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時的這些大機關工作人員對快遞了解甚少,對他也不信任,讓他一進門便吃了“閉門羹”。本想搭個生意順風船的黃玉龍,初涉商海便碰到了難題。但直覺告訴他,快遞市場潛力很大。
黃玉龍決定再次主動出擊。吸取了先前的教訓,決定先找一些小公司幹起,但命運多曲折,黃玉龍活兒幹了,小公司卻死活不給錢,讓他氣不打一處來,倍受打擊。好在黃玉龍闖蕩京城多年,這點苦痛對他來說也算不上什麼。他深信: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隻要活著,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
黃玉龍堅信自己眼光絕對沒錯,困難隻是暫時的,而業務前景是可觀的。之後,他找到另一家大公司,經過他一番誠意的敘述,黃玉龍的快遞能力得到了大公司認可,於是討價還價,簽訂合同。
合同條件卻十分苛刻,黃玉龍考慮再三之後,接下了這樁大活。黃玉龍把問題想得很透,隻有條件上完全滿足了客戶的要求,公司才會立穩市場。後來,這家公司便成了自己的長期客戶。
經過一年多的運作,黃玉龍的快遞公司由默默無聞迅速發展壯大,客戶接連不斷。甚至一些外資企業或國內大企業集團也紛紛找到公司,要求與他合作。漂泊異鄉多年的黃玉龍終於找到了幸福與成功的感覺。這是他起初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無數次地跌倒又無數次地站起來,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站起來,活著就有希望,就可以創造奇跡。這就是黃玉龍的事跡告訴我們的成功法則。
1914年12月9日的一個晚上,老愛迪生已經67歲高齡時,一場大火把他多年的研究付之一。炬.,鄧是他的心血!他們損失了兩百萬美元,更可怕的是,老愛迪生並沒有為那些工廠投很多的保險!
年僅24歲的查爾斯.愛迪生看到大火心情非常沉重:“爸爸已經不再年青,他已經67歲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這讓他如何承受?!’’
小愛迪生不敢跑去告訴他爸爸這消息!這個時候他卻聽到爸爸在叫:“查爾斯,快去叫你媽媽來,馬上,也許她隻有這一次機會看到這種場麵了!’’
第二天清晨,老愛迪生走過大火之後的工廠時卻說:“感謝上帝,我可以從頭做起了!我所有的過錯都將隨著這場火災而毀滅!”
12月的最後一天,在火災之後的第21天,老愛迪生創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
“感謝上帝,我又可以從頭做起了!”
心好牙口好,吃什麼都香
悲痛與力量的轉換
做事難免遭受重大欠敗,你可能因此彷徨、悲痛,感到前途渺茫,但你必須堅強起來,冷靜而對失敗。要知道,失敗是你事業過程中的‘一部分,要把失敗當作前進路上的考驗。如果因為失敗了,不想再“重敘往事”時,那麼你將失去一種開拓創新的力量,真正被失敗所擊潰。
任何事都不可能…帆風順,剛開始對於火敗沒有心理卜的準備,所以受到的創傷也顯得沉重,讓人難以接受。.欠敗之後,應該鼓起勇氣繼續前進,把悲痛化為前進的動力。因為,還有更多的挫折在等著我們,也有更大的成功在向你招於,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失敗往往是生活中的轉折點,這要看你如何去對待。正確的做法足:把失敗當作…種挑戰、一種機遇,而不足把它當作災難。趕快改變“我是一個失敗者”的悲觀狀態,以樂觀的心態,亡羊補牢,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並積極地尋找補救的措施,力圖把損失降到最低。
你要牢牢掌握自己事業中的主導權。命運學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人的一生中應該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或許我們每次都被打倒,但正因為這次失敗,我們可以向更新、更有希望的方向轉變,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扇門關閉的時候,另一扇門正在為你開啟。
一個愉快的周末,丹斯福告訴老板:“另一家很大的公司,想以優厚的條件把我挖走!’’
老板真誠地告訴他:“丹斯福,公司更需要你,相信在我們公司你會有一個更好的前景!’’
幾周後,丹斯福突然被公司以政策有變的理由炒了魷魚!一些被人懷疑、拒絕等等問題纏著他,這讓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一直在痛苦裏掙紮徘徊!於是原本充滿活力有幹勁的丹斯福變得沮喪、消極!
