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會因明曉大勢而懂得駕馭好情緒,不被眼前的短淺利益所幹擾;時刻保持冷靜,以大局為重。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大智者,但現實中卻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小聰明而身陷混戰之中,結果失去了更多的東西。很多事情要學會在冷靜中管理情緒,如此瞄準的出手時機才是相對客觀而恰當的,那時所得才是長久之勢。
隨風而搖、隨勢而動,這實則還是被自我情緒所俘虜的表現,隻不過是一種對看似為既得利益的情緒外露。當某一利益初露端倪時,盲目地躁動隻會讓我們陷入泥淖的混戰中不得自拔。要想與以往相比有所改變,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果,此時的冷靜沉著便顯得尤為可貴。穩紮穩打,以靜製動;辨析出是一時還是一世,顧大局而舍小利。如此練就的沉浮才使得我們不會被情緒所擄,不至於失去事業上的城池、人生中的風景。
公元200 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在曹操手下,從此憂慮和恐懼交加, 一病不起,兩年之後死去,他的長子袁譚自命為車騎將軍,幼子袁尚承襲父業,駐紮在黎陽。他們兩人各立門戶,互相爭比高低。
不久,曹操親自帶兵進攻黎陽,討伐二袁兄弟。袁譚、袁尚在曹軍兵臨城下之際,暫停了內訌,迎戰曹軍。士氣不振的袁軍一觸即潰,袁譚、袁尚連夜逃往鄴城。
鄴城防守堅固,易守難攻,曹操無意戀戰,領兵退回,留下賈信駐守黎陽,他想對兩袁施行欲擒故縱之計,假裝遠征劉表,在西平駐紮下來。
曹操的軍隊剛剛撤走,袁譚和袁尚又開始了內訌,雙方你攻我打,不可開交。袁譚在平原被袁尚圍困,走投無路,便派遣辛毗向曹操投降,請求曹軍前去解平原之圍。
曹操為此征求幕僚們的意見。大多數人都認為,眼下劉表的勢力日漸強大,應當盡早攻打劉表,以免後患。而袁譚和袁尚已被打敗,內部又互相爭鬥,難以構成威脅,不足以為此擔心。
但是,謀臣荀攸卻說:“如今天下多事,群雄紛爭,劉表鎮守住江漢地區,沒有能力向四麵八方擴展,這是他胸無大誌的表現。但是袁氏兄弟卻占據了北方的四個州,擁有10萬大軍,如果他們兩人團結起來共同戰鬥,就很難輕而易舉消滅他們。現在他們忙於爭鬥,肯定顧不上兩頭,等到他們中的一人取勝,勢力強大起來,也很難製服。我們正應該乘他們現在內訌時進攻,可以輕易取勝。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一定不要放過。”
曹操聽後覺得有道理,決定同意袁譚的請求,出兵鄴城攻打袁尚。袁尚出逃山中,袁譚不久也反叛。曹操在南皮攻殺袁譚,平定了冀州。袁尚在走投無路中投奔了三郡烏丸,曹操跟著又遠征三郡烏丸,袁尚逃往遼東。曹軍在柳城擊潰袁軍,遼東太守公孫康將袁尚斬首。
曹操終於乘亂攻滅了袁氏兄弟,取得了河北的廣大地區,實力大增。
鷸蚌相爭,坐收漁人之利,這一謀略就是充分利用對方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坐享其成。這就要求首先要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雙方乃至多方的情況必須了然於胸,然後抽身而出,不僅避免了魚龍混雜的消耗,還可享受到非一人之力可取得的成果。把對方二者的爭執之力合而為一,沉住氣,待雙方有所消耗時,自然便有現成的收獲。
企業經商如此,做人亦不例外。許多人往往為了蠅頭小利,奮起出擊,參與到塵囂煩憂的混戰之中。這正如井底之蛙隻能看到井口般大小的天空,身陷紛爭之中,是無法看到“廬山真麵目”的。若想有所為,就要深知有所不為,以長遠之勢為重,適時把握好自身情緒,不為周圍飄蕩的環境所動。坦然隱忍,審時度勢,以回旋之力跳到更高的視角,用全局的眼光縱覽長短。這其中就要求我們要比以前更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待二力相鬥而懈時,再全權出擊,淨收最大化的利益。如此,在讓自身的性情得到改變和曆練的同時,往往也就收獲了不同以往的成果。
有些壓力很正常,不必為此太緊張
課堂上,老師端起一滿杯水,問:“同學們認為這杯水有多重?”
