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養孩子良好消費理財行為的 14個秘訣(1 / 3)

第六章 培養孩子良好消費理財行為的 14個秘訣

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要與金錢打交道。而孩子6歲以後,對周圍各種事物的好奇

心和模仿能力會不斷增強,也有了一定的攀比意識。這時,如果家長沒有教孩子正確理解金

錢的價值,沒有教他如何合理利用金錢,孩子就很可能在許多不良消費行為中形成錯誤的金

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孩家長對其進行理財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他自主理財的意識,

讓他學會合理利用金錢。

細節58:讓孩子不再"趕時髦"

馬玲是個漂亮時髦的小姑娘,雖然才剛剛10歲,但對穿著打扮十分的講究,很有時尚

造型師的架勢。

在外人看來,這是很值得羨慕的事情,大家都對馬玲的父母說:"你們這孩子可真有才,

以後能當個時尚設計師,掙大錢呢。"

馬玲的父母聽後,表麵上隻是笑笑,含糊不清的附和兩句。其實他們心裏卻很無奈,經

常看著馬玲連連歎氣。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馬玲因為喜歡打扮,所以就需要大量的更換衣服,而她還是個"物質女孩",買

衣服一定要名牌的、貴的,沒達到她的要求,她就會糾纏不休,直到媽媽買回她指定的衣服

才行。

可是小孩子發育快,個子也得也快,幾百塊買回來的一衣服,沒多久就穿不了了,這時

候,馬玲又會嚷著要去買新衣服,當然,必須還得是名牌的才行。

久而久之,馬玲的父母就有點受不了了,每個月光給馬玲買衣服就要花掉小一千塊,他

們是普通家庭,這種消費水平哪受得了啊。

所以,爸爸在馬玲又一次開口要買衣服的時候,斷然拒絕了她。

爸爸說:"上個星期媽媽不是剛給你買了一件嗎?等那件穿舊了再去買新的。"

"那件不是品牌的,我不要。"馬玲撅著小嘴回答道。

"你沒給家裏掙回來一分錢,有什麼資格穿名牌衣服?"爸爸先是很生氣的吼道,在看

到女兒眼裏的淚花後,稍緩了緩口氣,對她說:"爸爸媽媽很辛苦的給家裏掙錢都舍不得穿

好衣服,你要體諒咱們家的情況,不能蠻不講理,天天嚷著要名牌衣服,知道嗎?"

"不行,不行,就不行!"馬玲哭鬧起來,爸爸的氣一下子又竄了上來,啪的一下狠狠

打在她的屁股上,她才老實了下來。

小小年紀的馬玲就喜歡上了"臭美",非名牌衣服不買,非漂亮的用品不買,這不但給

家長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還很不利於以後的成長。可以說,如果不加糾正,在長大後,

馬玲就可能變成愛慕虛榮的"物質女孩",甚至走向歧途。生活中,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

接觸信息量越來越大,就難免受到"名牌""高檔"等廣告和信息的影響,作為家長,應該

如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呢?

1.家長以身作則。孩子在兒童期接觸最多的人是父母,受父母的影響也最大。在生活中,

家長應該注意自身的言行,不追求名牌,不貪圖虛榮,並能對身邊不良的現象表達出鮮明的

觀點。在這樣以身作則的"身教"下,孩子也會逐漸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的錯的,不再過

於看重物質,追求名牌了。

2.教孩子學會選擇。當家長遇到孩子請求買一些東西時,家長可以不直接拒絕他,而是

讓他在這些東西和其他東西之間選擇,即買了這些其他就不能再買了,你要自己做出決定放

棄哪些東西。在家庭中,孩子經常受到這種"訓練",不但會精明地選擇更加利於自己的東

西,還會明白"自己的需求並不能都被滿足,自己隻有選擇最有利的那個"的道理。

3.引導孩子尋找不用花錢也能玩的活動。對孩子來說,他們更看重自己能否從某件東西、

遊戲等中活動快樂,而非必須花多少錢才會感到滿意。他們的意識還沒有發展到那麼深層的

程度,因此,家長可以抓住這個根本問題,帶孩子在家中、在外麵找一些有趣而又不花錢,

或花錢少的活動,將其注意力引導到其中的樂趣上即可。

細節59:別讓孩子跟著廣告走

這兩天,傑傑一直在纏著爸爸給他買糖吃,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去買,就對傑傑說:"讓

