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留學生的故事 20.薛冰你有花衣服嗎(2 / 3)

驕傲的常玲在英國的最底層打工,心裏卻在向往著大學教室裏的生活,既然上不起英國的大學,她隻得把目光轉向別處。她有兩位表哥,在北歐的芬蘭留學,雖然芬蘭的教育在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名氣,尤其不能和英國相比,可是和歐洲的很多地方一樣,那裏的教育並沒有進入市場,依然是教書育人神聖的殿堂。芬蘭的大學不收取學費,每年隻需要大約4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費用,這對於前途渺茫的常玲來說,是最理想不過的了。可是芬蘭這樣的歐洲國家,不會像拿教育賺錢的英國這樣什麼人都放進來,他們對於留學生英語水平要求,一定卡在雅思6.5以上。常玲雖然到英國已經兩年了,可是由於時間都用在打工上了,英語成績一直都不過關,隻好懷著一肚子的惆悵,繼續在餐館裏"混日子",常常跟老板慪氣。

李翱的鏡頭對準常玲,問她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常玲說是先掙一筆錢,把爸爸媽媽接出來走走看看,他們太辛苦了,自己實在是無以為報。

高雲也有些感慨,她安慰常玲說:其實你以前的抱負固然是很高,可是也有些不沾地氣。現在你受一次打擊,就從天空往地麵上落下一點,到最後你就會完全"腳踏實地",站到地麵上來了。這不也是收獲嗎?

李翱把鏡頭對準薛冰:你說呢?

薛冰說:我覺得自己從來就沒有站到過地麵上。我一直都在地底下窩著呢。不過現在,正在往地麵上鑽。

噴泉的水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高陽上班的時間到了。她拿起自己那件很花哨的衣服站起來,說薛冰,你這比喻很恰當。

沒過兩天,兩個英國教會的年輕人按照薛冰給兩個修女留下的電話,到House裏來拜訪她。薛冰被這兩個陌生的男人嚇壞了,不敢去開門,最後還是星星去把客人迎進門來,陪著在後花園了談了一個鍾頭。他們是來向薛冰宣傳基督的教義,希望薛冰能夠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和他們一起去拯救這個道德淪喪的世界。 無論是為了急功近利還是長久打算,我都建議薛冰去看看。雖然曆史上教派之間有過很血腥很殘酷的戰爭,可是對於民眾來說,基督教徒是個善良寬懷的群體。我曾經問過薛冰,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夠上學,她想在英國學習什麼。薛冰對於爸爸花了幾十元掛號費找的那個平庸的心理醫生印象很不好,她希望自己去學心理專業,將來做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為許多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解開心理上的死結。如果真是這樣,她也應該去接觸西方的宗教。我對薛冰說:盡管宗教稱霸的中世紀黑暗殘酷並與科學對抗,盡管很多事情教會做得愚昧甚至愚蠢,宗教依然不僅僅是可以"一言蔽之日"的什麼什麼,而是一個龐大社會群體重要的心理支撐。在很長的一個曆史時期裏,它是一切上層建築領域的綜合反映,至今還影響著西方社會一些政策的製定(例如社會福利和醫療製度),它的豐富和廣袤,是好多單一的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借著這個機會去了解它,對於你開闊眼界肯定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你知道嗎薛冰,宗教還是教育最早的推廣和普及者。英國的學者韋爾斯認為:曾經一統歐洲的羅馬帝國衰亡最明顯的原因,是缺乏任何廣泛的教育,使得公民們能夠萬眾一心同心同德為共和國服務,這樣的局限造成了公共精神的衰微和公共智慧的混亂,使得公共財產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並使奴隸代替自由工人成為可能。可是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的觀念,卻由後來的各種宗教在廣袤的領域內傳播,並在這樣的傳播中建立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民眾教育體係、最早的一批大學和知識交流的方法,打開了通向人類管理自己的新的可能性。這其中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包括了中國民間流行的佛教。西方民眾最早獲得的讀本,是聖經的故事;那些揚善抑惡的佛經故事,被演變成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變文",在不識字的平民中間進行道德上的規範和教化。宗教還創立了今天意義上的大學,中國留學生們向往的很多西方大學,最早大都在教會手裏。

