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大嗓門甚至粗魯的爭辯方式往往會使對方產生反感,無法使人心悅誠服。充實的論據才是力求理解的保證。言之有理,對方自然會接受客觀存在的道理,這比調高八度、大喊口號要有效得多。
有這樣一件發生在美國飛行員胡佛身上的事情,足以說明“禮”讓不僅是素質的體現,更是明“理”的保證。
胡佛是當地非常有名的飛行員,他膽識過人、技術一流。也正是因為此,才能幸免於這次意外的災難。
原來,在一次參加飛行表演的返回途中,在飛機降落到距離地麵300米高空的時候,飛機的發動機突然熄火了。這對於連同飛機裏的另外兩個人來說,簡直就是滅頂的災難。
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胡佛依靠高超的技藝和過人的膽識,最終把飛機降落在了機場。隻是飛機受到嚴重損壞,萬幸的是人員除了一點兒輕傷外,全都安然無恙。走出飛機駕駛位置後,胡佛立即對飛機作了檢查,結果發現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機械師把燃料加錯了。
走出停機坪,胡佛的第一件事就說要見一下那位幫他維修飛機的機械師。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他要狠狠地痛罵那位粗心大意的機械師。不過這也可以理解,這樣大的失誤不僅讓這架造價昂貴的飛機差點兒報廢,而且險些讓胡佛一行三人一命嗚呼。
但事實卻是這樣的:胡佛見了那位年輕的機械師以後,走過去攬住機械師的肩膀,嚴肅卻又充滿力量地隻說了一句話:“為了相信你不再出現這樣的失誤,明天要起飛的F-16還要你來維修。”
還沉浸在緊張、沮喪、痛悔情緒中的機械師,聽到這番話以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胡佛離開以後他還沒有醒過神來。自然,這件事情本身給這位機械師一次終生難忘的教訓。而胡佛在年輕機械師犯了這麼大錯誤的時候,隻是寥寥幾句含蓄的批評,更觸動了機械師的心靈。在“失理”的情況下,胡佛依舊重新給了機械師機會,怎能不讓人感激呢?可以想到,下一次檢修時,機械師定會萬分小心的。
在有理的時候仍能保持這樣低平的態度,實在令人欽佩。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有道理,就衝著機械師大吼大叫,更沒有得理不饒人,而是選擇更加委婉地表達。想必聰明的胡佛知道,暴風驟雨般的訓責很有可能會激起對方的反抗,而綿裏藏針地嘲諷也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就算認識到了錯誤,也很難得到改正錯誤的警示。
恰到好處地運用批評,不但能夠讓犯錯的人心悅誠服地認識錯誤,而且能體現個人的境界。有理不在嗓門大,懂得對形式的把握,拿捏好說話語氣的分寸,就能被對方充分理解和接受,自然也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即使不得已與人爭辯時,也應以“禮”相爭、以“理”相辯,少一些野蠻,多一些理智。“爭辯”不是“爭吵”,爭吵以聲壓人,爭辯以理服人。而且,有理的事實早晚會澄清,“不在聲高”正是鍛煉我們克製與沉著的精神,以及謙和與忍讓美德的絕好機會。從說話有“理”到懂“禮”的轉變,也正是我們現代文明人培養自身必備素養的改變過程。
別讓你的話撕了對方的麵子
有一家公司的生產部經理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效力,而起因隻是由於一次生產會議。
一次,副總裁提出了一個有關生產過程的管理問題,越講越激動,氣勢洶洶地將矛頭直指生產部經理。為了避免在同事麵前出醜,生產部經理對這些問題避而不答。這更惹火了副總裁,各種難聽的話便脫口而出。
即使說的是工作,但恐怕也沒人能經受住這樣當眾的羞辱。“會議風波”過後沒幾天,這家公司就失去了一位能力出眾的生產部經理。
像這樣不顧場合地對別人責備、挑剔,甚至挖苦、譏諷的現象,我們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可當過了一時嘴癮後,我們有沒有想到會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會給自己埋下多深的隱患?
