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作品《詩藪》中寫道:“大曆以還,易空疏而難典贍;景龍之際,難雅潔而易浮華。蓋齊、梁代降,沿襲綺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蕩滌。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闕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而後人則更為熟知、讚賞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無論如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都在唐詩中樹立了一個供後人仰望的標杆。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可見其文采之高。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給自己的朋友的送別詩,其中“杜少府”並非人名,“少府”是縣尉的別稱。所以,這首詩是王勃寫給一位姓杜的將要去蜀州做縣尉的朋友的送別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工整的對仗寫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三秦”指的是關中地區。秦末項羽滅秦後,把關中地區分為雍、塞、翟三個國家,所以,後人稱這一地區為“三秦”。“五津”,指的是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位於岷江的渡口。在這裏用“五津”泛指友人將要赴任的蜀川地區,而在此地遠眺,則依稀看到的是白華津等蜀川地區。想到友人要離開繁華的長安而去蜀川赴任,心中就像那朦朦朧朧的烽煙一樣,飄過絲絲憂傷。

如果這時有什麼話可以安慰的話,莫過於這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雖然和好友要分別,但是我們都是同一類人。我們雖都“難舍大國長安城”,但無奈地都要離開家鄉外出為官,想到這裏,還有相互體諒之人,心中頓時覺得好些。這句“感同身受”的話語,細膩地描寫出了對友人真摯的關懷,字裏行間透露出惺惺相惜之情,很是感人。

如果這句“同是宦遊人”安慰的還不夠貼切,那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則進一步說明距離不能割舍友情。恰當的比喻、大膽的想象、經典的內涵、真切的情感使得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後世一代又一代送別之人沿用。曹植《贈白馬王彪》有“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藝術手法和表達內容上卻更進一步,後人再無超越之作。

既然“天涯若比鄰”,我們在那分別的岔路有什麼理由流淚呢?作為大丈夫就不應該“兒女共沾巾”!不要在分別之際,像個小兒女一樣,“執手相看淚眼”,這可不是大丈夫所為。

全篇看來,除了前兩句表麵寫景之外,通篇都是勉勵和慰藉之詞,卻無半點華麗。樸實無華可以說貫穿了整首詩,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是它的好處。從宋、齊、梁、陳到隋朝、初唐,幾乎詩歌中都充斥著浮華豔麗的色彩。而王勃通過這首沒有堆砌辭藻和典故,隻是用質樸的語言的詩,“潤物細無聲”般將送別時複雜的情感和對友人的勉勵寫得如此之“真”,這麼頗有豪氣,真是難得。“初唐四傑”所堅持的“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風,對隨後詩歌創作的轉變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盛唐詩歌取得巨大成就的先導。

很多人都寫送別,南朝文學家江淹甚至在《別賦》裏把各種的離別寫個盡,使人“黯然銷魂”。但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無疑是格調最高的佳作。之後,好友惜別,“眼前有景道不得”,因為“王勃海內題佳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