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時曾國藩就意識到自己的長相和性格上都存在缺憾:三角眼、個子不高、性格內向、不太合群。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或抱怨,相反,他認為長相不出眾反而可以讓自己避開眾人的關注,靜下心來韜光養晦;性格內向恰恰是沉穩的體現,遇事處變不驚,有成為聖人的潛力。
曾國藩不僅自己對缺憾不以為意,甚至還主動求闕。他把自己的住所題作“求闕齋”。並不是他不愛花好月圓,而是他洞悉了“花無百日香,人無百日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規律,不再強求花開不敗,月圓不缺。所以,他知道花開月圓是短暫的偶然,而花不開月不圓才是常態。他曾說:“天有孤虛,地闕東南,天地都有不足,何況人?故人有所缺憾才是真實的。日月都不能追求圓滿,何況人?故人應當有所欠缺才好。”
的確,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不同的缺憾,也正因為世人都追求圓滿完整,從而難免存在著怨憤之心、忌妒之心。追求完美縱然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向往,但在現實生活中,過於苛求的習慣常常會使人陷入被動的局麵。追求完美的人極易憤怒,跟別人一起做事時,如果對方不根據他的要求來做,他會覺得如坐針氈,因此很難與別人融洽相處;追求完美的人在與人合作時會百般挑剔,容易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挫傷他人的積極性;追求完美的人總會有高不可攀的目標,曲高和寡,難以獲得別人的支持,自己也會因此陷入孤獨的境地;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時,還會產生相當強烈的焦慮感,一旦達不到,就深深自責,痛悔不已,無法自拔……追求完美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生活負責,殊不知,完美就如同一個陷阱,是一種主觀臆想的無底洞,它沒有標準,無法丈量,隻會讓人徒增煩惱。因此,追求完美大可不必。
很多情況下,完美主義者會事事追求完美,許多人因此患上了強迫症。心理學家戴維德·波恩講述過一位傑出律師的故事.
[GK2!2][HTK]這個律師是個完美主義者,總是害怕犯錯誤或輸官司,害怕同事們會因此而不尊重他。因而事事苛求完美,事無巨細,後來因心理壓力過大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經過醫生的開導,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認識上的錯誤,當他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觀察生活時,驚奇地發現,當他犯錯誤時,同事們不僅沒有因此看不起他,反正更加喜歡他了,因為他們認為他更像一個普通人,更容易接近。[HT][HK]
中庸之道講究“凡事不苛求”的想法,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對於生活中的諸多缺憾,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完美,則是一種妄念,太過強求反而會喪失生命的本真。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一味地追求完美,隻會讓自己離生活越來越遠;事事物物過於追求完美,就變成了一種負擔。”
在生活中,我們不妨時常停下腳步想一想,在人生歲月中,完美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為了完美而付出的時間、精力值得嗎?
也許你也會發現,完美主義的藍圖、理想主義的天堂離我們實在遙遠不可及,有時候放棄這種追求,反倒輕鬆自在,接受諸多缺憾,才能感到生命中無限的美好!
[BT1]退步是進步的賬本
《菜根譚》裏麵有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日後進一步做好準備:而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度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實際上是給自己日後留下方便的基礎。
為人處世要懂得適時進退,千萬不可以一味地前進,也不可一味地後退。要把握好“進退規則”,該進時不妨進一尺,該退時何妨退一丈,進退適度,才不至進退維穀。
[GK2!2][HTK]南宋時,嶽飛的部將董先奉命去迎擊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萬人,而嶽家軍則隻有幾千人。怎樣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呢?董先想出一條妙計。
他首先縱兵深入,但一與金兵交鋒便全身而退,一日退百裏,連退三日,手下的士兵越退越少。有些部將極不滿意,說與其現在接連退卻,還不如先前戰死疆場。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見大家的憤慨之情都已被激發起來,這才告訴大家到了拚死作戰的時候了。於是,全軍上下齊心協力,一鼓作氣打反擊,壓迫得敵人步步後退。
當潰不成軍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時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飯,誰知董先兩天前縱兵深入時埋伏在此地的軍隊猛地殺出來,大敗金軍。[HT][HK]
與帶兵作戰一樣,為人處世也要懂得進退之道,懂得掌握分寸,就好比“跳探戈”,能進時,向前跨進一步,不能進的,就要後退一步。總之,你要避免踩到別人的腳,否則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又好比,當你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給別人留一點餘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各不相讓,那麼兩個人都有墜入深穀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停住腳步讓對方先過去,不僅是種禮貌,更是安全的體現。
正所謂“事隨時宜,事有時勢,時有緩緊,勢有進退”,智者處世,當明辨時勢,可圓通自如,盡得事之提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智者擇之。曾國藩因領悟到了“於名利之外須存退讓之心”的做人真諦,並參透了“進退之機”等處世哲學,修煉出一整套“能屈能伸”的做人之道,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響當當、硬邦邦的人物。
曾國藩經常給家人和下屬們講這樣一個故事:
[GK2!2][HTK]從前有一家人,一天,家中的老翁請來了一位貴客,準備留這位貴客在家吃飯。一大清早,老翁就叫兒子到市場上去買菜。但是,時間已近中午,兒子還沒有把菜買回來,老翁很著急。就到窗口去看,隻見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在一條田埂上,兒子正挑著菜擔子與一個挑著京貨擔子的人麵對麵地站著,互不相讓,兩人阻在那裏了。
看到這種情況,老翁急忙出門,趕上前去婉言說道:“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用餐。請你往水田裏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是兩便麼?”
