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聰明人說話的確與眾不同
語言的交際能力有時往往會超出人們的想象,一個會說話的人,總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如魚得水。這是一門藝術,不僅要明確自己的談話目的,還要分場合、分狀況,巧妙地把“實話”發揮它應有的最大效果。
要做一個說話不一樣的人,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當我們從說話態度、語氣、方式上都有所改變的時候,就會發現周圍有那麼多友善而樂觀的人,而這個世界也是如此的美好。
到什麼廟燒什麼香
和某個地方的人說話,最好用那個地方的口音……說得不地道沒關係,隻要你說了,便能獲得他們對你的認同。在話題方麵,比如和小孩的母親說話,可說說孩子教育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貿易公司職員說話,可說說景氣問題……說得不深入沒關係,隻要你開口了,說和他們相關的話題,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告訴你很多關於他們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
俗話說:“見什麼菩薩卜什麼卦,看什麼對象說什麼話。”這意思是說,說話要分人,針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說話方式。有這樣一種片麵的理解:認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是極其圓滑和虛偽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恰恰是與人交流溝通的一種秘訣,是了解別人同時也能得到他人認可的一種說話藝術和技巧,是一個人社交能力、學識修養、處世態度的具體體現。
有的人雖然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涵養不足、目中無人,隻喜歡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我們常能看到身邊那些與周圍格格不入的人,也偶爾能聽到官腔十足、招致群眾反感的幹部講話。若想比以往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就要學會從說話方式上去改變:與上司說話敬重有加;與朋友說話真誠自如;與下屬說話親切自然。
一般來講,運用“因人而異”說話法時,可以分門別類地從以下幾個方麵去考慮。首先,是年齡的差異:對年輕人,不妨采用一些富有激情,甚至是煽動性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其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以表尊重。其次,根據職業的不同,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關聯較多的語言與之交談,則會大大增加他人對我們的信任感。最後,要有意識地捕捉說話對象的性格特點:若對方性格直爽,便可單刀直入;若對方性格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當然,還應該針對不同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差異進行選擇性地“輸出”。
隻要我們的方法正確,幾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有位理發師的故事就足以說明了,說話也是一門值得深究的藝術。
理發師技術過硬,服務態度甚好,尤其善於言辭。當顧客有意見時,隻要他一解釋,情況即可發生變化。而他帶的一個徒弟,雖然性格也很憨厚,幹活勤勞,但就是不會說話,麵對一些顧客的問題或責難,往往不知該如何解決。
一次,一位顧客理完發後,仔細照了照鏡子,覺得不太滿意,便提出非議:“這頭發留得太長了吧!”
徒弟一聽臉就紅了,直愣愣地站在那裏不知該說什麼好。
這時,師傅趕忙走了過來,笑著對顧客說:“先生,您留長點兒好,顯得您很含蓄,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與氣質。短了,倒難看哩!”
顧客聽了,也笑了,連連說:“聽你這麼一說,倒是也有道理。”
另一位客人在理完發後也照了照鏡子,他撅著嘴問徒弟:“你怎麼把我的頭發剪得這麼短呢?”
徒弟很委屈,長了有意見,短了也有意見,叫我怎麼好呢?他一下就愣在了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師傅趕忙走過來,滿臉堆笑地解釋說:“先生,短一點兒更顯得您精神。您這短發很有特點,讓人一看就覺得您特別幹練、精明。”顧客一聽,連連點頭,滿意而去。
又有一位顧客理完發後,一邊交錢一邊說:“小夥子,你這手藝倒是不錯,可就是理發的時間也太長了吧!”徒弟聽完後,半晌說不出一個字。
師傅在一旁聽得清清楚楚,忙上來解圍說:“先生,在頭頂上花點兒工夫是值得的。有句話不是說得好嗎:“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呀!”
顧客一聽,哈哈大笑起來,高高興興地走了。
又有一次,一位顧客理發之後,很嚴肅地對那位徒弟說:“你動作倒很利索,可幾分鍾就理完了,為什麼不做得細致一點兒呢?”
