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堪輿文獻(2 / 3)

書中頗多誘惑之辭,如“若人得了騎龍穴,世代榮昌產英傑。三元科甲未堪誇,將相公侯朝帝闕”。這是要人們相信風水,以期求得榮華富貴。

17.《至寶》——相地三十句訣

舊題宋胡矮仙撰。作者真名不傳。全書三十章,實是三十句,抄錄如下:

名標至寶,價值千金。

正折有方,強弱之情須辨。

葬口有法,明暗之體當分。

首觀四應,證佐內別真情。

次辨十字,送來中分出煞。

水抱尖圓,定兩邊之明暗。

棺挨左右,借二氣之吸噓。

其有不分強弱,正官拂頂,為一路同行。

或隻取於厚薄,出生挨死,折三叉兩片。

雙脈求短小股須分葬口三叉。

單脈論化生頭仍看雞跡兩片。

貼脊有聚氣,死內入彼球簷。

窩鉗分散氣,生機待其蓄注。

平洋高低放送,定有合水分金。

左右順逆生來,此是隨龍出脈。

斜倚對交會,向坐逼玄武,為橫壙轉柴。

曲脈按動處,尖圓差入路,則斧頭翻鬥。

獨陰無合襟,不葬孤陽,無送水難扡。

下合上分,自是陰陽交濟。

有分無合,誰識雌雄失經。

露麵不隱,應一合以乘胎。

潛而弗彰,實二交而受患。

陰脈到三叉,性急不接鬥以何妨。

陽脈隔三尺,氣幔不來入而無害。

蠻膚認蝦須單股橫陰微茫。

硬麵出柑脫朗梳直流登對。

水穴自論正仄聚簷,必有人中立表,最要端詳下麵可無出匝。

大約淺深交水為度。

斜正順逆象脈而裁。

兩邊繩路要完齊,數句真機宜秘密。勉爾寶之,非人勿示。

全書無圖無注,言辭過簡,內容模糊。與其說是一部書,不如說是一首口訣。慮及它在風水術中有一定影響,故誌於此。

18.《乘生秘寶》——“盡泄天機”的下乘之作

舊題宋劉見道撰,作者名淵則,字叔雲,雩都(今江西於都縣)人。

此書內容簡扼,共有14段,分別是:開宗演道章、陰陽正架章、明暗厚薄章、四應真情章、配與不配章、雙脈單脈章、貼脊窩鉗章、橫壙轉柴章、曲脈翻鬥章、分合真偽章、浮沉淺深章、蠻膚硬麵章、合角禾鍬章、叮嚀告戒章。

每章四句。第一章是引言:“老子五千猶簡略,陰符三百尚支離。世間葬法知何限,微妙無過十二詩。”自稱在第二至第十三章中囊括了相地術的全部微妙之理。第二章講陰陽之理:“陰陽脈體分強弱,迎接之方有架氌。出入二途因急緩,故令葬法不相侔。”結語,故弄玄虛地說:“此書淨盡泄天機,在在神靈謹護持。寄語後人須秘寶,莫將至道等兒戲。”

此書的特點是過於模糊,如明暗厚薄章雲:“水從兩畔分明暗,氣向中間定吸噓。更有一般生死法,看他厚薄是如何。”這寥寥四句自成一章,讓人如墮雲霧,不得要領。在全部的風水術文獻中,此書屬於下乘之作,

19.《發徽》——具有豐富辯證觀念的風水書籍

《發微論》,宋蔡元定撰。有《剛柔》、《動靜》、《聚散》、‘向背》、《雌雄篇》、《強弱》、《順逆》、《生死》、《微著》、《分合》、《浮沉》、《試深篇》、《饒減》、《趨避》、《裁成》、《感應》。作者用樸素的辯證法說明風水原理,強調事物的二方麵屬性。

《剛柔》雲:“地理之要莫尚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動靜篇》雲:“動靜者,言乎其變通也。夫概天下之理,欲向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不欲靜愈靜,動愈動。”《聚散篇》雲:“聚散者,言乎其大勢也。”《向背篇》雲:“向背者,言乎其情性也。夫地理與人事不遠,人之情性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與之意。”《雌雄》雲:“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夫孤陰不生,獨陽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對。”《強弱篇》雲:“強弱者,言乎其稟氣也。’夫天下之理中而已。”《順逆篇》雲:“順逆者,言乎其去來也。其來者何水之所發山之所起是也。其去者何水之所趨山之所止是也。”《生死篇》雲:“生死者,言乎其取舍也。”《微著》雲:“微著者,言乎其氣脈也。夫氣無形者也屬乎陽,脈有形者也屬乎陰。”《分合》雲:“分合者,言乎其出沒有。”《浮沉篇》雲:“浮沉者,言乎其表裏也。”《淺深篇》雲:“淺深者,言乎其準的也。”《饒減篇》雲:“饒減者,言乎其消長也。”《趨避篇》雲:“趨避者,言乎其抉擇也。”《裁成篇》雲:“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依上可見,作者用一對對哲學範疇說明山形地勢,反映出辯證法的世界觀。在眾多的風水書籍,數此書的辯證思想最豐富。

《發微論》的積極思想性與作者蔡元定生平有關。他博學多恩,曾遊於朱子之門,慶元年間坐黨籍,竄至道州,卒子謫所,後來追贈迪功郎,賜諡文節。他與江湖術士不是一類人,所以能寫出較高水平的風水文獻。

《地理大全》、《地理真訣》、《四庫全書》載有此書。

20.《十六葬法》-陰宅選地的原則

舊題宋廖璃撰。作者雩都(今江西於都縣)人,十五歲就精通五經,宋景炎年間以茂異舉薦,不第,轉精堪輿。

前有總論,述十六葬法之要義。“蓋粘倚撞,脈之四穴。斬截吊墜,息之四穴。正求架折,窩之四穴。挨並斜插,突之四穴。四四一十六,葬法大網也。星體穴情既有主見,人手工夫自有定法。一法可配四法,四法總歸一法,天地人三穴該盡天地妙用。俗學以高下名之,誤矣。”這就是說,要用十六種葬法統括一切地形,使得天地人相和諧。以下分別介紹四個四穴:

有脈之四穴(蓋、黏、倚、撞),“四大作用也.包羅萬象,統率萬物。蓋似天穴,黏似地穴,倚、撞似人穴,統同也。似天非天,似地非地,似人非人,辨異也。大抵天地人,大綱也。蓋、黏、倚、撞,大領也。領既知,則萬目斯舉。”