那個人說道:“你叫我下水,怎麼他下不得呢?”
老翁說:“我兒子個子矮,要是下到水裏,擔子裏的菜就被水浸濕了。你老哥個子高,下到水裏也碰不到水。因為這原因,我才請你讓一下。”
那人說:“你兒子的擔子裏不過是些蔬菜果品,就是浸了水也可以將就著吃。我的擔子裏全是京廣貴貨,萬一沾上一點兒水,就不值錢了。我的擔子比你兒子的擔子貴重,怎麼叫我讓路呢?”
老翁想,與其在這裏浪費時間勸告,還不如主動示弱,便說:“這麼辦吧:我下到水田裏去,你再將貨擔交付與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邊過去,我再將擔子奉還。怎麼樣?”並且當即低下身子解襪脫履。那個人見老翁如此,反而覺得不好意思,說道:“既然你都讓步,我也沒有道理占強。幹脆我下田吧。”
結果,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兩不耽誤,老翁在妥協中贏得了主動,贏得了時間。[HT][HK]
曾國藩之所以老生常談,自有他的道理,他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家人和下屬:退讓,可以贏得扭轉不利形勢的機會。
“退讓”有時候會被認為是軟弱、屈服的“投降”行為,實際上並非如此。退讓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生存智慧。凡是生活中的智者,大都懂得適時退讓,而不必把精力浪費在無益的爭鬥上。一言以蔽之,適時的退讓可以避免雙方矛盾的激化,避免兩敗俱傷;退讓有時還可以改變現況,轉危為安。它是戰術,也是一種韜光養晦、尋求生存的大謀略,更是立身於社會,功成名就、圓潤通達不可不知的方法和技巧。
[BT1]能屈能伸,適時進退
想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就必須深諳進退屈伸的道理,要學會忍讓,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委屈妥協,等到時機成熟時,再反退為進。
動物界的刺蝟,可以說是能屈能伸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處順境時拱著小腦袋,憑借著滿身的硬刺,橫衝直撞,當它身處險境時,則縮回腦袋,把自己滾成一個刺球,讓敵人無隙可擊。
能屈能伸,與其說是生物的一種智慧,不如說是一種生存本能。作家馮夢龍在其著作《智囊》中,寫道:人與動物一樣,當形勢不利時,應當暫時退卻,以屈為伸,否則,必將傾覆以至滅亡。蠖會縮身體,鷙會伏在地上,都是一種會屈伸的表現。動物都有這樣的智慧,以此來保全自身,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嗎?
馮夢龍的屈伸分寸之說,通俗易懂,事理結合,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人生在世,是在反複進退屈伸的狀態中走過來的。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伸是進取的方式。讓步是為了獲得更大的進步,就像體育運動中的跳遠一樣,為了跳出好成績,退幾步是必然的。
在生活事業處於低潮、困境或逆境、失敗時,若去運用“屈、退”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該退時不退,則必然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那樣,還有什麼資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
曆史上,許許多多像勾踐一樣的人物,為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了屈伸之術,從而保全自己,待時機一到,便東山再起。這說明善於使用屈伸之術,該屈則屈,該伸則伸,較好地掌握分寸,是許多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徑。
[GK2!2][HTK]俄國十月革命時期,蘇維埃剛剛奪取政權,德國就有向東侵略的傾向。很多人主張組織軍隊與德國宣戰,而列寧卻不同意這樣做,專門派人去德國進行和談,簽訂了對蘇維埃不利的條約。
這是一種忍讓和妥協,這種行動並不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立場不堅定,而是在強大的敵人麵前,不得不這樣做。否則,新生的革命政權就會很快被推翻。
[GK2!2][HTK]西漢初年,匈奴首領冒頓剛剛自立,尚處於弱勢。與之相鄰的東胡國不斷向其發出挑釁,企圖找借口滅掉匈奴。
匈奴國中有一匹千裏馬,毛油黑發亮如軟緞,全身上下沒有一根雜毛。它能日行千裏,為匈奴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被視為國寶。東胡知道後,便派使者向匈奴索要這匹寶馬,匈奴群臣都認為東胡太無理取鬧了,一致反對。
冒頓卻看穿了東胡的用意,料定東胡人此舉是想為發兵攻打匈奴找理由,如果自己不答應,那麼就種了他們的圈套,因為現在自己沒有實力可以打垮對方。舍不得孩子打不著狼,冒頓決定忍痛割愛來滿足東胡的要求。他告訴臣下:“東胡之所以要我們的寶馬,是因為與我們是友好國家。我們哪能因為區區一匹千裏馬而傷害與邊鄰的關係呢?這樣太不合算了?”於是,他就把寶馬拱手送給了東胡。
