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禍從口出”,如果說話不留心,信口開河,招人妒忌或厭煩,反而得不償失。若我們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反之,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壞事。有這樣一個人宴請賓客時發生的故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擺開數桌的宴席上,已經時近中午卻還有幾人遲遲未到。主人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怎麼還沒來?”
有的人聽到這話也沒多想,就繼續和旁人說笑聊天了,而有些愛琢磨的客人心想:“該來的還不來,那麼我是不該來的了?”於是起身告辭而去。
這個人很後悔自己說的話,連忙解釋說:“不該走的怎麼走了?”
話音剛落,其他的客人心想:“不該走的走了,看來我是該走的了!”於是,又有一些人也紛紛起身離席告別,最後隻剩下一位多年的好友。
好友責怪他說:“你看你,真不會說話,把客人都氣走了。”
那人正感到委屈,就辯解說:“我說的不是他們。”
好友一聽這話,頓時心頭火起:“不是他們!那隻有是我了!”於是長歎了一口氣,拂袖而去。
所謂開口之前要三思,就是要在俗話說“話趕話”的時候,寧可沉默也不要因一時衝動而信口開河。豈不知人越是在盛怒之時,就越容易詞不達意。
也許,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立刻就改掉以往心直口快、說話不加思索的習慣,也是不太容易實現的。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下一次開口前,先捫心自問兩個問題:這句話在這個場合說是否合適?這句話是否能用於這個人身上?經過這樣兩層自檢後再說出的話,定然有別於以往的冒失與莽撞,自然也就給他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很多現實中的事例都足以給我們以警示:與人交流時,一定要仔細斟酌,想好再說;倘若能事先多考慮,想好了再說,就可能會大大增加彼此間談話的融洽感。
日子因幽默變得好過了一點兒
一個乞丐坐在街道邊上乞討,與其他乞丐不一樣的是,他的左右手各自拿著一隻空碗,等著行人往裏麵投錢。
一個行人路過此處,停下來往一隻空碗裏投了一枚硬幣,然後奇怪地問道:“另一隻空碗是幹什麼用的?”
乞丐回答說:“最近我的生意做得比較大,我決定再開家分公司。”
行人從乞丐幽默而有深意的話語中自然聽出了他生活的艱辛、無奈而又期許的意味,不禁又往另一隻空碗裏扔了一枚硬幣。
如此幽默的話語,乍一聽,會給人們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作料的味道;若之後再一琢磨,便能品出詼諧的想象背後所蘊藏的深意。而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所帶給人們心靈的衝擊,往往比平鋪直敘更能抓人。
幽默是一種智慧的產物,能反映情緒智力的高低。可以說,幽默的最高境界便是智慧。俄羅斯作家赫爾岑就曾說過:“笑,決不是一件滑稽的事。”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對此是這樣形容的:“笑要有智慧,幽默不單是要單純逗樂,還要排斥庸俗。”
由此說來,健康的幽默能促進人們身心的發展。蘊藏著人生哲理、妙趣橫生、妙語連珠的幽默,常常使人思想樂觀、心情愉快、意誌堅定,消除了疲勞的同時,更加集中了我們的注意力,在培養高尚情趣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自身行事的效率和為人的風格,帶給他人同樣享樂的趣味。看看海涅是怎樣通過幽默來加深朋友間的友誼的。
一天,海涅正在伏案創作,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所打斷。來人送進了一個郵包,寄件人是海涅的朋友梅厄先生。
海涅因緊張地寫作而感到有些疲倦,又因被人打斷思路而顯得很不高興。他不耐煩地打開郵包,裏麵包著層層紙張。他撕了一層又一層,終於拿出一張小小的紙條,小紙條上隻寫著短短的幾句話:“親愛的海涅,我健康而又快活!衷心地致以問候。你的梅厄。”
