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是中國近代畫壇的一代宗師。齊老先生不僅擅長書畫,還對篆刻有極高的造詣,但他也並非天生就有這方麵的天賦,也是經過了非常刻苦的磨煉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藝術練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齊白石年輕時就特別喜愛篆刻,但自己的篆刻技術總是不那麼令人滿意。於是,他向一位老篆刻藝人虛心求教,老篆刻家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刻好了之後全部磨掉,磨完後再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齊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師的話一絲不苟地去做。他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刻好了把它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個血泡。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終於統統都被“化石為泥”了。
齊老獲得成功的訣竅,就是對待事情的耐心與執著。隻有以平和之心,始終如一地付出努力,成功的路才會走得穩健而堅固。
耐心可以讓我們沉澱出一份平靜、擴展開一條思路、轉換成一個角度、收獲到一種智慧。所以,我們在做人做事時,眼光應放長遠些,注重知識的積累,以平和的心態始終如一地努力,自然就會水到渠成。許多事業都必須經曆痛苦掙紮、努力奮鬥的過程,而這也正是讓我們鍛煉得更加有力、更加堅強的必經之路。
一針一線細心縫製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將我們送到成功的彼岸;用焦急與浮躁打造出的船,隻能將我們埋葬在失敗的汪洋大海中。我們隻有擺脫了速成心理,一步一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有可能從焦急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不枉最初的夢想。
感情用事不可取
人在生氣的時候,為什麼說話往往都是高調嗓門,而非柔聲細語呢?
有這樣一種解釋,看來頗為值得玩味:當兩個人彼此心中充滿怒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為了掩蓋或縮短之間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於是便必須大喊大叫。但是在喊的同時,雙方會更加生氣,心的距離就會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用更大的聲音來叫嚷……
然而,當兩個人在相戀的時候,說話都很輕聲細語,是因為他們心的距離很近。
所以說,當我們在與他人發生不悅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更不要人為地說一些讓心的距離更遠的話。不妨稍候幾天,等心的距離不再彼此排斥的時候再好言好語。
西方有句經典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中國的處世經典《增廣賢聞》上也說:“酒是穿腸的毒藥,色是剮骨的鋼刀,氣是下山的猛虎,怒是惹禍的根苗。”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
“衝動是魔鬼”,憤怒狀態下的人們經常會失去理智,一時的衝動很有可能就會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造成嚴重的後果。感情用事會讓人身不由己,敢做平時不敢做的舉動,願為平時不願為的事情,就好像失去理智的罪犯那樣走上極端,親手毀掉自身的幸福。據統計,怒火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比全世界燒掉的煤炭還要多出成百上千倍。
由此,小到做人,大到治國,無一都不能感情用事。否則,對周邊的環境、對自身的現狀缺少客觀而清醒的認識,頭腦發熱,僅憑一時興起,失敗便是不可避免的了。曆史給人們的教訓往往是沉厚而深刻的,足以讓後世警醒。在總結楚漢成敗時,項羽的失敗就被歸結為感情用事、殘暴無度。坑秦降卒、坑齊降卒,殺秦王子嬰及秦國宗室,讓其盡失人心。
行軍打仗時,虐待降兵、血洗屠城的事屢有發生。巨鹿之戰後,項羽竟然殘忍地坑殺投降的秦兵20萬。這無疑激起了對手更頑強的反抗。所以,雖然項羽戰必克,攻必勝,但所遇敵人愈發頑強,讓他攻占後的屠城愈殘暴。如此惡性循環,盡失民心。對於稍有反對者,常常憑借一己感情而殘忍殺害。最後發展到獨斷專行、剛愎自用,隻顧及自身情緒,不重他人感受,讓原本投靠他的韓信轉而投靠劉邦,直至眾叛親離、孤家寡人。
