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9歲的華為經過了初創、奮鬥、成長、破繭……已經成長為一個非常成熟的企業,不是沒有風浪,也不是沒有經曆過危機,但華為始終踏實、平穩地走過了每一步,用華為人自己的話說就是:“質量,就是我們華為的底氣!”
2016年3月29日,“中國質量獎”製造領域第一名的殊榮被華為摘得,這是中國質量領域最高的政府性榮譽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廈門航空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分別獲得該獎項。
“中國質量獎”最早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提出,並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發布,旨在表彰在質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製度領域取得重大創新成就的組織和為推進質量管理理論、方法和措施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在全球範圍內,目前已經有80多個國家設立了有關質量獎勵製度的獎項,如美國的“波多裏奇國家質量獎”、日本的“戴明獎”,以及歐洲質量獎、英國質量獎等。這類國家質量獎項的設置,一方麵,增強了企業對於質量責任感的追求心,提高了企業用於競爭的信心;另一方麵,更是在行業內起到了示範和引領的作用,激勵更多的企業在質量上尋找競爭,在競爭中帶動進步。華為,無疑是行業的典範,其核心的競爭力,恰恰就是質量關的嚴格控製。
經營學中,有一個不成文的“條例”——市場是大家的,一個人的舞台或許會吸引一些觀眾的短期關注,但卻不會吸引更多觀眾的持久青睞。競爭環境是殘酷的,優勝劣汰的守恒定律相信每一個經營者都十分清楚。所以,很多企業都希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足夠的利潤,“武裝”企業再度前行。然而,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想到了惡性降低成本這個投機取巧的辦法,這樣的做法最終傷害的隻能是企業自己。
我們都知道,利潤的最簡單的獲得公式為“利潤=營收-成本”,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高利潤,在做不到增加營收的情況下就采取了降低成本的辦法,而且,這種降低還是惡性的,比如中國的電線電纜行業的一些中小企業,就存在惡性降低成本獲利增收的現象。
一些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中小型電線電纜企業有8000餘家,在與智慧能源(原名遠東電纜)、萬馬電纜、亨通電纜、寶勝電纜、上上電纜等為國內領先電線電纜製造商共同分割電線電纜市場份額的同時,往往因為缺乏研發和創新能力,隻能在低端產品上橫生枝節。但由於電線電纜“料>工”的特性顯著,且原材料的價格幾乎占了總成本的80%,甚至更多,因此原材料的優劣程度將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一些小企業之間的競爭,無外乎就是打價格戰,那麼何來無限降低價格的籌碼?那就隻剩下在原材料上動手腳了,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質量大打折扣。
近些年來,我國基礎設施的大量新建、翻建以及對特高壓、智能電網的發展上,刺激了該行業市場的進一步快速發展,增加了對電線電纜的市場需求,那些隻看得到“在原材料上小題大做從而降低了成本更降低了質量”的中小型企業自然也是看到了“市場春風吹滿地”的壯闊藍圖,也就快馬加鞭繼續“偷工減料”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因為有機會,所以會有很多希望在機會中挖掘出潛力,甚至不惜破釜沉舟大幹一場的企業和投資公司的存在。如在城鄉電網改造工程上,一些企業大量生產架空導線和交聯電纜;高新技術產品突飛猛進的當下,有一些企業大力生產高壓交聯電力電纜和光纜;智能製造產業成為中國2016關鍵詞的時候,還有一些企業又湧向汽車電纜……盲目的跟風,盲目的投資,除了生產過剩、供大於求的現象外,倘若沒有了質量作為有力支撐,再不能夠在創新集成方麵努力前行,那些隻看到短期效益的中小型電線電纜企業的路,還能夠走多遠呢?
誠然,這樣的自打自家招牌的行業和企業是不會“長命百歲”的。華為不是慈善機構,它的經營也需要為每一個華為人負責;每一個華為人也不是菩薩,他們同樣需要賺錢養家。但華為是良心企業,華為人是有品格的中國人,所以華為絕不會在產品質量上投機取巧,更不會放大機會主義,盲目跟風,那種絕對拒絕短視的企業理念,根深蒂固地紮根在每一個華為人心裏。而能夠主導這一切閃光點的,便是華為掌舵人——任正非先生的領袖風采。
作為當家人,將華為打造成通信設備的翹楚,任正非的戰略眼光、思維定力、領導藝術、管理能力等特質就成為了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任正非的做事風格很像德國人,所以華為的成長之路頗具德國企業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