有息之四穴(斬、截、吊、墜),“四大作法,闡揚蘊奧,昭示精詳。吊似天穴,墜似地穴,斬、截似人穴,統同也。”以吊穴為例,其文雲:“吊者,懸也。懸提其生氣,生氣奔於息之下,上不可過高,恐漏其氣,下不可過低,恐脫其脈。生氣半在息體之足,半在息體之襯,一陰既盛,一陽複生。氣交感而成形,形既完而成穴。”吊穴,即點穴采取半離半連之式。

有窩之四穴(正、求、架、折),“四大作法,開示蘊奧,剖露天機,求似天穴,析似地穴,正、架似人穴,統同也。”以架穴為例,架者,加也,加棺於木,故名日架。窩象深下,下藏陰殺。上而畏風,故氣聚於下,下而畏濕,故氣薄於上。下上受敵,故氣凝於中。失之於上,難免暴敗之禍,失之於下,必遭陰陽之患。必度其受氣之源,以定止聚之基。須先用木以滲其暴敗之情,然後加棺以顓其滋溢之氣。

有突之四穴(挨、並、斜、插),“四大作法,罄盡底蘊,開示良知,挨似天穴,並似地穴,斜、插似人穴,統同也。”

為什麼作者要以十六種葬法統一葬法呢?書末雲:“地理由於一元,本於五行,根於太極,判於陰陽,是生兩儀,脈息窩突是生四象,十六作用,倍於八卦,每一法變,四四一十六,終六爻之義。”這是易理說明地理。

全書重視陰陽諧調,主張以天地人為大綱,以十六穴為大領,以綱統領。雖然講的是葬法,以之引申或借鑒於陽宅選址,或許對我們會有某些啟示。書中所述對地形的迎避取舍,與地磁有關,值得深究。附十六葬法圖:

21.《金剛鑽本形法葬圖》——風水五星局形

舊題楊再謫仙人撰,托名於楊筠鬆,真實作者待考。其書的寫作緣起和義旨見於首篇《論葬》,雲:“楊公一日執金剛鑽謂門人日:地理之術,龍要有正星,穴要有正形,砂要有正名,水要有正情。四者之外又有法葬之旨,所謂有常則有變,而法則所以製變者也……今舉五星本形法葬圖訣以示汝輩,誠能學力之至,自能執此作地,永福無禍。若失此訣而欲作地,譬如塵中尋粟,砂裏揀金,幾何而易。得吾之旨,不禍於人而能為人作福哉!”

此書把地形分為金木水火土五星局形,主張“尋地之法,須先辨其穴星陰陽,如陰落之形必仰、陽落之形必覆之類,然後尋其降脊以捉氣脈,究灰線之微茫而定穴所”。山形圓為金星,方為土星,曲為水星,頭圓身聳為木星,尖峭為火星。五星之間相生相克,相生則旺,相克則衰。五星形狀見圖。

此書還主張在原來的地形上加以改造,去此補彼,或墊高,或移土,或挖池,變不吉之地為吉地,化險為夷,逢凶為吉。

22.《地理古鏡》—托名於蔣平階的平庸之作

《地理古鏡歌》,舊題明末清初的蔣平階撰。《清史稿·藝術傳》雲:“蔣平階,字大鴻,江南華亭人。少孤,其祖命習形家之學,十年,始得其傳。遍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正,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鬆一人,曾文遄僅因筠鬆以傳。其於廖璃、賴文俊、何溥以下,視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書,斥其偽尤力。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辨》一書……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後人多用之,稱為‘蔣盤’雲。”

《地理吉鏡歌》不一定是蔣平階所作,因為《清史稿》說得很清楚,蔣的風水學說集中反映在《地理辨正》中。雖然蔣“後複自抒所得,作《天元五》.謂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無秘本。三吳兩浙,有自稱得平階真傳及偽撰成書指為平階秘本者,皆假托也”。或許,《地理古鏡歌》是江湖術士托名之作。我們如果把《地理古鏡》與《水龍》對照,雖然都是署名蔣平階撰,但在觀點和文筆上有很大差別,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懷疑蔣平階是否撰寫了《地理古鏡歌》。

《地理古鏡歌》的篇目有:辨為星吉凶體要、辨二十四山逐字用度之義、辨二十四山卦位錯雜、辨二十四山逐位陰陽差錯、辨水路去來格、辨上下龍之異同格局、辨卦運修短訣、辨山運廣狹訣、辨收山定穴遠近訣、辨穴星厚薄訣、辨下穴淺深訣、辨坐穴燥濕訣、辨空位忌流神訣、辨吉凶星照臨訣、辨前後左右高低訣、辨砂吉凶格、辨屋前吉凶格、辨墩阜吉凶格,此外,還敘述了橋、路、壩、井、牛池糞窖、田角、灰塘等。

《地理古鏡歌》多是七字一句,如“路能界氣亦能迎,當與零神一樣評,大路彎環玄字體,陽神三折穴前滎。直來直去無生意,乙字彎身最有情”。這是說路宜彎環,彎環則有情,有情則得生氣。

有些內容是其他風水書籍很少涉及的。如壩,“水輪轉處患堤防,有了堤防生氣傷”。“若謂滑流生氣散,一逢堤壩水盈囊。聯珠不算稱堤壩,節節相連定平塘。此屬平洋奇妙格,切莫認錯貴推詳。”這就是說,水道不宜隨便修壩,有壩破壞生態。至於滑流之水有壩,則屬佳格。

又雲牛池糞窖,“諸凡惡曜都能化,糞窖牛池莫近邊。芳馥一逢猶氣散,十年惡臭莫能觸”。這是說,糞窖牛池都應遠離住宅,它們隻有凶無吉。

此書偏重星氣卦理,如以金木水土火比喻五種地形,“金星圓潤人知妙,轉角尖峰如雞爪,盡處結成曲鉤樣,彎身複似絲綸絞”。這是說金星地形圓潤為佳,若變成火局則不吉。土星、火星、木星、水星各有特定地形,至於如何確定吉凶,全憑風水師任意解釋。

