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讓孩子變得受人歡迎的 16個交際方法(3 / 3)

樣也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或傷害。與其這樣,我們還不如用寬容的心原諒別人,以免作繭自縛,

你說呢?"

肖肖明白了爸爸的用意後,就不再生氣,第二天還主動與曉磊講和。磊也說當時隻是和

他鬧著玩兒,他希望以後繼續和肖肖做好朋友。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寬容是一劑包治百病的良藥,它能化幹戈為玉帛,使人一笑泯恩仇。

所以,當孩子因別人的過錯而生氣、怨恨時,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不肯包容別人,實際上

就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2.避免做出對孩子有誤導作用的舉動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始終保持寬容、豁達的心態,因為人們更願意與寬容待人的人交

朋友。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好勝心太強,芝麻綠豆大的事都不能容忍,比如在和小朋

友們玩耍時吃了點小虧,他可能會非常氣憤地與對方爭吵甚至打架,或者哭著跑回家向家長

告狀。

遇到類似的事,家長首先要冷靜、寬容地看待問題,千萬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別的孩

子臭罵一頓,或追上門去"討要說法"。孩子還小,在不知道如何正確解決矛盾的情況下,

他隻會效仿家長的做法。所以,如果家長心胸狹窄,不能寬容待人,他的行為就會對孩子產

生一定的誤導作用。

3.打破"鐵三角"家庭模式

許多孩子心胸狹窄,是因為在家庭中,從小就沒有人與自己競爭,久而久之,他會事事

以自我為中心,不願理解他人。

因此,家長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在家庭中增加一個新成員,讓孩子的身邊出現"競

爭者"。這樣,在與新成員競爭、合作的過程中,孩子就能逐漸學會謙讓與包容,也會懂得

寬厚待人就是善待自己。

細節53:教孩子遠離嫉妒心

上小學五年級的小涵,是個能歌善舞、聰明伶俐的女孩兒。在學校裏,她不僅學習成績

好,人緣一直也不錯,從一年級開始,同學們都願意選她當班長,老師們也很喜歡她。

可最近,小涵的媽媽發現她經常生悶氣,話語間好像對班裏新轉來的一名女同學充滿了

敵意,一會兒說"她長得要多醜有多醜,同學們還說她漂亮",一會兒又說"她有什麼了不

起的,考試成績隻比我高一分,老師就使勁兒表揚她"。

總之,自從班裏來了那位新同學,小涵經常憋著一肚子氣回家。她媽媽很擔心,覺得小

涵的嫉妒心有點強,但一時又想不到好的辦法去疏導她。

小孩子往往比較情緒化,自控能力也比較差,常常會根據外界事物對自己的利弊做出最

直接的情緒反應。像事例中的小涵這樣的孩子,因為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裏長期處於中心地位,

獨占了來自別人的寵愛,當身邊出現另外一個比自己更優秀的孩子,她就會感受到威脅。於

是,為了保住自己受表揚的優越者的地位,她可能會以冷言冷語、背後說別人壞話或哭鬧、

發脾氣等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的鬱悶,嫉妒心更強的孩子還可能會做出一些攻擊性行為。

嫉妒心是一種不健康心理,喜歡嫉妒別人的孩子,長大後走入社會,可能會因別人取得

了自己沒有取得的成績而苦惱,嚴重者甚至會因仇視別人而無法融入社會。

相信任何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嫉妒心"折磨,不希望嫉妒成為孩子成功路

上的"絆腳石"。那麼,到底如何注意糾正孩子的嫉妒心呢?家長可選用以下幾種方法:

1.盡力避免在孩子之間進行比較

小男孩毛毛與表弟在同一個興趣班學畫畫。一天,毛毛的媽媽將他和表弟一起接回家,

吃過飯後就開始欣賞兩個孩子的畫作。

表弟的畫裏有藍天、白雲,有綠綠的草地,草地上還畫有幾隻小綿羊和牧羊犬,整幅畫

的色彩協調,看起來很漂亮。於是,毛毛的媽媽從櫃子裏拿出一本漫畫書,作為給表弟的獎

勵,還告訴毛毛:"你看,小表弟畫得多好啊,你要是再不努力,就要徹底輸給他了。"

