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堪輿文獻(1 / 3)

第十三章堪輿文獻

堪輿文獻的特點

書籍是文化的載體,讀書當從目錄始,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雲:“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間途,方能得其門而人。”堪輿書籍雖然近乎旁門邪道,但曆代目錄文獻未敢疏忽,如《七略》、《文獻通考》、《崇文總目》、《遂初堂書》、《:販書偶記》、《四庫全書》、《中國叢書綜錄》都載有堪輿書。正史中,《漢書》、《隋書》、《唐書》、《宋史》、《明》、《清》的經籍藝文誌也載有其書。最便於查閱的是《中國叢書綜錄:》,從中可以知道每種堪輿書收藏在哪個圖書館。當然,迄今尚無一部專門的堪輿目錄書,這需要下很大功夫。

從堪輿文獻的源流看,有以下特點:

第一,宋代以前,堪輿文獻側重形法,由於理學和易學的盛行,理氣派堪輿文獻逐漸多起來了。

第二,漢代至唐代的堪輿文獻不多,基本亡佚,既使殘存下來的書,也被後來的好事者改動了許多。

第三,宋代以前的堪輿文獻的真實作者已很難考證清楚,不少書是托名之作。宋以前的作者一般不署真名,因為術數方麵的學問被人看不起。宋以後的作者比較真實,但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三、四流文人墨客。

第四,堪輿文獻寫得多,亡佚得快。內容重複率大,質量粗糙。

第五,堪輿文獻的體例越來越多樣化,有圖、表、歌、訣、賦;有辨惑、管見、箋注、校補、答問;有大全、集成、十書。

第六,堪輿文獻有許多專門書,如相山、相水、相宅、相陰宅、相陽宅、羅經、望氣、擇時,都各有特色。

第七,民間還有許多秘傳的堪輿文獻,以手抄本方式流傳,有待搜集整理。

第八,堪輿文獻都是自我標榜,什麼“秘密經~真訣”“秘旨”‘真諦”“正宗”“精義”“鉤玄”“撥霧”“真機”,令人莫衷一是。

到底有哪些堪輿書值得一讀?明代有一本《難解二十四篇》回答了這個問題:“狐首青烏等經其來舊矣,莫知為何代書契,相傳既久,訛舛多途,郭氏諸公所著葬書,皆本其旨。然去今稍近,其文全,其義備,雖聖人複起,不可改已。楊、曾、廖三家言,雖粗淺亦皆法度所存,切於實用,舍之無以入門。故當斷自郭景純《:葬經》、楊氏《疑龍經》、《撼龍經:》、《懷王經》為宗,參合泄天機相山骨髓,以備作法。此外多偽書,引用錯雜,醇漓相混,不可為後學程氏矣。近代如長樂謝觀察著《堪輿管見》、雩都李中丞重刻《囊金其法》,惜乎未全,傷於太簡,不能究極其微。然圖書所載法度,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倘心目不明,圖書雖多奚以為。”這就是說,《葬經》比較可信,楊筠鬆等人的書可以參考,其他的書不值得一讀。

堪輿文獻介評

1. 《葬》

《葬》,舊題青烏子撰,兀欽仄注。

風水術的別稱之一是青烏,北周庾信在《庾子山集》雲:“青烏甲乙之占,白馬星辰之變。”就是以青烏代稱風水術。

青烏子是什麼人?非人非神,仙也。《抱樸子·極》雲:“又彭祖之弟子,青衣烏公、黑穴公、秀眉公……七八人皆曆數百歲,在殷而各仙去。”《真誥甄命》雲:“昔青烏公者,身受明師之教,審仙命之理,至於入華陰山中學道,積四百七十一歲,十二試之,有三不過。後服溝而升太極,太極道君以為試三不過,但仙人而已,不得為真人,況欲意哉?”

青烏子之名,最先出自哪本書? 《四庫全書總目》說:“考青烏子名見《晉書·郭璞傳》”。但是,唐修《晉書·郭》傳並沒有青烏子之名。曆史上原有十八家《晉書》,現存若幹輯本,據餘嘉錫考證諸書,亦不見有哪一家《晉書》記載了青烏子,據查文獻,青烏子之名在漢代已經出現,《廣韻》十五“青”引東漢應邵《風俗通》雲:“漢有青烏子善葬。”

至遲在南朝就有了《青烏子》一書。《世說新語·術解》梁劉孝標注文引《青烏子相塚書》雲:“葬龍之角暴富貴,後當滅門。”

隋唐時代流行《青烏子》。隋末唐初的虞世南在《北堂書》卷一四六引《青烏子葬書》雲:“初掘塚之日,常以飲鮮上土公四旁。”唐歐陽洵在《藝文類聚:》卷七引《相塚書》雲:“《青烏子》稱山望之如卻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貴,山望之如雞棲,葬之滅門。山有重疊,望之如鼓吹樓,葬之連州二千石。”唐李善等注《文選》卷二三《廬陵王墓下作》引《青烏子相塚書》雲:“天子葬高山,諸侯葬連岡。”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劉夢得集》雲:“地得青烏相,賓驚白鶴飛。”唐王璀在《軒轅本紀》雲:“黃帝始劃野分州,有青烏子善相地理,帝問之以製經。”這些史料說明,青烏子在隋唐很有影響。

青烏子的相地書到底是什麼書名?有的稱《青烏》,有的稱《青烏子葬書》,有的稱《青烏子相塚書》。古人引用書名不嚴謹,這三部書或許就是異名同書。

關於《青烏子》,《舊唐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都載有其書名,但沒著撰人。可是,《宋史·藝文誌》、《崇文總目》都沒有載錄此書,是宋代已逸?還是宋人疏忽?尚不清楚,存疑。現在,在《小十三經》、《津逮秘書》、《學津討原》都有《青烏先生葬經》一卷,題漢青烏子撰,大金丞相兀欽仄注。這本《青烏先生葬》有許多疑點:①原書在《唐書》中載有三卷,而現存本隻一卷。②為什麼唐代及唐以前文獻中引用《青烏》的文句,現存本沒有?③為什麼現存本摻雜了晉代郭璞《葬》的許多內容?④為什麼宋代目錄書不記載《青烏子》?⑤大金丞相兀欽仄是什麼人?為什麼《金史》沒有這個丞相?這個莫須有的丞相怎麼會注釋此書?這些問題,使我們不得不懷疑現存本是否漢唐之間流傳的《青烏子》。