可薛冰茫然地對我眨著眼睛。這個高中畢業生,從來都沒有想過去探索任何事物深處的意義,連她那做了一輩子政治思想工作的爸爸,也會認為這樣的看法不可思議。一百年前,那些上京趕考的高中畢業生--舉人們,已經在為國家的興衰慷慨悲歌,"公車上書";50多年前,那些被新思想熏陶過的年輕人,為尋找救國圖存的道路,或者是投筆從戎,或者是遠渡重洋。可是現在,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千千萬萬的薛冰,包括那些比薛冰更加優秀的年輕人,訓練成了僅僅為了考上大學而去背課本的機械人,好多人不知理想為何物。一旦走出了課本,麵對著如此豐富的世界,他們才發現從小被賦予了過多讚揚的自己,原來是一無所知,不知所措。

隻知其一,等於一無所知,這句西方的格言,說得真是太好了。

獨自在倫敦的那些日子裏,我常常借著散步的機會去教堂,教徒們用虔誠的歌聲,把"Ho,my god"唱得熱情洋溢。可是薛冰最終沒有能夠走進這個領域。她剛剛從怯弱畏縮的心理死角走出來,最需要的還是去找工作,而在這個過程中,她隨時都可以被不斷湧來的失敗所擊倒,重新縮回那個脆弱的殼裏去。

爸爸還在不斷來信,信的內容從以鼓勵為主變成了以批評為主,還告訴薛冰她那在親戚朋友中借了3萬塊錢去新加坡的姑父回來了,因為一事無成,受到家族中所有人的蔑視,弄得灰頭土臉的。很要麵子的爸爸舉出這樣的例子,顯然是擔心已經4個月沒有找到工作的薛冰,會重蹈姑父的覆轍,而媽媽則要把對於女兒的擔憂變成實際的行動。她從國內給薛冰打來了長途,說自己下崗了,馬上就去英國大使館簽證,到倫敦來為女兒陪讀。既然薛冰不能去打工,媽媽就要代她去打工,當過知青的媽媽拚死拚活,也要讓自己的獨生女兒,在英國把大學讀出來!

薛冰心理上的負擔更重了,她說林老師啊,我媽媽她是在"文革"中上的小學,連拚音字母都不會,她到英國來,上哪兒打工去啊?

我跟李翱說:"這樣吧,你冒充薛冰的名義,到BBC的留學生論壇上去發個帖子,述說一下她的現狀,讓更多的』,來幫助她出主意。"

李翱說好。幾天後,李翱的帖子在BBC網站上的留學生論壇欄目上被登出來了,原文如下:

我從小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是父母幫我選擇了留學之

路,當初認為對於我來說,總算是獲得了一點自由,但是現在才

發現更多的卻是惆悵。父母希望我在艱苦的環境裏,能夠變得

堅強,然而我早已形成的內向和軟弱的性格,卻使我在紛繁的

世界麵前停滯不前。家裏是工薪階層,所供的生活費隻夠一

年,來之前爸媽是指望著我打工掙學費的。但我體弱多病-至

今還沒找到工作。如今為了我的學費問題,爸媽想通過陪讀,

幫我掙些學費。該不該讓他們來呢?我真的不知道......