聽了這話,旁邊的毛毛立馬站起來說:"我今天已經寫完其他作業了,表弟還沒寫呢,

你不能把漫畫書獎勵給他。"

在家庭中,家長對其他孩子的表揚、獎勵,很容易讓自己的孩子產生嫉妒心理,於是,

不甘心在媽媽心中的地位落後於其他人的孩子,往往會采取告狀、搞破壞或說他人壞話等方

式來扭轉局麵。以防發生這樣的情況,家長就應盡量避免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小朋友進行比

較,要告訴孩子--其實你也很棒。

2.幫孩子分析差異並迎頭趕上

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差異,許多人努力奮鬥,為的就是逐步縮小與周圍人之間的差距,

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所以,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時,家長要做的不是過

度表揚他人而批評、貶低自己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應是先肯定孩子在某些方麵的過人之處,

然後再引導他認識自己的不足。

林女士最近發現女兒的英語成績有所下降,主要是沒有記牢單詞,她打算和女兒談談。

可女兒十分要強,最怕聽到別人說她哪裏做得不好。於是,林女士想了想說:"孩子,你最

近的成績不錯,舞蹈也跳得越來越好了,爸媽很高興!但是,如果默寫英語單詞的成績再高

一點,爸媽會更高興,相信寶貝也會更開心吧?"

聽林女士這麼說,女兒笑著點了點頭:"嗯,媽媽,我知道了,我會更加努力地學英語。

不過,媽媽您也要幫我哦!"

自那以後,林女士每天晚上都陪女兒一起背單詞。女兒默寫的單詞,她會認真檢查,挑

出有錯誤的單詞,讓女兒認真改錯,然後重點去記這一部分單詞。沒過多久,女兒的英語成

績就有所提高。

3.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

在大多數孩子看來,受到家長、老師或其他人的表揚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但它並

不是唯一的。

生活中,家長應努力讓孩子感受多種樂趣,讓他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比如鼓勵孩子多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讓他從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讓孩子從體育運動、逛街、旅行等豐

富的課餘生活中體驗不一樣的快樂。這樣,孩子就不會將獲得老師、他人的表揚當作唯一的

樂趣,在得不到表揚時也不會特別失望,進而產生嫉妒心理。

細節54: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家裏有幾位朋友來做客,媽媽忙出忙進地招呼著自己的朋友,兒子小周便覺得媽媽忽略

了他的存在,就開始找事了。

"媽媽,我要喝牛奶。"媽媽剛和朋友聊了兩句,小周就跑過來搖著她的胳膊並指著冰箱

說道。

"自己去拿!"媽媽拍拍他的肩膀,讓他自己去冰箱拿。他卻嘟著嘴說道:"我要喝熱的,

媽媽幫我熱一熱。"

"天氣挺熱的,喝涼的就可以了。"媽媽告訴他。

"不要嘛,我要喝熱牛奶,媽媽快幫我熱。"小周開始嚷嚷了,並誇張地指著自己的嘴說

道,"我好渴啊,口快幹死了。"

"稍等一會兒行嗎?媽媽再和阿姨們聊兩句。"媽媽哄道。

小周卻一點也不體諒媽媽,繼續吵鬧著。媽媽實在沒辦法,隻好從冰箱裏拿出牛奶去廚

房熱。

"周周,牛奶熱好了,快來喝。"媽媽端著熱好的牛奶走回客廳,以為兒子一定會開心地

接過來,並感謝她。可不料想,小周仰脖把牛奶喝下去後,嘴一抹,不客氣地說:"媽媽,

我要吃烤麵包。快點快點,幫我烤麵包吃嘛。"

"媽媽正忙著呢,待會兒行不行?"媽媽抱歉地對朋友們笑了笑,又對小周說,"你看阿

姨們都在等著和媽媽說話,等媽媽說完話,再幫你弄吃的好吧?"