海涅剛想發怒,卻又不禁被朋友的這個玩笑所逗樂,他深深地感到一種被人惦念的幸福,疲倦感也即刻消失了。調整情緒後,海涅決定對他的朋友也開一個玩笑。
幾天後,梅厄先生收到了海涅的一個郵包。那郵包重得很,以至於梅厄甚至都無法一個人把它拿回家。他雇了一個腳夫幫他扛到家後,打開了這個令人納悶的郵包。
隨後,他驚奇地發現裏麵竟是一塊大石頭。石頭上有一張便條,上麵寫著:“親愛的梅厄,看了你的信,知道你又健康又快活,我心上的這塊石頭落地了。我把它寄給你,以永遠紀念我對你的愛。”
幽默是人們為改善自己情緒和麵對生活困境時所產生的一種需要。它的形成主要在於人們的情緒。當我們對他人的幽默報以快樂和肯定的回應時,當我們幫助他人感受快樂時,健康的幽默就已經產生了。
與人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一種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往往,詼諧幽默的人常能贏得更多朋友的歡迎與喜愛。
同時,幽默還能使人急中生智、化解困境,或者從危險的境地中脫身,創造性地、完善地解決問題。凡是具有較高情商的人,無一不是善用幽默來應付緊急情況的。
德國詩人歌德在公園散步時,走到一條隻能通過一個人的小道上,恰好迎麵遇到了一個曾經對他的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評論家。
此時,對方似乎像是挑釁似的高聲喊道:“我從來也不給傻子讓路!”
“而我則相反。”歌德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
歌德運用了類似中國太極拳中以柔克剛的方式,幽默而巧妙地化解了一次看起來馬上就要爆發的衝突,因此而被廣為後世傳誦。不僅是曆史中的偉人,如你我一般極為普通的“小卒之輩”,同樣可以有意培養自己的幽默細胞。
一位紳士正在餐館裏進餐,忽然發現菜湯裏有一隻蒼蠅。他揚手招來侍者,冷冷地諷刺道:“請問,這東西在我的湯裏幹嘛?”
侍者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怎樣地解釋或道歉,換來的都隻能是尖銳的批評,甚至會引起顧客的憤怒。但是,幽默幫了他的忙,把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使氣氛得以緩和。侍者彎下腰,仔細看了半天,回答道:“先生,它是在仰泳!”瞬間,餐館裏的顧客被逗得捧腹大笑,那位紳士也就不好意思再追究下去了。
一位顧客走進一家有名的飯店,點了一隻油氽龍蝦。他發現萊盤中的龍蝦少了一隻蝦螯,異常生氣,便讓侍者找來了老板。
老板抱歉地說:“對不起,龍蝦是一種殘忍的動物。您的龍蝦可能是和它的同類打架時被咬掉了一隻螯。”
而這位顧客也用同樣巧妙的回答化解了這場尷尬:“那麼請調換一下,把那隻打勝的給我。”
老板和顧客雙方都用俏皮的表達方式來委婉地指出雙方存在的分歧。這種方式不取笑、不批評他人,沒有傷及他人的自尊,既維護了餐館的聲譽,又維護了顧客的利益。如此,幽默不僅化解了尷尬的局麵,還緩和了人際關係,真可謂是立身處世的潤滑劑。
隻要我們有意識地注意培養自己的幽默細胞,掌握幽默的技巧,就可以培養出幽默感。娛人娛己,喜不自勝。幽默可以消除緊張、緩解壓力、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更是我們振奮精神、重獲活力的良好途徑。這些因幽默而帶來的改變,足以讓我們重視並為之實踐。
委婉地拒絕,讓“不”說得更容易
林黛玉初進賈府時,行至邢夫人處。邢夫人“苦留吃過晚飯去”,而“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黛玉則怕被指責不懂禮數而婉言拒絕。那話說得,甚是得體:
“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隻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
此番話一出,既有對邢夫人的尊敬與感激,又表現出自己懂禮節、識大體,足見黛玉之聰慧。
人們把這種方法稱為“是……但……”的模式。這種方法避免一開口就說“不”,給對方留足麵子、留好台階。