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再去找工作了。可是黴運似乎總是跟著他,一連幾家公司都沒有適合他的工作,甚至有一家公司是以前他想都沒想去的小公司。我真的要這麼痛苦的活下去嗎?丹斯福深深地問自己。
他找出很多關於失敗的書籍,讀了幾天後他發現,所有能夠東山再起的成功者們都有一種把悲痛化為力量的能力。遇到失敗和挫折他們並沒有灰心、沮喪.消沉!而是把失敗的悲痛轉化為新工作、新事業努力拚搏的力量!丹斯福的心靈開始複蘇,他相信老板的決定是對公司有益的,如果他自己是老板也許也會不得不做出如此的選擇。這並不能證明他的失敗,隻是這個選擇可能對公司來說,是最有利的。
於是丹斯福調整了’自己的心態,讓過去的種種消極情緒,沮喪,消沉,灰心,一點點地排除體外!他又變回原本充滿活力有幹勁的丹斯福了。不久他就被聘請到另外一家更大的公司去了,而他的幹勁與活力是新公司領導深深欣賞的。
丹斯福知道,正是因為自己適當地調節心態,才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贏得現在的機會!
人如果稍稍受到一點挫折,便對自己的事業前途心灰意冷,這種人永遠都隻能是別人事業輝煌的旁觀者,因為他們隻會退縮,隻會說“生活是殘酷的’’,最後逐漸地變成膽小怕事的無能之輩,這很遺憾。
所以說,重要的不是我們如何杜絕生活中的不幸,這也不可能:而是我們如何麵對這些不幸,這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絕不能因為失敗的不幸阻礙自己發展的道路。有困境時,才有挑戰;,有挑戰,方顯英雄本色!
英雄在…個地方失敗,會在另一個地方站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迎來的是…次次的站起,一直到山“站起”變為“矗立”!要問矗立的基座是什麼,全是失敗、淚水、汗水和不屈不撓的意誌!
失敗後的悲痛並不可怕,把悲痛轉化為動力,反而能為你的事業開辟另一片天空。化悲痛為力量,妙在一個“化”字,這一“化”,不僅能“化”出困境,還能“化”出成功,“化”不僅是一種變化,更是一種蛻變、一種升華。
小人也是恩人
生活中不能沒有小人。
他們會在背後算計你,或足趁火打劫,讓你不得安穩。有人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們置於死地,永世不得翻身。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小人雖然如此可惡,在某種意義上,小人也是恩人。
小人常常以對手的方式出現,站在你的對立麵,跟你對著千,為了應付他們的各種花樣,你必須絞盡腦汁,小心應付。其實在這個對峙的過程中,往往會使你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你卻覺察不出來。
在與小人的鬥爭中,你鍛煉了自己的處世能力,不儀,增強了勇氣和自信,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反之,沒有了對手和小心,往往會掉以輕心,鬆懈自得,此時一旦陷入困境,你就會手忙腳亂,失了分寸,不知如何解決危機。
在春秋時期一次爭霸戰爭中,吳國國君夫差的父親失敗被對手越國殺死。他的兒子夫差為報國仇家恨.,興兵伐越,一舉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連同他的諸位大臣都被吳國捉去了。
越王勾踐就想辦法賄賂夫差的寵臣伯喜。在伯喜的勸說慫恿下,吳王放勾踐和他的臣子們回國了。
回國後的勾踐,開始了勵精圖治,念念不忘複國大業,他重用範蠡和文種。他穿粗布衣服,也不吃肉,和他的子民一樣住破房子,睡在稻草上。他還在屋裏坐著辦公的地方和睡覺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每次吃飯的時候、睡覺之前,他都抬起頭嚐一嚐那個苦膽,自言自語地說:“勾踐啊,你可不要忘記亡國之恥啊!’’