媽媽帶你去買。"

誰知傑傑卻不聽話,搖著頭對爸爸說:"不行,就得爸爸買。"

"媽媽買就不行?爸爸哪有時間給你買糖,回自己屋玩去,爸爸要忙了。"爸爸終於忍

受不了兒子的糾纏了,輕輕拍了拍他的後背後便離開了。

傑傑對著爸爸的後背,大聲喊道:"爸爸是壞蛋。"然後就委屈的抹著眼淚回到了自己房

間。

媽媽無奈的看著這爺倆,第二天便把兒子要吃的糖買了回來,本以為兒子會高興的撲過

來,誰知道他卻隻看了一眼,便毫無興趣的走開了。

"兒子,不是要吃糖嗎?媽媽幫你買回來了。"媽媽微笑著朝他招招手,傑傑卻撅起了

嘴,理都不理媽媽轉身就回自己房間去了。

"咦?這是怎麼回事?"媽媽搞不清楚情況了,難道是真的生氣了?

吃飯的時候,媽媽把這件事講給爸爸聽,爸爸聽完後,認真的看向兒子,對他說:"是

爸爸不好,不生氣了,媽媽買的糖一樣吃啊。"

"不好。"傑傑生氣的撇過頭去,悶聲說道:"電視裏都說了,和爸爸一起去買糖。爸爸

不陪我買,我就不吃了。"

爸爸媽媽一頭霧水,問了半天,才搞清楚,原來兒子說的是最近電視裏的一則糖果廣告。

受到廣告的影響,兒子才非要爸爸和他一起去買糖吃的。

爸爸媽媽互視一眼,暗道:這廣告的力量還真是強大,幸好兒子在意的隻是和爸爸一起

去買糖這件事,而不是纏著他們不停的往家裏買糖吃。

不但故事中的男孩傑傑深受電視廣告的影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其他家庭中,也

有不少孩子受廣告的影響,這讓父母們很是頭疼:孩子看電視是學了不少知識,可也有很多

不利孩子成長的東西,特別是針對孩子的商品廣告拍的非常精美誘人,讓孩子對該產品產生

強烈的渴望。

近日,英國進行了一項兒童行為調查,專家們對100名孩子進行了測試,他們給孩子

提供了兩份品質相同但包裝不同的食品,一份食品上有知名品牌的包裝,另一份則是普通包

裝,是個不出名的牌子,讓孩子品嚐,看看哪種好吃,結果大多數孩子都認為知名品牌的包

裝的食品更好吃。研究還發現,家裏有電視的孩子更傾向於選擇經常做廣告的、有知名標誌

的食品。可見,食品廣告確實對兒童的食物選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對此,家長可對

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其正確看待廣告,喜好不被廣告所左右。

家長可以首先告訴廣告是什麼,即廣告是為了商品生產商的利益,增加產品的銷量,

而通過電視、網絡、雜誌等媒體,向我們大家宣傳的一種手段。並用網絡等方法,向孩子介

紹廣告是怎麼製作出來的,讓他看到廣告的內幕,就能消除其對廣告的盲目崇信了。家長可

以拿現實中購買的商品和廣告相對比,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實物和廣告的區別,就會明白"原

來廣告隻是宣傳用的,並不一定都是真的"了。

現在的廣告大多製作精良,特效絢麗,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有的廣告詞蘊含的意

思並不正確,甚至還會誤導孩子。比如"我有,你有嗎""今天你喝了沒有"等充滿物質誘

惑的廣告語,很可能引起孩子消費的攀比、炫耀心理;或者"好東西要自己美美享受"之類

的廣告,會助長孩子自私自利的想法,不利於分享、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細節60:孩子不會存錢怎麼辦?

仔仔馬上就要過5歲生日了,媽媽對他說:"兒子,媽媽今年送你一件有意義的特殊禮

物,怎麼樣?"

"是什麼?"仔仔高興的問。

"存錢罐!這樣,你就能把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用來買更多更有用的好東西。好不好?"