我們認為.《地理古鏡》雖托名於蔣平階,但實屬風水文獻的平庸之作,沒有多少價值可言。

23.《水龍經》-風水術水法概論

明代蔣平階編撰。這是一部專門論述風水中“水”的專著,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全書四卷。卷一篇目有:氣機妙運;自然水法。卷二有:論支幹;論五星;論四獸;論形局;論異形;論象形;雜論。卷三有:水鉗賦;圖九十則。卷四有:圖一百八十七則;統論;水龍尋脈歌。

書前有序雲:“山水為乾坤二大神器,後世言地知山之龍而不知水之龍,遂使平洋水局之地傅會山龍之妄說,非曾楊以還未晰此義也……乃歎平洋龍法未嚐無書,但先賢珍重,不可泄耳。用加編次為五卷,一卷明行龍結穴大體支幹相乘之法;二卷明五星正變穴體吉凶審辨之法;三卷述水龍上應星垣諸大格;四卷指水龍托物比類之象;五卷申言二卷、三卷、四卷得之吳天柱先生,三卷得之乍浦,五卷最後得之我郡。作者姓名或有或無,合而觀之,以此水龍為之體,而後施之以三垣九宮,乘氣相用,始無餘蘊矣。”由此可見,《水龍經》是蔣平階根據所收集的書編纂而成。

卷一述氣機妙運雲:“太始惟一氣,莫先於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雲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於地外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裏同運,此造化之妙用。”這些理論具有樸素的唯物論色彩,強調了“氣”的物質性。

卷二以圖為主,總論雲:”先明支幹之義則行龍之體格已定,次明五星之正變,而人穴之作用,得其主宰。”又以圖附文,雲:“大水汪洋是幹龍,支龍作穴出三公。”“金星如玉帶,此地真無價。”“玄武之水有湖池,定宅安墳福祿宜。”

卷三有二篇總論,其一雲:“伏龍山人董遇元述郭氏之言而作水龍垣局,上應天星三十六圖,圖各四言十六字……”所列圖文皆以星垣名之,如“玉衡掛鬥天倉顯文,柱史儲禦葬滿雲屏”。

卷三的第二篇總論雲:“山群以山為龍,水群以水為龍。三吳江楚支浜交流,一圩之地不過裏許,前賢相水認勢……萬裏無山,其貴在水。”又列了“亂中取聚”,“雌雄裹秀”等圖形。

疑第三卷應一分為二,才能恢複原書的舊貌。

卷四根據《葬經》大加發揮,統論雲:“擇地之難,四方風土不同,形勢差別,作穴或在半山深穀,或在平地,或安石間,或安水底。《葬》日水底必須巨眼,石間必得明師,實為微妙。夫相地要察來龍,點穴必迎真脈者,陰氣也。水脈者,陽氣也。岡阜水道皆龍脈也……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水不離山,山不離水……有水就水,無水依形。平洋之地,以水為龍,水積如山脈之住,水流如山脈之動。水流動則氣脈分飛,水環流則氣脈凝聚。大河類幹龍之形,小河乃支龍之體。後有河兜,榮華之宅。前逢池沼,富貴之家。”這段文字是對水龍的詳細概括。

此書是全部風水術書籍中對水龍敘述得最係統、最權威的著作,有理論也有實踐。雖然其中有迷信觀念,但對於農村村落建設有一定價值。

24. 《葬經》——陰宅術的參考讀物

明繆希雍撰。作者字仲醇,常熟(今江蘇常熟市)人,後遷居金壇縣,傳說他電目戟髯,有奇氣,與東林黨人為友,精通堪輿和醫術,著有藥書、筆記等。《明史·李時珍傳》末記有:“常熟繆希雍皆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中。”

此書篇目有:原勢;察形;怪穴;穴病;峽論;分龍;四獸;砂水;明堂;餘飛;水口;望氣;葬旨;十二倒杖圖次;三寶經穴法;後倚三龍水;前親三龍水;三合水;八字;左右;脈緩;脈急;脈硬;脈軟;脈側;脈中;脈虛葬實;脈實葬虛;難解;廣吉凶論;占山統論。

全書編重形勢。從“氣說”人手論述相地,開篇就雲:“夫山者宣也,其氣剮,川者流也,其氣柔。剛柔相蕩,而地道立矣,是知五嶽四瀆所以節宣天地之氣者也。”在以後各篇又多次談到氣,說“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法葬其止”。“山止氣聚,名之日穴”。《望氣》雲:“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霧,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洌,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未休。”

關於形與勢的關係,書前二篇雲:“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形近而勢遠,形小而勢大也。審勢之法,欲其來,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強,不欲其弱。欲其異,不欲其常。欲其專,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順”。

水口是風水術的重要內容,此書的《水口》論述得很詳細:“夫水口者,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平地難得者水口,盞局之大小,山之貴賤,成於是乎別也。必祖龍開障,展作羅城。羅城餘氣,去作關闌,重重關鎖,纏護周密,或起捍門,相對特峙,或列旌旗,或出禽曜,或為獅象,蹲踞回互於水上;或隔水山來纏裹,大轉大摺不見水去,方佳。”有大水口、小水口,水口就是宅地的門戶,相地必須注意門戶,講究周圍的環境。

《十二倒杖》有圖有文,論述的是穴位與山勢的關係,比其他的風水文獻講得更清楚。

書末有《難解二十四篇》,這是用問答形式寫的風水知識普及讀物,與全書體例不一,可能是後人附加上去的。但是,它有很大的可讀性。這二十四問分別是:一問山水向背乃無情之有情、占穴之大法,欲人無迷,亦有旨乎?二問日龍之去來斷伏多者,世莫能察,時師指說,去來不定,欲求劃一,安所從乎?三問受氣之法,其變有幾,求穴之要,莫急於斯,苟睬其旨,厥誤甚遠,期其弗失,豈有道乎?四問水法有宗廟明堂黃泉八殺等種種不同,其道何居?五問尋龍望勢審穴之法,何者最要?六問水有大小複有前後遠近縱橫,亦經左右山岡匪濟交錯而流倏去忽來,孰得而有明知其得,何為法式,俾迷謬者、覺混濫者分尊為道耶?七問九星九變及諸家龍法之異,何者至當?八問理氣方位天星官位應驗之說,果有之邪抑不足憑也?九問山岡萬派、地脈枝分、眾勢之中、一方之內,何以別其砂龍邪?十問驗石紋轉不轉法?十一問上下砂重輕及水去風夾之旨何在?十二問審其所廢及障空補缺之說,何者輕重?十三問喝形亦於理有合否?十四問雙壙乘氣之法所宜?十五問催官之理果有之乎?十六問葬者大事也,學必有源,宗必有經,世之所傳,其說不一,圖書甚廣,何者為一?十七問山穀中與出洋地不同,何以取裁?十八問仰觀俯察,至道存焉,世說紛紜,靡所底止,欲探其要,合有存乎?十九問複視舊墓、定知吉凶,果與占山之法合乎否也?二十問陰陽宅兆,何以別之?風氣所鍾,同乎否邪?二十一問楊公雲“行到平洋莫問蹤,但看水繞是真龍”,則平洋果不問其所從來邪?抑亦不可辨邪?二十二問平洋亦論藏聚否?二十三問平洋何以辨其大小?二十四問平洋何以辨其真偽?