對於強大的吳國,勾踐一點也不敢放鬆警惕,他把它當作一種壓力和動力。為了能讓越國盡快強大起來,他采用了獎勵生育的政策,規定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七歲必須結婚I.生了兩個兒子的,由國家養一個;生了三個兒子的,由國家養兩個。為了鼓勵種田織布,他還和百姓一起勞動。他還讓自己的王後,也去看望養蠶織布的婦女們,並和她們一起幹活。
勾踐還采用了範蠡、文種的方法,在外交上和齊國聯盟,和楚國搞好關係,對晉、吳兩國也要和睦,以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裏使越國強大起來。在國內他加緊訓練軍隊,發展農業生產,使國家由弱變強。
公元前473年,勾踐親自率領越國的精銳,大舉進攻吳國,終於報了二十年前的大仇,滅掉了吳國。
滅掉吳後,勾踐成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而越國也成了春秋後期最強的國家。
還有則故事也很能說明問題;
有座生態環境很好的大山,山上有很多動植物,一大群野羊在狼的威脅下從容地生活著。幾千年下來,野羊群不僅沒有被狼吃完,反而很悠閑地吃著鮮美的小草。
後來,有一隻小羊很不喜歡狼給它們造成的威脅,三番兩次向天神請求把狼趕走,天神無奈,趕走了狼。從此,野羊群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它們沒有了對手,天天嬉戲作樂,再也不用東奔西跑疲於奔命,數量也一天天多起來,就這樣悠閑地過了很長時間。
忽然有一天,從遙遠的平原遷來一群饑餓的狼,它們一見到羊,在很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就將這些早已不善跑動的野羊消滅殆盡。
丌始時,野羊在狼的威脅下生活,雖然過得沒:有那麼悠閑,但仍能繁衍下來,可一旦失去對於,便沒有了憂患意識,放棄了對生存能力的培養,等到外敵入侵時,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招致滅絕的厄運。
生活中也足如此,對待小人,不喜歡不等丁.不容忍他們存在,如果我們將對手所有機會斷絕時,我們自己也同時失去機會。
對人對事都不叫‘太絕對,對待小人也是如此,你不能保證你不和某種得誌小人合作,雖然處處要提防他,不也止好提高了你處理人際關係等種種能力嗎?如果你曾經被小人打敗過,不要緊,總結經驗教訓,在小人不斷攻擊的逆境中,你‘定會更加成熟。到時,成功的你會發出由衷的感歎:感謝你,小人!
與罵你的人交朋友
誰都討厭罵自己的人,對這些人我們憤恨、疏遠,甚至把他們視為敵人。然而,現在生活卻告訴我們,應該與罵你的人交朋友。這乍聽起來,似乎是很難接受,甚至很荒唐,其實自有其深刻能道理。
社會是一張巨大而複雜的網,在這張網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而難以琢磨的。你很難準確地知道下一刻你和別人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這變化是不是會影響或決定你以後的生活。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足與罵你的人交朋友,對你的生活將大有好處。通常情況下,罵你的人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無惡意的人,他們發現你的缺點而一針‘見血,以“罵”你的方式指出來:另一種是出於個人利益而對你的言行有所不滿的人,他們以“罵”來排泄心中的苦悶、嫉妒等鬱悶情緒。
對於第一種人,和他們的交朋友是很理所應當的。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可以說出你的優點,而對於缺點卻大都是避而不提,這些敢罵你的人必然是耿直、有勇氣、有責任感的人。他們罵你,實際上是對你有感情、對你負責,因而和他們交朋友,必然會促使你不斷完善自我,讓你更好地發展。
對於第二種人,和他們化敵為友,不但有了新朋友,多了前進的支持者,還少了在你生活道路設置障礙的絆腳石。因為化敵為友,並講求推心置腹的交流,彼此都有愧疚的心,這份來之不易的友情彼此定會更為珍惜。
你要從心靈深處出發,去接受這個曾經罵你的朋友。對手是最了解你的,由於和你長時間心靈對峙,罵你的人對你的了解也更為深刻,因而在成為你的摯友後,能直截了當、很準確地指出你的過失,他人所不能言的,他們也會無保留地給你提出寶貴的建議,這同樣很有利於你的生活和事業。
而且不管你是否相信,和罵你的人交朋友也能產生輻射作用。因為在眾人眼裏,能與罵自己的人交友的人,必然是心胸開闊、氣度豁達的,也必定是值得欣賞和尊敬的。這樣,不僅你生活圈子裏的人會更信賴你,圈外的人聽說後也會很器重你。
一個人威信樹起來了,還有什麼事辦不成昵?