媽媽拉著他的手問。

其實仔仔早就想要一個存錢罐,隻不過怕媽媽不同意,而且自己的零花錢也不多,所以

一直沒開口,現在聽到媽媽的話,當然很高興的就答應了下來。

於是第二天,仔仔和媽媽一起,去超市選購喜歡的存錢罐了。

"這個怎麼樣?粉粉的小貓,多可愛。"媽媽指著一個粉色小貓形狀的存錢罐問仔仔,

仔仔搖搖頭,說道:"粉色是女孩子們喜歡的顏色,男孩子喜歡更酷的樣子。"

"更酷的啊......"媽媽在貨架上掃來掃去,看見一款變形金剛的存錢罐,高興的拿了過

來,對仔仔說:"這個怎麼樣,很酷吧!"

"可是......我不喜歡......"仔仔低下頭,輕搖了兩下。

媽媽沒辦法,隻好讓他自己在貨架上尋找自己喜歡的存錢罐,可看了半天,仔仔都沒找

到自己喜歡的。

"媽媽,這裏沒有我喜歡的。"仔仔撅著小嘴說道。

"那我們去別的超市。"媽媽沒有生氣,拉著他的手就帶他去其他超市選購了。

誰知道,天都黑了,他們都沒選好一個小小的存錢罐。

"都沒喜歡的?這可怎麼辦啊。"媽媽苦惱的問:"仔仔,你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存錢罐?"

"這個嘛......我也說不清楚,知道大概是什麼樣的,就是形容不上來。"仔仔有些怯怯

的說道。

"知道,卻說不出來?那如果讓你自己做,能做出來嗎?"媽媽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

仔仔堅定的點點頭,高興的回答道:"肯定能做出來的。"

有了兒子肯定的回答,媽媽大手一揮,宣布道:"那我們回家,自己做存錢罐去!"

在孩子到了四五歲,家長可以適當給他點兒零花錢,讓他自己做主怎麼花。同時家長也

要給他一個存錢罐,教他逐漸養成存錢的習慣。存錢罐對孩子來說,既是他的玩具,又是他

的"聚寶盆",是他自己的財富的象征。在孩子的兒童歲月中,用存錢罐的方式,能讓他早

早接受"控製花錢的欲望"的訓練,不過,家長給孩子存錢罐也是有技巧的。

1.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存錢罐

市場上有很多兒童存錢罐,做工很精致,價格也高低各不同,不少家長都是給孩子買

一個作為禮物送給他,或是讓他挑一個。但是,既然是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我們不妨做的

更徹底些,隻要孩子喜歡,大可動手,給他做一個充滿個性的存錢罐,說不定孩子的存錢動

力更足呢。在做存錢罐時,家長最好讓孩子也參與進來,充分參考他的意見,讓他體會到動

手"製作"東西的樂趣和成就感,還能強化他"存錢"的意識。

2..鼓勵孩子把零用錢存起來

在孩子有了存錢罐後,家長應多加鼓勵孩子存錢,家長自己的一些零錢也可以存進去,

給孩子一個表率,讓其明白"並不是我一個人在存錢,爸爸媽媽也在存錢"。在鼓勵孩子存

錢時,家長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法:一是當看到孩子的存錢行為時,要不吝表揚之語,讓他

得到父母對其行為的認可;二是給孩子講名人存錢的故事,或者身邊其他小朋友存錢的事例,

讓他明白自己可以比他人做的更好;三是在孩子用零花錢買東西時,父母可以建議他合理配

置自己的錢,剩下一部分存起來,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化完。

3.當孩子存到一定數量時給予其獎勵

家長可以給孩子說:"寶貝,當你的存錢罐裏的錢到一半時,爸爸給你買喜歡的動畫片

看""當你的存錢罐存滿時,媽媽給你買一身漂亮的新衣服,而且是你自己挑的,好不?"

在這種目標激勵下,孩子的存錢欲望會更強。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孩子存錢的動力不足時,

家長可以適當鼓勵他一下,不要忘記當初爸爸媽媽的承諾,你喜歡的漂亮衣服快到手了哦!

