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讓孩子變得受人歡迎的 16個交際方法(2 / 3)

什麼不快,都能在此刻將它趕跑。

而且,在與人的相處中,微笑代表著認可、好感與接納。在孩子的性格還不完善時,

如果父母教會孩子不管在任何時候先對他人微笑,他一定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教孩子笑對他人的時候,父母要把笑的好處清楚地告訴孩子,讓他知道,笑的魅力

是世界上事物都無法相比的。

當然,父母也可以告訴孩子,當孩子的朋友發生不愉快的時候時,孩子也可以對笑容

感染對方,讓對方在孩子的微笑中得到快樂,繼而疏解心裏的煩悶,重新拾取快樂的心情。

這樣做,不僅朋友得到了快樂,孩子也有可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回報。比如,一份珍貴的友誼。

2.教孩子讓人快樂的技巧,如會說笑話、會關心人

燦燦的好朋友文文最近很不開心,因為最疼愛她的奶奶過世了,這讓文文十分痛苦,

每天眼睛都哭得又紅又腫,燦燦很是擔心,想為好朋友做點什麼,但又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

燦燦去問媽媽,媽媽說:"那你就多陪陪她,多對她笑,她不開心的時候就哄她開心,

她難過的時候就逗她笑一笑。"

"那她要是想哭呢?"燦燦一想起文文這幾天紅腫的眼睛就難受,怎麼才能讓她不再

哭呢?

"那你就讓她哭出來吧。"

"啊?"燦燦以為自己聽錯了,不解的問:"讓她繼續哭?"

"對,再哭一次,這次之後,就隻能笑了,因為人活著,必須要笑對人生!"

"媽媽,你這話好酷哦。我這就去找文文。"燦燦吧唧在媽媽臉上親了一口,興衝衝的

跑出家門,去找文文了。這一次,她一定要讓文文笑出來,打從心眼裏,笑出來。

可見,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自己如何去笑對人生,還應把如何用微笑去幫助他人的技

巧教給孩子。當孩子身邊的朋友感到失落、難過時,他就可以用這些方法,使朋友重新開心

起來,讓朋友間的友誼更加親密。

細節48:教孩子如何謙虛做人

9歲的薇薇是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女孩,歌唱得好,鋼琴也彈得非常棒,凡是聽過她唱歌、

看過她彈琴的人,無一不對其大加讚賞。

很長一段時間裏,媽媽帶薇薇外出或去別人家做客,常常會聽到許多讚美女兒的話。

"你女兒真聰明,將來肯定是個藝術家!"

"哇,你女兒太漂亮了,還這麼有才華!"

"你家女兒真棒,真讓人羨慕,要是我也有這樣一個女兒就好了!"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你女兒果然多才多藝,你真是好福氣啊!"

......

聽到這樣的話,薇薇的媽媽心裏當然是美滋滋的。可她沒想到,在過多的表揚聲中,

薇薇竟漸漸驕傲起來,越來越不懂得謙虛,有點得意忘形,有時還刻意貶低別人。

一次,薇薇去上鋼琴課,有個同學因進步比較快,被老師表揚了。回家之後,薇薇就

一臉蔑視地說:"妍妍彈得那麼爛,我都快聽不下去了,老師居然還說她進步快,真不知道

她們是怎麼想的。"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薇薇的媽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她決定想辦法改

變薇薇驕傲自滿的心態,讓她明白隻有謙虛謹慎的人,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別人,並博采眾

長,在"百尺竿頭"上更進一步。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不斷學習、研究,他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後來有位年輕人問他:"您

老已經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愛因斯坦沒有直接回答年輕人,

而是拿筆畫了一個大圓和小圓,並告訴他:"科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目前我所知的可能比

你略多一點,正如我是這個大圓,你是這個小圓。小圓的周長小,接觸未知領域的麵積就小,

自己能感受到未知事物的範圍小;而大圓與外界的接觸麵很大,所以會感到自己未知的東西

更多,會更努力去探索。"

作為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由始至終都擁有虛懷若穀的胸懷和

謙虛謹慎的美德。那麼,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有何理由在麵對未知的廣闊世界時驕傲自

滿、趾高氣揚?