世上有三筆重要的財富:金錢、知識和朋友,人生擁有這三筆財富就很足夠了。那麼,試試看,鞏固原來的老朋友,並與罵你的人交新朋友,你會發現陽光很燦爛,生活很美好,事業也很興旺。
撥開烏雲見皓月
人生在世,會遇到很多事,在一些特定場合下,必須忍耐。忍耐,往往能避免很多不利於自己的事發生。
人世間有許多事卻又令人忍無可忍,連素來溫厚的孔老夫子也曾嚐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苦味。是否可忍的關鍵並非在事情的本身,而在於你自己視它為多少份量。如果對生活中的小事時時銘心刻骨、耿耿於懷,那麼忍耐是必須的。反之,對小事皆能視而不見、過後即忘,則能“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張師傅是位出租車司機,每天都要辛苦地為生計忙碌著。一個寒冷的冬天的早上,他很早就開車出去,希望趕著上班高峰期多拉點兒活,好多賺點兒錢。可是他才出去沒多久汽車輪胎就爆了。
當時他快氣瘋了,他一邊拿出工具一邊嘮叨著真倒黴。那天真冷啊,好象隻要伸出手摸一下汽車的鐵皮就會被粘住一樣。還沒把工具放好他就要暖暖手,活動活動身子,半個小時過去了,車還沒修好。他的情緒也漸漸變得暴躁和消沉了。
但他沒想到的是,一輛卡車突然停在他身邊,更讓他驚訝的是卡車司機跳下車後就幫他修理輪胎。沒多一會兒汽車輪胎修好了。張師傅一個勁兒地道謝,並提出一起去吃個早飯,但卡車司機隻是揮揮手就開車走了。
看著卡車司機離去的背影,張師傅明白了一個道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自己情緒的暴躁和消沉對事情都是沒有好處的,事情隨時都會有轉機,都會有奇跡!
因為卡車司機的幫忙,張師傅那一整天都心情愉快,而好運也隨之而來。整個早上,一個客人接一個客人地來,口袋裏的錢也變多了。
每當張師傅遇見己不順心的事都會想起那位卡車司機。他相信事情隨時都會有轉機,暴躁和消沉是沒用的!
想有所作為,必須先過“忍耐”關。一要忍氣,二要忍辱。氣就足氣憤,辱則足屈辱。氣憤來自於牛活中的不公,屈辱產生於人格上的貶低。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忍耐作為改善不利於自己狀況的處世藝術,有壓抑和遺忘兩種方式。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比較自如地調節內在的心理防禦機製,將生活中不愉快的負性事件及其引起的不良情緒壓抑到意識之下 ,或遺忘於意識之外。遺忘與壓抑相比,遺忘則更加灑脫徹底。被迫的忍耐則無疑會’止人感到痛苦。
忍耐足人類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競爭的一種方式。大凡生活中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芝麻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小氣不願咽,人禍接踵來。,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就足這個道理。凡事能忍者,則是目光長遠的人,一時的忍氣吞聲,換來的是更廣闊的發展機會。
人應該為自己的快樂而活著,切莫因別人的失禮而生氣。誰都不願被別人所左右,如動輒生怒,恰中了對於的圈套。怒氣衝天不僅被左右了麵部表情,而且被左右了你的心理情緒。這樣你最易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中。“激將法”就是利用這一心理弱點,當你激動的時候,最容易處事盲目,看不清事實真相,而做出錯誤判斷。
忍耐並非懦弱,而是一種心境。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有人侮辱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我恨我、騙我,我該怎麼辦?”拾得答日:“你隻管忍受它,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處置它,冷眼看它,看看結局如何?”這是一種大智大勇的生活藝術,難能可貴的成熟心境。
無論是一個民族還足個人,生存的時問越長,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人大都經受過忍辱負重的曲折曆程。記住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學會暫時忍耐眼前不利於自己的人和事,保持健康的心態,這才是拔雲見月的長遠之計。
不為物所累
一天,從一位頗有深交的朋友那聽到了一個他親身經曆的軼事。
不久前,他大學的母校舉行六十周年校慶,眾多母校學子從四麵八方雲集而來。其中有一位現擔任美國密蘇裏大學名譽教授的顧老先生應邀參加典禮並發表了講話。銀發蒼蒼的顧老先生當著母校校長、教師、校友的麵,說出一番大出眾人意料的言論。他說:“所有高等學府都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不過是一個失敗者,因為在潛意識裏你們都以為自己培養過有名的優秀學生覺得很了不起,但這些學生卻並不覺得在知名的學校讀過書有什麼了不起。’
’這些話使全場聽眾大為驚訝。顧老先生也太狂了點吧,居然敢說那些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令人驕傲的那些著名的高等學府是失敗者!但是還沒說完,顧老接著說:“很多最傑出的人才非但不以在高等學府讀過書為榮,還往往堅決地摒棄那種靠高等學府所帶來的榮耀。’’之後他舉了國內外許多這種類型的例子,很顯然,他的講話令在場的人,尤其是那些原來很為母校驕傲的人感到失落,會場寂靜了下來。細想起來,這位老先生的講話頗有道理。一個人真正擁有的財富和能力是自己創造總結出來的,如果念念不忘自己曾經在某某高等學府就讀來炫耀自己,則恰恰表現出自己的無能。