如果我們在讀風水書籍遇到疑難時,可以翻檢《難解二十四篇》,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如,我們要想知道風水師認為哪幾本風水書籍最值得一讀,就可以看第十六問,其答日:“狐首青鳥等經,其來舊矣,莫知為何代書契。相傳既久,訛舛多途,郭氏諸公所著《葬書》皆本其旨。然去今稍近,其文全,其義備,雖聖人複起,不可改已。楊、曾、廖三家言雖粗淺,亦皆法度所存,切於實用,舍之無以入門,故當斷自郭景純《葬》,楊氏《疑龍經》、《撼龍經》、《懷王經》為宗,參合泄天機,相山骨髓,以備作法。此外多偽書,引用錯雜、純離相混,不可為後學程式矣。近代如長樂謝觀察所著《堪輿管》、雩都李中丞重刻囊金,其法甚正,惜乎未全,傷於太簡,不能究極其微。然圖書所載法度爾,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入巧。尚心目不明,圖書雖多,亦奚以為?”可見,作者以《葬》、《疑龍》為正宗,認為其他書籍多不可信。書隻能講法度,運用卻需悟性。

《葬經》是一部通俗讀物,是風水術的入門書。

25. 《山水忠肝集摘要》-形勢派觀點的小彙

《山水忠肝集摘要》,明代蕭克著。

此書不分篇卷,也沒有序跋,但很有特色,十分強調山川與穴地的關係。開卷就雲:“山有變化之玄妙,水有曲直之吉凶。欲明其術,須察其奧。無知之輩,不以山川情性氣脈為本,專以天星理氣生旺之說作書感人,盡以羅經為用,指龍指向,利口覆人,可哀莫甚。豈知山川自有山川之生旺,貴賤自有貴賤之形體。要以龍脈為本,巒頭為體,砂水為用。”由此可見這是一本典型的形勢派文獻。

此書介紹了相地的一些基本原則,如“穀中關鎖為上,平洋水聚為佳”。“先觀坐眠頓伏之勢,次審機關情性之所。”“洋中之龍見於影響,有氣則氣,氣弱則止。”“山之氣脈難明,水之禍福易見。龍隨水出,氣隨水住,來宜曲屈,去欲之玄。堂砂向背,情隨水別。”“山朝不如水朝,水朝不如水環,水環不如水聚。”這些都是風水師相地的關鍵,也是形勢派的精華。

《叢書集成新》載錄了此書,《續知不足齋叢書第二集》亦有載錄。

26. 《青烏緒言》-有獨到見解的風水筆記

《青烏緒》,舊題明代華亭人李豫亨撰。李豫亨,字元薦,《明史·藝文誌》載錄李豫亨《自樂編》十六卷,但沒有載錄《青烏緒言》。

此書以散記的形式記錄有關風水的知識,其中不乏有用的資料。如談到風水羅盤的流變說:“以針浮水定子午,俗稱水羅經,至嘉靖間遭倭夷之亂,始傳倭中法,以針人盤中,貼紙方位其上,不拘何方,子午必向南北,謂之早羅經。近遇地師汪弄丸者,始知以鐵杖不拘巨細,係繩懸之,以手係之,旋旋定首,必指南,即羅經法也。”研究羅盤史,這是一條難得的記載。

如果羅盤指針受外物幹擾,則一定搖擺不定。“羅盤格以針投水,經十次不浮者,其下必有藏金,若十次有五浮者,必有屍柩遺骨。”這是因為磁針受到金屬的影響而不能確定方位。

《青烏緒》大多是李豫亨的讀書體會。試舉一條:“堪輿家書雲:‘南枝向暖北枝寒,雪水融時湖水滿’二語,術者競出異論。偶閱七修稿雲:舊人詠嶺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之句,今人止以大概,梅花分南北而為冷暖,非也。蓋大庾嶺上梅花南枝落,北枝方開,見張方之注。蓋由南入粵地氣暖,北近江地氣寒也。術家以此北擬地氣一方,有寒暖之異、興衰一時,有先後之殊耳。雪水融句意亦同此。術者未解,故生多談也。”這就糾正了風水師的謬論。

傳統的觀點以玄武、白虎、朱雀、蒼龍與東南西北作固定的搭配,而此書認為應靈活對待,“論四獸不拘東西南北,但拘左右前後。論左山,又不拘定左右,但拘水之去處。為左來處為右,猶言上手下手也。《尋地要訣》日:第一法,兩水夾。第二法,左山搭。第三法,水口狹。人多不知左山為下山,若於向南順流之池取左山攔截水口,誠為合格。若於向北向東水勢倒右之地,亦取左手為左手,則名順關失其義矣”。

此書主張對形勢和星命都不偏廢。“星家有子平,有五星,其說俱行。今堪輿家有執以形勢為是者,有執以坐向為是者,兩家常不相下。不知星家之不能脫子平五星,擾堪輿之不能脫形勢坐向也。形勢以山川之會聚言,坐向以方位之貴賤言,不容偏廢。但當以形勢為主,以方位參之則可。”

此書僅有幾條資料敘述陽宅,其他都是記載陰宅。以陰宅論人的吉凶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27.《堪輿漫興》-具有辭典性質的風水工具書