不過,在孩子還不夠成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都比較差的時候,要讓他

學會謙虛做人,生活中,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麵入手培養孩子謙虛謹慎的品質:

1.讓孩子認識到驕傲自滿的危害

驕傲之人往往聽不進別人對其有益的勸告,也不願意接受別人友好的幫助,且大多數

情況下,他們隻欣賞自己,對許多事物都會失去客觀評價的標準。

所以,平時生活中,家長要通過講故事或身邊人的事例,告訴孩子"驕傲"會嚴重阻

礙自己繼續前進的步伐。

2.對孩子的表揚要適可而止

家長表揚孩子,這本身沒有錯。但有時,孩子受到周圍人過多的表揚,很可能會漸漸

產生驕傲情緒。所以,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把握好表揚孩子的"度",應實事求是地

給予其正確的評價。在這方麵,"天才"卡爾*威特的父親,老威特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鑒:

老威特曾告誡世人不要過多地表揚孩子,否則就失去了表揚的意義。小威特到8歲時

已掌握德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等6種語言,還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

多種學科。可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老威特從不過分表揚他,取得好成績,老威特會說"啊,

不錯",做了好事,他會說"做得好,上帝一定會很高興的"。家裏來的客人要誇小威特時,

老威特總是把他支出屋子不讓他聽,因為別人的讚揚不一定出於真心實意,有時隻是說些奉

承話。慢慢地,小威特自己也能理性對待別人對他的評價,也因為這樣,他一步步取得了更

好的成績。

3.讓孩子虛心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建議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都沒有一個客觀、清晰

的了解。這時,家長應鼓勵孩子虛心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建議,告訴他隻有這樣,才能更清

楚地了解自己,進而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以取得更大進步。

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名人的成功之道,引導孩子意識到凡有所

作為者,無一不是謙虛謹慎的人。

細節49:讓自私的孩子學會合作

愛爾蘭大文豪蕭伯納曾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人隻有一個

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此話是告訴人

們,學會合作,就會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借助他人的力

量與智慧,實現自我超越。

關於合作,有這樣兩首簡單的童謠:一首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

個和尚沒水喝";另一首是"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隻螞蟻來搬米,身體晃

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鬆抬著進洞裏"。

第一首童謠中,三個和尚沒水喝,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合作,互相推諉,各自都想坐享

其成,結果沒有一個和尚行動起來。而第二首童謠中的三隻螞蟻,它們團結合作,相互配合,

每一隻都盡力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最終能輕輕鬆鬆地將食物抬進洞裏。

可見,許多情況下,人們要順利完成某項任務,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尋找機會與他人

合作,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

如今社會中,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是真正的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可是,由於現在的

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長的過度嗬護與溺愛下,他們

做事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

歐洲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孩子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

之途,並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這將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

所以,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立足於社會,家長從小注意培養其合作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具體而言,家長可以選用以下方法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1.讓孩子真心實意地接納別人

要讓孩子與人合作,家長首先應想辦法讓他真心實意地接納別人,而不是唯我獨尊,

與周圍其他人保持距離。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實際上是互相取長補短的過程。在此期間,合

作的雙方會互相認識到對方的強項,彌補各自的不足,進而共同獲得更大效益。

所以,平時生活中,家長應時常告訴孩子,每個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能因別

人比自己優秀而妒忌他,也不能因他有一些缺點就避而遠之。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或自

己與人合作的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真心實意對待他人,就能達到

雙贏的目的。

2.鼓勵孩子多參加易產生合作關係的遊戲活動

平時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合作機會。而除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家

長還可以鼓勵他多參加一些容易產生合作關係的遊戲活動,如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參加籃球、

足球、跳繩等體育活動,或玩捉迷藏、過家家等遊戲。這些活動中,既有團隊之間的對抗與

競爭,又有內部的協調一致,對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大有益處。

3.要教給孩子一些合作的規則、技巧

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經驗,在和他人一起進行某種活動時往往會不知

所措。所以,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提供合作的機會,還要讓他學習一些必要的合作技巧和規則。

家長應教育孩子在活動中對同伴有禮貌,要互相謙讓,友好相處。比如,告訴孩子用

同伴喜歡的名字叫他們,而不是隨意給別人起外號;對大家都喜歡的玩具,孩子不能與別人

爭搶,應該讓別人先玩一會兒自己再玩;想和別人一起玩時,可以用拉拉手、拍拍肩等動作

來示意"我們一起玩好嗎?""你願意和我一起玩嗎?"等。

另外,合作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和想法,卻不能

唯我獨尊,隻為自己著想,完全不顧及他人的需求與感受。所以,家長應時常告訴孩子,在

合作中要尊重別人,服從大局,遇到問題要和同伴商量著解決,而不是自作主張或互相爭吵。

4.教會孩子處理合作中的小糾紛

孩子與同伴一起玩遊戲或參與其他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見不統一或玩得不愉

快的情況。這時,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正確的處理方法,他們很可能會爭吵起來,甚至在衝