自尊甚至是虛榮,本來就是人們固有的屬性。通俗說來,就是每個人都要麵子,因為這幾乎是一個人自尊心的具體表現。有些人可以吃暗虧,可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他們也想爭取平等,渴望被人承認,期待公正待遇。
如此看來,我們若想在社會交際中如魚得水,就要懂得保護他人的麵子,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更切忌直率地指責。一些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僅保住了別人的麵子,也是給自己送上的最好的禮物。而所謂不撕破麵子,更多的時候會發生在因不了解對方而造成的溝通不暢甚至爭論時,就更不能以怒製怒。最好的方法是主動給自己找個“台階”下,既不傷害對方的麵子,又能為日後的溝通、解釋、道歉或勸慰而達成共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某個方麵來說,人生就是不斷地說服他人以尋求合作的過程;反過來也可以說,人生就是不斷地遭到拒絕和拒絕他人的過程。拒絕他人也要講方式,巧妙保護好對方的麵子不僅不會讓人下不來台,還讓人心生感激。
也許,每個芭蕾舞演員都有一個夢想:能在百老彙歌劇院的舞台上有一次演出,許多人畢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能達到這個神秘而莊嚴的目標。
有一年,百老彙歌劇院又發出了招聘歌舞劇主角的消息,這引起了芭蕾舞界巨大的反響,很多芭蕾舞演員都從世界各地前往百老彙參加選拔。
幾輪篩選過後,大部分演員都被淘汰了,隻剩下最後兩名。又經過一番較量,其中一人被淘汰,終於留下了那個最後的“得勝者”。
為了維護那位被淘汰者的自尊心,評審員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她,那委婉而善良的表達足以讓那位被淘汰者動心:“你的舞藝很好,而且你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芭蕾舞演員,將來一定會取得不凡的成績。但是,這次本劇所需的角色可能不太適合你。我們需要一位稍微活潑些的演員,這好像與你的個性不太符合。當然,等我們有了適合你的角色,一定會找你來詮釋。希望你今後繼續努力練功,等待與我們的合作通知。”
在這樣一件極尷尬的事情麵前,被淘汰者本來已經對自己喪失了最基本的認識,覺得一無是處,什麼也做不好。這樣的傷害可見一斑。然而,那位芭蕾舞演員卻又是十分幸運的,雖然被淘汰了,雖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角色,聽到評審員說的這番沒有一絲傷及她自尊心的話後,她感到即使這次離去了,台階下得也很體麵、很舒服,心中的希望也不會因此而破滅。
往往,我們稍微地理解便能給對方帶去一個最好的鼓勵,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在鍛煉了對方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謙恭有禮地給他人留足麵子,方能換來對方的誠懇和信心。
留麵子就是給台階、巧搭橋。這不僅會給他人帶來溫馨,而且也能培養我們自身的修養。比如說縱使我們以勝利者的姿態而出現時。
1922年,土耳其和希臘經過幾個世紀的敵對後,終於決定與希臘人展開一場徹底的決戰,進而把敵人逐出土耳其的領土。
在土耳其著名的統帥穆斯塔法·凱墨爾發表了一篇拿破侖式的演說後,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展開了,最後土耳其贏得了勝利。
當希臘兩位將領前往凱墨爾總部投降時,已經做好了被土耳其人大加辱罵的準備。
但出人意料的是,凱墨爾卻絲毫沒有顯出勝利者的驕傲。“請坐,兩位先生,”他說,接著握住他們的手,“你們一定走累了。”
這讓希臘的兩位降將有些不知所措。還未等他們反應過來,凱墨爾隨即安慰他們不要為失敗而痛苦,並以軍人對軍人的口氣說:“戰爭這種東西,最優秀的人有時也會打敗仗的。”
即使在勝利的興奮時刻,凱墨爾還能考慮到敵方的尊嚴,在大庭廣眾之下,非但沒有挖苦、諷刺、辱罵敵手,反而以第三者的口吻對其進行安慰。
那兩位希臘將領被凱默爾的大將風度所深深感染,心裏充滿了感激,表示願意率軍撤出土耳其,並應允再也不來侵犯。
縱使別人失敗而我們勝利了,縱使對方犯錯而我們是正確的,也要為別人保全麵子。每個人都有一道最後的心理防線,一旦我們不給他人退路,不讓他人走下台階,我們自己的路也可能就不會好走。
因此,在遇事待人時應謹記一條原則:別讓一時的話語撕破了對方的麵子,這無異於同時拆了自己的台階。人人都需要麵子的保護,給他人留足麵子的同時,說不定就會改變我們自己的人生格局。
話說三分,點到為止