"不行不行,我就要現在吃,不要等!"小周開始吵鬧起來,就差沒在地上打滾了。

媽媽覺得有些丟臉,就彎下腰想製止他的無禮行為,可小周卻突然從地上坐起來,指著

媽媽大聲喊道:"你閉嘴!"

媽媽嚇了一大跳,心想,兒子竟然這麼和自己說話,一點也不尊重別人,那她也就不用

好好和兒子說話了。

於是,媽媽用手叉著腰,麵對著小周憤怒地說道:"你才應該閉嘴。本來媽媽還覺得你是

個大孩子了,想多尊重你的想法,現在看來,是媽媽太慣著你了。不會尊重別人的孩子,也

不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

小周嚇得說不出話來,愣了兩秒後便哇哇哭了出來:"媽媽凶我,嗚......"

人們常常會提到這樣一句名言: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為他知道要贏得他人的尊重,

首先要尊重他人。

孩子都渴望被人喜愛、受人尊重,但想要得到,首先應懂得付出。在成長的過程中,孩

子若想獲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應學著尊重他人。為此,家長必須擔負起重任,從多方麵入

手教孩子學會尊重。

1.培養孩子尊敬父母

很多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最明顯的表現是不尊敬父母,如惡意頂撞父母、對其諸多挑

剔、做任何事都討價還價等。所以,教孩子學會尊重,家長首先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無論如何

都是長輩,若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應簡單對其發出指令或告訴他相應的要求,不能和他討價

還價。否則,家長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時常對孩子妥協,這會讓孩子認為任何事隻要自己

能吵能鬧,就能達成願望,從而養成他不尊重家長的壞習慣。

另外,平時生活中,家長不能過多地向孩子抱怨周圍其他人,尤其是長輩,這會讓孩子

誤認為:父母都可以隨便說別人的不是,那我不尊重長輩也是可以的。

2.要求孩子用尊重的語氣和別人說話

有時,孩子大吵大鬧,家長會認為這是發泄情緒的一個手段,是其自我表達意識較強的

正常表現。殊不知,孩子在最初頂撞大人或大吵大鬧時,心中會有一定的愧疚感,但若家長

長期對此行為置之不理,孩子就會漸漸失去愧疚感,甚至認為自己的做法理所當然,根本沒

有影響到別人。

因此,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家長就應時刻要求孩子用尊重的語氣和別人說話,讓他

多用禮貌用語,說錯話、做錯事後要讓他真誠地向對方道歉。不僅如此,家長還應讓孩子自

己承擔不尊重他人的後果,如孩子對某位長輩出言不遜,家長可以告訴他"因為你剛才的態

度有問題,今天晚上不能看電視,也不能玩遊戲"。

細節55:教孩子要守信

媽媽這兩天發現兒子毛毛身上有些不太好的現象。比如,說話不算數。明明說好了要每

天幫忙扔垃圾下樓,可他每次一到扔垃圾的時候,就推脫,不是有事,就是沒空。總之,完

全不遵守自己的許下的承諾。

媽媽覺得這樣不行,就想了個方法,糾正一下他這個壞毛病。

毛毛最喜歡看帶圖畫的故事書,媽媽就迎合他,拿來一本童話書,讀起了上麵的故事: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裏,有個渾身髒兮兮的小男孩正在賣報紙,他手裏還有最後一份報紙,

賣完這份報紙,他就可以回到家裏和父母團聚了。可是在這麼冷的夜裏,街上已經基本沒有

行人了。小男孩在大街上轉了很久,才看見一位先生,他趕緊跑了過去,請求先生買他的報

紙。可是先生說,我沒有零錢,不能買。小男孩馬上說要幫那位先生換零錢,先生先是猶豫

了一下,看他挺可憐的,就想著,做一回好事吧,便把錢給了他,沒等男孩找回零錢,就回

家去了。這位先生本來不期盼著男孩能找回零錢,可是第三天的時候,他卻發現,男孩在上

次遇到他的位置上站著,看到他後,趕緊跑了過來,把一堆零錢塞進了他的手裏。原來,男

孩已經在這裏等了三天了。先生感動的緊緊抱住了男孩,在以後的日子裏,他總會來男孩這

裏,買上一份報紙。"

毛毛仔細的聽完媽媽講的故事後,小聲問道:"媽媽,這個男孩為什麼這麼傻呢?"