有的學生說是500克,有的說是50克。眾人一番七嘴八舌後,老師徐徐道來:“我們這節課的要點並不在於這杯水有多重,關鍵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鍾,誰都可以做到;拿一個小時,你就會覺得手臂酸痛;若是一天都拿著一動不動的話,恐怕你就得進醫院了。水的重量是一樣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覺得沉重。”
我們生在人世,存於宇宙,壓力本就是客觀存在的。工人有失業待崗的壓力,幹部有政績大小的壓力,學生則有升學優劣的壓力……種種壓力被賦予人身,隻不過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罷了。所以首先,我們萬沒有必要因為正常的壓力存在而過分緊張。
然而,如同一杯等量的水,壓力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我們若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無論輕重,不知長短,到最後誰都會感到越來越沉重,以致無法承擔。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宜長時間保持,但同時它也是客觀存在的。要想改變以往疲遝的狀態,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應該先放下手中的這杯水,摒除所有關於壓力的主觀感受,拋棄固有的偏見,心平氣和地走近它,客觀地看清它的本來麵目。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爾曾經說過:“壓力猶如一把尖刀,它可以為我們所用,也可以把我們割傷。這就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還是刀柄。”壓力分精神與物理兩個領域的定義。物理定義具有客觀屬性,而精神領域是指環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體一種非特異性反應,即應激。一般來講,個人關係、工作和經濟狀況等生活變化都會形成這種對外部壓力事件的刺激作用。若是不能全麵地認識,則很有可能導致一方的歪斜,從而陷入“齊加尼克效應”。
人們因工作壓力而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做“齊加尼克效應”,它源於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的一次很有意思的實驗。
齊加尼克將自願被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期間,齊加尼克對一組被試者進行幹預,使之未能完成工作任務,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當任務被順利完成時,緊張狀態也就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一直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始終難以消失。
“齊加尼克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接受一項工作時,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隻有任務完成,緊張才會解除。生活中有些壓力是良性的,它讓我們振作;但更多的則來自於我們感到自己無力控製的壓力,這往往會讓我們感到疲勞,甚至導致了“齊加尼克效應”。
實際上,隻要視之為正常,便相對容易獲得一顆平常之心。來亦不懼,去亦不狂,把壓力維持在一個有利的範疇內,使之成為不至於輕飄飄的動力。就像美國一句諺語所說:“推到水裏的人,能很快學會遊泳。”其中的蘊意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壓力往往可以轉變成動力,助推人們取得成功。隻要我們抱著堅定的意誌,敢於接受挑戰,勇於攻堅克難,自信於不言棄、不服輸的氣勢,就總能在循序漸進中衝向成功的頂峰。但凡具有壓力之事,都不可能輕而易舉、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要改變耐不住寂寞、經不起損失的心態。當我們學會把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時候,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躋身於世界500強的海爾集團,十幾年前還是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麵對著外債累累、內情渙散的境況,張瑞敏走馬上任。
他的心裏是有壓力的。但也正因為此,張瑞敏大事細做,改革創新,把沉重的壓力化為前進的動力,從而給海爾帶來了名冠世界的聲譽。是壓力給海爾集團帶來了經濟效益,帶來了生機,帶來了另一個機遇的改變。
麵對人生的壓力,有人並不因過分緊張而不知所措,反倒有了柳暗花明的轉機;麵對苦難的壓力,有人雖然彎腰卻並不折斷,反倒成就了永恒的韌性。正如幾米所說:“人生最美麗的花總是開在絕境之中的。”作家史鐵生在理想滿滿的青春歲月慘遭命運的洗劫,雙腿殘廢,幾經無奈與失落。然而他認識到,既然每一個人都要經曆死亡,就要淡然地麵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困境。史鐵生折了一隻名為“寫作號”的船,將自己從壓力的深淵中擺渡出來,終於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正視壓力,與壓力共舞;努力地維持,盡力地化解,把當前的緊張感分流到自己能做好的事物上去,獲得控製感和自信,將不良壓力轉化為良性壓力。如此便能有效地防止“齊加尼克效應”,使我們成就人生全程的美麗。
控製情緒,也要為其找個出口
一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又大又長的葡萄,這無疑是對正在饑腸轆轆的狐狸最大的誘惑。但它想盡了各種辦法也沒有摘到。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氣憤,隻在悻悻離去時安慰自己說:“葡萄是酸的。”
狐狸繼續往前走,很久也找不到食物,最後隻找到一隻酸得倒牙的檸檬——這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眼下也隻能以此果腹了。但狐狸看著手裏的檸檬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呢。”
也許很多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嘲笑這隻狐狸,但殊不知,其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充當著這隻狐狸的角色,隻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或不願承認罷了。
對於狐狸這種有點兒自欺欺人的心理,從排壓解難的角度來看,也未必都是不可取的。心理學還因此而產生了“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這兩個術語,意為人們對自我產生的一種安慰。
其實,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心態:當一件心儀已久的物品被別人買走了,雖然頗感遺憾,但仍會安慰自己“肯定會有比這個更好的”;當同事升遷高就而我們還在原地徘徊時,悶悶不樂、備感失落後,也會暗自告訴自己:“職務越高責任越重,還是無官一身輕的好啊!”