《堪輿漫興》,舊題明劉基撰。此書內容偏重風水形勢派理論,對卦理避而不談。

全書條目頗多,內容簡短,一辭為一段,很像一部風水術語的辭典。其辭條有:山祖、水源、北龍、中龍、南龍、枝幹、幹龍、枝龍、支龍曳龍、旁正、粗嫩、長短、真假、貴賤、祖山、少祖、父母、胎息、孕育、出身、剝換,龍過峽、枝腳、梧桐枝、芍藥枝、蒹葭枝、楊柳枝、無枝腳、護送、駐蹕、行止、分辟、背麵、賓主、奴從、餘氣、一勢、三落、生龍、死龍、強龍、弱龍、順龍、逆龍、進龍、退龍、福龍、病龍、劫龍、殺龍、出脈、直龍入首、橫龍人首、飛龍人首、潛龍入首、閃龍人首、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正受穴、分受穴、旁受穴、太陽、太陰、金水、天財、孤曜、燥火、掃蕩、總論、窩穴、假窩、鉗穴、假鉗、乳穴、假乳、突穴、假突、朝山證穴、明堂、水勢、樂山、鬼星、龍虎、纏護、相褥、天心十道、分合、粗惡、峻急、臃腫、虛耗、凹缺、瘦削、突露、破麵、疙頭、散漫、單寒、幽冷、尖細、蕩軟、頑硬、奠岩、陡瀉、高穴、低穴、本身龍虎、外山龍虎、單提龍虎、龍虎和睦、龍虎佩帶、龍虎凶類、案山、朝山、特朝山、橫朝山、偽朝山、論平原無朝案、朝山拱案、前朝重疊、前朝孤獨、下關砂、水口砂、官星、曜星、明堂之義、明堂之惡、論山水要適均、潮水、橫水、聚水、順水、無水、近穴泉水之美、近穴泉水之惡、論水形勢之善、以水為城、金城水、水城水、火城火、土城水、要領。

這些辭條一般都是七字一句、四句為段。如“山祖”雲:“昆侖山祖勢高雄,三大行龍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態度,精粗美惡產窮通。”最長的辭條是“案山”,有二十句。

當我們閱讀相地術書籍時,遇見了生硬的術語就可以查閱以上辭條,幫助理解原文。不過,這些辭條有兩個局限性:一是辭條僅僅囿於龍、穴之類。二是辭條不嚴謹,如“明堂”條雲:“休嗟穴法苦難尋,指汝迷途抵萬金。端正有堂不偏側,其間便是定盤針。”到底什麼是明堂?怎樣在明堂點穴?沒有說清。

《堪輿漫興》在風水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本常見的、影響較大的書籍。

28.《地理大》——風水文獻的彙錄

《地理大》,明代李國木撰。全書兩集五十五卷。第一集三十卷,分別是:第一至二卷郭璞《葬》、三至六卷唐邱延翰《天機素書》、七至十卷楊筠鬆《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十一至十四卷宋廖璃《九星穴法》、十五卷蔡元定《發微論》、十六卷明劉基《披肝露膽經》、十七至三十卷是李國木(化名遁庵彙古者)自撰《搜玄曠覽》。

第二集二十五卷,分別是:第一卷曾文遄《青囊序》、第二卷楊筠鬆《青囊奧語》、三至六卷楊筠鬆《天玉經內傳外編》、七至十一卷元劉秉忠《玉尺經》附遁庵《原經圖說》、十二至十四卷宋賴文俊《催官篇》附遁庵《理氣穴法》,十五至十六卷宋吳克誠《天玉外傳》、《四十八局圖說》、十七至二十五卷《索隱玄宗》亦李國木自撰。

此書的第一集偏重於形勢巒頭,第二集偏重於卦倒理氣。李國木貪多貪大,不加抉擇,故真偽錯糅漫亂。雖有彙編之功,卻因泛濫而受到學術界譏諷。

29.《葬》——葬俗簡介

《葬》,明代海鹽人王文祿撰。王文祿,字世廉,嘉靖舉人,著有《文》等書。

《葬》-卷,有慎終、合棺、殮法、入棺、擇地、開塘、擇灰、燒磚、和灰、築法、取汁、入墩、石蓋、成墳、任匠、雜辨等篇。

《慎終》論喪葬的重要性,“親之終也,人子痛極魂迷,卒然臨變,欲慎不能,後抱終天之悔,無及也。矧終者,人之大限也;慎終者,人子之大事也。是以合棺至成墳,不可不詳也”。

《合》記述棺木,以油杉、柏木為佳。《殮法》記述大小殮法。《人棺》記述鋪棺底用的灰土。《擇地》記相宅,“高山忌石山孽岩,平原忌水衝射,土脈膏潤,草木暢榮,來龍迢遙,結穴端正,水環沙護,即吉地也”。《開塘》等篇講修建墳墓。

此書敘述喪葬,多是陳規陋俗。但也有些新思想,認為“金玉殉葬,古何愚也,今則否。發齋帛,列石器,盛行喪,今何侈也”。“地理陰陽正源,托厲布衣撰,謬甚也。”

《百陵學山》、《居家必備》收有此書。

30. 《曆代山陵考》-記載陵墓的典冊

《曆代山陵考》,書前署名為明代“賜進士浙省觀察使前水衡郎五奉敕守巡督學黎陽王在晉”,全書上下兩卷,卷上記載兩京各省陵墓、國朝遣祭、葬義。卷下記載考訂曆代山陵紀事、曆代山陵雜記。

書中對各地的陵墓作了簡要介紹,如北京有燕昭王塚、遼章宗陵、金太祖陵、顓頊陵、慶都陵、宋三陵、盤古墓、河間獻王墓、唐祖陵、趙王塚、石勒墓、孤竹三塚等。杭州府有吳王夫差墓、吳國王子慶忌墓、孫鍾墓、三女堆、吳越武肅王墓、濟王墓等。

明代對各地的陵墓進行大規模調查,《國朝遣祭》記載“洪武三年遣官訪曆代帝王陵廟,令具圖以進,四年遣使祭曆代帝王陵寢……天順八年令各處帝王陵寢被人毀發者,所在有司即時修理如舊,仍令附近人民一丁看護,免其差役”。

《曆代山陵紀事》記載了從三代至宋代的建陵大事,如“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始起寢殿於墓側,漢因秦陵,上皆有園寢……魏文帝革上陵之禮”。

《曆代山陵雜記》記載傳聞奇說,如“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裏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岡,一所三教。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泄有氣,不得人,經數日乃牽犬入。中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絛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骨肉狼藉。”“吳王閩閭有女自殺,閩間痛之甚,葬於邦西閥門外,鑿地為池,積土為山,文石為棺槨,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由此可見曆代統冶者是多麼奢侈!