4.允許孩子用其中的一部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存錢,並不意味著隻存不花,那樣的話,孩子就會減少存錢的動力。家長可以和孩子商

量好,當他存到一定數量後,可以從中取出一部分來花,用這部分錢買喜歡的東西,特別是

平時零錢買不了的稍貴些的東西,讓孩子在存錢中嚐到"甜頭",才能鼓勵他堅持下去,逐

漸形成習慣。

細節61:讓孩子做個小小打工者

小蓮是個勤快的孩子,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爸爸媽媽為了表彰她

的行為,就對她說:"作為鼓勵,爸爸媽媽給你點零花錢好了。"

"謝謝爸爸媽媽。"頭幾次,小蓮都感激的收下了爸爸媽媽給的零花錢,不過慢慢的,

她就高興不起來了,撅著嘴對爸爸媽媽說:"老師說,幫助父母幹活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爸爸媽媽總給我錢,就好像我是寄養在咱們家的工人一樣。爸爸媽媽以後還是不要給我零花

錢了。"

爸爸沒想到女兒能說出這番話來,高興的把她抱起來又玩舉高遊戲,逗得小蓮哈哈大笑。

玩累了之後,媽媽突然說:"要不然,小蓮你出去找份工作怎麼樣?"

"媽媽,我還是小學生啊。"小蓮嚇了一跳,趕緊跑過去摟住爸爸的脖子小聲說:"爸爸,

媽媽變成我後媽了。"

"別胡說。"爸爸彈了下她的腦門,然後認真的說道:"媽媽的意思是,讓你走出家門,

去幫別人做一些事情,試著自己掙零花錢,這不是很好的‘工作’嗎?"

"原來是這樣啊。"小蓮誇張的鬆了口氣,不過接下來,她又苦惱的說道:"可是我還是

個小孩子,沒人願意請我吧。"

"我們可以找熟人幫忙啊。比如說你李阿姨不是自己開了個泥塑工作室嗎?我們可以去

問問她要不要請你當雜工。"

"我最喜歡李阿姨做的泥娃娃了,去她那裏幫忙,一定十分有趣。"小蓮拍著手從爸爸

身上跳下來,像隻小燕子一樣,飛快的奔出了家門,邊跑邊說:"我現在就去請李阿姨雇傭

我當幫手。"

在家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來賺錢,畢竟和成年人打工的意義是不太一樣

的。所以,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體會到"工作"的含義,讓孩子走出家門,去找一份工作,

打一份工,顯得尤其重要。

在國外,父母側重的不是如何教孩子去賺錢供自己花,而是想辦法讓孩子把掙到的錢存

起來,這才是他們鼓勵孩子外出"打工"的真正目的。

就有一位這樣的美國父親,他不僅鼓勵自己的兒子在學習之餘外出打工,更為了表揚和

肯定兒子的這種行為,對他說:"兒子,你每掙到1美元,我都會贈送你同等的金錢,存在

你的個人賬戶上,當你長大成人後,我就會結束它。"

兒子覺得這真是天上掉下了大餡餅,為了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獎勵,兒子很賣力的打工,

自己賺的那份工作,一部分也存起來,一部分則花在購買學習用品上。當兒子終於從學校畢

業的時候,兒子的賬戶上已經有1萬多美元了。這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孩子來說,是很富裕

的一筆財富。

同時,因為兒子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畢業之後很輕鬆的就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從上麵的例子中不難看出,讓孩子走出家門打工是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我國很

多家庭及城市,為了讓孩子們能體會到打工掙錢的辛勞,父母和社會各個階層想出了一個又

一個方法。比如,開展仿真城市活動,讓孩子在這個濃縮的城市裏,扮演各種各樣的職業,

體驗打工掙錢的樂趣。

當然,這畢竟是大規模的團體性活動,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

孩子體會到打工的樂趣呢?

在美國,再富有的家庭也不會嬌縱孩子,尤其是在金錢上麵,更不會放縱孩子隨便花錢。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美國一個富翁,為孩子準備了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場所,但是富