反觀劉邦,其突出的特點就是精明詭譎、冷靜理智。他的部隊紀律嚴明、行軍仁義,對百姓秋毫無犯,這也是劉邦能先入關中的原因。另外,他知人善任、胸襟廣闊,善於爭取和拉攏反叛項羽的諸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運籌帷幄重張良,治理國家憑蕭何,臨陣決勝靠韓信。劉邦用他的冷靜理智戰勝了項羽的感情用事。
所謂感情用事就是任性妄為,僅憑一己喜好而進行決策;反之,遇事可以控製自己的感情,能做到冷靜地分析判斷、權衡利弊之後再做決策者,就是冷靜理智的。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無盡的感情一旦湧上心頭,就會在一定意義上喪失理智,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舉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人類社會的發展,主要靠的是人類理智的發展來推動的,而感情隻能起輔助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發展就是人類理智的發展。隻有在理智領導下,感情才能得到健康的體現。
人不可感情用事,尤不可好怒輕動,當理智控製不住感情,任性驅遣是沒有不摔跤的。特別在如今的市場動蕩中,投資者難免會失去方向、盲目行事。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在金融危機中潰敗的比爾·米勒,他曾被認為是彼得·林奇的接班人,連續15年戰勝標準普爾指數。但這個榮譽被他的孤注一擲毀掉了,當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影響金融市場時,比爾·米勒堅信自己能從市場恐慌中賺錢,在爛熟於心的股票裏挑選了美國國際集團、美聯銀行、貝爾斯登和房地美。當這些股票連連下跌的時候,他認為投資者反應過度了,依然大肆買入。雖然15年來他與大眾的逆向操作決定都證明是非凡的,但這次危機讓米勒深受重創,他管理的價值型基金多年優於大盤的表現也被一筆勾銷。
做人做事要懷有濃厚的感情,又不可感情用事。
正如投資大師安東尼·波頓如此告誡投資者,“不要跟股票談戀愛。”當你習慣了某隻基金,追求自豪和回避遺憾的心理經常讓我們過長地持有一隻表現不佳的基金,而且持有的時間越長,感情也就越深、越舍不得賣,雖然它們已經很不可愛了。
他建議投資者買了股票或基金不能永遠放在一邊,在堅持長期投資的前提下,應該養成定期檢查、適時調整的好習慣,不要過度感情用事,以至一葉遮目,不見其不足。
遇事不憑一時的感情衝動,比起以往而言,我們的目光就會更加明亮,雙耳更加聰靈,整個人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改變。
現在就放了自己
著名國畫藝術大師張大千先生有一縷長長的胡須。
一次,朋友無意間開了一句玩笑,問他晚上睡覺時胡須怎麼放。結果那天晚上,他徹夜失眠了,不知道把胡須放到哪裏才好。
就像張先生事後自己回憶時說:“平常都不會擔心這方麵的事,怎麼一在意就出問題了?”
張先生這樣的“簡單之人”在麵對內心煩憂時,能夠及時予以反省並修正,以此獲得自我的解脫與心靈的寧靜。
當我們在感慨被煩惱包圍了的時候,也許從未曾細細想過,生活本來無意與我們作對,和我們過不去的一直是自己而已。所謂的煩惱,大都是人們無故尋愁覓恨,從而捆綁住手腳的無形網罩。事實上,生活中99%的煩惱其實都不會發生。
正如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那首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種何等空靈透徹的人生境界。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時無法企及至如此層次,但至少應該參透“天下本無事”的道理,做到不要“庸人自擾之”。往往,煩惱就是給自己的捆綁。而解鈴還需係鈴人,能給自己心靈“鬆綁”的也隻有我們自己。
生活中難免受到傷害,但唯一能決定我們要痛苦多久的,隻有我們自己。往往,被傷害過一次,卻在心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遲遲不能放下,仿佛已被傷害過千百次似的。再多的氣憤、怨恨,到頭來痛苦的本源還是自身。如果沒有我們自身情緒的“支持”,沒有徒加給自身的痛苦,那麼所謂的傷痛又怎麼會繼續存在呢?
放下不如意,就能輕鬆放下自己,懷揣一顆平淡從容的心去享受生活。關鍵要看我們自己是否願意改變,是否願意不再如從前般執拗。
從前,有一位酷愛陶壺的高僧,隻要聽說哪裏有好壺,不管路途有多麼遙遠都一定會親自前往鑒賞。收藏半生,最得意的就是那隻龍頭壺。
一日,一個久未謀麵的好友前來拜訪,高僧拿出那隻龍頭壺來泡茶招待他。朋友對這隻茶壺讚不絕口,可萬不曾想觀賞把玩時一不小心將它掉落到地上,茶壺應聲破裂。
一時間,朋友甚至不知該如何表達歉意,手足無措地愣在那裏。這時,隻見高僧蹲下身子,默默地把撒落在地上的碎片收拾幹淨,然後又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說笑,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
眾人不解,事後有人問高僧:“你最鍾愛的一隻壺被打破了,難道你不難過、不覺得惋惜嗎?”