《四庫全書總目》考證雲:“在晉,字明初,太倉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事跡附見《明史·王洽傳》,是書僅從《一統誌》抄撮而成,無所考證。況既名山陵,而趙宣子、孟嚐君輩遺塚亦列其間,尤非體也。”

《借月山房彙抄》、《式古居彙抄》載有此書。

31.《陽宅十書》-全麵論述住宅環境的巨著

《陽宅十書》的作者待考。《四庫全書》未收此書,據分析,未收的原因不在四庫館臣的疏忽,而是此書問世較遲。

此書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內容豐富,與其他幾千字一本的風水書籍比較,《陽宅十》稱得上是一部大作。二是內容專門,曆代的風水書籍多偏重於陰宅,而此書集中敘述陽宅。三是理論複雜,用三元、卦例、星命等複雜的術語攪在字裏行間,增加了神秘性。

全書十篇。第一篇論宅外形:“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若大形不善,總內形得法,終不全吉。”又雲:“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凡宅不居當衝口處,不居寺廟,不近祠社窯冶官衙,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故軍營戰地,不居正當水流處,不居山脊衝處,不居大城門口處,不居對獄門處,不居百川口處。”“凡宅,樹木皆欲向宅吉,背宅凶。凡宅地形,卯酉不足,居之自如;子午不足,居之大凶。”“凡宅門前不許人家屋箭來射。”“凡宅,井不可當大門。”在《陽宅外形吉凶圖說》又列了許多圖形,用以說明宅形的吉凶,試舉幾個吉宅圖(上北下南)這些圖形明示:宅要方正,北麵最好有山林,東麵最好有水來,西麵最好有道路,南麵最好平坦或有林木。

第二篇論福元,福元即福德官,其書從三元人手說明這個問題:“天地間不過一陰陽五行,曆法易數,互相表裏者。曆法以一百八十年為一大周天,第一甲子六十年為上元,第二甲子六十年為中元,第三甲子六十年為下元,此之謂三元。配以洛書、九官、八卦,一年屬一官。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獨居中。配合流年,一歲屬坎,二歲屬坤.,迤此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生人之年值何卦,此卦即為福德宮。”修房要根據福德官所在的方位選擇地點,震巽坎離為東四位,乾坤艮兌為西四位,不得混淆,否則有凶。凡屬東四位,宅宜坐北向南,門置東南,井置東南,灶在東北,路在東方。

第三篇論大遊年,術數認為人某歲遊於八卦某宮,據之推斷人在某年的吉凶。“天上九星為地下之九官,司人間禍福,其應如響,然吉星惟三,凶星乃六。”三吉星為:“生者生氣星貪狼星也,延者延年星武曲星也,天者天乙星巨門星也。”人們根據自己的遊年推測吉星所在,回避凶星。

第四篇論穿官九星,提醒人們不僅注意方位,還應注意宅內建築物的高低,“若宜高者下,宜下者高,則凶”。如“坐北向南開巽門者水木相親,若修一二四層及離坎二方房高,大發富貴,子孫萬輩興旺”。

五章論元空裝卦,“天地之理惟最隱奧者與最變通者,其主持禍福為最驗裝卦爻訣,隱征兆於無形,藏機緘於至變,乃天地之無機”。

第六章論開門修造,“門戶,通氣之處,和氣則致祥,乖氣則致戾”。修門要講究方位、時間、尺寸。

第七章論放水,“陽宅陰宅俱以水法取效,若宅內外之形雖佳,修造之法亦善,隻凶方地支放水一差,則以前諸法俱壞”。放水應合乎陰陽五行,講究方位。

第八篇論宅內形,“大凡人家建立新宅,莫要先築牆,謂之困字”。“凡宅起屋,前低後高,主發財祿興旺。”“凡宅天井中不可積屋水。”這些都是講的宅內構造,此外,又有陽宅內形吉凶圖說,敘述單耳房、雙耳房、孤獨房、露星房等。

第九篇論選擇,認為遊年與方位決定建房吉凶,諸如起工動土、造地基、破木、定磉扇架、豎柱、上梁、蓋屋、泥屋都有禁忌。

第十篇論符鎮,介紹了黃石公安宅護救符鎮法。有五嶽鎮宅符、鎮宅十二年土府神殺、鎮四方土禁並退方神符、鎮行年建宅神符、三教救宅神符、修造預鎮神符、移徙預鎮神符、武帝應用靈符。這些符文都是由漢字變異而成。為什麼符文能鎮邪?書中沒有交待。

《陽宅十書》是典型的卦例派文獻,迷信大於科學,忌諱多於運用,是風水文獻中的敗作。

32.《陽宅撮》——複雜化的陽宅文獻

《陽宅撮》,清代吳燕撰。作者在序中談寫作經過雲:“予家自丙寅丁卯疊遭慘變,心疑造作失措所致,深憾平日未常究心,遂遍搜宅書,披閱之下,皆無頭無尾,不勝異說,莫之適從,最後得遊年定宅陽宅諸全書,滾盤珠鬥靈經,讀之始知宅法與年命無分輕重。彼詳於宅法而不講年命者,必罹東西異道之凶;止講年命不詳宅法者,難免扶一倒一之誚。”可見,作者以宅法和年命並重。

此書參考了許多陽宅術文獻,如《宅鏡》、《陽宅發真訣》、《八宅通》、《選宅宗鏡》、《陽宅正宗》、《陽宅發微》等,使我們得以窺見一些失傳的風水書籍。

全書二卷。卷一述起例、總論、形勢、宅式、間數、門路、二十四山門路定局、定遊星法、宅內外吉凶照、天井、床灶、井、廁、放水、黃泉。卷二述宅法碎金、搖鞭賦、九星喜忌歌、九星主應、分居、截路分房、生命、看法、定各種宅、搬移法、穿宅經、看煞法、續氣法、修作、八宅修方九星主應、九星製伏、滾盤珠修方神煞。

作者很推崇清初的陝西風水師黃時鳴,多次引用黃時鳴語。黃時鳴是何許人,一時尚不清楚。

修建陽宅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書中說:“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入眼好看方吉。”“凡山穀大門,先論形局,後參方位。城市大門,先取方位,亦要形局團聚。”“凡宅基最忌貪多,致有盈缺。”“門有五種,大門、中門、總門、便門、房門是也。大門者,合宅之外大門也,最為緊要,宜開本宅之上。~房內宜明不宜暗。”“床怕房門相衝,以一屏風抵之乃佳。”“凡看陽宅先要看門前水。”這些觀點不無道理。但是,書中的神秘色彩很濃,八卦、五行、幹支、煞、氣、禁忌、遊年、三元九官等概念把很簡單的道理攪很複雜難懂,以至平民百姓不易讀懂,而風水師卻借以任意解釋,造成很大的欺騙性。