在心理學上,這都是一種自我防禦機製在起作用,我們自身的防禦機製在起作用。這也正是為情緒找出口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自我防禦機製,是指人們無意識的層麵中一套自動發生作用的、非理性的應付焦慮的心理適應過程,通過自我的言語、行為、思想、情感等虛構或歪曲現實,以達到保護自己,協調本我、超我與自我關係的目的。隻要我們能夠合理化地應用這樣的機製,就像前文所說的“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一樣,自我防禦機製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從而引導並形成健康的人格。
縱觀曆史,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但也很少有人一生都跌宕起伏的。喜怒哀樂本就是人們正常的情緒表達,隻不過不經管理則會以一種散亂的狀態和遊離存在。我們說控製情緒也好,自我防禦也罷,絕非是要壓抑之,而是理性地將其分類,讓其有效地排成不同的隊列,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環境找到恰當的出口。
隨著一些年輕員工跳樓自殺事件的不斷升級,引發了人們對年青一代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麵對著情緒的雷區,時下有許多新興的減壓族群,好壞褒貶,不一而足。
打著“我們跳的不是床,是創意!”宣言的“跳床族”,是時下被標榜為最流行、最時尚的年輕一族。全球各地的跳床愛好者會選擇彈性好的床(更多是酒店的大床),躍起並在空中擺出各種爆笑的動作和姿勢,然後把捕捉到的精彩照片上傳到博客或是接受圖片上傳的網站上,供大家娛樂和欣賞。創意十足的網友們利用這個機會充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跳姿、表情千奇百怪,參與的興奮度不亞於參與一項極限運動。
而“網上曬密族”則說:“我曬的不是秘密,是寂寞。”時下,對於都市白領來說,最新的減壓方式不過如此:不用注冊就可以盡情地在網上匿名宣泄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各種秘密。這一形式的出現也引來眾多傾訴者和偷窺者。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也暫且不去追究其背後的正負意義,單就這些現象就可以看出:每個人在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積累著自己不良的情緒,或遠或近地存在著苦悶和煩惱——而此時,都需要找尋一個出口、一種方式、一個渠道。無論是自我舒緩、轉移視線的“內方式”,還是傾訴交流、心理谘詢的“外方式”,隻要讓情緒得以正常地流動,則能起到舒緩壓力、放鬆心情的作用,從而不被情緒所綁架,成為它的奴隸。
每一個人都有被自己情緒卡住的時候,若想讓自己維持良好的能力磁場,保持內心的愉悅,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便是不要一味地“堵”,而要“疏”。隻有采取疏的動作,才有可能改變以往壓抑的狀態,達到暢通的效果。
心靈的散步,不需太“匆匆”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沉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這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讓我們不時感歎:時間猶如流水,一去不複返。如此,便有了“快”和“趕”的生活步調。
我們都像是在時代的傳送帶上被向前運轉著,久了,便不自覺地被自己或外界的情緒所“綁架”。於是,就有了方方麵麵的提速:在沒有微波爐的時代,做一頓飯常常要30分鍾以上,而現在用微波爐隻要3分鍾,可我們還是覺得這速度真“肉”,不時站在微波爐前焦急地等待;進入數碼時代,計算機運作速度以幾分之幾秒來計算。然而,我們還是嫌這破機器太慢,經常能聽到辦公室裏有人瘋狂點擊鼠標的聲音,嘴裏喊著快、快、快。我們的交通工具也從最初的馬車發展到了今天的汽車、火車和飛機,都日行萬裏了,可有人仍舊認為不夠快,日日喊著要提速。
就這樣,我們在惜時如金、箭步如飛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可惜的是,生活並沒有因為加速的腳步而變得美麗。
一次,在超市看到一袋剝好了的、又白又飽滿的瓜子仁,很是誘人,就買了回來。
一路上盯著那袋“白白小仁”垂涎三尺,到家後早已是按捺不住,抓了一把就往嘴裏送,心想著,這直接吃到嘴裏的速度不知比嗑瓜子、剝皮要快多少倍,這種“不勞而獲”的感覺真讓人暢爽。
但,當滿把的瓜子仁在口中被咀嚼時,卻怎麼也品不出平時一顆顆嗑來的香味兒。再來一口,還是這種感覺,全然沒有了無窮的回味,也就沒有了再吃的興趣。
一樣的瓜子,為什麼被“加速”剝出來的吃起來反而不香呢?
