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愉快、性格開朗、樂觀豁達是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而生活就是一種感覺。人以什麼樣的態度感覺它、對待它,它就以什麼樣的姿態回報你,隻要你熱情、積極、樂觀、進取,你的生活將充滿陽光。”我們都知道,老人居於社會競爭的劣勢,這是人人都應麵對的事實。麵對這種殘酷的事實,不論個人、家庭、團體或整個社會,均應盡量以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問題。同時,社會大眾也必須確認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不應功利主義的觀點,以為老年人社會價值不高而不予尊重。
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寶貴遺產,但這位大文豪的晚年卻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婭性格暴躁。經常與他吵鬧,1910年他82歲時,被迫與妻子離婚,離家出走了。由於心情憂鬱,健康漸趨惡化。10天之後。這顆世界文壇巨星就隕落了。
現在一般指60歲以上的人為老年。人到老年,機體會出現生理功能和形態學方麵的退行性變化,並由此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境和刺激因素,易於誘發多種疾病,難以恢複。
心理健康對人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會、集體、家庭的支持和幫助。在我國有名的長壽地區廣西馬瑤族自治縣的長壽老人中,60%以上性格開朗樂觀、從容溫和,急躁易怒的僅占7%,沒有性格孤僻憂鬱的。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自我實現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屬關係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高層次的需要是以低層次需要的實現為基礎的;老年人雖已從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後,從第一線退居為第二線,但他們仍有著各種要求和需要;國外研究老年心理學的人認為,老人有“三惡”:貧困、孤獨、不健康。其實,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反映。
負性情緒、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事實表明,惡劣的心理狀況是誘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對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後的生活經曆進行調查,發現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過愁腸百結的個人經曆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醫院門診中,60%的發病原因直接與心理因素有關;有專家認為,心理狀態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個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若評價積極正確,可使心理狀況趨於平衡,否則可導致心理狀況惡化。
據國內有關調查,60歲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質性疾病的約占50%,70歲以上則高達65.9%。日本心理學家荒井曾對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過調查,他們在同答“你現在最關心什麼”時,多數人都回答關心腦出血、癌、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就是老年人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擔心還來自一個經濟安全因素,英國社會學家史密斯曾調查發現,擔心缺乏經濟安全的老人占43%,幫助消除顧慮,學會自我調養;此外,家屬的照顧也十分重要。
離職退休,兒女另立門戶,好友分離,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漸減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獨而痛苦,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尤為嚴重。老年人的一個心理特點是人越老就越需要愛,老年夫妻相依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勵因素。還有的老年人雖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壯誌未酬,仍想發揮餘熱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但老年人已離開工作崗位,無力實現自己的夙願,以致自我實現的需要難以滿足,從而產生不安、消沉和空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