"為什麼說他傻?"媽媽問。

"媽媽你看,他這麼大半夜還在賣報紙,說明他家裏很窮啊,為什麼還會連等三天,把

錢還給那個男人呢,他應該自己用那些錢買好吃的東西去。"毛毛答道。

媽媽見機會來了,便認真的對他說:"因為男孩是個守信重諾的好孩子。他答應了會找零

錢給那位先生,他就一定要做到,這是做人的根本。"

"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到嗎?"兒子問。

"當然。就像你答應媽媽每天扔垃圾一樣,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你應該說到做到,這

樣才能成長為能讓人信任和重視的人。"

"......"毛毛想了想,突然不好意思的嘿嘿笑了起來,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會去扔

垃圾的。答應媽媽的,毛毛也一定會努力做到的。"

"這才是媽媽的好兒子。那我們繼續讀故事吧。"

"好的,媽媽。"母子倆開心的又讀起了下一個故事。

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表示話說出去之後就一定要遵守。我們經常聽到的格

言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都顯出老祖宗重視做人的態度。

因此,與人合作,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守信用。守信之人,別人就願意與他合作。但是,孩

子為什麼會不守信用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孩子缺乏責任感,做事情馬虎。孩子也許口頭上答應了一些事情,實際上並沒把事情真

正放在心裏,說過的話自己也忘記了,沒有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總是丟三落四,自己也

糊裏糊塗的,所以才常常失信於人。孩子因為年齡比較小,自覺性較差,對自己應該擔負的

責任沒有明確的概念,常常會憑著感覺做事情,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著什麼不是很清楚,

行動的隨意性很大,經常會"自說自話"。

孩子在模仿別人的行為。如果在孩子的身邊,有人經常不守信用,亂開"空頭支票",

或者說話不算數,或者借了人家的東西不及時歸還,或者答應別人的事總是做不到,都會給

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這些不守信用的的人在孩子的眼睛裏"沒有受到什麼懲罰,不需

要負什麼責任",孩子就會認同他們的做法。

父母要使孩子認識到守信是優良品德,失信是不道德的行為,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可從

以下幾方麵著手。

1.家長要幫助孩子實現"說話算數",如:孩子答應給小朋友帶一本動畫書,家長就要

提醒孩子,盡可能幫助孩子贏得守信的形象。

2.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在生活中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承諾,但是一旦承諾就必須兌現。

如果實在無法兌現的事情就要向孩子講明理由,並向孩子道歉。

3.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要信口開河,隨意許諾而無法兌現。還要經常給孩子

講一些關於守信的故事。

細節56:怎麼讓孩子不再欺負人?

劉立是一群孩子們的頭兒,每天帶著這群孩子們到處瘋玩,父母見他們也沒做什麼壞事,

也就任憑他們玩鬧了。

但是最近,這群孩子中加入了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因為說話結巴,經常被小朋

友們嘲笑,劉立就經常帶頭欺負他,還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小結巴。"

"小結巴,今天吃飯沒?"

"吃,吃,吃了......"

"小結巴,小結巴,吃,吃,吃了......哈哈哈......"一群孩子鬧騰起來沒玩沒了,圍

著小結巴又是諷刺,又是嘲笑。

媽媽知道這件事後,對劉立說:"你這樣做不好,你是孩子們的頭兒,應該帶著大家幫

助弱小同伴,而不是欺負他。"

劉立卻不以為意,輕鬆的說道:"逗他好玩嘛。"

媽媽說了幾次,他都不聽,隻好搖著頭走開了。

第二天,媽媽回來的時候,帶回來一隻流浪貓,髒兮兮的,十分瘦弱,隻有巴掌那麼

大點,劉立回來看見後,很心疼的看著小貓對媽媽說:"媽媽,它好可憐,我們該怎麼幫它,

它才能健康的長大呢?"