聽著人家的責難,徒弟隻好漲紅著臉,無言以對。
師傅看在了眼裏,他不慌不忙地微笑著解釋說:“時間就是金錢呀,這頂上工夫速戰速決,不正是為您節省了些時間嗎?他是看您太忙了!”
顧客一聽,也就沒再說什麼了。
事後,徒弟向師傅請教。師傅笑著說:“年輕人,這服務行業不僅要練技術,還要練說話啊!一句話可以說得使人跳,也可以說得使人笑。這方麵你還需要多加鍛煉啊!”
想要做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必須加強我們自身的學習和修養。針對不同的人能恰如其分地說出不同的話,僅憑口才是遠遠不夠的,那些伶牙利齒的“巧舌之婦”,盡管能說會道,但卻登不了“大雅之堂”。出色的溝通能力,其實是由多種內在綜合素質決定的,需要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經驗。為此,我們就要在平時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積累。
另外,說話要考慮對方的文化背景。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不同特點,與說話對象保持一致。從事不同職業、具有不同專長的人所具有的信息類型和興奮點常常是不一樣的。如果從對方一竅不通或一知半解的問題引出話題,就會讓人有味同嚼蠟或者無言以對的尷尬。如果能抓住對方職業或專長的特點而引發話題,就能比較容易觸動對方心靈的“熱”,進而產生共鳴。
被譽為“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能,85%則取決於與人溝通的能力。”可見,語言能力作為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因人而異的談話方式不僅能表現出自己的素質,更能讓對方在與我們的談話中感受到尊重與信任,從而因說話而改善我們行事、做人的“場效應”。
做人要直,說話要彎
我們都知道成語“文質彬彬”是個很不錯的褒義詞,形容一個人風度翩翩、舉止優雅。而“文質彬彬”的原文和上下句的意思,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文質彬彬”史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意思是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隻有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從中我們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為人過於直率,說話過於直爽,就顯得粗俗野蠻了。
有人認為說話時隻要遵守真誠和直率的原則,就一定可以取得成效、贏得人緣。事實上,因為人們身份、性格、心理等個人因素的不同,對語言表達方式的習慣肯定也不會一樣。如果不分對象地對任何人都用同樣的語氣、態度或措辭,往往導致的結果會參差不齊,甚至有天壤之別。所以,我們說話要注意分寸,不能夠以一句“我很直率”來掩蓋自己的過失。
這裏,我們講直話彎說,代表的意思是在不失自己做人真誠、厚道本質的基礎上,學會策略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指出他人不足、諫言獻策的時候,更要懂得說話太直誤人亦害人的道理。因為,直白的做法往往會把對方的缺點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擊了對方的自尊心,貶低了智慧、傷害了感情。就算我們再怎樣能言善辯、理由充足、邏輯縝密,也都難以讓對方領情,甚至認為我們是在故意用“炫耀”的方式來襯托出他的“無知”。
很多時候,我們沒必要直接把話“說透”,稍一點撥,興許就會讓對方感受到餘音嫋嫋的弦外震顫。此時的一個眼神、一種聲調,或者一個手勢,都能起到如話語般顯明告知的作用。會說話的高手就像鬥牛的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閃避災難。
隻要能達到一開始的初衷,我們並不一定非要時時、事事都“有一說一”。側麵迂回的路線往往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要知道,“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是充分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顧及他人的感受,以最柔婉的方式向其傳達“話外音”。古時秦國有個叫優旃的人,就深知“彎折”之道。
優旃是秦國的歌舞藝人,個子非常矮小。但他說話幽默,常常能在說笑中影射出大道理。
一次,秦始皇在宮中擺酒設宴,正遇上天下大雨。宮殿中一片歡歌起舞,而殿外執位站崗的衛士卻都在淋著大雨,受著風寒。
優旃見狀,心裏十分憐憫這些衛士,便故意問他們:“你們想休息嗎?”
