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節重獲內心和諧(1 / 2)

目標與決心塑造人生,能創造內心的和諧感,意識中也會洋溢著流動不息的秩序。也許有人會說,達到這種內在秩序有什麼難的呢?為什麼要奮鬥得那麼辛苦,使人生成為一致的心流體驗呢?一般人難道不是生下來就表裏一致嗎?人性難道不是天生就有秩序嗎?

在養成自省的習慣之前,人類意識的原始狀態確實已具備內在的平靜,隻是偶爾會被饑餓、性欲、痛苦或危險打斷。目前帶給我們那麼多苦惱的精神熵——無法滿足的需要、受挫折的期待、寂寞、沮喪、焦慮、罪惡感——都可能最近才侵入人類的心靈。這類情緒都是大腦皮層的複雜度急速提升,加上文化象征日趨豐富的副產品,它們可視為意識黑暗麵的呈現。

如果通過人類的眼光詮釋動物的生命,我們可能會覺得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之中,因為它們觀念中該做的事,通常也就是它們正準備要做的事。獅子肚子餓的時候會四處尋找獵物,直到饑餓感消除為止;吃飽了,就躺在太陽底下,做隻有獅子才會做的夢。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它會受不滿足的野心折磨,或者它會被迫在眉睫的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動物的技巧總是能配合實際的需要,因為它們的心靈隻容納環境中確實存在的,並與它們切身相關、靠直覺判斷的資訊。饑餓的獅子隻注意能幫助它獵到羚羊的資訊,吃飽的獅子注意力則完全集中在溫暖的陽光上。它的心靈不會去考慮當時不存在的可能性,不會想象其他更好的選擇,也不擔心失敗。

生物程序規劃的目標無法實現時,動物也會跟我們一樣覺得痛苦。它們會有饑餓、痛楚、性欲得不到滿足的衝動。被訓練成人類之友的狗,一旦被主人拋下,就會變得不知所措。但動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會自作自受,它們的進化程度還不足以感受沮喪和絕望,隻要沒有外來的衝突幹擾,它們就能保持和諧,體驗到人類稱之為心流的那種圓滿。

快樂的野蠻人?

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因為覺得該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覺能做到的比環境許可的更多所引起的。這種現象隻有在一個人同時考慮多個目標,不同欲望發生衝突時才會出現;隻有在一個人不僅知道自己是什麼,也知道自己能成為什麼時,才會發生。一個體係越複雜,變通的出路越多,就越可能出問題。心靈的演進正是如此:處理資訊的能力越強,內在衝突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麵臨太多要求、選擇及挑戰,我們會覺得焦慮;但太少時,我們又覺得厭煩。

把演化的譬喻從生物層次推廣到社會層次,或許可以說,較落後的文化,社會角色種類少,複雜性低,變通的目標或行動方向都幾乎等於零,因此體驗心流的機會反而比較大。來自較文明社會的人,發現較落後的種族不怕外來的威脅,仿佛得天獨厚,擁有寧靜的心靈,於是“快樂的野蠻人”觀點就不脛而走。但這個說法隻說明了事實的一半:在饑餓或出獵時,野蠻人不見得比我們快樂;他處於不愉快狀態下的時間可能比我們還多。科技較不發達的種族,選擇的機會和可應用的技巧種類都很有限,好處是容易得到內心的和諧。我們的靈魂騷動不已,正是被無限的機會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永遠開放所賜。在德國文學家歌德筆下,象征現代人原型的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充分呈現了這種兩難境地:浮士德得到了知識與權力,付出的代價卻是靈魂的紛擾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