媽媽沒想到,愛欺負小夥伴的兒子竟然還這麼有同情心,便想著,趁此良機,讓兒子

學會幫助弱小。

於是她對兒子說:"小貓現在還比較虛弱,如果我們好好照顧它的話,它一定會變健康,

長成大個子的。現在這隻小貓呀,就像那個說話結巴的孩子一樣,沒有咱們的幫助,是行不

通的。"

"是嗎?原來小結巴也和小貓一樣可憐啊,我真的可以幫助他嗎?"兒子說道。

媽媽點點頭,誇張的對他說道:"當然能,隻要你帶頭不再欺負他,大家多幫他練習說

話,沒準連他結巴的毛病都能糾正過來呢。那時候,你們可就是大英雄了!"

兒子聽了,眼睛一亮,連忙站起來跑了出去,"我現在就去召集,明天開始,我們幫小

結巴改掉結巴的毛病。"

"不給再叫人家小結巴了哦,不禮貌。"

"嘿嘿,叫習慣了,我慢慢會改掉的。"劉立眨眨眼睛,一溜煙跑了出去。

劉立的故事正體現了孩子從愛欺負人轉變為助人為樂的過程,這其中,劉立媽媽有著很

大的功勞,正是在她的教育下,劉立才出現了可喜的轉變。這種良好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

鑒。

但是,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為了讓孩子不吃虧,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育孩子:

"別人打你你要打他。"千萬不能受別人的欺負;上幼兒園後,教育孩子:"老師發的東西,

要大的。"等孩子上了小學後:"別人問你問題,千萬不要告訴他,要不他就會比你強了。"

慢慢地孩子就被家長教育成了自私自利的孩子。在他們眼中,沒有誰比自己更重要,事

事處處都要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這種人最終會使自己走向孤立無援的地步,別人會對他敬而

遠之。有誰會願意幫助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呢?所以,家長應教孩子學會幫助他人。

1. 讓孩子學習幫助人的技巧

向孩子講述、示範哪些行為、表情是他人尋求幫助的信號,教孩子首先認識他人的

需要。告訴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行為以不妨礙他人,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與合作。給孩子提

供練習和實踐的機會,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關心及向別人提供幫助。鼓勵孩子自己尋找辦法,

培養孩子的勇氣、信心和愛心。

2. 對孩子的自私行為做適當的懲罰

第一種方法,是剝奪孩子不正當手段的來的東西。如孩子搶奪了他人的玩具,就拿走他

搶到的玩具,立即清楚明白地告訴他大家的不滿,使孩子明白自己不良行為和後果。

第二種方法,是對孩子輕微的不良行為可以采取"冷處理"原則,假裝視而不見,這個

方法在前文已經講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做出惡劣的行為時,要立即製止並表明自己的

態度,並用"完全收回愛"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懲罰,即對孩子不再予以理睬、暫時讓他感到

不再愛護他,直到孩子願意認錯並道歉。在懲罰之前或之後,一定要給孩子講明"為什麼"

和"以後應怎麼做"。

細節57:讓孩子學會說"不"

5歲的慧慧正在小區花園裏高高興興地蕩秋千,這時,鄰居家的男孩小亮湊過來,一把

抓住秋千繩,讓秋千停止來回蕩。慧慧正要問"你幹什麼",小亮就開始將她從秋千上拽下

來,一邊拽一邊還理直氣壯地說:"你下來讓我玩會兒,我都好久沒蕩秋千了。"慧慧死死抓

住秋千繩不下來,小亮就繼續拽。結果,小亮一使勁兒,兩人都相繼摔倒在地,哭聲此起彼

伏。

慧慧的媽媽知道此事後,覺得女兒不懂如何拒絕別人,尤其是不敢對別人的無理要求大

聲說"NO",這會讓她吃虧。於是,媽媽決定用心教孩子學會拒絕他人的藝術。自那以後,

媽媽經常會谘詢許多教育專家、心理學家或社交禮儀老師,以尋求教孩子拒絕他人的好方法。

在媽媽的耐心培養和積極引導下,慧慧漸漸學會了許多與人交往的技巧,也學會了如何

在不損害各自利益的基礎上拒絕他人。

後來一次,慧慧穿好衣服準備和媽媽去遊樂場玩,小亮卻來敲門,說要和慧慧一起擺弄

他的新玩具。這時,慧慧說:"現在媽媽要帶我出去,我們先去辦事,回來我立馬去找你玩

好嗎?不然我一直想著要出去,我們倆玩的時候也高興不起來,你說對嗎?"