《青烏子葬經》,又稱《青烏先生葬經》,書前有托名於金丞相兀欽仄的序文,雲:“先生漢時人,精地理陰陽之術而史失其名,晉郭氏《葬書》引經日為證者即此是也。先生之言簡而嚴,約而當,誠後世陰陽之祖書也。”

此書無篇卷之分,內容要點有:“盤古渾淪,氣萌太樸,分陰分陽,為清為濁。”“無其始也,無其議焉。不能無也,吉凶形焉。”“山欲其凝,水欲其澄,山來水回,逼貴豐財。”“氣乘風散,脈遇水止,藏隱跑跑,富貴之地。”“吉氣感應,鬼神及人。”“山隨水著,迢迢來路。”“草木鬱茂,吉氣相隨。內外表裏,或然或為。”“三岡全氣,八方會勢。前遮後擁,諸詳畢至。”“地貴平夷,土貴有支。”“向定陰陽,切莫乖戾。”“公侯之地,龍馬騰起。”“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察以眼界,會以情性。若能悟此,天下橫行。”

以上可見,全書四字一句,偏重形勝,基本上概括了風水形勢派的理論。書中的注文與經文融洽,風格相近,經、注如出一人之手。

2. 《葬》

《葬書》,舊題晉代郭璞撰。郭璞(276-324年),字景純,河東聞喜(屬今山西省)人。《晉書·郭璞傳》雲:“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禳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璞門人趙載嚐竊《青囊書》,末及讀,而為火焚。”《青囊書》就是風水文獻,已逸,可見郭璞是有師傳的。他擅長陰宅術,先後給王導、司馬睿等人選擇葬地,傳為奇談。《太平廣記》卷一三記載他“周識博物,有出世之道,鑒天文地理,龜書龍圖,爻象讖緯,安墓卜宅,莫不窮微,善測人鬼之情況”。他還注釋《山海經》、《楚辭》、《穆天子傳》等書,宣揚避禍、長壽、仙道、虛無縹緲的人生觀。

關於《葬書》,《四庫提要》有詳細的權威性的介紹:“《葬書》一卷,舊本題晉郭璞撰……《唐》有《葬書地脈經》一卷、《葬書五陰》一卷,又不言為璞所作。惟《宋》載有璞《葬書》一卷,是其書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競相粉飾,逐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蕪雜,為刪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吳澄又病蔡氏未盡蘊奧,擇至純者為內篇,精粗純駁相半者為外篇,精駁當去而姑存者為雜篇。新喻劉則章親受之吳氏,為之注釋。今此本所分內篇、外篇、雜篇,蓋猶吳氏之舊本。至注之出於劉氏與否,則不可考矣。書中詞意簡直,猶術士通文義者所作,必以為出自璞手,則無可征信。”四庫館臣懷疑《葬書》非郭璞所作,推測是唐宋間人的偽作。曆代整理《葬書》的有蔡元定、劉則章、吳澄等,他們刪減並調整了《葬》篇目。《葬》雖有許多雜蕪之文,但仍然被風水師奉為正宗。

《葬書》是敘述陰宅風水的典籍,認為每個人的禍福、貧富、貴賤都取決於葬地:“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雲: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經日: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是全部風水術中最為重要的一段文字,說出了什麼叫風水,為什麼要講究陰宅風水。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比喻死者可以蔭佑生者。這種比喻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因為這兩件事是無法類比的。人死化為灰燼泥土,無知無覺,怎麼可能感應生者?

《葬書》接著談風水保持:“風水得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淺深得乘,風水自成。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於涸燥者宜淺,藏於坦夷者宜深。”水土保持是風水的關鍵,有土才有氣,有氣才有水,得水為上,這個觀點有可取之處。人們如果不注意生活環境的水土保持,就會造成無窮後患。

《葬書》又敘述了地形的選址,“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以鍾。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支葬其巔,壟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壟如足”。“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氣因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

《葬》還論述了葬地的吉凶:“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陰陽衝和,五土四備,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陰陽差錯為一凶,歲時之乖為二凶,力小圖大為三凶,憑恃福力為四凶,僭上逼下為五凶,變應怪見為六凶。”這些吉凶征兆,我們認為在陰宅中是無稽之談。世界上許多民族不時興土葬,不講究喪葬地形,沒有陰宅風水術,幾千年還不是過得很好麼?

《葬書》偏重風水形勢,幾乎不講卦氣、宗廟。內容簡明,文字簡樸,合計不過幾千字,通俗易懂。書中多次引用“經日”,可能是《葬經》和《宅經》,這說明《葬書》不是開山之作。此外,書中不言《周易》,而郭璞生前特別喜好用易卦占卜。一個偏好卦理的人怎麼會在自己的著作中避而不談自己的所好呢?姑且存疑。

盡管《葬書》有許多疑點,又有嚴重的迷信色彩。但是,它在風水術中的權威地位不可忽略,研究風水,不可不讀《葬書》。如果我們把書中的陰宅理論運用到陽宅實踐中,或許會收到意想之外的效果。

3.《地理指蒙》

《地理指》,舊題管輅撰,故又稱《管氏地理指》,它是一部內容豐富、觀點全麵的相地術係統資料。

管輅是三國時山東平原的術士。據《三國誌·管轄傳》記載,管輅精通《周易》、風角、占相。他能用占卦的方式說出墓中和陽宅的怪事,還能看“四象”測吉凶。一次,他經過毋丘儉的墓地,倚樹而歎:“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後來,果然應驗了,風水家就推崇他為祖師。

《地理指蒙》前有托名於管輅的序文,說明撰寫此書的動機:“人由五土而生,氣之用也。氣息而死,必歸藏於五土,返本還元之道也。贄於五祀,格於五配。五配命之,五祀司之,此子孫禍福之所由也。原著所聞,以隉其流,庶統三才子一元,以祛天下之惑,遺於後世,不亦博乎!”這就是說要以五行學說指導喪葬,助人返本還元,將天地人三才統一於氣中。

全書有十卷,共一百目:

卷一:有無往來;山嶽配天;配祀;相土度地;三奇;四鎮十坐;辨正朔;釋中;乾流過脈;象物。

卷二:開明堂;支分誼合;釋子位;離窠入路;形勢異相;朝從異同;三經釋微;四勢三形;遠勢近形;應案。

卷三:擬穴;得穴;擇向;複向定穴;承祖宗光;五方旗;左右釋名;五鬼克應;次舍祥診;克人成天。

卷四:三道釋微;易脈崇勢;日者如旅;五行五獸;方圓相勝;詭結;心目圓機;釋名;山水會遇;盛衰改度。

卷五:擇術;三五釋微;降勢住行;離實親偽;尋龍經序。

卷六:望勢尋行;水城;陽明造作;擇日釋微;迷徙寡學;飾方售術。

卷七:亨絕動靜;師聰師明;貪奇失險;通世之術;三停釋微;企脈;憑偽喪真;過脈散氣;左右勝負;星辰釋微;預定災德;五行象德。

卷八:陰陽釋微;差山認主;五行變動;逾宮越分;五行正要;夷天發越;四窮四應;二氣從違;積氣歸藏;天人交際;夷險同異;形勢逆須;盛衰證應;孤奇譎詭;氣脈體用。

卷九:貪峰失宜;支親誼合;因形擬穴;得法取穴;四勢三形;三吉五凶;會宿朝宗。

卷十:榮謝不同;三家斷例不同;回龍顧祖;驅五鬼;純粹釋微;毫厘取穴;闔辟循環;釋水勢;陰陽交感;五氣樣診;九龍三應;形穴參差;望氣尋龍。

由這個目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書的係統性和綜合性,真是麵麵俱到。三國時代的相地術尚處於初步階段,管輅怎麼可能寫出如此豐富的相地術書籍?顯然存在疑點。何況,《三國誌·管輅傳》也沒有記載管輅撰《地理指蒙》,因此,此書必為後人托名管輅而作。

從風水理論流派看,《地理指蒙》偏重於形勢,對山勢地形有全麵的論述。如《五鬼克應篇》說地形吉凶:“形如拖旗,脫水忘歸;卷腳回頭,發跡他州。形如彎月,徒形鞠決;兩角不銳,進財難退。形如縮龜,寡婦孤兒,曳尾不攢,誰雲勢短,形如曲尺,手藝衣食;橫控如弓,一生不窮;形如開丫,立身不嘉;重婚兩姓,歸宗可定;形如覆船,屍驗傷痕;不因賭博,必葬溪灘。”以物象比喻地形,無可非議。然而,用地形說明吉凶,過於絕對化,似有不妥。

五行學說在此書中得到充分的運用。《五鬼克應篇》雲:“故尋龍之術,惟貴識五行之盛衰,辨二氣之清濁。”《三吉五凶篇》雲:“水有瀑、潦、濁、瀨:灘五凶;山有童、斷、石、過、獨五凶;人有疾厄傷痕、生離死別、刑辟患難、夭折鰥寡、暴敗猖狂五凶;地勢有堆沙罅石、深穀窮源、高峭險逼、低陷卑塞、脫露凋零五凶;山水有山高水傾、山短水直、山逼水割、山亂水分、山露水反五凶;村野有池沼無源、田陸短促、坑壕潦涸、灘激喧嘈、洲移渚易五凶;陰陽有陰發陰行、陰來陽住、陰鉗陰流、陰流陽坼、陽坼陰沒五凶。”所有的凶象都列入五行之屬,反映出自然界的不好現象,提醒人們相地時注意。

如同其他的風水術文獻一樣,《地理指蒙》不乏危言聳聽之辭,也有許多唯心論觀念。但是,這樣一部全麵反映風水理論的書,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4.《三龍經》——巒體形勢派的代表作

《三龍經》舊題唐楊筠鬆撰。《三龍經》分別是《龍髓經》、《疑龍經》、《辨龍經》。但是,也有人認為應以《撼龍經》取代《龍髓經》。

楊筠鬆是風水術形勢派宗師。傳聞楊筠鬆本名益,叔茂,祖籍竇州(今廣東信宜縣),寓居江西,自稱救貧先生。《唐書》無傳,宋代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名氏。唐僖宗封他為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管靈台地理事。唐亡後,他斷發隱居,後死於虔州,葬於雩中藥口。《葬書新注序》雲:“在唐之時,楊翁筠鬆與仆都監,俱以能陰陽屬司天監。黃巢之亂,翁竊秘書中禁術與仆自長安來,奔至贛州寧都懷德鄉,遂定居焉。後以其術傳裏人廖三,廖傳其子禹,禹傳其婿贈武功郎謝世南,世南複傳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檢使永錫,遂秘而不授雲。”

由於楊筠鬆在風水術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曆代風水師都把風水書籍托名於他,說他撰寫了《三龍經:》、《立錐賦)、《黑囊》、《三十六龍》、《青囊奧語)、《天玉經》等書。《宋史·藝文誌》載有“楊救貧《正龍子經》一卷”。

楊筠鬆到底撰寫了哪幾本風水書籍?由於時間久遠,加上楊筠鬆的事跡很模糊,所以很難考證清楚。清人丁芮樸在《風水祛》試圖對此作出結論,他是從風水流派的角度考證這個問題:“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渭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用。今考楊筠鬆書,不免有疑竇。《撼龍經:》專言形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疑龍經》亦然,其所謂九星者,特取譬之假象耳。《漢書·翼奉傳》有貪狼、廉貞之文,而非星名。王逸注《楚辭》有九魁,謂北鬥九星之語,而不詳其名。惟道書所有,與此俱同,蓋龍經所本也,而《青囊奧語》有巨門、破軍、武曲、貪狼;《天玉經》有貪巨、武輔;《都天寶照經》有輔星、貪狼;皆屬方位,謂之挨星,又謂之元空。《青囊序》、《都天寶照經》所稱羅經,皆主方位,而《撼龍經》雲‘不比尋常格地羅’,日‘不比’,日‘尋常’,蓋輕賤之詞。高其倬日‘楊公已明言非方位之說’是也。《青囊序》言五行,凡四見。《青囊奧》言五行,凡二見。《天玉經》言五行,凡十一見。而《撼龍經》雲:‘龍家不要論五行’,此皆顯然舛異者也。《青囊序》雲‘晉世景純傳此術’,《青囊奧語》雲‘又見郭璞再出現’,不知郭璞葬書晚出,非楊所及見。又雲‘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順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此元陳致虛之語,乃丹家修煉之術也。又雲‘太極分明必有圖’,此亦宋以後之說,其依托之跡,即灼然可驗。且楊筠鬆地理宗派,自宋迄明為人所道者,是巒體。則理氣非楊學,略舉數條,左證其偽……又《直齋書錄解題》載有《龍髓經》一卷、《疑龍經》一卷、《辨龍》-卷,雲皆無名字,多吳炎錄以見遺。江西有風水之學,往往人能道之,即謝疊山所謂楊君南川誦楊救貧所著《三龍經》極熟者也。則《龍經》為楊筠鬆之書,尚是宋之相傳之本。而《青囊奧語》、《青囊序》、《天玉經》、《都天寶照經》,考《宋史·藝文誌》及晁公武、陳振孫兩家書目,皆不著錄,其為偽撰無疑。高其倬日‘世傳楊公諸書,皆後人偽托,惟《撼龍》、《疑龍》二經是真書,’乃是先得我心之言。”