動之下大打出手。

因此,平時生活中,家長應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合作中的一些小糾紛。比如在需要分工

完成某項任務時,孩子不喜歡做別人分配給他的事,想去完成其他人的那部分任務。這時,

家長可以建議他們用猜拳、抓鬮等方法解決這個小麻煩,這樣既公平又省時省力。

細節50:讓冷漠的孩子變熱情

韓女士的女兒小蕾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平時很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也十分熱情

好客。家裏每次有客人到訪,她都像個小主人一樣,熱情、禮貌地接待他們。

一次,韓女士接到老家的電話,說有位遠房親戚要到韓女士家暫住幾日。小蕾聽說這

個消息後興奮得不得了,大約是覺得又能表現一下自己了。

親戚來韓女士家的那天,才剛走到樓下,小蕾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她們處在三樓的門,

把頭探出去大叫"阿姨"。但那時是冬季,室外溫度很低,不一會兒,小蕾一邊喊著"好冷

啊",一邊把小腦袋縮了回去。過了一會兒,親戚到了家門口,小蕾蹦蹦跳跳地迎上前去,

拉著她往客廳沙發那兒走去。之後,她又去廚房端來已經準備好的果盤。

晚上快要吃飯的時候,韓女士在廚房做飯,小蕾怕親戚無聊,就主動和她說笑,還給

她表演節目,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逗得親戚很開心。韓女士見小蕾如此活潑,又熱情好客,

她心裏也很安慰。

《論語》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也是在告訴人們,要對遠道而來的客人

表示歡迎,與老朋友見麵也很開心、很愉快。

生活中,許多孩子待人很熱情,喜歡去小朋友家做客或邀請其他小朋友來自己家裏玩,

喜歡與客人們一起分享自己擁有的好吃、好玩的東西,喜歡與家長的朋友親近,向他們展示

自己的才華,如唱歌、跳舞等。

但與之相反,也有一些孩子對客人的態度冷漠,甚至排斥與家人以外的人交流。遇到

這種情況,家長往往會很擔憂,害怕孩子長大後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甚至會擔心他變

得孤僻、自閉。但"心動不如行動",家長與其在心裏暗自發愁,不如及早行動起來,培養

孩子熱情好客的性格,可參考如下方法:

1. 帶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

如今,許多孩子都是家中獨生子,沒有兄弟姐妹的他們原本就已失去了不少與同齡人

一起學習、玩耍的機會。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熱情好客的性格,首先就應鼓勵孩子積極與

其他小朋友交往,讓他們在學習、玩耍的過程中建立深厚的友誼。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常帶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讓孩子親自體驗別人是怎樣

熱情待客的。時間長了,孩子便會受其影響,在家裏有客人來訪時,試著用最好的狀態去待

客。

另外,假如孩子在某個朋友家受到冷落,家長可趁機向孩子說明:那個小朋友的做法

是不對的,他對你的態度冷漠,你就會不喜歡他,那麼別的小朋友也會不喜歡他。所以,你

千萬不能像他那樣對待客人,否則大家也會討厭你的。聽了這樣的話,大多數孩子都會意識

到熱情待客的人才會受更多人的關心、喜愛與讚賞。

2.在家中開展"熱情待客"遊戲

家長應該讓孩子形成熱情待客的習慣,而不是隻對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友善,對不熟

悉的人冷漠以對。為此,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轉換角色,玩接待客人的遊戲,讓孩子體驗做

家庭小主人的感覺。

在這個遊戲中,家長可先扮演主人,孩子作為客人,雙方模仿熱情接待客人的情景。

比如,家長可以請孩子在客廳裏坐下,為他倒茶、端水果,陪他聊天、看電視等,然後要求

孩子禮貌地說"謝謝"。之後,孩子知道了該怎樣熱情待客,家長就能與其互換角色,即孩

子扮演主人,家長當客人。

3.不要批判孩子的"過度熱情"

6歲的小可是個熱情大方的小男孩,每次家裏來客人,他都竭盡所能逗客人開心。但有

時,他也會表現得過度熱情,行為有點失分寸。

一個周末,小可的大表姐來他家做客,小可興奮極了,一直纏著她玩兒。午睡後,小

可發現表姐在看書,就又拉著她要玩兒,還把自己最愛吃的糖果使勁往表姐嘴裏塞。表姐說:

"我們不能吃這麼多糖,不然牙齒會壞掉的,以後就沒辦法再咬東西了。"小可根本不管表

姐說什麼,仍然不依不饒地讓她吃。

這時,小可的媽媽從臥室走出來,看小可表現得過於熱情,就蹲到他身邊說:"寶貝,

你待人熱情,媽媽很高興,姐姐也很開心。但是你想想,假如你正在看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

這時候姐姐在一旁不停地打擾你,還強迫你吃不愛吃的東西,你會怎麼樣?"