有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內心都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優越感。應該說這種榮耀感受是正當的,但過分陶醉在這種因身份帶來的榮耀,人生的境界就不高。
一位辦公室文員,年過半百了,在事業上的成就實在不怎麼樣,可他總還忘不了當年的輝煌:他曾經是國內某著名大學學子。他在那份榮耀裏生活了大半輩子,傲視百物卻碌碌無為。
人生是被一個個的成就塑造而成的,而為了新的成就,你可能需要隨時拋棄外物帶給你的優越感。
前幾天朋友聚會,猛然聽到一個事業非常成功的同學說:“我絕對不會把自己的所有財產都留給兒子!’’當時我非常不解:“為什麼呢?我們辛辛苦苦地幹事業,難道不是為了孩子們嗎?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富足地過完一輩子嗎?’’
那位朋友卻說:“如果我兒子將來是個人才,即使沒有我的財產他也同樣能活得很好,同樣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但如果我兒子是個敗家子,就算我給他留再多的財產他也會敗光的!現在的我又何苦讓他為物所累呢?’’
美國的《福布斯》調查顯示:在美國前入位有錢的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而且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新富翁認為認真工作是積累財富的必要條件!首富比爾·蓋茨就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不會留給後代超過一億美元的財產!因為他不希望白己的後代每天起床後小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起床,不希望他們在生活中沒有目標!
也許是歐洲金融世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繼承人,在繼承了龐人的財產後在二十幾歲就因吸食海洛因過量暴死的故事給了當代富豪們敲響了警鍾!富豪們已經不希望自己的後代為物所累!
在美國大多數百萬富翁們為了讓後代們遠離酗酒、遊手好閑的混牛活,已經不留很多財產給後代了。他們對子女的最大希望就足: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自力更生地養活自己和家人,過著快樂的生活,財富則是次要的。
不要始終在心中保留過去的輝煌,你所要做的,是.怎樣重塑輝煌。在當今激烈的競爭時代,任何人都不能有優越感,真止的成功者,從不會因為已有的輝煌而放棄將來更偉大的輝煌。
我心自知
“信意閑彈秋思時,調清聲直韻疏遲。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這是白居易的《彈秋思》。人貴有自知之明。千萬別自己把自己捧起來,懸在空中;任何時候,站在地上都是最踏實的。
俄羅斯將近七旬的比格斯脫夫是個顯得非常年輕、帥氣的人。佑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經曆過無數次的探險,還爬過乞立馬紮羅雪山,他還是電影導演和風趣的演說家。
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成為富翁時,他說“在做富翁以前,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會什麼,自己的缺點是什麼,自己的潛力是什麼,也就是說,你必須清楚你自己。我在成人以前,就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沒有什麼閱曆,而且知識相當得貧乏,而且我那時候的思想也沒有成熟,但我知道我具有和別人同樣的潛力,我知道自己非常喜歡探險,我也有勇氣去探險。我非常想出人頭地,做一番大事業。
於是,我對自己的未來做了一番規劃,我心中有了努力的目標,我感到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有事情可做。我周圍的很多人都墨守成規,他們既不知道自己會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他們對自己的一切一無所知。我和他們不一樣。’’
比格斯脫夫說的可能有很多人都辦不到,但是,比格斯脫夫就通過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挖掘,而知道了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當我們做出理智的選擇,盡情享受明媚陽光時,你會感受到:自知之明是多麼重要。如果你真有自知之明,你並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你如果很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那等於是承認他對你的看法比你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雖然我們會唉聲歎氣,牢騷滿腹,但麵對某些“權威”,仍然是恭恭敬敬、樂了二從命。久而久之,尋求認可,尤其是尋求權威認可,已經成為一種榮耀,甚至是晉升的階梯。