這就是說,《三龍經》是楊筠鬆撰,這是巒體派的代表作。但是,迄今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楊筠鬆創造了風水形勢派理論。楊筠鬆從宮中竊出風水書籍,到江西傳授,他傳授的風水理論未必是他創造的。

《撼龍經》專言山龍落脈形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各為之說。開篇即雲:“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東西為四派,西北崆峒數萬程,東人三韓隔杳冥,惟有南龍人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肢擘脈縱橫去,氣血勾連逢水住,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君公侯,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中。”這是以人體喻山脈。

談到風水之“龍”,《撼龍》認為:“大率龍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龍身,高山須認星峰起,平地龍行別有名,峰以星名取其類,星辰下照山成形。龍神二字尋山脈,神是精神龍是質。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

九星就是九種山勢,“九星行龍皆要祿,最要夾貪兼巨軸,或從武曲左右起,此等貴龍看不足。若逢此星遠尋穴,莫向高山尋促局。若遇九星相夾行,隻分有足並無足”。

每一種“星”又有各種形態,比如“祿存”,如頓鼓,如覆釜,如鶴爪,如肋扇,如懸鶉,如平洋,如長蛇,如載兜。“天下山山有祿存,或凶或吉要君分,莫道祿存全不善,大為將相公侯門”。

《疑龍經》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言千中尋枝,以關局水口為主。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麵背朝迎之法。下篇論結穴形勢,附以疑龍十問以闡明其義。

《疑龍經》開篇即雲:“疑龍何處最難疑,尋得星峰卻是枝,關峽從行並護托,矗矗槍棋左右隨;幹上星峰金不作,星峰龍法近虛詞。與君少釋狐疑事,幹上尋龍真可據。幹龍長遠去無窮,行到中間陽氣聚。麵前山水又可愛,背後護龍皆反背。”上篇主張以龍幹為京都,龍支為縣邑。下篇論穴雲:“龍已識真無可疑,尚有疑穴費心思。大抵真龍臨落穴,先為虛穴貼身隨,穴有乳頭有鉗口,更有平坡無左右。亦有高峰下帶垂,更有昂頭居龍首。也曾見穴在平洋,四畔周圍無高岡。”

《疑龍經》的十問分別是:一問抱養及僧道嗣續疑龍如何,二問公位疑龍如何,三問公位盛衰疑龍如何,四問陽宅陰宅疑龍如何,五問陽宅陽地大小如何,六問主客山疑龍如何,七問形真假疑龍如何,八問幹作枝衰疑龍如何,九問穴有花假疑龍如何,十問博換疑龍如何。如論陽宅雲:“問君陽宅要安居,此與安墳事一如。人家無墳有善宅,宅與陰地力無殊。大凡陽宅怕穴小,穴小隻宜安墳妙……大凡陽宅要穴大,寬闊連綿又平伏。前頭橫玉麵前寬,可為市井於內外……要知居止隻要勢,水抱山朝必有氣。忽然陡瀉朝對傾,破碎斜傾非吉地。下手回環朝揖正,坐主端嚴無返柄。”

《疑龍經》還附有《衛龍篇》和《變星篇》,文字很短,是對正文的補充。

總之,《三龍經》是風水術的代表作,奠定了風水理論,受到曆代風水師的尊崇。

《四庫全書》載有《撼龍經》、《疑龍經》,與《葬法倒杖》合為一體作題解。《四庫提要》雲:“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有《疑龍》-卷、《辨龍》一卷,雲吳炎錄以見遺,皆無名氏,是此書在宋代並不題筠鬆所作,今本不知何據而雲。然其撼龍之即辨龍與否,亦無可考證,然相傳已久,所論山川之性情形勢,頗能礙其要領,流傳不廢,亦有以也。舊本有李國木注並所附圖,庸陋試俗,了無可取,今並加刊削,不使與本文相涸焉。”

5.《十二杖法》——點穴圖譜指南

《十二杖法》,舊題唐楊筠鬆撰。杖法就是葬法。此書介紹了十二種杖法:順、逆、縮、綴、開、穿、離、沒、對、截、犯、頓。十二種杖法是根據不同的地形,選取不同的穴位,注鶯彌補地形的缺陷,盡量采取最佳方案。它是風水形勢派的圖譜指南。

此書有圖有文,分別介紹了十二杖法的具體運用,“順者,順乘乎本山之來脈而受穴者也”。“逆者,逆接乎本山之來脈而倒受穴者也。”“縮者,氣聚於山之頂中來而縮受穴者也。”“綴者,如線綴衣縫綴聯其穴於脈也。”“開者,龍勢直衝當頭有殺,對頂中分其脈,兩邊受穴,分開一脈而作兩穴,脫中殺而正傍脈倚穴者也。”“穿者,脈自旁來而正麵結局,如線穿針眼,如柯斧斧眼,氣從腰入而成穴者也。”“離者,脫離本山之來脈而受穴者也。”“對者,杖頭緊指有情之處,取其四勢登對而中心受穴者也。…‘截者,截去其穴前吐出有餘不盡之氣,左右不包之砂頭也。”“犯者,傷犯乎本山之脈而鑿開合杖者也。”“頓者,堆頓高壘積客土以受生氣,培假阜以配真局者也。”

十二杖中順杖最重要,順杖可以兼有逆,縮、綴、開、穿、離、頓、沒、對、截、犯杖。逆杖次之,可以兼有縮、綴、開、穿、離杖。

試以開杖說明杖法的實踐。“蓋開杖之法最難,當脈則衝煞而速禍,脫脈則無氣而防絕,故分開兩旁,收其左右相顧之意,倚其中,抽平分之勢。”這段話的意思是:開杖最難掌握。龍脈朝向於此地,太急,太猛,如果把穴點在脈直衝過來的點線上,就會衝煞取禍。如果不安在來脈上,又會失去生氣,沒有吉利可圖。怎麼辦?隻好避開銳氣,把穴點在來脈的兩旁,或左或右,緊緊地挨著。這樣就可以得到生氣。有一首訣雲:“直衝中煞不堪扡,堂氣歸隨在兩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見圖,穴不要點在×上,而應點在O上。

十二杖法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認為,在陽宅選地時可以借鑒十二杖法。十二杖法似乎與地磁有關,人的住宅選摘在最佳磁角,這是一個潛在的科學問題,有待引起人們的重視。