小可用手摸了摸小腦袋說:"我會生氣的!"

"那就對了。現在你再想想,你打擾姐姐看書,又讓她吃自己不喜歡的糖果,她會不

會不高興呢?"媽媽問。

媽媽這樣一說,小可就明白了,他點點頭說:"嗯,會的!那我不打擾姐姐了,一會兒

她看完書我們再玩兒。"

對於過度熱情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批評、責罵他,畢竟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正確

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學會適可而止,如引導他換位思考,讓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細節51:教孩子做個有責任心的人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管教起來比較頭疼。於是,

在孩子做錯事後他們經常是又氣又急,對孩子進行責罵或懲罰自然是免不了的。

可時間久了,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犯錯後首先想到的是家長會責罰他,為避免

受罰,孩子就會想盡辦法推卸責任,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或矢口否認自己做過的事。久

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刻意推卸責任、敢做不敢當的壞習慣。

7歲女孩小璐與5歲的小男孩南南是姐弟倆,一日家裏有客人來訪,並帶來了南南最愛

吃的奶糖。但客人走後,爸媽將其放在了比較隱蔽的地方,想留著讓南南他們以後慢慢吃。

結果,晚飯之前,南南趁爸媽做飯的時間找到了奶糖,並偷偷拆開吃了好幾顆。後來

爸媽發現後問是誰吃了奶糖。南南看到爸媽不高興的樣子,害怕被責罵,於是低著頭一聲不

吭。但爸媽早就知道糖是誰偷吃的,這樣問隻是希望南南能敢做敢當。可沒想到,最後小璐

為了不讓弟弟受罰,自己站出來承認偷吃奶糖。

小璐能如此愛護弟弟,爸媽當然很高興。但同時,他們也為南南擔憂,不知該怎樣讓

南南變得有擔當,敢於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錯誤埋單。

其實,要培養孩子敢做敢當的性格並不是件難事,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讓孩子

從小學著承擔自己的責任。

1.善用懲罰性措施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人都不提倡使用懲罰措施,甚至嚴厲批判懲罰孩子的行為。

懲罰固然不宜,但它絕非一無是處,我們沒必要過分排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適時

采取一些懲罰性措施以製止他的不良行為、習慣,是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更有效的方

法。

周末,小柏和媽媽一起去親戚家,他表現得十分傲慢,口不擇言。在返家的路上,

媽媽覺得有必要跟小柏談談他在親戚家的表現。

可剛開始,當媽媽問"你有沒有覺得剛才那麼說話是不對的"之時,小柏卻說:"我沒

有說錯啊,表弟本來就很笨,他什麼都不會。"

這時,媽媽嚴厲批評道:"你這樣說令我很失望。我們一直希望把你教養成一個待人和

善又勇於承擔責任的孩子。但你在表弟家表現得不可一世,把他當成笨蛋,到現在還不肯承

認錯誤,找理由為自己開脫......"

聽了媽媽的批評,小柏才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對不起,媽媽,我錯了!我不該有那麼

惡劣的態度,下次去表弟家我一定會向他道歉。"

一般來說,小孩子都能容忍別人尤其是爸媽的批評,在內心深處,他們也願意借別人

的提醒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最後贏得他人的肯定與尊重。

除批評之外,懲罰性措施還包括給予臉色、警告、叱責、罰勞動、體罰等,每一種手

段的懲罰程度有所不同。如有需要,家長應視具體情況決定采用哪一種懲罰措施,比如孩子

出手傷人或做了其他危險性較大的事,就可以采用體罰的方法;若僅僅是偷吃一塊糖、弄髒

了房間等,用給予臉色、批評或罰勞動的方法就可以了。

2.促膝談心,給孩子播下敢做敢當的"種子"

小修和同學在家裏玩,不慎摔壞了爸爸的一座水晶獎杯。爸爸回家後問小修是怎麼回

事,小修說是同學不小心摔壞的。但他說話時結結巴巴,眼神躲躲閃閃,爸爸就基本確定獎

杯是小修摔壞的。不過,爸爸沒有馬上"揭穿"他,而是在兩天後的周末,與小修一邊在公

園散步,一邊用和藹的語氣說:"你願意做真正的男子漢嗎?"