慧慧說這話時語氣溫和,麵帶笑容,小亮自然也不會生氣。他想了想,覺得慧慧說得有

道理,於是便笑著說:"那好吧,你先去忙,記得回來找我玩哦!"

大多數時候,家長都會教育孩子,要學會與人分享,對他人要慷慨大方一些,這樣才能

獲得他人的支持與信任。一般來說,家長這樣的教育方式並沒有錯,畢竟懂得分享、慷慨大

方等,都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優秀道德品質,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但有時,對於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自己無法輕易完成的事,孩子也應學會拒絕,

以免給自己和對方帶來更大的困擾。

當然,拒絕別人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像上述故事中的慧慧,在第一次與小亮有分歧

時,就沒有用對拒絕的方法,結果就導致"兩敗俱傷"。生活中還有另外一些孩子,會在拒

絕別人時,因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言明自己的想法,或因摸不清對方的意思而對其產生誤會,

這同樣會給雙方的關係埋下隱患。

所以,作為家長,要想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應從小注意教孩子學習拒絕他人的技巧,

具體方法可參考以下幾種:

1.讓孩子學會與別人"磨嘴皮子"

教孩子和別人"磨嘴皮子",實際上是讓他學會與人商量的交往技巧。當孩子與別人產

生意見分歧時,孩子表現得很不耐煩或直接厲聲拒絕,就很容易激怒對方,或對他造成心理

上的傷害。與其如此,孩子不如用商量的口吻與他交流,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上述故事中,慧慧的媽媽在教女兒拒絕他人的方法時,就時常告訴她遇到問題要和別人

心平氣和地商量,要讓對方感受到誠意。後來,慧慧要出門時遇到來找她玩的小亮,她也正

是用商量的口吻與其對話,如"媽媽要帶我出去,我們先去辦事,回來我立馬去找你玩好嗎",

而之後一句"不然我一直想著要出去,我們倆玩的時候也高興不起來",這也算是對小亮"動

之以情"。

2.鼓勵孩子大膽說出拒絕的理由

對於別人的某些要求,如果孩子不願意答應,家長應鼓勵他直接向對方陳述拒絕的理由。

比如,孩子身體不舒服,不想出門,同學卻要叫他出去一起買東西。這時,孩子應直接告訴

對方自己的身體狀況,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苦衷。

另外,很多孩子總是礙於麵子,不好意思當麵向對方說出推拒的話。這種情況下,家長

可以教孩子"自言自語",讓他小聲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對方若是識趣、懂禮貌之人,聽到

孩子這麼說,他也會主動放棄之前所提要求。

3.讓孩子泰然接受他人的拒絕

7歲的璐璐放學回家後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媽媽關切地問:"寶貝怎麼了,今天怎麼不

開心啊?"

"我們班的西西畫的卡通畫很好看,今天我想讓她幫我畫一幅,可她一口拒絕了。"璐

璐鬱悶地說。

媽媽聽後微笑著說:"原來是這樣啊!寶貝別難過了,或許西西是有她的難處呢?你想,

你們每天放學都要寫作業,寫完後都到睡覺時間了。如果西西讓你給她畫畫,你寫完作業後

還有那個心情和時間嗎?"

璐璐想了想說:"哦,我知道了,西西肯定是沒時間幫我畫。那我就不給她添麻煩了,

以後她有空的時候再幫我畫吧!"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也有可能被他人拒絕。這時,家長應該教孩子泰然接受別人

說"NO",讓孩子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