一位高僧曾給一個書生開了一副藥方,告之如何待人接物。藥方隻有三句話:熱心腸一副、溫柔兩片、話說三分。
對此,高僧解釋道:“值得注意的是話說三分,它有兩層含義:其一,這是一種技巧。倘若你有理,而對方又是個聰明人,則無須將理說得過於詳細,話說三分也就足夠了。其二,這也突出了一種寬容的處世態度。人無完人,對於彼此的不足心知肚明,再巧妙地點上幾句,對方自然也就清楚了你的用意,並會感激你留足的麵子。”
俗話說得好:“逢人隻說三分話。”也就是說剩下的七分就不必挑明了。這並非是狡猾或虛偽,更與光明磊落無關,而是一種說話的藝術和修養的智慧。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情盡在不言中。要知道,忠言畢竟難以入耳,讓人不易接受。更何況,在沒有分清對象、時機的情況下和盤托出,隻能是庸人之舉。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如果對方不是一個可以傾其所談的人,那我們所說出的三分話,實際上就已經不少了。極為普通的朋友之間關係淺淡,而我們卻與之深談,那麼對方是否會願意耐心傾聽我們敘述?聽完後又是否能夠完全理解,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呢?如果沒有達到諍友的地步就貿然說出“逆耳忠言”,即使對方修養頗好不至火冒三丈,恐怕也難以一時接受。如果談及的話題涉及政治、國家,而又沒有事先了解對方的立場,隻顧自己高談闊論,說不定還很容易招來災禍。
由此看來,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需說、不必說、不應說。
凡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說話亦如此。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說;雖然得其人而無其時,也不必說;即使得其人,亦得其時,卻沒有得其地,更是不必說。如果對象不是完全吻合,說出三分真話就已經足夠;如果沒有趕上恰當的時機,那麼此時的三分話就是在暗示對方,以觀其變;而如果對象、時間都正好,卻沒有合適的場合,這時我們說的三分真話就應足以引起對方的注意了。掌握了這樣的“三分法”,才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為人處世的境地,做到人情達練的改變。
懂得點到為止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把握分寸,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呈現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後,無論事物發展到何種地步,都會使自己有足夠的空間去掌控。
由此可見,說話是一門藝術,或者錦上添花、或者自毀前程。話音剛出即縹緲,後麵的餘味留給聽者自品。這樣,不僅可以泄掉因為溢滿之詞而惹來的局促,還能鍛煉聽者的“辨音”能力,加強自省自檢的意識。這些都是點到為止所帶來的改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覆水難收,三思而言
網上流傳這樣一段類似於順口溜似的話,對如何說話倒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急事,慢慢地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不能亂說;不開心的事,找準對象說;開心的事,看準場合說;別人的事,小心地說;自己的事,聽別人說。
之所以有這樣多的“限製條件”,就是因為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說出來的話就再難收回了;給對方帶來的感受以及對周圍所造成的影響,是好是壞、是喜是悲,也就幾乎無法逆轉了。話語是即時性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覆水難收”。要是說錯了話,即使事後萬般解釋,也難以完全挽回局麵。所以更應避免因為一時衝動或大意而信口雌黃、出口傷人。深思熟慮後,才能做到少說無用的話,說好有用的話。
一句在適當時機、對適當對象所說的好話,是需要有日積月累的經驗才能說出來的。但我們可以首先做到的是,話到嘴邊留三分。當一個想法、一種認識初入我們大腦中時,先沉住氣,冷靜、客觀和全麵地去分析,適時權衡利弊,因人、因地、因時地去考慮,這樣才能把握好說什麼樣的話、怎麼說,才是最合適的。一般來講,人們隻有在“三思”後才不會一時衝動,才能降低說出蠢話或危險話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