6.《天玉》——理氣派觀點問津

《天玉經》,舊題唐楊筠鬆撰。分為《內傳》和《外編》。全書以《周易》卦理論述風水。

《內傳》雲:“江東一卦從來吉,八神四個一。江西二卦排龍位,八神四個二。南北八神共一卦,端的應無差。二十四龍管三卦,莫與時師話。忽然識得便通仙,代代鼓駢闃。”風水師以天卦為東卦,地卦為西卦。二十四龍分為三卦,江東一卦,江西一卦,江南江北一卦。江東卦自賓至丙八位,稱為八神,寅辰丙乙在一龍。江西八龍申庚酉辛戌乾亥壬為第一卦,甲戌壬辛四神在二卦。江南午丁未坤,江北子癸醜艮八神共為一卦。這一套理論以幹支方位附會於地形,使風水理論更加複雜化。

《外編》的內容也很複雜,雲:“卦號玄空理最幽,乾坤艮巽問蹤由。坎離震兌分天地,五行更在位中求。第一天寶經最妙,第二要看龍子經,第三一經名玄女,第四寶照經為名,乾丙乙與子寅辰,六位排來俱屬金。艮庚丁與卯巳醜,六位屬水由人數。以上數者盡屬陽,陽山陽水始相當,坤壬辛與午申戌,六位屬木無人識。巽甲癸與亥酉未,六位屬火君須記。以上數者盡為陰,陰山陰水正相應,此是陰陽天地卦,五行之內號四經。不破旺方財祿聚,流破生方損少丁。長生位上黃泉是,幹化之年定見刑,此是九天真口訣,毋得輕傳薄行人。”這是以五行配方位,論吉凶。五行有生有克,山水方向也有生克關係,生方為吉,克方為凶。“金到火官人死絕,火入金宮定損妻……金遇戌為鐵,火向未申絕,木辰枝葉枯,水上醜寅滅。”

江東卦就是天卦,江西卦就是地卦,南北卦就是父母卦。以甲丙庚壬四陽幹左旋為東卦,為陽。以乙丁辛癸四陰幹右旋為西卦,為陰。子寅辰乾丙乙為金,午申戌坤壬辛為木,卯巳醜艮庚丁為水,酉亥未巽甲癸為火。這些理論奠定了風水理氣派的基本觀點。

《四庫提要》雲:“考鄭樵《通誌·藝文略》、陳振孫《書錄解題》,楊、曾二家書無“天玉經”之名,相傳楊氏師弟秘之,不行於世,至宋吳見誠遇真人,始授以此經,其子景鸞乃發明其義,然則是書亦至宋始出,其為筠鬆所撰與否,更在影響之間矣。”

《地理大全》載有此書。

7.《青囊奧》——理氣派的權輿

讀書先讀序。讓我們先讀一讀《青囊奧語》前的序文,就可以對其書有個大概的了解。序雲:“是經,大唐國師楊公筠鬆傳家之奧旨也。以二氣五行一節二節之法成賦,門人曾文遄掇合成篇,曲盡地理造化運行之機真,參讚化育之大道也。首言尋龍之法,審來龍以辨雌雄,察金龍以定水路,觀血脈以究源流,認三義以明聚散,識陰陽以明運氣交媾之情,分順逆以求祖宗來曆之旨,於堪輿無餘蘊矣;用來龍三合以量山,收十二方山龍之吉。以向上元空三合納音而論水,收十二路水神之妙。山管山,水管水,而五行各專生旺之氣,吉凶之應昭然矣。次又分廿四山之陰陽,以定穴情之可否,或正來,或饒減,而進退迎縮之法明矣。所以,穴順來龍,向依水法,而山與水之殺無不消矣。至於溝壑水路出入之法,生克會自然之運而不失其度。俾鬼神不得以司禍福之機,天地不得以擅育之幸,幸所謂改天命回造化之元術也。豈時師之所能與知哉!洪武四年秋玉屏山人劉基伯溫序。”

從序中可見,此書是唐代楊筠鬆傳授的奧語,由門人曾文遄整理成書。到底是不是楊、曾所撰?《四庫提要》有一番考證:“趙希弁《讀書後誌》有《青囊本旨》 --卷,雲不記撰人,演郭璞《相墓經》。陳氏《書錄解題》有楊公遺訣《曜金歌並三十六圖象》一卷,注雲楊即筠鬆也。今是書以陰陽順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貴賤吉凶,未審與《曜金歌》為一為二。惟鄭樵《通誌·藝文略》別載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又《楊曾二家青囊經》一卷,或即是書之原名歟?”四庫館臣認為《青囊奧語》與《楊曾二家青囊經》可能是同一本書。

青囊是風水術的俗稱。本來,青囊是黑袋子,因為風水師常以之裝書,故民間以青囊代稱風水術。《晉書·郭璞傳》記載隱士郭公把《青囊中書》傳授給郭璞,說明至遲在晉代就有了“青囊”一詞。後世沿用,如唐代陳子昂在《陳伯玉集》有“傳道尋仙友,青囊賣卜來”。

《青囊奧語》果真是楊筠鬆所作?非也。楊筠鬆是風水形勢派大師,而此書專主理氣。清人丁芮樸在《風水祛惑》有詳明的考證,請讀者參考本章的“《三龍經》”。

《青囊奧》是理氣派濫觴,《四庫提要》對此作了明確的結語:“其中多引而不發主語,如‘坤壬乙巨門從頭出’一節,曆來注家罕能詳其起倒。至序內二十四山分順逆一條,則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屬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長生。如甲不生於亥,庫於未;乙木生於午,庫於戌之類。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已酉醜申子辰為四局,反複衍之,得四十八局。陽用左旋,陰從右轉,蓋本之《說卦》陽順陰逆之例,為地學理氣家之權輿。明人偽造之《吳公教子書》、劉秉忠《玉尺經》,蓋即竊其緒餘,衍為圖局,逮僧徹瑩作《直指元真》專以三元水口,隨地可以定向,於是談地學者舍形法而言理氣,剽竊附會,俱以是編為口實,然不以流派多歧,並咎其創法之始也。”

此書沒有詳分篇目,主要的內容有:養老看雌雄,金龍動不動;龍分兩片;龍尋龍去;二十四山;陽從左,陰從右;聖人卜河洛;陰陽流水位;朱雀發源;羅經十二位;母子公孫;五行撥配;步水量山;龍神不上下;陰陽、祖宗、死生;坐向、來山;一生二,二生三;淨陰淨陽之謬;收山出煞之法;陰山入穴立向;陰陽與穴中殊;明堂並朝水;高峰尖秀方圓;坐向生克製化;生克出入;進神得位大旺;二十八宿五星;消息水音之法;溝壑明堂方隅;奇貴、貪狼、祿馬;雙山、四經;三合聯珠;顛倒逆順;雌雄會合。