小修答道:"當然願意!"

"可真正的男子漢從來都是一人做事一人當,絕不會推卸責任的,否則他根本得不到

別人的尊重,大家都會看不起他。你覺得你做到不推卸責任了嗎?"爸爸問。

聽了這話,小修臉紅了,他知道爸爸所指何事。爸爸繼續說:"爸媽都喜歡敢作敢當的

孩子,也希望你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小修點點頭,繼續跟爸爸一起散步。後來,在回家的路上,他低著頭承認獎杯是自己

摔碎的。

對於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家長不必當時就作出反應,否則可能會增加孩子心中的恐

懼感,讓他因過分害怕而推卸責任。有時,家長也應冷靜一些,然後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談,

給他播下敢做敢當的"種子",慢慢地,這種思想會在他的心中"發芽"。

3.讓孩子自己補救錯誤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逃避錯誤是不可取的,一味地逃避,隻會讓自己變得更懦弱。與此

同時,家長還應告訴孩子,僅僅承認錯誤是不夠的,犯錯後更重要的是想辦法去改正錯誤、

補救過失。比如,孩子在學校損壞了別人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對方,要讓他

懂得,自己造成的不良後就必須自己負責。

細節52:孩子心胸狹窄怎麼辦?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

闊的是人的胸懷。一個人擁有寬廣的心胸,也就擁有了快樂的源泉。所以,對他人的寬容,

就是對自己心靈的解放,凡事斤斤計較,不能原諒、包容他人的人,就是將煩惱和不快帶到

了自己身上。

關於寬容,有這樣一個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

一對好朋友結伴去山間旅行,途中,兩人因一個小問題而產生爭執,其中一人在衝動之

下扇了另一個朋友一記耳光。被扇耳光的朋友很傷心,但他並沒有與對方決裂,而是用手指

在沙土上寫下"今天好朋友扇了我一個耳光"。

之後,他們繼續前行,沒過多久,那個被扇耳光的人一不小心踩到了山崖邊的鬆動的石

塊,差點摔下山崖,他的朋友連忙相救。被救起後,他用一把小刀在石頭上刻下了"今天我

最好地朋友救我一命"。

後來,打他耳光的朋友好奇道:"為什麼我打你,你把字寫在沙土上,我救你,你卻用

刀刻在石塊上?"

他回答道:"關於受到傷害的事,寫在沙土上,讓風吹散它。而受到恩惠的事則必須刻

在石頭上,永遠銘記它!"

人與人之間產生摩擦、矛盾是在所難免的,但若因爭一時之氣而過分較真,隻會引起更

大的矛盾,破壞相互間的感情,小孩子之間也是如此。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獲得更多的快樂。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

長,他們交往的圈子會越來越大,在與更多的人接觸的過程中,也時常會因一些小事而爭得

麵紅耳赤,甚至因惱羞成怒而大打出手。

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其正確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所以,家長應該從小注

意引導孩子,讓他學會包容,用一顆寬容的心與他人交往。具體方法可參考以下幾種:

1.讓孩子適當承受心胸狹窄帶給自己的傷害

11歲的肖肖放學回家後氣衝衝地進了自己房間,爸爸看他生氣的樣子,就用溫和的語

氣問:"肖肖,這是怎麼了?告訴爸爸是誰惹你生氣了!"

肖肖不情願地說:"爸爸,我很生氣。今天曉磊竟然偷偷把我的演講稿藏起來,害我在

全班同學麵前出醜。我現在特別希望他遇上好多倒黴事,看他以後還怎麼得意。"

"哦,原來是曉磊惹你生氣了。"說著,爸爸就從家裏的小庫房中找到一個舊籃球,並

在籃球表麵塗了許多墨汁,然後告訴肖肖,"兒子,你現在就把這個籃球當成曉磊,把上麵

塗的墨汁當作他遇到的倒黴事。要想解氣,你就使勁拍籃球,看看一會兒你的心情會不會好

一些。"

說完,肖肖就開始拍籃球。可沒過幾分鍾,他就停下來說:"哎呀,不拍了,我的手都

疼了,地板、衣服也弄髒了,真不劃算。"

爸爸笑了笑說:"你看,你希望別人遇到倒黴事,想以此為自己解氣,結果倒黴的事卻

落到了自己身上。所以,有時候我們怨恨別人、詛咒別人,別人可能會倒黴,但我們自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