高僧說:“事實已經造成,留戀碎壺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尋找,也許能找到更好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耿耿於懷,其實就是抱著無益的煩惱不放。拿得起,放得下,才是讓自己的人生得以變輕鬆的關鍵。
所謂的煩惱,大都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也或者是因為太不知足。沒有人捆住我們,也就無所謂解脫。有些東西隻是我們無故尋仇覓恨、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比如說少年維特。
維特總是充滿了對現實的不滿,他總在不斷試圖發掘新的事物來忘卻自己的煩惱,卻不自知地陷入另一樁煩惱之中。
他出生在一個較富裕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即使有著這樣的物質生活條件,維特還是覺得自己不幸福。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惱,他告別家人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山村。
在那裏的一個舞會上,他認識了綠蒂,並且愛上了她。但是綠蒂已經訂婚了,等她未婚夫回來的時候,維特才發現自己就像個小醜似地尷尬。他歎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離開了心愛的綠蒂。
維特為了擺脫傷心地,又遠走他方,在公使館當了一名辦事員。這在許多人看來已經相當不錯的工作,維特卻因為受不了別人對他工作的吹毛求疵和嘲笑,一氣之下辭去了公職。
就這樣,他總是飄忽不定,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去做些什麼。所以,一個又一個新的煩惱接踵而至,直至最後用自殺結束了一切。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的煩惱的確是憑空給自己的捆綁。穿著鞋的人總是不滿足自己沒有穿名牌鞋,但卻忘記了至少自己不是光著腳,應該值得慶幸和高興。
快樂的人前行,口袋裏裝的都是祝福;疲憊的人前行,口袋裏裝的都是煩怨。同樣都是一條路走來的人,隻是快樂的人會把那些不必在意的庸擾丟掉,而疲憊的人卻選擇了撿起它。隻有當我們用美好的品質取代壓迫心靈的種種負擔時,才不會讓自己的心中盛滿太多本不應該有的東西。這樣,煩庸淤雜的瑣碎就不會一圈一圈纏繞住了身心,也就等於給自己“鬆了綁”。同時,身性的純淨和人格的升華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了潤物細無聲的改變。
重新審視後,煩惱變小了
有這樣一則像是黑色幽默的故事,我們從中看到更多的,是猶太人樂觀的智慧。
聰明的猶太人說:“這世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擔心豆子賣不出去。”
看到眾人疑惑,猶太人繼續解釋道:“假如他們的豆子賣不完,可以拿回家去磨成豆漿後再拿出來賣;如果豆漿賣不完,可以製成豆腐;若是豆腐變硬了賣不出去,就當豆腐幹來賣;豆腐幹再賣不出去的話,就醃起來,變成腐乳。或者還有一種選擇: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上水讓豆子發芽,幾天後就可改賣豆芽;豆芽賣不動,幹脆就讓它長大些,變成豆苗;豆苗賣得不好,那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做盆景來銷售;如果盆景賣不出去,再把它移植到泥土中去生長,幾個月後就又會結出許多新的豆子。一顆豆子變成了很多豆子,想想都覺得這是多麼劃算的事!”
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尚有如此多種的精彩選擇,何況是一個人呢?這樣的堅強與樂觀,是否能對我們旁敲側擊?如此,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漫漫人生看似長久,實際上也隻不過3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過去了,煩惱無用;今天正在過,無暇憂慮;明天還未到,困擾不到。有科學家對人的憂慮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統計和分析,結果發現,幾乎100%的焦慮是毫無必要的。統計發現,40%的憂慮是關於未來的事情,30%的憂慮是關於過去的事情,22%的憂慮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憂慮來自我們改變不了的事實,而剩下的4%則來自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可見,重新審視後,煩惱往往都變得不再“龐大”。
法國作家大仲馬有句名言:“人生是一串由無數小煩惱組成的珍珠,樂觀的人總是笑著數完這串珍珠。”的確,在很多情況下,煩惱都是自找的,所以減壓才是最重要的。不妨來看看這樣一則新鮮的減壓故事。
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一個康複旅行團在醫生的帶領下去奧地利旅行。在參觀當地一位名人的私人城堡時,已80歲高齡的主人依然精神煥發、風趣幽默。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人說了這樣一段話:“如果各位客人來這裏打算向我學習,那真是大錯特錯了——我是說,應該向我的夥伴們學習:我的狗巴迪不管遭受如何慘痛的欺淩和虐待,都會很快地把痛苦拋到腦後,熱情地享受每一根骨頭;我的貓賴斯從不為任何事發愁,若感到焦慮不安,它就會去美美地睡一覺;我的鳥莫利最懂得忙裏偷閑,享受生活,即使樹叢裏吃的東西很多,它也會吃一會兒就停下來唱歌。相比之下,人總是自尋煩惱,我們不就成了最笨的動物了?”