依上可見,此書以陰陽順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貴賤吉凶,是一部理氣派典籍。

8.《青囊海角經》-理氣派的代表作

風水術有一個派別專主卦理星氣,以八卦五星定生克吉凶,這就是理氣派。理氣派始於福建,至宋代大行。其理論繁瑣難懂,有較大的欺騙性。《青囊海角經》就是一部理氣派的代表作。

《青囊海角經》的作者不詳,或托名於玄女,或托名於郭璞。從文字內容看,此書似為唐以後失意的江湖文士所撰。

全書四卷,七萬字,以《周易》為指導。有序雲:“玄女降質,神通天地。數徹幽明,道遵河洛,卦契乾坤,首司庚甲,煥乎五行……國得之而太平,家得之而豐盈。”

卷一的篇目有:太元始氣圖說;太有中氣圖說;有無終氣圖說;五運六氣經天圖說;天地始數圖說;太元中數圖說;太元終數圖說;陰陽升降納甲圖說;太元始易圖說;太元中易圖說;太元終易圖說;浮針方氣圖說;數窺天地圖說;四氣元胞圖說;太陽出沒圖說;六壬元胞圖說;艮丙龍收納砂水圖;巽辛龍收納砂水圖;坎癸申辰龍收納砂水圖;震庚亥未龍收納砂水圖;兌丁巳醜龍收納砂水圖;離辰寅戌龍收納砂水圖;卦例訣;天父卦地例圖;地母卦起例圖;抽爻得配失配圖;八貴圖;龍穴砂水圖;地母變爻卦例圖說。

第一卷有圖有文,重點論述物源。說太無始氣,恍恍惚惚;太有中氣,無中生有;太元一動,天地資生;有無終氣,萬物之化;天地漸啟,萬機成定;甲子渾成,八卦配臨;乾坤艮巽,天地四鼇;地水火風,輪流造化。歸結為“凡葬不得吉氣,即陷子孫貧賤衰絕,葬地者可無慎乎!”

卷二的篇目有:丘公頌;九曜三吉頌;青囊權衡;天機權衡;尋龍論理。

第二卷論述了陰陽八卦、龍穴。說“八星有主誰能識,地下稱尊人少知”。“艮為覆碗少人知,卻會五行仔細推;天下貪狼加武曲,人丁旺盛永無衰。”這就是說,八卦中的艮卦(曼)似碗口朝下,有些地形似艮卦形,可以結合五行來推測吉凶。此卷又以龍喻穴,把葬地分為龍角、龍鼻、龍耳、龍腰、龍臍、龍足、龍尾等,凡是“葬龍臍(醜艮),按龍耳(未坤),不三年天祿至,兒孫富貴”。“葬龍足(酉辛),按龍尾(卯乙)無衣無食,無居無址。”

卷三的篇目有:果堂海角權衡;宋當開皇寶照海角權衡;果堂頌;二十四鉗口;孟仲季龍定富貴穴訣;(上中下)行水訣法;青囊海角權衡;頭陀納子論;葬法;覓龍;點穴;觀砂;察水。

第三卷論述了點穴。說:“二十四山向十九煞,舉世何入識此法;有人會得此天機,寅時葬山卯時發。”這就是說,方位有宜有忌,涉及吉凶。一般說來,乾坤艮巽丙方為吉,其他十九個方位犯煞為凶。但是,依據具體情況又可以變化,采取補救措施。亥龍壬穴,艮龍癸穴,巽龍乙穴等各有禍福。

卷四的篇目有:穴法;詩訣;水法;騎龍斬關歌;穴法賦;巧拙穴法;二十四山五行水法起長生訣;(水土火金木)局起長生圖;二十四山向訣;收水訣;五星訣;論氣正訣;形氣篇;理與篇;錦囊篇;道法雙譚摘句;胚胎;學步;五星正體圖說;九星雙體圖說;二煉格圖說;三達勢;貴幹;神氣;氣象;六信;認脈;結穴;辨穴;穴土;化氣;情性;圖通;待緣;品級;點穴;附道法雙談敘。

第四卷講的也是點穴。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山不入相,形不入星。崎碎反擺,家業主凶。由本尋末,由幹尋枝。山異枝,水異源,陰陽之理存乎其間。陰陽交而天地泰,山水會而氣脈和”。

此書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綜合性,引用一些風水術文獻,借鑒了楊筠鬆、曾文遄等風水宗師的理論,糅合成新的著作。二是偏重理氣,諸如幹支、卦理、星氣等術語充斥其書,使之變得複雜難懂。值得提出的是,從此書也可以看到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特別是第一卷論述“有”“無”等概念,是對易學的發揮。

9.《夏城精》——風水元運說

舊題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

《靈城精》是綜合形勢派和理氣派理論的文獻。上卷論形氣,主於山川形勢,辨龍辨穴。認為大地無形則看氣概,小地無勢則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水成形水中止。龍為地氣,水為天氣。下卷論理氣,主於天星卦例,生克吉凶。

全書主元運說,認為宇宙有大關合,決定於氣運。地運有推移,天氣從之。天運有轉旋,地氣應之。甲子六十年為一元,配以洛書九宮,凡曆上中下三元為一周,更曆三周五百四十年為一運。每元六十年為大運,每二十年為小運。以這個規律推測地氣之旺相吉凶,如上元甲子一白司運,則坎得旺氣,震巽得生氣,乾兌得退氣,離得死氣,坎艮得鬼氣。天運圖示為:一元(60年)--周(180年)一一運( 540年)。

據考證,元運說創自明初寧波目講僧,目講僧本是元末進士,後來為陳友諒當參謀,明初隱居,以目講天下,為大家宦族相宅。他創造元運說,《皇極經世書》有所發揮。

《靈城精義》有托名於劉基的注文。劉基是明初人,而注文中卻引用了明中葉的書籍,據此推斷,《靈城精》是明中葉以後的作品。

10.《催官篇》-龍穴砂水入門

《催官篇》,宋賴文俊撰。

卷一是《評龍篇》,分引評陰龍,評陽龍,評穴,評陽龍雲:“陽權頓伏蜂腰起,陰權砂水來相迎,切忌罡星高照穴,鼓盆次第災相仍。”評穴分為亥、艮、辛、巽、震、庚、丁、丙、兌、離、壬、坎、癸、坤、乾、戌、寅、甲、辰,申、巳、未、醜、乙穴。如乙與坤陰陽相見,故有富貴之應;乙為裁接之木,故有招贅之應。

