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良好心情需要自我調養(2 / 2)

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需要的關鍵是充實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能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虛和無聊,首先,須讓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積極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動力,啟發好奇心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是組織老人學習。國外有人做過調查。90%1~人都希望學習,所以終生教育觀念的提出不無道理,應開辦老年大學、老年學院等以滿足老人的學習需要,充實老人的生活。

首先,獨生女成家立業後即使不與父母住在一起,也應經常去看望或寫信問候。家庭關係和睦,心理氣氛融洽,共享天倫,則有利健康長壽;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際關係惡劣,致人早衰,對身心健康極其有害。

其次,幫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長而又不很緊張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價值得以體現。有科學家指出:“勞動,包括腦力勞動,能鍛煉神經係統,而遊手好閑則對神經係統有害。”積極、適度的大腦思維活動和體力勞動,還能減緩人的老化和衰退過程。

此外,還要克服各種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指人對所處環境不能恰當地適應,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當成對自己的誣蔑和嘲諷而大發雷霆,把旁人的耳語視為商量謀害自己而感恐懼。

對於老年人來說,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環境,最重要的是防止傷感。傷感通常來自三個方麵:其一是懷舊。人老戀舊事,喜歡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而過多地沉緬於對往事的回憶,則必然會因過去的好時光逝去而遺憾。久而久之,便會使心情抑鬱,性格也會隨之變得孤癖。其二是失落感。離退休後無所事事的清閑,某種願望或打算落空的遺憾,皆會產生失落感。其三是戀友。老來失伴,摯友作古,皆是老人之大不幸。但悲傷過度,不僅無濟於事,而且易傷身損誌。“哀大莫過於心死”,精神崩潰往往是身體衰竭的前奏。由此看來,老來傷感,是老年養生之大忌,須時刻提防之。舒適的心理環境既靠社會家庭提供,也靠老人自身調節。人生總有不遂事,過去的已無法挽回,如果您能做到處世超脫,閑中求樂,一定會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過妥善計劃的老年人,退休之後的生活適應較好。退休計劃一般包括經濟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對保健方麵的預先策劃,以及對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顧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六個月,即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許多老人,不能適應退休生活,離退休綜合征表現明顯。這種情形常發生於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會職業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後又沒有伴侶的老人,更難適應退休後的生活。

要保持較好的心理,還須常用腦。人進入老年之後,脫離了原來繁忙而緊張的工作,過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舒適”生活。然而,正是這種思想和精神上的停滯。怠情,加速了衰老的進程,使人未老先衰。盡管腦細胞的數量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但卻可通過提高腦細胞的工作效率來彌補這一缺陷。經常積極用腦,可使大腦保持年輕時腦細胞迅速增生期的那種活力。腦的CT掃描表明:經常用腦的老人比其他同齡人大腦萎縮減少,空洞也少。日本一位科學家用超聲波測試發現,積極從事腦力勞動,善於思考者,腦血管多處於擴張狀態,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大腦衰老。古人有雲:“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養。”亦是說明了人到老年一定要用腦、養腦。用腦不可過度,過度了反而加速腦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