33.《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風水文獻的淵海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設有《堪輿》.《堪輿》是迄今為止曆代風水文獻最大的庫府。《堪輿部》昀“彙考”部分實際是一部大型叢書,載錄了二十部風水書籍,它們分別是:《宅經》、《青囊海角經》、《葬經》、《地理指蒙》、《葬書》、《十二杖》、《博山篇》、《十六葬法》、《至寶經》、《神寶經》、《天寶經》、《乘生秘寶》、《瓊林國寶》、《五星捉脈正變明圖》、《金剛鑽本形法葬圖訣》、《堪輿漫興》、《堪輿雜著總索》、《葬經》、《水龍經》、《陽宅十書》。

《堪輿部》的“總論”部分載錄了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的《四諱篇》、《雜歲篇》、《詰術篇》,這是反映漢代風水觀念並且給予批判的三篇檄文。

《堪輿部》的《名流列傳》載錄了曆代的風水師,他們是先秦的樗裏子、朱仙桃;漢代的青烏先生;晉代的郭璞、陶侃、韓友;隋代的蕭吉、舒綽;唐代的李淳風、張燕公、一行禪師、司馬頭陀、劉自頭、浮屠泓、陳亞和、楊筠鬆、曾文遄、範越鳳、厲伯韶、劉森、葉七、邵庭監、賴文俊、曾十七、蘇粹明、丘延翰、方十九、張五郎、丁玨、濮都監、劉雍、廖禹、孫世南、李五牙、王應元、賴白發、李鴉鵲、鍾可朝、曾道立、李普照、謝玢;宋代的唐九仙、陳希夷、胡矮仙、張子微、謝子逸、蔡神與、劉七碗、鄭彥淵、劉子猷、丁應之、丘公亮、劉景清、劉應寶、弟子驤、王祿道、建心仙翁、劉元正、劉景明、劉謙、劉種桃、劉見道、謝和卿、劉雲山、劉雲峰、劉二郎、劉子仙、吳景鸞、宋花師,劉勾力、蕭才精,寥信甫、李蓬洲、劉雲岫,孫伯剛、劉潛、博伯通、鄒寬、徐仁旺、王僅、胡舜申、孫晤,達僧、鋒長老;元代的粱饒;明代的張宗、幕講僧、非幻和尚、周仲高、劉用寅、渠仲寧、楊宗敏、廖均卿、遊朝宗、許國泰、裴士傑、徐拱、卜夢龍、楊院使者、吳仲寬、駱用卿、曾易明、穀宗綱、陳後、徐善繼、汪朝邦、江仲京、汪本立、奚月川。周詔、李邦祥、李景溪、洪善祖、徐懋榮、畢宗義。

《堪輿部》的“藝文”部分載錄有晉嵇康的《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唐呂才的《五行祿命葬書論》;元趙澇的《葬書問對》、《風水選擇序》;明故翰的《風水問答序》、羅虞臣的《辨惑論》、項喬的《風水辨》。這些文章都對陰宅術進行了批判。

《堪輿部)“紀事”部分記載了從東漢至明代的風水故事,引用了正史和集部書籍,從中可以窺見風水的流變。

《堪輿部》的“雜錄”類記載《隋書·經籍誌》、《宋史·藝文誌》中的風水文獻目錄,還記載了《搜采異聞錄》、《醜莊日記》、《樂郊私語》等書中關於風水的見聞。

總之,《堪輿部》是風水文獻的大型庫府,值得我們充分利用。

34.《京房易傳》-京氏易學的代表作

《京房易傳》,又稱《京氏易傳》西漢京房撰。京房,字君明,漢代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京房受學於梁人焦延壽,又傳承給段嘉、姚平等人。京房把《周易》作為占卜吉凶的基礎理論,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發展了孟喜的卦氣說.創造了一套占算體例。以乾、坤為根本,坎、離為性命,統攝六十四卦,用世、應、飛、伏、遊魂、歸魂解說爻和卦的關係。胡一桂在《京氏易傳說》雲:“京氏易以八宮卦為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首乾官八卦,次震宮八卦,次坎官八卦,次艮官八卦。中卷首坤官八卦,次巽官八卦,次離官八卦,次兌宮八卦,蓋專八純卦變六十四卦也。下卷雜論卜筮一篇,首論聖人作易,揲蓍布卦,次及納甲法,次二十四氣侯配卦,與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子孫鬼財等爻,龍德、虎刑、天宮、地宮與無行生死所寓之類,此晁氏讀書誌所謂星行氣候之學,非章句也。”

卷上和卷中都是對六十四卦的解釋,如:“乾,純陽用事,象配天屬金,與坤為飛伏居世。”“骺,陰爻用事,金木互體,天下風行日娠。”“小過,六 *四適變,血脈通也。陽入陰,陰人陽。”

卷下述敘易理與吉凶,雲:“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聖人所以仰觀俯察,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萬物,順之則和,逆之則亂。夫細不可窮,深不可極,故揲蓍布爻,用之於下,筮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六十四爻,序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定天地萬物之情狀,故吉凶之氣,順六爻上下次之,八九六七之數內外承乘之象,故日兼三才而兩之。”

《京房易傳》的流傳很複雜,宋人晁公武考證雲:“《漢藝文誌》,易京氏凡三種八十九篇。《隋經籍誌》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種七十三卷,《唐藝文誌》有京氏章句十卷,而易占侯存者五種二十三卷。”現在已很難搞清楚《京房易傳》的真偽。今人沈延國撰《京氏易傳證偽》-書,由中華書局1935年收入《中國語文學研究叢》,他認為現存《京房易》是偽書:“唐李鼎祚撰《周易集》十卷,采及京房之說,而於《京氏易傳》竟未引及。若唐有斯書,學者豈能非引?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僅‘世位’之說,與《京氏易》符,餘皆異……第《京氏易傳》略取京氏遺法而已,且古籍流傳,必有淵源可緒,考《京氏易》,前無著錄,至宋忽現;又經晁氏景迂糾繆,即非景迂偽作,亦必唐宋間術士之書,經景迂潤色而始顯者也。”