Leo

我一看心說糟了,這個李翱還搞什麼新聞啊,做這點假都要露出尾巴:他怎麼用了自己的英文名字。這個名字顯然是個男孩,這會讓人對於薛冰有誤解。

果然,網站上很快出現一個名叫"中國娃"的男孩,把李翱罵了一頓:

致Ieo:

你小子要真是條漢子,就振作起來!!不要怕!勇敢的挑

戰失敗,你就能成功。父母都歲數大了,你忍心去折騰他們

嗎?!我還隱約的記得,我剛來英國的時候,第一次出去找工

作,第一個工作是在醫院裏累得像隻狗一樣給人家洗馬桶!我

在家裏也是獨生子女,我也從小沒有吃過什麼苦,我的父母也

是工薪階層。我一想到他們,想到他們頭上的白發,我沒有哭,

我咬著牙堅持的幹。因為我知道:我們是龍的子孫,自強不息

應該是我們的性格。這段時間的鍛煉讓我又找到了第二份工

作,第二份工作的工資比笫一份高,因為我有第一份工作的工

作經驗,所以我在麵試的時候一路過關。現在的我,不但能支

付自己的生活費,而且能攢一些學費。我剛來英國的時候,一

句英語也說不清楚,在荷蘭轉飛機的時候......

討論一路熱烈地進行,不但有英國的,還有在其他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參加:

*:Le。:我才從日本到英國,如果你了解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的生存境況的話,你會覺得你還是很幸福的。才到日本第一二年是最苦的,日語不好,幾乎很難找到工作,更要命的是,還要到處聯係學校,去考學,辛苦了一兩年,白白給語言學校捐了20萬,結果不上學打道回府的多的是。你既然已經來了.就得自己靠自己,豈能再靠父母?瓶頸時期過後,會慢慢好起來的。

李華,英國

*:說句殘忍的話:同在London的Leo,要是你的身體連起碼的勤工儉學都無法支持,你的家庭條件又不足以提供你的生活和學習費用的話,你還是早點回國好了,別再浪費錢,別再折騰你的父母,在中國也可以有出路,留學並非通向成功的惟一連徑。保重。

kee,倫敦

*:我現在就讀於一所正規大學,每年的學費是7 600英鎊,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順利拿到學位。根本沒有時間打工,有時間時得去休息,放鬆,多注意營養,保重身體。所以同意前麵那位朋友說的:"奉勸國內那些指望出國打工掙學費的人還是放棄吧!"

orchid,英國

*:Leo:不要管別人說什麼,按自己的想法走下去,人都有短處和長處,將你的家庭比作一個經濟實體,為了你家庭的利益最大化.按比較優位進行個人的分工,至於說利益如何分配,到有了利益時,在按倫理道德進行分配才是最佳的process,沒有餅,卻在考慮如何孝敬父母,那是畫餅充饑。你說你內向和性格軟弱,這非常要命.這意味著在強調自我的歐洲人的眼裏,你可能會一事無成,也意味著你沒有任何比較優位,有可能被淘汰。這沒有人可以幫你,隻有自己去改變自己,否則,即使是在國內,也可能被淘汰。希望看到一個永遠隻說Iam a wmner(我是一個勝利者)的你!我剛來日本的第一年,是挺苦的,好在在國內學過語言,很快找到了工作,後來考進了國立大學(國立大學的留學生學費幾乎都是全免),學費全免,而且還可以申請獎學金,不過還是要打工,後來愛人也來留學了,我倆根據個人的優位條件,我專攻學習,愛人在可以畢業的前提下,多打工,生活過得不錯......雖然日本的東西不一定比美國差,但考慮英語應用的廣泛性及美國大學開放的學風,我還是決定放棄就職,去美國讀完自己的博士課程,愛人在日本就職,可以作為我申請簽證的財政支援。我們有一點存款,父母還可以借我一筆錢,大約在美國可以不打工生活學習1年半,我不知道將來是否能在美國靠獎學金完成自己的博士課程。從各位同學的留言中,好像英國很差!不過,作為一個從發展中國家來的求學的學生來說,你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行。我隻希望將來我的兒女不要像我一樣,為了有一個好的出路.而不得不在異國他鄉去學習他人的母語,並僅僅因為學得熟練而會有一個好的前程,這對所有的國人來說,或許也是一種悲哀!