想來,我們平日裏嗑瓜子,慢慢而不經意間就嗑出了一種悠閑。邊吃邊聊,感受的是那個“慢步”的過程。而現在,麵對這樣已經剝好了的瓜子仁,省略了最重要的過程,吃到嘴裏自然也就沒有那個味兒了。
1986年,意大利人Carlo Petrini推動了一項全新的運動:“慢食運動”,從此讓人們不斷思考自己的生活。“慢食”不隻是要慢慢品嚐食物,更是一種懂得珍惜和欣賞的生活態度。“慢”的真義是指我們必須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掌握自己的品位,世界才會更加豐富。
約翰·列儂曾經說過:“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過大的生活壓力、過快的生活節奏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平靜,怎麼也難以克製那股浮躁、不安和焦灼,健康狀況亦極度惡化。大家都忙著趕路,卻根本來不及體驗生活的美好。在經曆了一個極大的浮躁過程之後,很多人的心靈開始慢慢回歸,返璞歸真,慢生活也在全球悄然興起。早在1989年,羅馬以及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就發起了慢城市運動,並滲入世界各國。
2005年秋季,意大利人貢蒂賈尼成立了“慢生活藝術”組織,並倡議“世界慢生活日”,也稱全球慢生活日。
2007年2月19日,在第一個“世界慢生活日”裏,貢蒂賈尼和其他組織成員裝扮成警察,來到米蘭中心廣場,向行色匆匆的路人開出自製“超速罰單”。當天的“超速罰單”共發出了500張。
2008年2月25日是第二個“世界慢生活日”,類似的活動在美國紐約聯合廣場上舉行。貢蒂賈尼回憶說:“紐約人收到我們的‘罰單’後說,願意加入我們,放緩生活節奏。”
第三個“世界慢生活日”是在2009年3月9日,貢蒂賈尼和同伴出現在日本東京,戴上了自製的意大利警察帽,向行人發放傳單,並對走路太快的人開“罰單”。他們倡議人們減慢生活節奏,因為“慢生活,才快樂”。
第四個“世界慢生活日”就在不久前的2010年3月16日。在意大利,人們慶祝了“世界慢生活日”,當天,意大利許多城市民眾可以享受到免費的公共交通,政府還在街頭組織詩歌朗誦比賽,人們甚至可以嚐試免費的瑜伽和太極練習,同時還對那些步伐過快的人予以“模擬”處罰。這一切都是旨在教會人們如何去放慢節奏,享受生活。
誠然,忙碌是避免不了的,不安的危機感也的確很難停止。然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生活的態度。當夕陽優雅而緩緩地隱沒在燈光流離的夜幕中,我們不妨懶散地牽著心靈去漫步,於文字、於音樂、於默契的無言之中。隨意摘下一朵小花,喝一杯咖啡,看一部舊電影,靜靜地享受一下簡約且安逸的生活。放鬆與和諧的身心才能讓我們有機會成為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
在一路狂奔的忙碌旅程中,舞蹈的是我們無怨的指尖;即使被丟棄,也不憂不痛。正所謂“夏去冬至春複來,人間正道是暖陽”。牽著心去散步,心若靜,塵自飛;心若安,塵自亂。如此,無塵的心便輕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