卷二有《評砂》,雲:“催官之砂維四方,雲霄屹立官爵強,四維低峰疊疊起,千倉萬箱耀州裏。”又有《評水篇》,雲:“催官之水惟三陽,水朝砂秀官爵強,陽璿水朝文筆起,少年科田誇文章。”

書末有訣雲:“穴高朝流要長遠,富貴易致人安康,朝流高低與穴等,聚發官貴非為難。”

全書重點論“龍”,“龍”以二十四山分陰陽,以震庚亥為三吉,巽辛艮丙兌丁為六秀,各受吉凶之應。穴、砂、水都受“龍”製約和決定。

《四庫提要》評價說:“其言雖頗涉於神怪,而於陰陽五行、生克製化實能言之成理,視悠謬無根之談,侈言休咎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者,勝之多矣。”

《地理大全》、《四秘全》載有其書,清人尹有本作注。

1 1.《博山篇》-得水藏風的讀物

舊題五代黃妙應撰。作者事跡不詳。書末有宋代厲仙讚語:“不見先生麵,雅聞先生訣,大哉!我曹師千載傳真法。”

全書8篇,首篇概論相地法,主張“凡看山,到山場,先問水,有大水龍來,長水會江河;有小水龍來,短水會溪澗。須細問何方來,何方去。水來處是發龍,水盡處龍亦盡”。

第二篇論龍,認為“尋龍法,尋祖宗,尋父母”。應當辨五勢龍,有正勢龍、側勢龍、逆勢龍、順勢龍、回勢龍。

第二篇論穴,指出“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製要得宜,高宜避風,低宜避水,大宜闊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陰陽相度,妙在一心”。

第四篇論砂,說砂關水,水關砂,砂有侍、衛、迎、朝之別。水口之砂最關利害,交插緊密神龍斯聚。砂以肥圓正為富局,以秀尖麗為貴局,以斜臃仲為賤局。

第五篇論水,認為:“欲識龍,在識水……水近穴,須梭織;到穴前,須環曲……山趨東,水自西。水趨東,山自西。”“尋龍認氣,認氣嚐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若發餿,不足論。”

第六篇論明堂。認為明堂有大、小之別。明堂要藏風,要聚氣。明堂聚水,以潔淨為佳。

第七篇論陽宅,認為“論陽宅,理無二。但穴法,分險易。勢來趨,亦可居。勢若止,須坦夷。起樓台、立亭院,俱有法”。

第八篇論平地。提出“看坐立,知高山。看睡臥,知平地。龍與砂,水與堂,原無二。起一起,便是山。低一低,便是水。開一開,便是鉗”。

書末強調:“風水字,要分明。得水處,便藏風。水之來,風之去。地戶閉,天門開。要知訣,登仙台。”這大概就是全書的小結。

《博山篇》講的都是風水常識,通俗易懂,可以作為了解風水的入門書閱讀。

12.《五星捉脈正變明》——風水地形的五種圖示

此書舊題空石長者撰,作者事跡不詳。

其篇目有:論五星分高山平岡平地三格;論五星體性;論五星穴形葬法;金木水火土星捉脈式。

作者把各種複雜的地形歸結為五種:金星形、木星形、水星形、火星形、土星形。認為圓、肥、直、銳、方是地形的五種外表,動、崩、沉、拽、炎是地形的五種屬性。地形有吉有凶,“高山之金如鍾如釜,頭圓不欹,光彩肥潤,為吉。平岡之金如笠如馬,圓融活動,如珠走盤,為吉。平地之金,圓如糖餅,肥滿光淨,有弦有棱,為吉”。如“土星體方凝而正,土之性鎮靜而遲,勢、麵、頂、腳以渾厚高雅、平正端方為吉,欹斜傾陷,臃腫崩破為凶。”“木之體直而不方,木之性順而條暢,勢、麵、頂、腳以清秀光潤、精彩圓淨為吉,欹崩散漫、破碎臃腫為凶。”“金之體圓而不尖,金之性靜而不動,勢、麵、頂、腳以定靜光圓、肥滿平正為吉,流動欹斜、臃腫破碎則凶。”

此書以圖示穴,點穴方式各不相同。據風水師說,穴點得好就可以得到富貴,使人聰明,甚至當代即發。這一套理論對百姓很有誘惑性。

13.《堪輿總索雜著》-點穴經驗的總結

舊題北宋李思聰撰。李恩聰,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人,祥符宮道士,遇異人贈一寶鏡,自覺神異。懸鏡臥,移掃方興,憶所遊洞天,模為圖,並加題詠,宋皇裙年間呈府郡,郡守獻給皇帝為壽禮,賜號洞淵太師、衝妙先生。

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的篇目是:總論;陽落有窩;陰落有脊;陽來陰受;陰來陽作;上有三分;下有三合;個有三叉;大小八字;金魚蟬翼;雌雄牝牡;正求架折;拂耳拂頂;前親迎接;後倚放送;臨頭合腳;淋頭割腳;眠幹就濕;球簷;葬口;羅紋;土縮;倒杖放棺;急則用饒;緩則用急;藏風脫脈;棄死挨上;深淺。

第一部分的總論是總綱,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全篇的內容。如:“陽落有窩,陰落有脊。入首星辰,從頂而立。陽來陰受,陰來陽怍。上有三分,下有三合。個字三叉,要知端的……急則用饒,饒則用急。高要藏風,低不脫脈。棄死投生,要知來曆。點穴安墳,如醫看艾。明師登山,一一能解。得師真傳,嘹然在目。”

第一部分有後跋,題為括蒼劉基書。跋文對第一部分作了總體說明,並有所發揮。談到“倒杖下棺”時說:“當先定一十字於葬口之中,而為十道之名,即倒一直杖子十道之中而為倒杖之方。上枕氌簷,必端必正而日後倚,以受其真氣臨來。”這是講的相穴方法,比原文“十道行於葬日安,即將直杖倒其間。毽簷之下合襟上,枕對無編即放棺”要詳細。

跋末雲:“是書乃曾劉胡李四人當時受國師筠鬆楊先生之秘傳,今與有聞焉,予之幸也。”這就是說,此書是楊筠鬆撰,曾文遄等人傳於世。劉、胡是誰?不詳。李是不是李思聰?李思聰是宋仁宗皇裱年間(1049-1054年)前後的人,時間上與曾文遄等人有差距,李怎麼會是楊筠鬆的弟子?