衛士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當然非常希望。”
優旃則告訴衛士們:“一會兒如果我叫你們,你們要很快地答應我。”
過了一會兒,優旃上前給秦始皇祝酒,之後又轉身走向欄杆旁,大聲喊道:“衛士!”
衛士們答道:“在。”
優旃說:“你們雖然長得高大,又有什麼好處?隻能站在外麵淋雨,我雖然長得矮小,卻有幸在這裏休息。”
秦始皇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知道優旃是在借用自嘲的形式來諷刺他。於是,秦始皇下令:準許衛士減半值班,輪流接替。
還有一年,秦始皇打算把打獵遊樂的園林東延至函穀關,西擴至雍、陳倉一帶。這樣一來,幾千畝農田將全部成為牧場。
朝中許多老臣聽到這個消息後都上書勸諫,直接批評這是勞民傷財,是萬萬不可為的事情。
秦始皇心中異常不快,怒言道:“這天下都是朕的,朕想建個遊樂場,你們這些老東西就婆婆媽媽!誰敢再勸諫,拉出去立刻砍了!”
優旃聽說後,就趁秦始皇興致勃勃時探聽虛實:“聽說陛下要擴大園林?”
“有這麼回事。”秦始皇得意地說。
“好得很!”優旃說:“園林擴大了,可以多養禽獸,要是有敵人從東方來進攻,咱們可以用大大小小的鹿去撞死他們!”
秦始皇不禁被優旃逗笑了。然而仔細想想,為了國家的安危,還是不要過於玩物了。於是,擴建園林的事情就此被否決了。
這就是直話彎說的功效,直的是人心,彎的是策略。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認為自己的決定和想法是正確的,不希望被別人不留一點兒顏麵地直接駁斥。很多時候,不講場合、不講方式,僅僅隻是懷著一顆“我是為你好”的心,去勸說對方,反而會讓其產生反感,甚至會產生“怎麼隻要我想做的,你就反對?我就這樣了,你能怎麼著”的逆反心理。
不管是規勸也好,諫言也罷,哪怕隻是普通的聊天,都要學會改變以往我們直來直去的說話模式。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都會對自己的言行和判斷進行反思。因此在與人交流中,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認知和接受感。若能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也就大都能同時表達了原則,並贏得了人心。兜圈子、拐彎路,看似與我們過去的“直線”方式截然相反,卻為我們打造不同以往的人際局麵奠定了改變的基礎。
有理不在嗓門大
生物課上,學生們麵對“何種濃度的酒精用來消毒最好”這樣的問題,想當然地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自然是濃度越高越好。”不曾想,卻斷然被否定。
看著學生們一臉的狐疑,老師才解釋道:“高濃度的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凝固,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後續的酒精就再也浸不進去了,造成細菌在壁壘後麵依舊存活。”學生們一個個認真地聽著這個新奇的理論,若有所思。
老師進而強調:“最有效的濃度,是把酒精的濃度調得相對柔和些,潤物無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
這則小故事很好地說明了與人交談、討論,甚至爭辯中“嗓門小”的力量。原來,“潤物細無聲”的柔和有時比狂風暴雨更有力量。這並不是一種軟弱或妥協,更不是退讓,而是一份有品質的修養、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和水滴石穿的堅韌。
生活中,我們都標榜“道理”,常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一詞。實際上,所謂道理,有道才有理;而“禮”讓則是“道”最基本的體現。若任何一方感到理虧或是“禮”讓,相信也就沒有那麼多不悅的爭吵了。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有理不在聲高。人們往往會有一種下意識的錯覺,認為聲音越大、氣勢越強、語氣越堅定,就越能說明自己是有理的。但心理學家認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比之有聲語言要深刻得多。曾有國外的心理學家還就此列出了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7%的語調+38%的語氣+55%的表情。這個公式主要強調了無聲語言在人際傳播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僅會用嘴說,更懂得如何用諸如表情、肢體等“無聲語言”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