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能把工具變成目的(1 / 2)

如果一定要刨根問底華為的上市計劃,任正非的“華為50年不上市”是不是就算作是給了外界一個答案呢?其實,很多人都清楚,上市對企業而言就是一種工具,一種借助融資不斷擴張的工具,隻是任正非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企業家,甘願將辛辛苦苦創建的企業推向任人宰割的“屠宰場”?為什麼一定要將工具變成最終的目的?

“不上市”並不是任正非一個人的堅持,華為公司輪值CEO郭平曾在回複任正非“你認為華為何時上市最為妥當”的問題時表示:1000年以後!“當然,不用1000年,但50年、60年內也許不會(上市)吧。”2016年2月,在巴塞羅那通信展上任正非曾對媒體這樣說過。

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工具,我們不能把工具變成目的,我們用鋤頭去種地,不是說我有好多把鋤頭就創造了好多財富。鋤頭就是工具,目的是拿來種地的嘛,如果我們玉米不豐收,啥也不種,就沒有創造直接價值,鋤頭永遠就沒有意義。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工具,它不是一個目的,如果我們把虛擬經濟變成目的了,這個遲早會有一些挫折。首先,我們要抓住貨源要保持高質量,供給側一定要保持高質量。其次,產品要高質量,有了高質量就會有客戶群。供給側改革中核心是質量。質量的關鍵是要提高成本。低成本就不可能有高質量,低成本必然帶來地溝油及假冒偽劣。高質量為什麼不能賣高價格呢?賣不了高價格,政府就要減負,企業才能有餘錢投入創新。我在達沃斯講的我們堅決不走低價格、低成本、低質量的道路,這會摧毀我們20多年後的戰略競爭力。

毋庸置疑,上市是一種企業融資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但資本對華為而言目前隻能算作是工具,不是最終的目的,甚至連戰略布局中的一個階段性目的都算不上。都說任正非是危機意識過分敏感的企業家,就連華為超越了BAT總和,但在他看來,華為還處在冬季中。所以,來自於上市的一籮筐弊端也就成為“華為不上市”眾多理由中的一部分。

上市了就要唯“市值”馬首是瞻,所有的都要開始向盈利傾斜,為市值忙碌的期間往往會忽略掉最真摯的初心,忘卻了消費者的利益就等於阻斷了品質前行的道路。被“牽著鼻子走”顯然是傲骨凜然的任正非所不能接受的,他也不能允許無上榮耀的華為人跑去為資本利益而奔波。資本就是企業的一個發展工具,不應該成為直接或間接的目的,商業的真正目的在於客戶的需求和滿足,這才是唯一,其餘的所有都隻是手段而已。

當“互聯網+”的概念與實操在中國的企業中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如何科學利用互聯網來幫助企業順利發展就成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話題。很多企業見到了互聯網的現實利益,便不計代價和成本地去跟風,然而卻走偏了,一大截的距離極有可能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互聯網是科技發展的一個現實且不容忽視的產物,但互聯網對於大眾的實體企業來說隻能算為一種有效的發展工具,而所謂的“互聯網+”是離不開實體的根本獨立存在的,需要將其深入融進企業實體之中,才能發揮出其真正的科技價值。

中國“互聯網春秋五霸”(百度Baidu、阿裏Alibaba、騰訊Te、京東Jingdong、小米Mi)之一的掌門人劉強東曾經十分大膽地提出自己對“互聯網+”的觀點,他說:“我想,最後的推動力一定還是來自於生產效率提升的變革,包括零售模式從過去的小商品市場到超市到連鎖店到今天的電商,所有背後的推動力都是來自於供應鏈成本的下降和供應鏈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