第二部分是覆驗,記述了各種墳墓的實踐效果。如京口費侍郎祖塋、涇縣九都查氏祖墳、山陰周山吳氏祖塋、揚州閥方伯祖墳等。還記述了一些特殊的地形,如上虞練樹湖湖墩、餘姚高山地、真州青山卜地、揚州句城塘穴、杭州幹龍、餘姚龍勢、慈溪龍勢、紹興龍脈、湖州來龍、武康來脈、無錫惠泉落脈、南京尋龍,洛陽龍勢、浙江義烏後龍等。

由這些篇目可見,此書似為風水術形勢派文獻。所述內容多為江浙之事,作者有可能是江浙一帶的江湖術士。

第二部分對龍脈談得很多,反映了時人對山川地理的膚淺了解。如“湖州來龍,自天目至孝豐,過幽嶺,遠不能述。近自霞霧山斷向,起赤山斷,而複起棲賢山。從金鬥山渡河,起弁山。一枝分康山為右護,一枝分白雀雞塞沈洞為左護,起仁王山左落籟山,右落籠山”。

第二部分還敘述了陰宅應注意的問題,如“樹木榮盛可征山有氣至,朱侍郎祝禧寺祖塋,先是植木皆枯,人疑為不詳。乙未前,樹木忽皆蔥茜如油,公發大魁”。這是強調綠化環境。

書中迷信的觀點亦不少。提出:除了點穴立向,還要注意葬後收拾。太平新豐二甲王家葬墳不發,名師張宗道為四圍打牆,惟中間留一門透風秀峰,其後方發。

書中還記載了一些怪事。如莆田縣西有石室岩,一巨石長數十丈,如舌,向城內,有寺宇遮隔不見。嘉靖壬戌寺焚石現,倭遂破城。這個偶然的巧合事件現已無從考證,但從這條記載卻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此書應是明代嘉靖年以後寫成的,絕不是宋人所作。

此書的顯著特點是以實例說明風水理論,表明作者有較多的實踐經驗。

14.《神寶》——針對卦例派的作穴法

舊題宋謝和卿撰。作者字玨齋,別號玉元子。書中有吳鵬句解,不詳吳氏何人。古人寫書往往故弄玄虛,自作自注。或許,此書的作者與注者為同一人。

此書是針對卦例派而作。作者雲:“嚐觀擇地之要,必當明理為先,故知旁道支離,遂使正宗湮沒,或用針盤而定向坐,或執卦例而談吉凶,何殊膠枉調弦、刻舟求劍,承訛接舛。”注者雲:“地理生成於天,發揮於聖,一而已矣。末學失傳,浸淫別派,而有卦例等項之說,下民眩惑,莫知適從,此《神寶經》所以作也。”

此書專言作穴之法。要點有:擇地必明理;生氣凝結;土穴衝和;石穴質地;支龍小石;乘金三合三分;左乘右接;接氣迎堂;十字之辨;葬腹之弊;窩穴深淺;上分下合;朱雀玄武;脈情不顧,等等。

點穴要有悟性。“或謂山冤無口訴,求生氣凝結恐難憑,豈知人智有限觀土色豐腴而可證。”點穴時“先施倒杖,次卓豎竿”,注雲:“相穴先看陰陽強弱,倒杖以定之。次依倒杖所指,豎竿牽繩分其坐向,針盤卦例俱不用。”點穴要注意左乘右接、後縮前伸、淺深交度、高下乘生,逆中取順,順中取逆,“橋流水不流,為脈法之真機;水過山不過,乃穴情之妙處……龍真穴的始可論土色之精奇,堂舛砂訛更莫問穴情之征兆”。點穴全靠剪裁之功,才可使吉地充分利用。

據此可知,《神寶經》屬於風水形勢派文獻。

15.《天寶》——選擇葬地的專書

《天寶經》又稱《玉元子天寶經》。玉元子是謝和卿的號,可見作者是謝和卿。

全書專講葬法,有十二段。每段七字一句。第一段雲:“陰陽二路若能明,倒杖應須一葬成。既識標竿深與淺,仍明後接與前迎。”這實際是總綱。

怎樣選摘地形?“看脈須從上看來,先分個字作根黃。”“急來緩處堪插穴,脈緩宜從急處評。”“脈來盡處已成穴,深淺明堂須辨別。後頭標竿在中央,前麵看水何處合。合處分明是向端,掛定線兮為正墨。斷然不必用羅經,天地生成一定則。”從這段文字可知,《天寶經》與《神寶經》義旨相同。不用卦例和羅經,隻用標竿判定陰陽。陰陽是點穴的關鍵,“陰見陽來合就陽,陽來陰受淺中藏。陰陽相半觀來脈,前接堂情匹配裝。後倚前迎如合度,更從急緩細消詳。世間穴法知多少,一理才通總斯當。”

《天寶經》簡明易懂,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創新。

16. 《瓊林國寶》-點穴的迷津

舊題宋孫伯剛撰,作者名毅臣,號訥齋,寧都(今江西寧都縣)人,當過院判官。

此書內容較豐,篇目有總歌、定穴證應口訣、奇形怪穴法、三十六座騎穴、騎龍截法、倒影,直穴、平地窠、奇怪總訣、接木泄天機口訣。

總歌是綱,主張“先看來龍後論穴……左來右下右關水,右來左下左邊長。相生須向逆水向,相克順水最為良”。

定穴證應口訣敘述點穴。介紹“立標竿於葬口上,用小繩一條貼地,縛在標竿之下,牽至明堂前,下麵送三叉合水處……開井驗土紋以證之,必得無色兼備之土”。

此書重點介紹奇形怪穴法,如高窠、低窠、長窠、短窠、反窠、側窠、雙窠、單窠、大突、小突、蟠曲、坡垂、龍虎、騎跨、平地、山巔、依山、傍水、水中、倒掛、石中、騎龍、奪氣、借氣、奇怪、水砂、過海、拋閃、掛燈、花頭、旋渦、流星、泛水梅花、蹄涔、金櫃、仙人出簾、覆鍾、金字、人字、垂佩。書中介紹了怎樣利用這些怪穴。

接木泄天機口訣有綜述的性質:“凡擇地之法,先看大勢在何處結聚,次看落頭星辰人手氣脈,又其次看前麵合腳及堂氣皆要合法,然後察人路之順逆……內接生氣,外接堂氣。生氣者,山也。堂氣者,水也。所謂脈不離棺,棺不離脈,棺脈相親,剝花接木,此接木泄天機之所以得名也歟。世俗贓術多因針盤以定向坐,指針卦例以言吉凶,此大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