有的人在煩惱麵前痛苦不堪,把自己埋進“灰色的情調裏”不能自拔,以致沉淪、絕望;有的人則與此相反,在挫折和困境麵前挺起腰杆,把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選擇怎樣的情緒,是決定我們能否改頭換麵的關鍵所在。快樂和煩惱是一對孿生兄弟,就像硬幣的兩麵。選擇了煩惱,就隻能成為痛苦的奴隸;若翻轉一麵,即可擁有快樂的翅膀。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為營造和保持良好心境而做出的正確選擇。
快樂是自找的,困擾也是自找的。所以,每當唉聲歎氣、憂心忡忡的時候,不妨把我們的煩惱憂愁的具體事件寫下來,然後為其歸類,看看它屬於“人生三天”裏的哪一部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連我們自己都感到可笑而費解:當時為什麼會被這樣的事折磨得死去活來?真是沒有必要。一個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們常常憂慮的“煩惱”問題,做了下麵這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一周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裏。
3周之後,心理學家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90%的“煩惱”並未真正發生。此時,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將彼時那10%的“煩惱”記錄下來,重新投入了“煩惱箱”。
又過了3周,“煩惱箱”被重新打開。經過再次逐一核對發現,幾乎已經沒有“煩惱”真正發生或即將要發生了。心理學家從對“煩惱”的深入研究中得出了這樣的統計數據和結論:一般人所憂慮的“惱”,其中92%的未曾發生,剩下的8%則多是可以輕易應付的。
原來,煩惱的出現,遠比預想的要少得多。正所謂“煩惱不尋人,人自尋煩惱”。
屬於過去的煩惱是我們用過去的失敗體驗給自己搭建起來的樊籬,一味地沉浸隻能讓我們故步自封、疑慮重重;而屬於未來的煩惱則完全是自己杞人憂天的結果。此外,那些本不應該困擾我們的瑣事更應果斷舍棄。既然客觀事實已經存在,不管我們怎樣地唉聲歎氣,或咬牙切齒,結果都不會因為我們的情緒而有絲毫的改變。與其庸人自擾、煩惱不堪,不如平心和氣、靜觀其變。
再回頭看一遍那些曾經無比困擾過我們的事,竟會驚奇地發現一個“怪象”:人們往往都能很勇敢地麵對生活中那些偌大的危機,卻常常被一些瑣碎的小事搞得垂頭喪氣。如此而言,當我們再次被所遇到的“困境”攪得團團轉的時候,請靜下心來告訴自己這樣一個事實:生命太短促,眼下的這件事真的值得我丟不開、放不下嗎?
沒有了一個個“小跳蚤”的騷擾,內心世界自然就會變得清靜不少,也就更能拿捏得穩行事為人的方寸。要想改變心靈空間逼仄而壓抑的狀況,不妨時常重新審視一下眼前那些困擾著我們的“天大的”煩惱,捫心自問:一段時間後,我是否能不為現在的沉陷而感到後悔?不知不覺中,空曠而達觀的性格就會逐漸扭轉過來,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將隨之煥然一新。
反擊混戰,切勿再輕易參與!
劉備剛出道時,由於實力單薄,一直都依附在別人的帳下,多次易主,就是為了等待時機成熟,成為一飛衝天的絕世高手,寧願先受苦,最後借荊州,以荊州為立足點,北抗曹操,西取益州,才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政權的成長讓我們知道,成大事者必有大控,對人,更對己。
古今中外,但凡取得輝煌成就之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僅目標明確,而且不計小利,胸懷大局意識。在追求人生最終的大目標時,隨著許許多多小目標的達成,我們會不時遇到各種小利小成。但此時應該培養長遠的眼光,是爭一時還是爭一世,取舍之中便有了改變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