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懷古》劉禹錫
西塞山位於今湖北黃石市,國家3A級旅遊景區。說起關於西塞山的詩詞人們首先想起的是那首唐朝詞人張誌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詩因其唯美意境入選小學語文教科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於公元824年被貶為江州刺史時寫的這首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王濬是西晉時期著名軍事家,官至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晉鹹寧五年(279年)冬,晉舉全國之兵伐吳,晉將王濬、唐彬浮江東下,在西塞山與吳軍發生遭遇戰,擊潰孫權時期建立的鐵鎖橫江防線,後直搗建業,吳王孫皓請降,吳國滅亡,三國分立局麵終結。現在西塞山還有當年的“鐵鎖橫江”遺跡。樓船是一種豪華的大型戰船,陸遊有詩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描寫南宋大將劉錡等乘著高大的樓船在雪夜裏大破金兵於瓜州渡口的故事。金陵是今南京,又名石頭城,唐人許嵩著《建康實錄》記載:“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東漢末年稱建業,是吳國都城、政治中心。
全詩大意為:王濬的樓船大軍一到益州,金陵的王者之氣便黯然失色收斂起來了,綿延千裏的鐵鎖防線沉入江底,建業城裏升起了一片投降的旗幟,多少次朝代更替,往事如煙,西塞山還是在寒秋中的江流邊屹立,今日終於遇見四海統一的日子,看前朝的故壘遺跡仿佛蕭蕭秋風中的一片蘆荻。
本詩的前四句寫的就是東吳滅亡的這個故事。當時東吳陸抗已死,朝中無大將,氣數已盡,早已是西晉囊中之物了。因此“王濬樓船下益州”隻是時間問題了,第一句描寫的就是這個史事。第二句描寫的是這場戰爭的結果,以吳國固若金湯的鐵鎖沉入江底,吳國投降結束。在第三句筆鋒一轉開始抒懷,感歎時光飛逝,政權更替,西塞山依然屹立不倒,見證著一切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鉤心鬥角、遍野哀鴻。最後一句,詩人雖處統一之國,但已然看見了帝國開始顯露的危機,居安思危,感慨自己身處的唐帝國最終也要像東吳一樣,變成蕭蕭秋風中的一片蘆荻。
清朝張謙宜在詩評《絸齋詩談》中評價這首詩:“太平既久,向之霸業雄心消磨已淨。此方是懷古勝場。”一言以蔽這首蒼涼、沉鬱風格佳作的創作背景。史之亂後,唐朝當政者雖做了一定的努力,可藩鎮割據的局麵仍是難以消除,給統一的王朝帶來巨大的威脅。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而作。
在寫作上,劉禹錫通過寫景和談及曆史,將史、景、情高度地統一了起來,使得情融入景,景反襯史,給人沉悶頓挫的感覺。難怪元好問所編《唐詩鼓吹箋注》中評此詩:“首聯一雄壯一慘淡,後四句於衰颯中見其高雅自然,於感慨中見壯麗,為‘唐人懷古之絕唱’。”
人們都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甚至將劉夢得稱為“詩豪”。可像這《西塞山懷古》豪放表象下的悲涼,誰看得出來?唐王朝的當政者看見這首詩,也未必明白這懷古中對國家興亡的借鑒意義。他們“隻緣一曲《後庭花》”而致“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