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節重獲內心和諧(2 / 2)

重獲清明之心

我們不需行萬裏路就能知道,心流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孩子在自我意識介入之前,做任何事都是發乎自然、全心全意的。當他們必須在人為設限下辛苦學習時,才會知道厭倦是怎麼回事。這並不代表小孩兒永遠都快樂。殘忍冷漠的父母、貧窮和疾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都會使小孩兒痛苦,但小孩兒不會沒來由地不快樂。很多人懷念童年時光,並非事出無因;很多人都像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伊裏奇一樣,覺得童年的完整寧靜的心靈,對此時此刻的專一投入,都隨歲月流逝越來越難喚回。

我們在缺乏機會與變通時,和諧可謂唾手可得。欲望很單純、選擇很清楚,沒有矛盾存在的空間,也不需要妥協,這就是簡單體係的秩序——它根本欠缺秩序。這種和諧非常脆弱,複雜度一步步增加,由體係內部產生精神熵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

我們可以提出很多因素,說明意識為什麼會越變越複雜。從生物物種的角度來看,中樞神經係統的演化是一個因素。當心靈不再完全受直覺和反射作用限製,就有了選擇。從人類曆史的角度來看,語言、信仰體係、科技的發展,是心靈內涵日趨獨特化的另一個因素。社會組織從一盤散沙的漁獵部落轉為擁擠的大都市,角色獨特化造成個人的思想與行動自相矛盾。所有人都以打獵維生,有相同的技巧和利害考量的時代已成過去。農夫、磨坊工人、教士、士兵,對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沒有絕對正確的行為法則,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技巧。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年齡漸長,接觸到互相矛盾的目標越多,不能協調的行動機會也越多。小孩兒麵對的選擇寥寥無幾,衝突也小,但它們會一年年增加。童年時心流自然湧現的那顆清明的心,會隨著紛紜雜遝的價值觀、信念、選擇及行為模式,逐漸變得黯淡模糊。

很少人會堅持,簡單的意識比複雜的意識好,雖然前者比較和諧。我們可能會羨慕獅子休息時的平靜、部落成員麵對自己命運時的坦然,以及孩子對此時此刻的專注,但這些模式都解決不了我們當前的困境。建立在天真無邪基礎上的秩序,對我們已是遙不可及。一旦摘下知識樹上的果實,重返伊甸園的路就永遠被封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