翁卻對孩子說:"從今天開始,你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要自己想辦法掙錢去買,爸

爸媽媽已經為你花了不少錢了,不會再幫你在這些方麵掏錢了。"並且,富翁為孩子指出了

一條路,可以幫助一個農場擠奶,來掙取每個月的生活費。

我們中國父母也可以效仿這一點,不妨對孩子心"狠"一點,嚴格一點。但也不是掐斷

他所有的去路,看他在原地打轉,而是為孩子指出一條明路,引導他走出門家,用自己的雙

手掙錢養活自己。

比如,父母可以和親朋好友聯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比如,去親戚

家打個工,幫朋友家做件事,這些都可以作為孩子的工作,交給孩子來完成。

細節62:如何讓孩子學會理財

性格活潑的女孩小昕7歲時,好奇心和模仿力都比較強,而且時常和別的小朋友攀比,

別人有的東西她也一定要有。爸媽雖然很疼小昕,但有時也會覺得她無理取鬧。遇到這種情

況,爸媽會給她講道理,可結果往往是行不通的。

後來,爸媽通過谘詢兒童教育專家,發現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小昕減少攀比,

同時學會合理利用金錢。

一次,小昕的幾個同學都說他們最近常去吃"麥當勞",特別好吃,聽得小昕直咽口水。

那天回家後,小昕就嚷著要媽媽帶她去吃"麥當勞"。可是媽媽已經做好了飯,而且邀請了

兩位朋友來家裏吃飯。不過,她知道小昕脾氣倔,這個時候給她講道理仍是行不通的。於是,

她想了想說:"小昕,爸爸昨天給你買了一本很好看的漫畫書,媽媽陪你一起看好嗎?看完

我們再吃飯。"

"好。"小昕也比較喜歡看漫畫書,所以就點頭答應了。但看著看著,她就入了迷,忘

了還要吃"麥當勞"的事。半個多小時後,媽媽叫她吃飯,她很快就跑過來,還說要趕快吃

完寫作業,寫完後還想再看看漫畫書。

後來,媽媽在陪小昕看漫畫時,還引導性地問:"寶貝,是不是覺得看漫畫比吃麥當勞

更開心呢?"

"是呀,媽媽,這本漫畫書真的很好看!而且,今天媽媽做的飯也特別好吃,麥當勞

那麼貴,我現在已經不想吃了。"小昕說。

"寶貝真乖。其實,我們不花錢也能得到許多樂趣的,你說是不是?"媽媽笑了笑,

繼續說,"以後,我們就多存一些錢,給你買更多漫畫書、買好的學習用品,或者我們一起

出去郊遊,好不好?"媽媽笑著問。

小昕聽後拍手叫好。從那以後,她開始節儉,不再那麼喜歡和別人攀比,平時也不會

隨便跟爸媽要零花錢,還說自己少花點錢一樣能生活得很快樂。

一般而言,孩子6~12歲是讀小學的階段,在此期間,他的生活圈子會不斷擴大,參

與群體活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而這一時期,他的道德觀正處於萌芽階段,沒有形成正確的

金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這一階段的孩子,容易出現與人攀比、花錢無度等行為。

不僅如此,6~12歲的孩子還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許多事還要依靠家長,但家長盡早

培養他自力更生的意識,讓他養成節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是十分必要的。一個從

小勤勞節儉、不圖安逸、不貪婪浪費的孩子,長大自立後,即使收入不多,他也能合理安排

自己的各項生活支出,也能用積極地心態應對生活中的一切難題。

對於6~12歲的孩子,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麵注意培養其理財能力:

1.讓孩子合理利用金錢

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要與金錢打交道。而孩子6歲以後,對周圍各種事物的好奇

心和模仿能力會不斷增強,也有了一定的攀比意識。這時,如果家長沒有教孩子正確理解金

錢的價值,沒有教他如何合理利用金錢,孩子就很可能在許多不良消費行為中形成錯誤的金

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所以,孩子到6歲後,家長對其進行理財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他自主理財的意識,讓

他學會合理利用金錢。具體而言,家長應教孩子用最少的錢換回最多的快樂,而不是花大錢

去滿足他的所有物質需求。

舉個例子來說,若孩子想買一個很貴的玩具,家長可以帶他去郊遊,以轉移其注意力,

並讓他記下這一天都做了什麼,回家後與他一起算筆"賬",讓他說出自己獲得了哪些快樂。

然後,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計算這一天花了多少錢,與買玩具相比省下了多少錢,這些錢

還可以做其他什麼事等。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花錢或花小

錢也能獲得許多樂趣。

2.教孩子做簡單的消費規劃

6~12歲的孩子,雖然還不具備自食其力的能力,但他的獨立自主意識正在慢慢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