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已經處在過度疲勞期的人,還是健康者,控製工作和學習的時間都顯得尤為重要。一旦有疲勞的感覺,就要進行調節,釋放心情。
2008年的時候有一則新聞應該引起“拚命三郎”們的警惕:西南交大外語學院22歲的學子,因同時做著3份兼職,過度勞累導致免疫力急劇下降而離開人世。上海市在同年做了一次最新調查,有近75%的都市人得到了“黃牌警告”,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白領占了六成。如果仍然長時期超負荷作業,休息不好,就會得到“紅牌”,疾病纏身,甚至危及生命。腦力勞動的辦公族是過度疲勞的高危人群,30歲至45歲的人群麵臨工作和家庭中的各方麵壓力,最容易產生過度疲勞,而18-25歲的人更多的麵臨讀書壓力,經濟壓力不大,因此是過度疲勞的第二大人群。
人們通常把疲勞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兩種。前者主要針對勞動而言,主要表現為肌肉酸痛、疲倦、無力等;後者主要指腦力勞動而言,疲勞的主要表現為心情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不敏捷、反應遲鈍等。
人在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鍛煉時,由於時間過長,肌肉過度緊張,生物能源消耗過多,就會使機體產生疲勞感,感到全身或局部酸、軟、痛、疲乏無力和力不從心。而腦力疲勞是直接導致人體亞健康狀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樣會導致過勞而危及生命。
心理疲勞的一個明顯表現是學習與工作效率降低。長期的心理疲勞便影響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壓抑、百無聊賴、心煩意亂、精疲力竭,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症狀,如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失眠、怕光等,由此還發生其他心因性疾病。
每周用腦時間超過70小時,睡眠不足40小時即為過度用腦。腦力勞動疲勞的信號是心理疲勞感覺。這種疲勞感是人體器官或主要細胞(如腦細胞)對繼續工作的抵觸。疲勞信號揭示,機體已經需要休息,需要調整和恢複,應該停止工作,以睡眠或者娛樂、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等積極方式促進大腦功能的調整。此時,若強製大腦繼續工作,則會加重心理疲勞,造成腦細胞的損傷,或使腦功能恢複發生障礙。
腦力勞動者之所以感到疲勞,其實是情緒在作怪。由於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往往要花兩三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這時人的精神處於一種混亂不安的狀態。當受壓抑的感情衝突未能得到宣泄時,就會在肉體上出現疲勞症狀,甚至引起心理上的扭曲和變態,導致心理疲勞。這樣的疲勞看似細小輕微,但若不加注意,輕則會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質量,重則導致多種身心疾病。有些人會經常感冒、工作時頭暈眼花,晚上則無法入眠,更多的人會發生心血管疾病,血壓升高、甚至突發腦血栓。
用腦過度導致記憶認知障礙。“我是不是老年癡呆了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發出這樣的疑問。俗話說,“腦子越用越靈”,但若透支使用、超負荷接受信息等不良用腦情況,就會適得其反了。現代人每天要麵對無數的信息,要記憶和學習的東西也數不勝數。眼下,30歲左右的人已經成為記憶門診的“主力軍”,絕大多數患者反映常常忘記電話號碼、總說錯話、容易疲勞、表情僵硬等。
快節奏的生活幾乎無處不在,上下班路上都難得清閑。“壓力大啊,起的比雞早,睡得比老鼠還晚,哪有那麼多時間休息!”這是很多上班族的口頭禪。壓力過大、長時間的高度緊張是老年癡呆提前出現的因素之一。人在緊張、壓力等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素受體被激活後,增強了γ-分泌酶的活性,進而增加了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
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喜歡采用各種腦興奮措施來消除心理疲勞感,以繼續完成工作。如大量抽煙是作家刻苦寫作的興奮劑,詩人則是以酒助興,西方人則喜歡抽雪茄、飲咖啡或者使用其他興奮物質,來振奮自己的精神,以意誌來強迫自己戰勝疲勞,繼續學習和工作。
但是,除非所用的方法確實能夠改善細胞的生理過程,促進細胞疲勞的恢複,一般這類方法並不可取。因為,人們常用興奮大腦的方法強迫大腦繼續工作,就會加重心理疲勞,加重細胞損傷,對機體十分有害。
要消除心理疲勞,應該強調勞逸結合,體腦結合,更關鍵的在於科學用腦。科學用腦最重要的措施是順應大腦活動的生理節律,尤其是不可以長時間以各種強製手段增加腦力勞動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