委婉地拒絕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是決定我們是否能在人際交往中更勝一籌的差別所在。如同卡耐基所說:“學會拒絕的藝術,既可減少許多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又可使自己表現出人格的獨特性,也不至於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陷於被動,生活就會變得輕鬆、瀟灑些。”
我們都知道,順耳的話好聽,自然也就容易說。但在生活、工作中總有一些我們不願或無法接受的事情。此時,我們如果無法把拒絕說出口,就會讓自己陷於頗為被動的窘困之境;但若拒絕的話說得不恰當,又會很容易引起諸多的不快。所以,如何說“不”是說話的一個重要方麵。
對於或是無法做到、或是不合理的要求,由於人情、利害等關係,直接說“不”往往很難,也不明智。這時就需要婉拒,委婉地加以拒絕。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打破人際關係的僵局,讓說“不”變得輕鬆愉快,還可以使對方更加心平氣和或表示理解地去接受。
曾經,美國某報紙為了增強影響力,幾次三番地邀請林肯去參加他們內部的編輯大會。林肯推脫不下隻好勉強答應,對方欣喜若狂,並想趁勢把林肯作為該報的“品牌”。
林肯覺得自己並非一個編輯,所以出席這樣的會議不太合適。為此,他想用一個小故事讓報社的領導明白,不要再邀請自己出席這樣的大會了。
林肯說:“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麵孔看。
她說:‘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她說:‘當然有辦法了,雖然你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待在家裏不要出來的嘛!’”
大家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林肯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拒絕意圖,溫和但卻讓人在愉快的氛圍中領悟到了他的意圖。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永遠不拒絕他人是不可能的。左右逢源、力圖做“老好人”,或者勉為其難地接受了自己無法承辦的事情,最終都不一定能得到我們預先期望的好結果。愈是想討好每一個人,愈是達不到眾人滿意的結果。因為,過多地逢迎會讓所有人都不曾注意到我們的“好”,反而責備可能的不周到。畢竟,一個人的精力、體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顧及到每一方麵。除此之外,想要不加拒絕地答應所有要求,我們自己的陣腳就會被擾亂,原有的方寸也會變得不再平衡。
麗紅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很少與他人起爭執。可是在職場裏,麗紅的“好脾氣”讓所有人都可以支使她,同事們經常隨口一句“幫我複印一下”“幫我把這個文件交給小張”,就把麗紅自己的事給耽擱了。
時間一長,麗紅的工作效率難免就有所下降,這不禁遭到了領導的質疑。麗紅為此既煩惱又有些憤怒:憑什麼讓我來幫你們做?可是她又不想因為這些小事而破壞了同事間的關係。漸漸地,麗紅把這樣的負麵情緒越來越多地帶回到了家裏,老公經常被無緣無故地“火噴”,連女兒也抱怨說“媽媽不如以前溫柔了”。
其實,“好說話”也算是麗紅的優點,但不分場合、不分界限,優點也不一定能給她帶來優勢。想不得罪同事,又要表達自己的界限,其實很簡單:態度上溫和,立場上堅定。當他人習慣性地拋來一些小事上的“指令”時,完全可以以一種優雅的姿態告訴對方:“我正在忙,過半個小時好嗎?”話音一出,對方大都也就明白了我們是在用一種拖延的方法來暗示自己的態度,相信也就沒有人願意花上半個小時去等待複印一個文件了。如此,在把判斷標尺收回到自己手中的同時,又不會讓對方感到尷尬,我們個人的空間自然也就得到了保障。
恰當地表達、溫和而堅定地說明自己的情況,不但能讓對方遭受拒絕後失望和不滿的情緒降到最低,而且還會給人以簡單真誠的印象,有利於日後雙方和諧地交往。這也正是我們為之改變的不同之處,以及為了創建新的人際關係所必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