.實,誰敢於懷疑權威,誰才能更真切地認識自己。
當尋求認可成為一種需要時,你就再也找不到自己。這種認可如果是來自權威的話,更會讓人覺得是一種難得的褒獎,許多人就是這樣稀裏糊塗地喪失了自我。
所以,你必須除去獲得別人認可的依賴心理,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機體,對於自身價值,應該做到“我心自知"。你是屬於你自己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事業是你自己的,如果不能在心裏了解自己,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的價值,那麼你終將在人雲亦雲中喪失臼我,一事無成。
心境開闊才能成大事
想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須有開闊的心境;欲求人生的安詳,須有寬容的心態:若想得到榮耀,須有博大的胸襟。出於真誠的愛心,發揮崇高至善的本性,永遠表現出博愛的精神,將有助於你成就完美成功的人生。
有些人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控製他人的行為,而人與人的交往,卻以情感的交流為基礎,自由平等的對話才能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一個能包容一切的人,才能成就人世間的非凡事業。
在事業競爭中,跟上時代的步伐,追求新的知識,創造新的環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僅為了貪一些小便宜,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見利忘義,那樣絕對成不了大氣候。心境開闊才有助於我們成就大事業。
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時候,趙從衍的家族成立了華光航運集團公司,並且成功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了。
80年代,華光航運集團公司到了發展的順風期。那個時候,趙先生的幾個兒子都已經學業有成,回到了香港。於是,趙從衍就讓他們到家族企業上班,不久又把公司的全部業務交給了他們管理,而自己則退出江湖,開始享受幸福的晚年。
趙從衍喜歡收集古玩字畫,這下正好有時間了。從此,他就整天四處尋找玉器、瓷器、書畫等,然後買下來供自己玩賞,時間久了在香港也小有名氣了,一不小心,成了當時香港最有名氣的私人古玩收藏專家。
然而,老天有時候也想捉弄一下他的子民,這次倒黴的事輪到了趙家。
剛進入80年代的第三個年頭,世界航運開始走下坡路了,致使那些靠航運發財的集團公司紛紛倒閉,趙家也是處於危險的境地。那年的債務就有約九億美元,如果不進行公司股份的重新組合,破產清算的那一天也要到了.
就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趙從衍又重出江湖了。
為了救公司於水火,他變賣了大部分家產及自己精心收藏的古玩字畫。在兩年時間內,他拍賣了三億元,這就為公司的財務重組創造了基礎。同時債權人也看到了趙從衍重振昔日雄風的決心和誠意。與此同時,銀行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華光航運集團重組之後,在1987年開始恢複正常交易。目前,華光舷運的事業是一天火過一天,趙氏家族也成為香港大富翁之一。
曾經有人也為趙從衍歎息了半天,在商場馳騁了一輩子,結果到了該享清福的時候,卻小得不靠變:賣家產和自己多年精心搜集的占董來還債。.趙先生卻對此不以為然,他沒有認為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相反,他卻認為自己提得起、放得下,才逃過了破產清算的厄運。
《智囊》中還說,徐州有一位王翁,是開典當鋪的。年底某天,忽聽門外有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他家附近的鄰居。站櫃台的夥計告訴王翁:“他前天把衣服典當了,今天卻兩手空空地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實在太不講理了。’’
那人仍然氣勢洶洶,不肯讓步,王翁從容地對他說“我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做,不過是為了度年關。這種小事,不值得這樣大動千戈。’’於是命夥計找出典物,共有衣服被單五六件。王翁指著衣服說:“這些衣服抗寒少不了。"有人不理解王翁為什麼對這些鬧事的小人那麼好,王翁說:“凡是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背後有某種想法作為支撐。小事不忍耐,那麼災禍就很可能馬上到來。"人們聽了這話,很佩服他的見識。
這兩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保持開闊的心境,對成就大事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因小事釀成大禍的事時有發生,沒有遠見的人都實在是得不償失。
我們要善於大事化小,小事化為寬容,提得起、放得下,保持開闊的心境,能為事業掃除很多人為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