冒頓表麵上對東胡敬若上賓,但暗地裏壯大實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翻過身來。
東胡國王得到千裏馬以後,果然小看起冒頓來,他認為冒頓膽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聽說冒頓的妻子很漂亮,就動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說要納冒頓之妻為妃。
冒頓的妻子年輕貌美,端莊賢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聽東胡國王如此羞辱他們尊敬的王後,都氣得摩拳擦掌,欲與東胡決一死戰。冒頓更是氣得牙齒咬得吱吱響,連妻子都保護不了,還算個男人?況且還是個國王!然而他轉念一想,東胡之所以三番五次使自己丟臉,是因為東胡的力量還比匈奴強大,小不忍則亂大謀,一日發生戰爭,自己的實力不濟,很可能會戰敗,還是再忍讓一回,等以後有了合適的時機,再與東胡算總賬。
如此打算一番,冒頓又重新換上笑臉,勸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東胡卻隻有一個啊!豈能因為區區一個女人傷害與鄰國的友誼?”這樣,他又把愛妻送給了東胡國王。
之後,他召集群臣,指明東胡氣焰囂張的原因,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鼓勵大臣們內修實力,外修政治,以壯大自己的實力。群臣聽冒頓分析得有道理,也都按照冒頓的要求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以圖日後能夠雪國恥,報仇恨。
再說東胡國王那麵,輕而易舉地得到千裏馬與美女,得意至極,把冒頓視若無物,更加驕奢淫逸起來。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兩國交界處的方圓千裏的土地。而此時匈奴經過冒頓及群臣多年臥薪嚐膽的治理,政治精明、實力雄厚、兵精糧足,老百姓安居樂業,已遠遠超出了東胡。
東胡的使臣來後,氣焰囂張地開口索要土地。冒頓一改往日低聲下氣的做法,他怒發衝冠,拍案而起,振振有詞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豈可割予他人!東胡國王霸我王後,索我土地,實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現在我們要滅掉東胡,以雪國恥!”他親自披掛上陣,眾人同仇敵愾,一舉消滅了毫無防備的東胡。[HT][HK]
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轉機,千萬不要冒失和急躁。不要與別人爭一日之短長,看就看長遠的目標。
能屈能伸是一種戰術,更是一種策略,隻要掌握技巧與分寸,便會無往而不勝。聰明的人懂得適時忍讓,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絕不可肆意伸張自己的觸角,為自己找麻煩。
[BT1]無欲速,無見小利
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是急切地追求短期效應而不顧長遠影響。有些人之所以成績斐然,都是因為力戒“浮躁”。唯有踏實、專心才是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
[GK2!2][HTK]有一個年輕人一心想學劍道,於是就千裏迢迢去拜訪名師。老師看他是個可造之才,但是卻故意對他說道:“你要學劍道,可不是那麼容易。”年輕人聽了,問老師:“那我需要用多長時間才能學到劍道的精髓呢?”
老師回答說:“想要學習劍道的精髓,恐怕要在你的有生之年,都要全心投入了。”年輕人聽了很著急,說:“我來時,父親希望我早日學有所成,我怎麼能一輩子都在這學呢?”老師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那就10年吧。”年輕人還是覺得時間太長了,問老師能不能再快些,沒想到老師卻回答說:“那就30年吧。”年輕人一聽,覺得老師在和他說笑,於是就又對老師說:“隻要能讓我3年學成,你要我做什麼,我都願意。”
老師聽了年輕人的話,輕輕地搖了搖頭,說道:“你這麼急功近利很難有成,學劍道不可如此,我看你就學70年吧。”年輕人這回是真的死心了,知道再和老師說也是無濟於事的,於是就想:“既然來了,還不如抓緊時間學,早點兒學成就早點兒回去。”
從此後,他就開始跟著老師聞雞起舞,寒暑苦練。但是,一開始,老師隻叫他去撿柴、挑水、煮飯、掃地……每天都讓他幹這些雜活。一晃3年過去了,他還是每天幹這些活。有一天,他看著遠處的青山,思念家中的親人,又加上3年一事無成,突然悲從中來。就在他暗自傷心的時候,他的老師突然從背後襲擊他,他根本來不及躲閃,被老師打得眼冒金星。
從那天以後,每一天老師都從背後襲擊他,一開始他沒有警惕,總是被老師打中,後來,他逐漸提高警惕,時時刻刻都非常用心了。
不久老師鄭重地告訴他:“你基本的工夫已學成了,這木劍你拿在手上,看我怎麼做。”從那天開始,他天天和老師學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