色則要塗於外眼角上下部位,胭脂與陰影色自然銜接。

3.方形臉也是要用陰影色塗於兩腮,而亮色則塗在外眼角的上下部位,上部稍寬,胭脂與陰影色自然銜接。

4.國字臉(長臉形)用陰影色塗於下頜角輪廓周圍,亮色塗於外眼角上下部位,胭脂塗於顴骨略向下與耳前的部位,橫向前下暈染。

5.申字臉(菱形臉)的陰影色則要塗於顴骨旁與耳前下方,亮色的塗抹則以外眼角上部為主,稍向下暈染;胭脂塗於顴骨稍外側上方,向下暈染,與陰影色自然銜接。

為了使自己臉上不符合一般審美標準的部位具有個性美,在化妝時應注意要仔細分析臉型及五官的特點,先找出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是不理想的,哪些是應該強調的、哪些是應該遮蓋的。隻有明確了自身的基本情況,才能確定正確的化妝修飾方法。

如此看來,化妝雖然有許多共性的規律,但也要因人而異。如果僅僅停留在描眉、畫眼、抹口紅上,那隻能算作初級階段,隻是掌握了化妝的技術而已。而通過化妝對形象進行塑造,揚長避短,從外部形象上能夠充分體現內在氣質和性格,才是化妝的精髓,才是表現個性魅力的最高境界。而這對一個人的審美能力與分析判斷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在形象上與以往有所不同,達到“總相宜”的程度,就應該注意在強調優點時不過分,以避免畫蛇添足之感;掩飾不足時不勉強,以獲得真實可信之美。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擇適而從,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個性美。

學會微笑,說不定會換來一個驚喜

幾十年前在美國,有這樣一則新聞曾經轟動一時:一個陌生的路人將4萬美金現款給了加利福尼亞一個6歲的小女孩。

在大人的一再追問下,小女孩終於說出了令大家從沒想到的答案:“我隻聽見他像是對自己說了一句話——你天使般的微笑,化解了我多年的苦悶。”

原來,這個陌生人是一個富豪,因平時給人的感覺過於冷酷,幾乎沒有人敢對他笑,他自己也過得並不快樂。當他遇到小女孩的時候,女孩天真無邪的微笑驅散了他長久以來的孤寂,打開了他塵封多年的心扉。

微笑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發自內心的微笑會讓自己感覺到幸福,同時也帶給別人溫暖。如同從心底飄出的一朵蓮花,這種美麗令人一見傾心。微笑是最原生態的吸引,它會讓人有被認可、被喜歡的安慰感。有時候,它比語言更有魅力。不需要花費什麼,但卻能創造許多奇跡。

一個微笑隻是瞬間,但有時對它的記憶卻是永遠。世上沒有一個人富有和強悍得不需要微笑,也沒有一個人貧窮得無法通過微笑而獲得改變。一個微笑能為家庭帶來愉悅,能在同事中培養善意。然而,它卻買不到、求不得、借不了、偷不去。

尋遍世界,隻有微笑最動人。一個不漂亮的女子倘若在陽光下微笑,那種光彩恐怕是濃妝豔抹的女人都難以比擬的。如同在百無聊賴的冬天,屋外是冰天雪地,我們卻正坐在火爐旁微飲小酌,與親友笑談,如沐春風。

有一本《用微笑把痛苦埋葬》的書,其中有這樣幾句話:“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裏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變的現實,我們要往最好處努力;遇到不可能改變的現實,不管讓人多麼痛苦不堪,我們都要勇敢地麵對,學會用微笑把痛苦埋葬。”

這本《用微笑把痛苦埋葬》的作者是一位極普通的女性,是和普天下所有母親一樣,有著一個最親愛的兒子的媽媽,她叫伊麗莎白·康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慶祝盟軍於北非獲勝的那一天,伊麗莎白·康黎收到了國際部的一份電報——她的獨生子在戰場上犧牲了。

那是她親愛的兒子,也是她如命般唯一的親人!麵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殘酷打擊,伊麗莎白·康黎的精神瞬間便幾近崩潰。她心灰意冷、痛不欲生,遂決定辭去工作,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隨處飄然於世,了度餘生。

當她整理行裝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個發黃的牛皮紙袋裏裝著的一封信。打開一看,才知道那是兒子幾年前到達前線後寫來的。

伊麗莎白·康黎幾乎不敢觸碰信件的封口,在淚眼婆娑中,她終於顫抖地打開了信封。一張發黃的便箋紙掉了出來,上麵寫道:“請媽媽放心,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我的教導。不論在哪裏,也不論遇到什麼災難,我都會勇敢地麵對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漢那樣,能夠用微笑承受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我永遠以您為榜樣,您的微笑永遠在我心中。”

伊麗莎白·康黎熱淚盈眶,反複地摸索著信紙,讀了一遍又一遍。她似乎看到兒子就在自己的身邊,用那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關切地問:“親愛的媽媽,您為什麼不能像您教導我的那樣去做呢?”

終於,她打消了背井離鄉的念頭,不停地在心裏強化一個信念:“隻有自己才能救得了自己。我應該用微笑埋葬痛苦,繼續頑強地生活下去。我沒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去改變事實,但我有能力繼續生活下去。”

後來,伊麗莎白·康黎寫過很多本書,其中《用微笑把痛苦埋葬》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暢銷,一舉成就了她作為一名出色作家的榮譽。

人生在世,困境與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無論陰雲密布,還是苦難重重,我們都要用微笑去麵對。這看似柔弱的微笑可以讓我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可以讓冰封許久的心靈感受到融化的暖意。

當我們身處於陌生的環境,一個微笑就能化解所有的不安;當與人相處有了芥蒂,重見時的相逢一笑,便讓多少仇怨泯滅;艱難時一個鼓勵的微笑,便仿佛讓窘迫難耐有了回轉的空間;沮喪時一個理解的微笑,沉淪於泥淖中的心也會得到暖陽般的慰藉。這比怎樣的妝容都更加動人。而嘴角上揚的“招牌”,才是屬於我們獨有的形象。微笑後,也許就會是另一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