ChaoYang,日本

*:我認為有的父母是為了體麵,送孩子到國外讀書·好在親戚朋友麵前吹牛,根本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努力學的孩子還好,學成了回國發展或者留在國外有一個不錯的工作。但我不明白的是一個在英國留學兩年的學生回國度假,和一桌人包括一外語學院的英國外教一起吃飯。外教與這位剛留英回來的"才子"進行英語交談,這位"才子"居然怎麼也聽不懂。後來還是讓一個在本地正在念大一的學生給他做翻譯,真丟人,不知道在英國學的是不是英語!現在在中國會講英語的人不少,因為全民素質在提高。在中國一樣能夠學好英語。

JED.英國

*:留學的路,一個字,苦。

Nick,新西蘭

*:一言難盡,總之沒有國內宣傳的那樣好,也不是說英國不好,哪裏都一樣,隻不過國內對留學期望太高,而理想和現實永遠都是有差距的。物價,特別是學費很高昂,所以我奉勸國內那些指望出國打工掙學費的人還是放棄吧,就算是全職工作也不可能賺夠學費,僅僅夠你生活而已了,而且學習壓力也大,不可能打工學習兩不誤。看到前麵有人說希望父母來英國陪讀打工給孩子賺學費,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英國沒有熟練的英語溝通技巧-基本上就隻能從事最低級的體力活,而且是最低工資。想知道在英國人是怎麼看待這些人的嗎?想想在國內大城市那些說著鄉音、衣衫襤褸的民工你就知道了。

*:leo加油.隻要這關你能熬過去,一切都是你的!貴國

現在所有的公、民營企業都在起飛中,隻要你走過這一道,我相

信你的EQ及抗壓性一定比你同年齡的人更強。中國的孟子

說過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使其增益其所不能......加油!你們的新中

國,等著你回去大展前途呢!

CA SH,英國

最後的這個帖子把"著"字寫成了解放前常用的"著"字,有點像正在學習中文的什麼國家的人寫的。

帖子還很多,內容也繁雜起來,薛冰在裏麵走了~遭又一遭,很'受了些啟發,對於媽媽來為自己打工掙錢的事情,也態度堅決地拒絕了。我時時從李翱那裏聽到薛冰的消息,說她在House裏的話也慢慢多起來,而日常常語驚四座。一次大家都在餐廳裏吃飯,薛冰的手機不斷在響,薛冰看看,不理;再看看,還是不理。高雲想和她開個玩笑'剛剛張口,薛冰就不動聲色地說:。別問了,是個癩蛤蟆。"

李翱說這話的時候,穿著回力鞋的腳在地毯上使勁跺著,哈哈大笑。在我的印象中,這個矜持的小夥子,從來沒有這樣開懷笑過。

.地

又有好幾天過去了,我在英國的護照已經快要到期,打算很快隨平去荷蘭,可薛冰的工作,還是沒有什麼著落。終於在一天早上,李翱來了電話:"林老師,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薛冰找到工作啦!是在一家咖啡館,她給老板說她不要工資,隻管飯就行!"

我和平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薛冰終於發揮出她的聰明。雖然第一份工作沒有要工資,可是她很快就會憑著這份工作的經曆,找到新的工作;而李翱的聲音裏充滿了興奮,表明這個高傲的年輕人,已經走出了純粹的自我,從幫助別人的經曆中,找到了快樂。

臨走的那幾天,留學生們頻頻前來為我送行。薛冰也來了,她和李翱、星星他們一起去溫布爾墩看世界著名的網球賽,之前抽出20分鍾的空隙來和我道別。她緊緊地抱著我說:謝謝您林老師,我會一直都想念您的!

我到荷蘭之後,薛冰開始和我通mail。在她的mail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內容:

*是啊許多時候許多問題都是因為心態那些與生俱來的

東西才使答案更加複雜化有時候在想這近二十年的生活缺了

哪一個環節也定不到今天這一步的因為常常將過去與現實混

淆才會顯得如此狼狽因為陌生而恐一懼因為懦弱而膽怯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