《:京房易》是易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一部著作,在漢代自成一家,東漢尤盛,雖然在三國以後逐漸散逸,但為占候術數奠定了理論基礎。

現存本《京房易》三卷托名三國吳人陸績注,有宋晁公武跋。清人馬國翰、黃爽等都有輯本。原本舊貌已不可得,殘本和輯本可以窺見一斑。《津逮秘書》、《四部叢刊》等叢書都收錄此書,查閱方便。

35. 《易林》-從易學到占候術的轉折

《易》,舊題西漢焦延壽撰。焦延壽,字贛,以好學得幸梁王,為君吏,官小黃縣(今開封陳留縣)令。史籍記載:焦延壽曾問《易》於孟喜,又為京房之師,據此可知,焦延壽是漢武帝至成帝時人。

《隋書·經籍誌》於五行家記焦贛撰《易林》十六卷,又《易林變占》十六卷。後者久逸,惟《易林》尚存。其書以一卦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變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係的辭,皆四言韻語,舍人事義理而專於占,開創了變易學為占候的先例。

《易林》不是正宗的易學著作,而是一部術數文獻,《四庫全書》把它列為術數類,雲:“蓋易於象數之中別為占候一派者,實自贛出。”

《易林》重視象數,一象多意,玩象取意。書中宣揚神仙觀、禍福論,反映了先秦和西漢的史實,如《蠱之賁》雲:“轉作驪山,天失元心,劉季發怒,禽滅子嬰。”這是寫以漢代秦,又《屯之節》雲:“南國虐亂,百姓愁苦,興師征討,更立賢主。”這是寫漢景帝平息淮南之亂。

《易林》夾雜了後世好事者摻雜的內容,所以,有人懷疑《易》是唐代人的偽作。明代鄭曉在《古言》、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都以《易林》中的辭句,斷言《易林》非焦贛作。清人沈炳在《權齋老人筆》認為《易林》為東漢時人作。四庫館臣則認為《易林》為焦贛作無疑。

近人尚秉和撰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是有關《易》的力作,頗多新見。1990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了錢世明著《易林通說》,有譯文、考稽和注釋。

36.《太極圖詳》——理學化的太極說

《太極圖詳解》,又名《周濂溪集》、《周子全書》,清代張伯行輯。

這是一本介紹和研究太極圖的綜合性著作。早在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提出了新的宇宙生成論和圖式:“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這就是說,二氣、五行與萬物都是從太極的自我運動中產生出來的。

宋代朱震認為太極圖本華山道士陳摶所傳,黃宗炎認為太極圖創自河上公,周敦頤隻是從理論上豐富了太極圖的涵義。

什麼是太極?太極是至廣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之理。理學家把太極納於理學範疇。

此書卷一的篇目有太極圖、太極圖說、朱子圖解、朱子太極圖說解。朱熹對周敦頤《太極圖說》作了解釋,發揮了無極與太極、太極與陰陽的關係,推進了理學派本體論的發展。

卷二記載諸儒太極論辯,有延平師生問答、晦庵答陸子美書、晦庵答陸子靜書、晦庵答書、程端蒙與象山書、晦庵答胡廣仲書、晦庵答楊子直書、晦庵答寥子晦書、晦庵答直卿書。書中雲:“天地之間,隻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而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焉,是則所謂太極者也。”

卷三記載朱子語類附見,說“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以人身言之,呼吸之氣便是陰陽,軀體血肉便是五行,其性便是理”。

卷四記載太極發明,篇目有陳北溪太極字義,黃勉齋中庸太極體用說、書晦奄太極圖解後、薛文清讀書錄論太極圖。說“太極即是仁義中正”,“天命為太極”。

卷五、卷六載錄周敦頤的《通書》,以儒家經典闡釋《周》,使儒學與易學融合,為理學提供思想基礎。《通書》篇目有誠上、誠下、道、幸、順化、治、禮樂、愛敬、動靜、樂、聖學、公明、師爻、過、勢、文辭、聖蘊、精蘊、乾損益動、家人睽複無妄、富貴、陋、擬議、刑、意與、公、孔子、蒙艮。

卷七載錄諸儒通書論序,有胡宏、祁寬、朱熹、張拭等人文章。

卷八、卷九載錄遺文遺事,篇目有《愛蓮說》、《養心亭說》、《拙賦》。

卷十載錄周敦頤年譜,這是研究周敦頤生平的重要資料。又載有《宋史·周敦頤傳》。

卷十一是諸記序銘附錄。有《永州停廳拙堂記》、‘邵州複舊學記》、《邵州重複舊學記》等篇目。

卷十二是諸記並祭祝諸文附錄。

卷十三記載了從宋代嘉定年間至清康熙年間,封建朝廷對周敦頤的褒典。

《太極圖詳解:》是研究太極說、易學、理學、周敦頤事跡的係統資料,學苑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影印本,為學者提供了方便。

37.《皇極經世)-象數學和先天學的創建

《皇極經》,北宋邵雍撰。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號安樂先生,隱居河南蘇門山百源之山,人稱百源先生,死後諡康節,又稱康節先生。他從李之才學,以神秘的創世說,“先天學”解釋萬事萬物。

《:四庫全書-術數類》載有《皇極經世》,《提》雲:“《皇極經世》蓋即所謂物理之學也。其書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起於堯帝甲辰,至後周顯德元年己未,凡興亡治亂之跡,皆以卦象推之。厥後王浞作易學,祝泌作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張行成作皇極經世索隱,各傳其學。朱子語錄嚐謂白易以後,無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齊,包括得盡。又謂康節易看了,都看別人的不得,其推之甚至。”

《皇極經世:》包括《觀物內》和《觀物外篇》。內篇偏重於易理,外篇偏重於象數。試摘錄如下:

《觀物內篇》以陰陽為天之體,以剛柔為地之體,陰陽決定四季,剛柔決定四隅,“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又認為:“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這是以陰陽動靜解釋萬事萬物。

《觀物外篇》對八卦的推衍有詳細的闡述:“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邵雍還對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作了描述,以之說明卦氣和一年季節的變化,進而說明萬物的興衰和社會的治亂。關於象數的關係,邵雍雲:“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數立則象生,象生則言彰,言彰則意顯。”“象起於形,數起於質,名起於言,意起於用。”這是以象數係統為最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