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寫成之後,頓時空中的文曲星大放光明,一道文氣從而降,垂落於考場之中,幾乎所有的文道修士都能看見。同時,隻見貢院的上空浮現出了《石灰吟》詩歌中所表現的情景,一股剛毅正直的氣息籠罩著整個貢院。
“哪!是誰,竟然驚動了文曲星,降文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一位老儒生望著空嘖嘖感歎。
“啊啊啊啊,為什麼不是我?為什麼不是我啊?想我三歲認識千字文,五歲會背經史子集,七歲能作詩,八歲能寫文章傳世。可是為什麼要都三十多歲了,卻屢屢不能中進士?還不是因為朝廷裏的大臣沆瀣一氣,打壓我。可惜呀,若是接引這道文氣的人是我,我就能憑著我的積累,驚動聖賢塑像,成為聖前進士。這樣就在無人能夠阻攔我了!可惜呀可惜啊呀,為什麼不是我?”貢院中,一個懷才不遇的考生不斷地在心裏感歎著,眼神中充滿了羨慕之情。
“哇哢哢,是誰?哪個考生這麼厲害?竟然接引了生的文氣。看起來應該是文章詩歌得道了地文運的認可。不知道這個考生的其他答題如何?有沒有可能成為聖前進士?”一些事不關己的考生在看著熱鬧,心裏嘀咕著。
同時,大宋朝堂之上的大臣們也被驚動了。貢院內,主考官李玄機、副考官楊益之等人也紛紛被驚動了。李玄機問道:“丙字號二三三房號舍裏的考生是誰?”眾位考官、書吏連忙跑去查,有人抱來一堆的花名冊,快速地查看起來。
在眾人查看名冊的時候,其餘的考官則在向李玄機、楊益之二人恭維著。
“這都是二位大人的教化之功,才有今日之文壇盛事。恭喜二位大人。”
“這個考生能夠引導下文氣,必然是名師出高徒。當今舉子,一半出自太和書院,李大人乃是太和書院的山長,這些舉子也就相當於大人的門生。看來此人多半也是出自李大人的門下。”
“是啊,李大人之功可比古之聖賢,就是相比力挽狂瀾的陳磊,大人也毫不遜色。”
“大人的文章高古,氣衝牛鬥,將來必定很快晉升亞聖。”
“兩位大人為國操勞,實在是下楷模。二位的賢名必然名傳下,流芳百世。”
眾位官吏、書佐不停地恭維著李玄機、楊益之二人,馬屁聲不絕於耳。李玄機楊益之也想著這位考生多半是自己的學生,因為以他們的了解,自己的學生在才學上麵遠遠勝過其他考生一籌,再加上開考之前他們給自己的學生瘋狂地開灶,想必更加十拿九穩。
所謂的開灶當然不是泄露題目,否則豈不是將把柄留給政敵?科考可是整個儒道大陸最神聖莊嚴的事情,不單單是大宋一國之事。若是在科考上麵出現了明顯的舞弊情況,甚至會驚動至聖先師廟的高層來調查的。所以李玄機、楊益之二人的手段當然不是泄露題目,而是將類似的題目夾雜在押題之中,令學子們多次練習。這種打擦邊球的手段,也是大宋曆代考官常用的舞弊方式。不單單是大宋,其餘國家,隻要皇權衰落的,昏君當政的,基本上考官都是采用這樣的手段。
因為這是一個文道超凡世界,所以這個世界沒有明確的文武之分,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是儒生,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科舉出身的。這樣一來,誰把持了科舉,誰就把持了一個國家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